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廠甸學堂,書與服飾

2014-11-27 16:51劉景文
北京紀事 2014年10期
關鍵詞:線裝書琉璃廠

劉景文

老北京南城的廠甸原是元、明燒制琉璃瓦官窯前的一片空地,明嘉靖年間窯廢熄火后建街取名東、西琉璃廠。1917年又建海王公園——名為“公園”,實為經營書畫古玩的院落;1952年整合為海王中國書店,專營古舊書刊。廠甸泛指琉璃廠一帶,早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節,年貨攤販云集,游人如過江之鯽,熱鬧非凡,老北京人俗稱“逛廠甸”。

然而熱鬧過后,回歸平和的廠甸卻蘊藉著更為深厚的人文景觀。

學堂與文化產業

少年求學沒離開過老北京廠甸。小學入讀東琉璃廠沙土園胡同內的匯文五?。ê蟾拿麨樯惩翀@小學);沙土園,應為燒制琉璃瓦存儲沙土原料的場所吧。中學就讀北京師大附中,即成立于清光緒廿七年的“五城學堂”,1923年改為現名,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重題校名。我們的校友學長有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中國現代聲學開創者馬大猷等二十多位中科院院士,還有經濟學家于光遠,哲學家張岱年,劇作家、翻譯家李健吾,音樂家、指揮家李德倫……校友同學中有朱德元帥的孫兒、劉少奇主席的小女。還有現仍活躍在央視熒屏的軍事評論家尹卓將軍、活躍于戲劇舞臺的婁乃鳴導演。

那時的課業負擔沒有現在重,同學們反而學得很活,輕輕松松成績也不差,我想得益于豐富的課外活動與閱讀吧。課外活動有航模飛機、礦石收音機小組;操場更是一派活躍景象,籃球、排球、壘球、乒乓、田徑,同學們各得其所。放學回家的路上還要流連于廠甸,常逛的是街口的海王中國書店,室內堆山塞海,彌漫著紙張發霉的氣味;翻看書頁泛黃的舊書,有時也買上幾本,《千家詩》才2角錢一冊,品相好的線裝書《古文觀止》也只售4元??柿损I了就到街邊的“豆汁張”喝上一碗酸香的豆汁,吃上兩只酥脆的焦圈?!岸怪瓘垺钡暮笊韮菏乔暗旰髨?、墨香常飄的“一得閣墨汁”店,我們臨帖練毛筆字用的就是這家的墨汁。

西琉璃廠有三百年老店榮寶齋,我見過的“榮寶齋”大字匾額先后換過三次:最早是清同治狀元陸潤庠所題,書法溫柔敦厚;后換作郭沫若所題,字跡飄逸瀟灑;一度懸掛過“康生左手”題字,無知少識的我一度納悶,左手揮毫,他不是左撇子吧?榮寶齋經營古今字畫、碑帖,銷售宣紙、湖筆、徽墨和端硯。店內可見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等大師的真跡。到這條街上淘善本書籍、字畫的人很多,老北京學人多著中山裝,袋口插著支自來水筆;或是對襟短褂布鞋,夏景天手搖紙扇。

東琉璃廠則以經營古董文玩、金石篆刻的小店為多,銷售兼營收購。百年老店有邃雅齋、博古齋,與博古齋毗鄰的是信遠齋,早年給清宮運送酸梅湯。有時見到前朝遺老沒落旗人,他們冬日棉袍,夏日油黑香云紗對襟短褂,捧著卷軸字畫,或是宣德爐、斗彩瓷瓶,那是到這里來換錢花的。

總之,北京的廠甸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俗的窗口,又是京華文化產業的集聚腹地。

比較文化一瞥

廠甸還是中外文化藝術交融、碰撞的平臺。除上面所說的著漢服、中山裝的國人之外,也常見西裝革履金發碧眼的歐洲人、纏著厚重頭巾蓄絡腮胡子的印度人,還有不穿和服也認得出來的精明的日本人。

徜徉于琉璃廠街頭,眼觀中外游客學人,瀏覽古舊書籍,時間長了,見得多了,不免生發些胡思亂想;比如棉布大褂與筆挺的西服、線裝書與精裝的硬皮書,兩者之間在視覺藝術上的區別比較,琢磨起來還真有點意思。

書籍裝潢與服飾,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有相關性。下以男裝為例,探析二者的相關性。

男士的服裝當下有三種選項:正裝(西服、中山服都可歸在正裝之列)、漢裝(也有稱“唐裝”的),最多是各式夾克衫。

百多年前,西風東漸,舶來了西人西裝,還有作為文化載體之書籍。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西服正裝與西方的硬皮書共同點都是棱線分明、整體挺括,端莊而華麗。與之對照的中國傳統服飾漢裝,則與漢字線裝書一樣:面料松軟、樸素而隨和,連扣襻都是用綢布條縷手工編結的(過往家中的三姑六婆都會的,現今已沒幾人會此手藝,代之以流水線工業生產的硬塑膠紐扣);而線裝書的書脊以粗棉線連綴,又多么像對襟布衣上的扣襻。

精裝燙金硬皮書外觀硬朗厚重、金碧輝煌,但拿在手里很累,那是要正襟危坐的;線裝書則外形隨和柔軟,近代如明清版的經史子集,雖卷軼浩繁,然分訂為若干小冊,仍是薄薄的,學人或坐或臥,側身手握均可,閱后裝匣上架很是方便,老祖宗想得周到?!皧A克衫”介于正裝與漢裝之間,像是市面上暢銷的大眾平裝本。

中山裝吸取了西裝突出曲線造型的優點,糅入了方便工作的設計,是本土化的正裝。西服、中山等“正裝”,出席正式場合絕對必需,莊重而具儀式感,但穿著卻并不舒適?!皧A克衫”沒那么多規矩,穿著舒適又適應各種場合;隆重場合不失禮,日常出行會客也不至于鶴立雞群。

值得一提的是“漢裝”,原本是最接地氣的,上世紀中葉一度消失,世紀末再次出現時已不似前朝,搖身一變閃亮登場后的“漢裝”,鏤金繡銀、福壽字滿身,實際上出演了時尚的角色。小老板、大藝術家,茶樓會客、電視采訪,凸顯出個性,要的是一個“范”兒。而北京胡同里的老街坊鄰居們雖然也穿,但那多限于婚慶佳節,露那么一小手兒。

著裝如人,這人的氣質不是靠外在裝飾出來的,是自幼環境熏陶、個人歷練的自然體現。升斗小民衣食無憂,然畢竟區別于政經大鱷、影視明星,故大可不必追風趕時髦。在下主張:衣飾以簡潔、大方、舒適為上,又適合個人所處的社會位置;整體感覺是衣與人融合為一,透出樸素、親和與教養。過于隨意,有失禮節;刻意捯飭,又耗時傷神,都不可取。

捎帶說一下女裝和鞋子,歐式女裙裁剪與裙撐凸顯出女性形體的起伏與曲線,但行走不便;中國的綢裙、藍印花布裙舒適利落,勞作與行走自如。西方的皮鞋造型優雅高貴,中國圓口布鞋松軟舒適。兩相對比,再次印證了歐、中在服飾與書籍裝幀風格上,存在著相關性,并體現出東西方在文化與審美方面的差異。

廠甸啊廠甸,所見所聞給我留下的記憶碎片與思考甚多。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歡
線裝書琉璃廠
琉璃廠的傳說
清代北京藝術品市場的探索與演進
煙斗大了不怕丟
印象·琉璃廠
線裝書在概念性書籍設計中的創新與運用
線裝書的書籍裝幀設計
琉璃廠重生記
再談中國古代線裝書的文化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