?

飄逸如撇捺 散淡見情懷

2014-11-18 09:13崔婧
書畫藝術 2014年4期
關鍵詞:行筆筆鋒筆端

永和九年,上巳吉日,少長成集,曲水流觴,賦詩成集,羲之作序。在一觴一詠之間,人人微醺之境,俯仰天地,情隨事遷已為陳跡,于是信手書之,慨嘆“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而成就千古名篇。一篇《蘭亭序》,論文,當屬古之駢文典范;論書,歷代無出其右。唐太宗曰:“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然繭紙手跡已殉昭陵,雖太宗先祖論之“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焙笕瞬坏枚?,僅能視唐摹本為珍品,其中尤推“神龍本”而揣度之。雖為“下真跡一等”,但不失羲之筆法靈動,左右映帶,絞轉搖曳,神清骨秀。宋代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寫道:“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闭沁@可人意一字一筆,讓后世不計其數的人為之頂禮膜拜,“夕惕不息,仄不暇食”。

吾僅以平日膜拜臨習之體會,略敘一二。習字之初,必從其筆法人手,著眼于點畫的細微之處,體會起收使轉的筆鋒路徑,感受不同提按在宣紙著墨的痕跡。曾經有人比喻點畫在漢字中的表象:“點為字的眉目,橫豎是身體軀干,而撇捺是字的手臂、翅膀?!钡拇_,字如人,一點,俯仰之間,似一顰一笑,眉目傳情;一橫,長短有別,如肩膀承載上方壓力,護佑下方筆畫;一豎,懸針垂露,皆為一字中堅;而一撇一捺,恰如張開的手臂,搖曳的舞姿,飄逸的氣度,頓時生情。翻開《蘭亭序》,字字珠璣,恰如靈動的舞者,在行列間側媚多姿。這眾多的秀美點畫當中,吾最愛那散淡情懷的撇與捺,“飄若浮云,矯若蛟龍”想必也是多因為或柔軟或堅硬或鋒芒畢露或含蓄內力的撇捺造成的吧。

“撇”,永字八法謂之“掠”,如飛燕掠檐而下。簡單地就其形態進行分類,如長撇與短撇、豎撇與平撇等,無論何種形態,皆要送力于筆端,且要果敢提筆,“左出而利”。

長撇,收筆回鋒,如《蘭亭序》開篇首行“歲在”的“在”,行筆稍緩,厚重端莊;“不知老之將至”的“老”字,中間一筆行筆明顯加快,末端駐筆,呈現弩張之力;“悲夫”的“夫”字則行筆更加疾速,收筆回鋒并帶出上挑筆鋒。收筆出鋒的長撇更加多見,如“暮春”的“春”字,長撇豎直而下,飄逸綿長之感;“少長成集”的“少”字,長撇為主筆,略微輕落入筆,接著逐步按下筆鋒,送至快收尾處瞬間轉換為提筆出鋒;“映帶左右”中“左右”二字,同為長撇,但粗細長短變化迥異,順直彎曲相對,求變而勿平;“今之視昔”的“今”字,上部伸展,下部往中間收緊,長撇極有分量,起筆鋒從右上進入迅速右頓,轉鋒左下重按,強勢出鋒,厚重又不失妍美。

短撇,一類藏鋒入筆,出鋒收筆,如“永和九年”,短短四字之中每個字都有短撇出現,“永”字兩個短撇角度不同,左斜右平;“和”字兩撇,首筆橫勢,如鳥啄勢,動感強,另一小撇帶挑,是行書的常用筆法;“九”字撇為主筆,重按緩行;“年”的第一筆為小撇,向右下方重按后快速向左方撇出。一類露鋒入筆,回鋒收筆,如“俯仰一世”,“俯仰”二字的單人旁皆為此類筆法,因二字上下相接,同樣輕重變化有差。

此外,多撇同現時,主要以短撇的組合為主。兩撇者,雙人旁,如“暫得于己”的“得”字,已將兩撇變化為點來表現,流暢飄逸;三撇者,豎向構成,如“齊彭殤”的“彭”字,三撇相連如高山流水,淙淙而來;橫向構成,如“惠風和暢”的“暢”三撇間隔不盡相同,方向各異,前兩撇回鋒隱帶,第三撇提筆快速撇除。

提及“捺”,永字八法中捺筆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v觀羲之蘭亭,“捺”筆可謂姿態萬千。從“捺”的傾斜角度來看,大致可分為斜捺與平捺兩類。

在“斜捺”中,以向背區分,有“正捺”與“反捺”之異。

“正捺”多為逆鋒輕落,順勢鋪豪緩行,及至捺角或收或放。收,為回鋒,收筆處含蓄沉穩,力量內裹,優雅端莊,如開篇首行“暮春”二字,字取斜勢,捺之厚重使字斜而不倒,同類者如“天朗氣清”的“天”字端莊大氣,“暢敘幽情”的“敘”字捺角拉長似娓娓道來之意,“夫人之相與”的“夫”字輕快跳躍呼之欲出。放,為出鋒,收筆處蓄勢而發,力注筆端,開篇首字“永”,輕入重按,圓潤飽滿,收筆快速出短鋒;再如“又有清流急湍”的“又”字、“激”字;又如“夫人之相與”的“人”字,并沒有明顯的捺角,形如蘭葉,勁健爽利;更如“悲夫”的“夫”字,最后一筆明顯地感受到力發干鈞,悲涼之情傾瀉而出。還有一類,收筆回鋒之意,但筆鋒并未回入筆畫之中,又似向下出鋒,如“終期于盡”的“終”字,“死生亦大矣”的“矣”字,這一類的捺法,集中于《蘭亭序》的后部,可以推測,此時羲之寓情于景,“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豈不痛哉!”悲痛之感流露筆端,疾筆勁書,也無怪乎出現“回而不收”的連帶筆意了。

“反捺”,與“正捺”相背,多數呈現向上彎曲的弧度,視其長短而分?!短m亭序》中,長反捺如“少長成集”的“長”字,提起筆尖輕快的劃過紙面,而“絲竹管弦之盛”的“之”字,與厚重的“盛”字相接,最后一筆重按回鋒;“足以極視聽之”的“足”字、以及“趣舍萬殊”的“殊”字,“欣其所遇”的“欣”字、“不知老之將至”的“不”字,雖俯仰之勢各異,皆為重按后輕提,似抽出一縷筆鋒,又似鷹隼之尾翼。短反捺,看似更像變化成一個“點”,“映帶左右”的“映”字、“感慨系之矣”的“矣”字,以及“后之攬者”的“后”字,如墜石落地,擲之有聲。

論至“平捺”,大致有兩種,一為“之”字的捺,一為“走之旁”的捺?!短m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中,二十個“之”字姿態迥異,像賦予生命的律動,坐臥行走,歌舞跳躍。如“暮春之初”的“之”規矩沉穩,收筆回鋒內隱,取扁勢;“品類之盛”的“之”輕快流動,捺似橫畫為靜,與上面三點跳躍之動相對比;“感慨系之”的“之”字形取長勢,第二筆順流而下,收筆筆鋒似乎停留在輕微開叉的狀態;“向之”的“之”為遮蓋下面的字而重筆鋪毫,行筆中沒有明顯提按,出鋒時突然將筆提起,微露尖。而“走之旁”的捺,作為平捺的代表,收放各異。收者,如“游目騁懷”的“游”字、“修短隨化”的“隨”字、“死生為虛誕”的“誕”字,皆回鋒收筆,且在捺角處輕微捻管,易出現較為平整的收筆。放者,如“趣舍萬殊”的“趣”字,一波三折,活潑上揚;“情隨事遷”的“遷”字,用筆較輕,收筆處輕提出鋒,微微露出鋒尖。

撇捺各有意趣,加以組合則變化無窮矣。一撇一捺為“人”。竊以為,在《蘭亭序》以及其他羲之墨跡碑帖中,“人”字頭,最能體現飄逸張揚的氣度,或許這一撇一捺骨子里就帶著魏晉文人恬淡散逸、放浪形骸的性情吧。長撇雖舒展飄逸,卻力達撇尾,其捺筆收筆處皆為回鋒,與撇相對。如篇首“會于會稽”,兩個“會”字雖形態各異但皆能感受到開張之氣;再如“若合一契”的“合”字,更加舒展散淡,觀者心胸也跟著開朗起來;“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中,兩個“今”字,一大一小,一輕一重,一扁一方,但不變的是二者撇捺之開合大氣。

我想,羲之先賢在微醺疾書這篇序言時,一定沒有想到這三百余字將會成為一座歷史豐碑。變化無窮的筆法,行云流水的筆意喚醒了“文人的自覺”,喚醒了“個體獨創性的自覺”。這便是中國書法的魅力,一支柔潤相宜的毛筆,一張滑澀相異的宣紙,加之墨在水中繾綣生發,便會變幻出無窮無盡的點畫線條來,是瞬時的,是唯一的,是有情懷的。

(崔婧,1983年9月出生,山西榆次人。200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元培計劃實驗班。2008年獲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

猜你喜歡
行筆筆鋒筆端
硬筆書法運筆技巧(中)
硬筆書法運筆技巧(下)
一個動作寫出筆鋒
旋轉&跳躍
讀好點畫 邁好臨摹第一步
筆端開出玫瑰花
山游
詩趣
水鄉記憶
雕刻時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