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孝通與文化自覺的社會學方法建構

2014-11-28 05:42李羚
黨政研究 2014年6期
關鍵詞:鄉土中國費孝通文化沖突

〔作者簡介〕

李羚,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四川 成都 610072。

〔摘要〕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重讀《鄉土中國》有助于我們從方法上解構中西文化爭論的中國社會之困。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建構了基于文化自覺思想的社會學方法論,這不僅是費老學術思想上的一次大飛躍,且是當前人類社會和諧發展提出的共同要求。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深化對《鄉土中國》的認識。發現社會:費孝通破解中西文化沖突之爭,文化自覺的社會根基;深入農村:費孝通解讀中國社會大歷史,《鄉土中國》的主題就是“研究中國文化模式怎樣從中國農業和農村生活中產生出來”;超越鄉土:費孝通成就社會學想像力,實現了三個超越——超越新儒家;超越文化;超越方法。費孝通的文化自覺方法論構筑了他用生命、思想和鄉土共同凝結的傳奇人生。

〔關鍵詞〕費孝通;《鄉土中國》;文化自覺;文化沖突;社會學想像力

〔中圖分類號〕C91-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4)04-0123-06

閱讀梳理費孝通,不禁要問:一個人的創造力為什么如此之盛?他通過社會學認識中國社會給我們的影響是集大成的,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學的深刻和博大,另一方面,他最突出的是并沒有停留在社會學話語上,而是涉及文化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這是學術大家的表現。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建構了基于文化自覺思想的社會學方法論,這不僅是費老學術思想上的一次大飛躍,且是當前人類社會和諧發展提出的共同要求。上兩代中國的知識分子一生都被困在有關中西文化的爭論之中,我們今天也依然受困: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現代中國人究竟能不能繼續保持原有的文化認同?還是必須認同西方文化?重讀《鄉土中國》有助于我們從方法上解構中西文化爭論的困境。

一、發現社會:費孝通破解中西文化沖突

社會科學家費孝通先生,一生著述豐厚,《鄉土中國》不過是他厚重積累中的一小疊字紙,但是,這本小冊子卻具有深遠的影響。1948年初,當中國籠罩在內戰的硝煙中時,《鄉土中國》的小冊子于上海出版,初版印發3000冊,不到1個月就銷售一空,此后半年中,加印的《鄉土中國》每月發售2000冊,并使作者費孝通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被稱為“中國杰出的社會學教授和中國最深刻的政治評論家之一”。他為什么具有如此的殊榮?關鍵在于費孝通將文化與社會進行了折疊式考察。費老說:“從社會學角度研究人的精神世界,要避免一種簡單‘還原論的傾向,那就是試圖把所有精神層次的現象和問題,都簡單地用‘非精神的經濟、政治、文化、心理等各種機制來解釋?!彼终f:“在中國本土傳統中,古代諸子百家的東西是我們認識中國社會的基礎知識之一,不能忽視,特別是宋明理學的很多東西,非常值得重視。理學堪稱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實際上是探索中國人精神、心理和行為的一把不可多得的鑰匙?!彼噲D去回答中國文化的存在以及其自身特質,就這一點,他已比同時代的中西文化論爭者更加深刻?!多l土中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考察中國社會的文化根基的范式。按照韋伯的觀點,文化認同是一種主觀的信念(subjective belief),是以對族群的歷史有主觀的“共同的記憶”(shared memories)為前提的。無法抹殺的“共同記憶”會左右作者在文化認同時采取被動的態度。費孝通的意義在于從世界性的問題里尋找到中國文化的社會基因。

中國鄉村如何建設?如果我們對現代鄉村建設實踐進行一些梳理,就會發現“文化下鄉”派一直是重要的鄉村建設力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晏陽初等人的鄉村建設中,“文藝教育”和“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并提,而且是第一位的。在他們的視野中,“因為中國人愚昧,所以要培養知識力來攻愚”。他們在河北定縣400個村成立同學會,在同學會設立平民文學部。同學會的會員“能自己從事文藝戲劇方面的活動,他們自然就有了力量,這就是力的教育,8萬有知識有團結的農民青年,當然會作了改造社會的核心”?!?〕梁漱溟先生所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社會改造運動,而是試圖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改造尋找改造中國、建設中國的路向。他認為,中國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特殊社會形態,必須以農立國,從農村入手,以教育手段,以改良主義的方法來建設鄉村,改造社會。他認為中國人重家庭生活,并由家庭生活推演出倫理本位,同時走向職業分途,這就是中國社會的特殊性。西方文化涌入中國以后,使沿襲數千年的中國社會組織構造崩潰了,而新的社會組織構造又未確立,造成文化失調,這就是近百年來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梁漱溟看來,中西文化的對比是“認識老中國”的最好方法?!氨刈哙l村建設之路者,即謂必走振興農業以引發工業之路,換言之,即必從復興農村人手?!惫蝗绱藛??大家都知道,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也在探索中國發展之路,也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式現代化發展道路。

中國鄉村社會到底如何發展?而這正是《鄉土中國》中費孝通開宗明義所需要與諸位討論的問題:文字下鄉的局限性,文字下鄉在何種前提下實現?正是從文字入手,費孝通發現中國社會的一個根本的底色:鄉土性。在鄉土中發現中國社會和中國農村發展的一些規律。費孝通就鄉土中國的內涵做了一個明確的界定:“EarthboundChina意為,‘為土地所限制的中國,后來我用‘鄉土一詞來指代Earthbound,就是指農業多、工業少、自給自足這個經濟基礎上產生的一套上層建筑而構成的一種社會文化。我后來又對這類文化進行分析,寫了《鄉土中國》一本小冊子。那是向理論提高的企圖?!薄?〕正是從這段文字里,我們讀到了費孝通《鄉土中國》的問題意識和研究視角。費孝通要回答當時社會普遍關注但又不得其解的難題:如何認識和對待中國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

在文化領域一直都有這樣的難題存在:一是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定位,二是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仡欀袊幕陌l展歷程,不難發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是主張接受西方文化,甚至全盤西化,以胡適等接受西方現代高等教育的學者為代表進而波及至今的“海龜派”;另一種則以錢穆等人為代表,堅守傳統文化的精髓血脈,反對西方文化侵襲。在全球一體化的現實背景下,很多人力圖創造第三條道路,即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或者說是外來文化的整合。如在中西之間點燃思想火焰的哲人賀麟先生認為:“中國近百年來的危機,根本上是一個文化的危機?!彼鲝?,要真正打通中西哲理,既不失自家文化、特別是儒家文脈的源頭,又能深入西方哲學的根本,從方法上溝通兩者,開出一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的哲理天地。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的觀點可以說是對第三條道路的有益展開,社會學方法使得這樣一種會通成為可能。費考通“對整個人類的發展前途作出分析,提出設想,主張不但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

費孝通成長的文化環境是滋養他文化生命的深厚營養。費孝通祖籍江蘇吳江(舊屬蘇州府),1910出生,2005 年去世,其人生跨越了兩個世紀、三個“朝代”。1936年負笈英倫,師從人類學泰斗馬林諾夫斯基,曾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和英國皇家人類學會赫胥黎獎章。費孝通幼年所上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私塾,而是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思想的新式學校。從啟蒙院開始,一直到燕京大學、清華研究院,雖然也講求傳統文化的繼承,但是所有的教育無一例外地帶有西方的色彩。因此,可以說,費孝通既受西式教育,又浸染于鄉土志家學傳統中,正如美國教授阿古什在《費孝通傳》里面寫的那樣:“費孝通與20世紀初期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不同,他從感情上并不否定中國文化。他是在不背棄他小時所受的傳統教育的情況下,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就獲得西方知識的。他不屬于參加五四運動的一代,但他繼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傳統,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反封建思想?!薄?〕與其他留學國外的學生不同,費孝通內心并沒有因為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就完全排斥中國的文化。在很多留學生認為中國文化落后,因而不愿意回國,或者是對中國的情況不加了解就否定,甚至不講中文的時候,費孝通仍然對中國文化保有一種鄉土情結,這似乎也是得益于他所受的新式教育。費孝通在《社會學的探索》中講到過這一段心路歷程。他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人類學系學習,在一次與老師的交談中談到在家鄉的調查,老師說好,你把農村的材料分析一下,寫成一篇論文。當時,費孝通就想,為什么他要這個東西呢?因為過去很多研究社會人類學的人,大都研究殖民地中的各民族,特別是英國有殖民地,它要統治這些地方,就要了解它們的情況。這些地方比較落后,民族比較原始,人口比較少,生活水平比較低,社會結構比較簡單?!拔业恼{查和這些調查的性質不同。我自己是個中國人去研究中國的農村社會,而且我不以統治者的地位去研究?!?/p>

《鄉土中國》所透露的正是這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或者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社會學層面的解析。從《文字下鄉》到《再論文字下鄉》,都是在談論民族歷史、文化對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費孝通也在不自覺地運用著中國文化里有助于思考的豐富的觀念和范疇。無可置疑這中間受到深諳國學的潘光旦先生的影響。潘光旦對于孔廟大成殿上的匾額文字“中和位育”四字的不斷引述,也在影響著費孝通自身思考的成熟,可以說,“致中和”的儒家理想作為一種深度的心理表征已經嵌入到費孝通的思考框架之中。費孝通在晚年一直提醒社會學家們要跨越事實的層面,去到更加超越的層面上做“神游冥想”。由這種反思式的冥想,費孝通參悟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覺的理念,幫助今天的中國社會學家找回來一種學科的認同與自信,而由此發展到對他者文化的欣賞,到對自我文化的贊美,人的存在的差異性在一個“和”字之下得到了一種整體性的彌合,這樣一種由分而合的文化觀念是西方近代社會發展以來所一直沒有能力發展出來的。費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與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覺思考在一定意義上彌補了自己年輕時代起便孜孜以求的西學的分析傳統,這一點也許是理解費孝通一生思想中最值得指出的。

所以說《鄉土中國》與韋伯的《宗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可以媲美的,都在探討與之相匹配的社會道德——這本質上是一個韋伯式的現代化命題。費孝通晚年對《鄉土中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認為中國文化比“鄉土社會”要復雜得多,并重申“文化自覺”的命題,對知識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二、深入農村:費孝通解讀中國社會大歷史

如果說《江村經濟》是費孝通認識農村的開篇,“我自己雖則不是農民,但我同情農民的生活”,《中國士紳》則是他解讀中國農村為什么發展的又一個不可或缺的主體?!多l土中國》是他的理論框架“農戶-士紳”互動下的中國鄉村的結晶。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孝通先生從普通鄉下人的土氣入筆,一反常人對土氣這個詞的藐視,稱贊“土”字用得精當,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為有了土地的滋養,才有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才有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才有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鄉土社會的本質不是別的,正是這種“土氣”。此等的精辟見地,如果沒有一種流淌在靈魂深處的傳統文化意識以及鄉土中國情結,恐怕是很難抒發出來的?!督褰洕放c《鄉土中國》之關系這條線索,貫穿了費孝通大半生對社會改革的種種設想。

《鄉土中國》的寫作背景還包含著費孝通與社會史的對話,而這個對話在他進行江村研究的時候已經開始了。費孝通構建鄉土倫理體系的努力是從社會基層逐漸展開的,不過,它直指的是社會精神的延續性,而非唯物史。構成《鄉土中國》14篇文章依次是: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政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涵蓋家、國、天下的倫常。

研究費孝通學術思想的學者認為《鄉土中國》的主題就是“研究中國文化模式怎樣從中國農業和農村生活中產生出來”,而我們也不難發現“差序格局”、“禮制秩序”、“長老統治”這些《鄉土中國》中最精髓的部分,也是在費孝通先生看來儒家文化浸潤最深厚的部分。1929年,吳文藻先生回國,就試圖在燕京大學開始建立中國本位的社會學研究方式,以文化屬性作為認識中國社會變遷的工具?!多l土中國》的發表,標志著中國社會學本土化進入一個新階段。

“鄉土本色”大抵是全書的總論,認為鄉土社會的特點是“富于地方性”,即“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它從“鄉”與“土”的社會特征入手來談鄉村社區如何從家庭這顆種子長成中國基層社會的參天大樹?!巴痢敝傅氖峭恋?、社、農業和守土意識,“鄉”指的是群、故鄉和具體的時空坐落。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而關于熟悉感的培養,“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畬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樂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辟M老概括了鄉土社會的幾個特征:血緣、姻緣關系之重要性;公私、群己關系的相對性;自我中心的倫理觀。

“差序格局”是中國社會關系的準則,書中有三篇文章講的是家、國、天下三者的倫常關系在社會學上的意義。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是在與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相較中顯現出來的。費老先生把西方社會的社會關系稱之為“團體格局”,比喻為柴,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有邊界,講權利。而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社會關系則與此明顯不同,“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薄?〕沒有邊界,只講關系和人際。費先生將這種社會關系模式,稱之為“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不僅是鄉土社會群體成員間人際關系的一面縮影,也是對中國“人倫”關系的高度概括?!安钚蚋窬帧边@一極為重要的概念,可說明中國傳統社會中社會關系的特點?!皬募旱郊?,由家到國,由國而天下,是一條通路?!辟M孝通說:“我的假設是中國鄉土社會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親屬的倫常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使這基本的家,變成氏族性了?!敝袊l土社會結構是差序的同心圓,每個人都是圓心,那么結果就是公私都成了相對的概念,而一切價值和行為都是以“己”為中心。而儒家文化很善于把握這種社會結構,并且提出了在這種社會結構下人們行為和道德的準則?!翱思簭投Y”,從自身的己,再而向外推去?!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成了典型的從自己向外一圈圈推開去的范式。而反過來說,儒家文化對差序格局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用人們的行為和道德準則與社會的契合,來約束人們不敢輕易地逾越和凌駕此種社會格局。正是由此,現代學者運用費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方法分析香港社會中社會關系的演變及其類型,并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工具性差序格局”?!?〕

禮治秩序。在鄉土社會中,人們彼此之間都是熟人,信用的確立不必依靠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禮。禮是社會公認的合式的行為規范,它與法不同的地方在于維持規范的力量。傳統社會追求“無訟”,公共秩序的維持勿需仰賴國家的法律,而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即所謂“禮治”?!班l土社會……是個‘無法的社會,假如我們把法律限于國家權力所維護的原則,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個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Y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護,維護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币簿褪强拷袒叙B成個人敬畏之感。不過,前提是傳統可以有效應付生活問題,也就是說,禮治社會遵守的是成法??梢哉f,“禮治社會”是費孝通先生對于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高度概括。以學術的視野看,“禮治”與傳統農村社會秩序的關系,涉及禮與法、基層社會與國家以及地方習慣法與國家法等諸多層面的關系問題,所謂“禮治”并不意味著完全“無法”。費孝通先生認為傳統農村社會秩序的維持可以完全不需要借助國家法律的強制性力量,可能是基于如下歷史事實,即自秦漢以降,尤其是明代以來,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組織就一直在廣大農村社區實行一定程度的社會自治。

雙軌政治。在費孝通看來,傳統中國社會的治理是通過兩條平行的軌道進行的:一條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的專制體制的軌道,它以皇帝(君主)為中心建立一整套的官僚體系,由官員與知識分子來實施具體的治理,最后可以到達縣這一層(“皇權不下縣”);另一條是基層組織自治的軌道,它由鄉紳等鄉村精英進行治理,紳士階層是鄉村社會的實際“統治階級”,而宗族是士紳進行鄉村治理的組織基礎?!稛o為政治》和《從欲望到需要》對權力進行了分類,認為權力分為橫暴權力和由社會分工合作而產生的同意權力,人們追求權力是因為權力可以帶來利益,但在中國鄉村社會最有效的是無為?!堕L老統治》中所指的權力實際上是基于禮治秩序的教化性權力,這里認為,當時的中國鄉村社會用民主或不民主來形容都是不合適的,因為教化并非是統治?!睹麑嵉姆蛛x》一篇中則論述了在長老統治下,注釋的變動會引起名不符實的虛偽。社會繼替權力。費孝通的意思是,鄉土社會既有民治自治的人心基礎,在歷史上也有過地方自治的制度空間,這就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雙軌政治”雛形。他認為,過去“長老權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教化是有知對無知,如果所傳遞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沒有反對的必要;如果所傳遞的文化已經失效,根本也就失去了教化的意義?!磳υ谶@種關系里是不發生的”?!?〕在他看來,人心是有差等的,社會改革的首要任務不是去教育農民,而是由外來的知識分子進行制度建設。他設想,只要有人帶領將鄉土工業安置在農村里,受守土心理約束的農民,就會自然而然走進工廠,而不再流失在外。雖然這個設想在實踐中并未達到預期效果,但他在《鄉土中國》中表達的對文化理論的一些思考,卻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與探求。

我們禁不住要問,隨著現代化的泛濫,社會腐蝕越來越嚴重,沒有了士紳的村莊該如何走下去?鄉土中國,中國鄉土,路在何方?

三、超越鄉土:費孝通成就社會學想像力

美國著名學者米爾斯在《社會學想像力》中提出,該書的目的在于“確立社會科學對于我們時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文化涵義”?!?〕討論中國當下遭遇的種種問題,尤其是農村社會發展,如果再深入一些,就免不了要追根溯源:中國社會曾經是何種面目?現在是什么模樣?變遷如何進行?對于這些問題的討論,都可以延伸到當代的諸多領域,以助我們理清脈絡。費孝通的文化自覺方法論構筑了他用生命、思想和鄉土共同凝結的傳奇人生。

費孝通實現了三個超越:首先,超越新儒家,認識社會。真正構建費孝通與儒家傳統之聯系的很可能就是他們共同面對的那個農耕社會,那個鄉土,所有的知識都是社會的,為了社會的生存。所有的適應必須是具體的和地方的,不可能存在獨立于社會生活需求的知識。必須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討論中國文化的復興、發展和貢獻。他創造了儒家思想論戰的新對手,因此也造就了儒家思想同其他文明對話的更大空間和可能。他顛覆了通過文化啟蒙而改造社會的幻想,必然先改變生產方式,否則無法改變鄉土中國。他在探尋改造中國的新出路。

其次,超越文化,尋找共識。對文化的自覺認識是近代有為知識分子的自覺探索,但如何走出這種困境,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大家如果有時間翻檢民國啟蒙知識分子對文化的爭論就會體會到這一點。臺灣學者韋政通把這群人定義為“邊際人型的”(對傳統文化有相當認識,對西方文化又懷著無比的熱情。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兒導致文化沖突下生活失調)。費孝通一生只是強調富民,不奢談狹義的文化,他始終是一個文化的功能主義者、文化建構主義者。費孝通一生的學術之路是從研究農民開始的鄉土中國開始的。在那片豐饒卻貧困的土壤上,他腳踏實地地觀察和分析,因為深入社會而了解鄉土結構的共同性,他獲得了一種理解,人類學終究是一種對于人所居住于其中的文化的理解?!案髅榔涿?,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種文化理解超越了一個地方社會的結構性限制而使人們保持一種共同性的認同。

再次,超越方法,重知行合一。對人的關懷,對制度的分析,他的功能主義假定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和社會人,他們都在追求自我利益和自我直接相關的人的利益,重視道德,也承認禮和禮治社會的功用。他的最高理想和最低理想是人類的和平和安定,是每個人都能比較富裕像樣生活,與其他人共存共榮。我們不難看出只有思想與方法的結合才是原創的催化劑。而這些理論方法的中國特色也造就了世界社會學發展史上的中國學派。這是當今學者應當認真學習的地方。社會關懷不只是關切之情,還是一種參與,最簡易最便捷的途徑就是為社會服務。費孝通開啟了中國學術的社會使命感,重五倫的同時,發展第六倫,即關注公德、社會和團體。他們想的是大問題,想的是民生。重知行合一,社會學要到社會中去學,這比光掌握研究方法更重要,因為社會學的本源不是在社會學概論中,而是在社會里。費孝通受到了芝加哥社會學派創始人帕克推崇實地田野調查的影響,他深知,中國社會學的基礎在于真正了解農民,了解農民的社會生態結構,也就了解了中國。費孝通的鄉土情結其實并不僅僅體現在進行農村田野調研這一環節,事實上,為中國的農民找一條出路,“志在富民”――才是他治學之苦苦追尋所在。他是用社會學家的眼光來發現、思考農民擺脫貧困的辦法。在他7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游學東西,求證南北,傾注了他一生的關注民生的治學理念。因此,才有了他三訪溫州、三訪民權、四訪貴州,五上瑤山、六訪河南、七訪山東、八訪甘肅、27次踏訪家鄉江村等傳奇。費孝通始終認為,“用文字來寫作是文明時代一個社會成員參與集體生活時代應有的一種自主和自由的行動”。在這些文字里,他抒寫了知行合一的社會責任、小城鎮建設、區域發展和文化自覺理論。在知與行的統一中,在文化自覺的理論創新中,成為永遠的費孝通。

〔參考文獻〕

〔1〕宋恩榮主編 .晏陽初全集:第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259.

〔2〕費孝通著.社會學的探索〔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78.

〔3〕楊雅彬.近代中國社會學〔M〕.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2001.749.

〔4〕大衛·阿古什.費孝通傳〔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4~6.

〔5〕〔7〕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6,26.

〔6〕李沛良.論中國式社會學研究的關聯概念與命題〔A〕.東亞社會研究〔C〕.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76.

〔8〕〔美〕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M〕.陳強,張永強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

【責任編輯:陳學明】

猜你喜歡
鄉土中國費孝通文化沖突
吳文藻從不“順便”
吳文藻從不“順便”
吳文藻從不“順便”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鄉土中國”的審視一種
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趨勢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
林紙一體化企業文化沖突與協調
“后鄉土”視域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文化沖突”讓日劇很窩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