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鄉土”視域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2015-11-27 10:12單連春沈嘉玲
黨政研究 2015年6期
關鍵詞:鄉土中國農村社區費孝通

單連春 沈嘉玲

〔摘要〕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對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認識與分析是理解中國農村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同樣其也對今天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啟示作用。當代中國農村社會正在經歷著從鄉土社會到后鄉土社會的變與不變,本文從鄉土社會的“土性特質”、“差序性特質”和“禮治性特質”這三個核心概念解讀出發,論證了農村社區的本色正由鄉土社會的“輩分權威”向“知識權威”、“親緣關系”向“業緣關系”、“禮治約束”向“法治約束”后鄉土社會轉換,力求為農村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參照。

〔關鍵詞〕后鄉土;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費孝通;《鄉土中國》

〔中圖分類號〕D6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5)06-0013-05

《鄉土中國》從鄉土本色、差序格局、禮治社會、私人的道德、男女有別、無為政治、血緣和地緣、長老統治、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十四個方面描述了在農業文明背景下,中國早期鄉村人民的生活狀況,闡明農民階級是當時社會的主要階級,是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重點對象,卻又是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社會結構也由“鄉土社會”向“后鄉土社會”變遷。后鄉土性特征是土文化與現代性的結合。后鄉土性首先是建立在“土”性基礎上的,是鄉土文化成分經過時代的發展,展現出時代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鄉土社會的發展。后鄉土社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閉半封閉狀態,而是與時代接軌,與信息接軌的開放性鄉村。今天我們在努力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夢”的進程中,“三農”問題仍然是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重點環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須面對的現實。

一、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鄉土”本色

中國鄉土社會的“土”性、“私”性構成了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形態以及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與處事原則等。其中核心本色主要有:鄉土特質、差序格局和禮治社會三方面,三者在邏輯上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沒有鄉土特質,就不存在差序格局的社會形態,也就不會有“禮”的治理。因此,鄉土社會的“土性”建構了“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形態;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為維持“土”的本色提供了社會結構基礎。另外,土性、私性是差序格局中的人們維系社會關系的基礎,

而要想把這種社會關系維持良好,就必須要有與之相應的治理方式,即運用產自于鄉土的“禮”來治理。禮治是在“土性”與“私性”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是維持鄉土特質與差序格局穩定的內部因素,而且具有龐大的群眾基礎。

第一,鄉土社會的“土性特質”。盡管中國鄉村社會已經進入后鄉土階段,但鄉土特質仍然貫穿于中國鄉村社會生活的所有過程?!多l土中國》提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種地是最普遍的謀生方法?!?〔1〕當土地成為一種謀生方式的時候,注定了人們生活的重心在土地上,長期以來就產生了人口的不流動性,形成“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人口生長模式。盡管隨著現代農村城鎮化的發展,但總體上來說,土地仍然在外出者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種基層社會的“土”性是由我國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決定的。幾千年的自給自足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使得今天仍有60%左右的人依靠土地生活,依靠土地謀生,身上自然而然散發出“鄉下佬”的味道,他們的觀念中也透漏出“土”的生活習慣。鄉土社會中法律無從發生,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這就是由“土氣”決定的,因為“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地在一個地方生下根,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鄉土本色要求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契合“鄉土性”特征,自覺地“接地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法密切聯系群眾“土”的實際,而不是隨便張貼幾張報紙,聽聽幾場思想政治教育講座?,F階段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往往過多地考慮其高高在上的政治性教育功能,而抽象的“政治性”對于鄉下普通人來說,是高高在上、不貼近生活的。在方法上,往往采取簡單的運動式的宣傳報道。因而在新時期,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制定一方面要根據黨的政策、方針調整相關內容,切實做到為國家經濟,文化,政治建設服務;另一方面也要“接地氣”,考慮到基層人民的文化水平、政治知識、生活需求。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群體大部分是普通村民,“接地氣”的教育內容才能為他們喜歡。

第二,鄉土社會的“差序性特質”。鄉土特質造就了中國人特有的“私”性,并構建了中國獨具的人際關系——差序格局。私性的差序格局體現在兩方面:親屬關系和地緣關系?!安钚蚋窬帧本拖褚幻妒油度胨?,漾起一圈一圈的波紋,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遠,越遠越薄?!耙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這網絡的每一個結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之,傳統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個籠統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因此,在差序格局這種社會中,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對象與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在人際交往中,一般是關系越靠近家族血緣關系——“己”的中心,就越容易被人們接納,越是遠離“己”的中心,就越容易被人們排斥。鄉土社會中,差序格局體現的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模式,離“己”愈近,得到的資源愈多;反之亦然。究其實質,這種資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穩定性,同時具有強烈的排外性。這種“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特征,在今天的農村社區生產生活中仍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因此我們在進行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調查認清作為核心“己”的利益所在,在對“己”的私利進行道德與法律分析的基礎上,讓教育對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只根據一己私性的標準,而否定一般性標準的存在,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打破因“差序格局”而造成的社會資源合理配置與自由流動的結構性壁壘。其實以己為中心是現實的,也是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這個并不矛盾,只要找到合理的結合點,以“己”為中心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第三,鄉土社會的“禮治性特質”?!岸Y治”是鄉土社會的治理方式,法治和禮治的區別之在于維持社會的力量和行事依據的規范原則?!多l土中國》一書中,費先生認為“禮”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時間范圍內被社會公認合適的行為規范”?!?〕“禮”提供給人們這些行為規范以維持社會秩序,最終目的是通過這些外部的規范來起到教化的作用,啟發和涵養人們內在的理性自覺,當這種自覺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們的行為就會因為禮的約束,由他律進為自律。而對于“禮治”,費先生將其定義為“對傳統規則的服膺”?!?〕禮治社會中“禮”對人是一種軟約束,它的推行似乎只依靠主體的自覺自愿,與他人無關,只能由自我的良心來監督,強調教化人心,讓人們將外在的規則轉化為內在的習慣,即使在沒有律法約束的時候,也能憑“良心”而不是出于懼怕權力而遵守規矩。而鄉土社會之所以能夠不靠外在強制力量而維持秩序,是因為“禮”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主動地服禮,鄉土社會村民安于“長老統治”,維持“禮治秩序”,根源在于“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鄉下人將從上而下的經驗傳授轉化為傳統教化模式,形成“禮”的習慣,這種傳統源于社會所積累的經驗,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每個人自出生就學習先輩的經驗,潛移默化地接受,成為自己的思想,歷代之后,也就成了“禮”?!岸Y治”作為傳統中國鄉土社會所一直堅持的社會調控手段,經常被等同于“人治”加以批判。但傳統的“禮治”思想是可以進行現代轉換的,其合理因素同現代社會的“以法治國”不但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促進和互相保障。我們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同時,也可以借鑒傳統“禮治”的方法,發揮傳統禮俗功能,通過教化人心,來培養人們的自覺意識,從而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

二、“從鄉土到后鄉土”: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本色變遷

我國當代社會正在由傳統的“鄉土社會”向“后鄉土社會”變遷。由于時代發展和國家城鎮化趨勢的愈演愈烈,鄉村群眾或者說鄉村文化風氣受到現代氣息影響,正在潛移默化地向城市邊緣靠攏。其中展現出來的結果是傳統習俗中優秀文化部分受到現代化潮流的沖擊,眾多老祖宗遺傳下來的文化“禮節”都被取代。鄉土社會的后鄉土變遷,體現到三個核心內容方面,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遷。

第一,“輩分權威”向“知識權威”的轉換。鄉土社會中廣泛存在著教化的權力,它發生在社會繼替即社會成員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從個人來說,來到這個世界不過是“逆旅”,每個要在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得他在眾多規律之間游刃有余,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種教化是由“嚴父系統來完成的”。教化的權力可以擴大到成人之間,凡是成長于己的人都可以為師,都握有教化自己的權力,長幼之序的嚴格也點出了鄉土社會教化權力所發生的效力。但教化的權力主要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里生長,劇烈的、經常的社會變遷會粉碎教化的根基。在鄉土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教化力量受到了挑戰,經驗不再能指導新情境下的生活,這種教化權力便失去了依據,長幼不能繼續成為尊卑的固定分界。社會化已演化為正向與反向相結合的雙向社會化過程的內涵,除了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傳授文化和實施教化外,同時下一代人也反過來向上一代人施加影響,向他們傳受新知識、新技術。這種變遷自然沖擊著鄉土社會相對穩定的文化,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經驗和習慣失去了傳統效力,也使得長老統治和教化權力的威力大大減弱,以致農村社會家庭中的權威人物已不僅僅只是輩份最高的長者,一些文化技術素質較高、腦子活點子多、甚至能賺錢的家庭成員也可以變成權威,這種權威可概括為“技術權威”或“知識權威”。鄉村社會的后現代變遷告訴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完全依靠長老統治的權力結構來塑造鄉土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要接受老一輩向年輕一代學習及接受雙向社會化。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秉承上代傳統經驗,取其精華傳播優秀思想,也需要去其糟粕注入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血液、新思想,與時代接軌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必要條件。

第二,“親緣關系”向“業緣關系”的轉換。鄉土社會中,不少村民有事請幫忙首先會找本家(同一姓的人),但牽涉到錢財問題,一般還是避免找親戚幫忙;在選擇解決糾紛方式上,對于“自己解決、找第三人解決、找村委會解決、到法院起訴”這四者排序大多是由前至后,也就是說村民還是傾向于依賴熟人社會中的人情、面子來解決糾紛,直至糾紛無法解決才訴諸法律。作為中國社會關系維持與再生產的“禮尚往來”依然評價很高,這充分說明了中國當代農村基層社會還具有鄉土性特征。中國還是一個熟人社會,只不過在鄉土社會的變遷中,以同村而居為基礎的熟人社會已經在范圍上大大拓展,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熟人社會也逐漸被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范圍不斷向外延伸。在后鄉土社會的村落里,差序格局已經有所變化,如人們不完全像傳統村落里“一表三千里”的親屬關系網絡,網絡的結點是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結合而成的,也就是在向外流動和經營活動中形成的關系。網絡成員不一定是“自家人”,而可能是同鄉或生意伙伴。但從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即使在后鄉土社會中,差序格局依然存在,這一格局尚無根本性的改變。因此,農村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認識到這個差序格局的“變”與“不變”開展工作,如可以通過對“長老、領頭人”進行思想意識的傳遞,在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下,將思想教育的內容潛移默化于周圍的熟人之中,通過一而十,十而百的傳遞與示范,規范教育對象的行為,對后鄉土社會成員進行基本的道德價值觀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禮治約束”向“法治約束”的轉換。隨著社會的快速轉型,鄉下人已經不再“土氣”,而是更具“摩登”氣息,鄉土社會中禮治秩序初步向后鄉土社會法治秩序轉換。從生計角度看,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再把耕種土地作為生計依靠,而僅僅是把土地當著收入來源之一。大量的鄉土人流向城鎮,在那里從事著工商業和服務業,鄉土社會從低流動性進入高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狀態之中。傳統鄉土社會的秩序面臨著來自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傳統禮義觀念的削弱,導致禮俗規范約束力的降低;二是法治意識的淡漠,出現無視法律的現象。在后鄉村社會,傳統道德和習俗規范不再被人們所重視,尤其是在教育和行為教化中,現代觀念與傳統禮治有很多地方不一致,所以,教孩子懂“禮”已經不像以往那樣被人們所重視,當人們開始用現代化觀點來看問題時,就發現很多禮的規范是保守、落后的。后鄉土村落已經不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空間,農村人也已經不是十足的農民了,他們有的長期生活與工作在現代城市之中,耳濡目染現代文明,而且還直接參與現代的生產與消費。另外,現代通信技術與傳媒手段也讓生活在偏僻山村的人了解到大千世界中五花八門的信息,社會的快速轉型使禮治秩序的鄉土情態發生了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法治規則在后鄉土社會不斷為人們所了解和利用,法律成為人們在處理問題時的一種可選擇工具,人們能夠用法律來保護自己,而不再顧及面子或禮俗。但情理與法理的沖突糾結在后鄉土社會也使鄉村人面臨著兩難的選擇。此時,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原本的那套禮俗不再那么有效地約束人們,但新的秩序還未完全形成。不同于以前對法律與權利的漠然,后鄉土社會人已經對法律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可以運用一些法律方法維護自己的權利,這種法治的轉換提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對后鄉土社會成員進行更多的法制教育而非一味地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的設定更應該注重“法與禮”的結合。

三、“本色變遷”的啟示: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創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表達應借鑒鄉土的語言藝術?!罢Z言是手段、工具,人們利用它來彼此交際,交流思想,達到互相了解。語言是同思維相聯系的,它把人的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成果用詞和句中詞的組合記載下來,鞏固起來,這樣就使人類社會中的思想交流成為可能了?!薄?〕文字是語言的一種表現形式,文字的藝術性能夠對讀者產生無形的推動,讓人讀了意猶未盡?!多l土中國》向讀者展示的文字敘述,沒有學術性的文字表述,也沒有故作高深,讀者讀之不會有強烈的虛渺感。只是將我們生活中平凡的“游戲規則”以敘說家常式的方式表達出來,留給讀者的是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使人回味無窮。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雙向教育過程。為達到效益最大化,語言的使用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表達目前為止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但基本都是教材式的框架、學術性的理論,對一般性讀者來說,難免是一種離之很遠的枯燥,理論傳輸效益下滑,理論內化效益也不明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群眾的語言,排遣多數讀者文字閱讀的疲勞,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大眾化、平民化的語言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效果可能會更明顯。深刻的理論以通俗淺顯的方式表達才是理論大眾化的最好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傳輸的最好方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灌輸可借鑒問題教學法?!多l土中國》的語言藝術與方法選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起著不同的啟示作用,但作為教育者的教育方式與心理狀態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內容。費老在構著《鄉土中國》時,對中國農村基層社會并沒有很深入的了解,他是借《鄉村社會學》這個課程平臺來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結構的基礎。費老在當時也是以教育者的身份面向廣大青年學生,他對鄉村的知識結構也不成熟。但他認為,教師的任務并不是僅僅在于傳授已有的知識,而主要是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知識領域進軍,至于結果怎么樣,這又是另一個問題。而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絕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者認為,“我應當把我所確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是我的任務和職責?!毕驅W生傳授一些不確定、不熟悉的內容,可能會被認作是能力不強,或會引起不好的教學效果,一些面子式的擔憂還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實現。但費老認為問題教學法是比較好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發出疑問,自行探索、調查研究解決問題,這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優秀青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可借鑒問題教學法,敢于在對象的提問與討論中進行宣傳教育,敢于在對象面前和盤托出自己所不成熟的理論與觀點,把自己的知識結構建立在一種與教育對象平等的模式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能更佳。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施可借鑒社區研究方法。在《鄉土中國》寫作中,費老對社區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與系統研究法的運用尤為突出,他采用社區研究方法對農村社區這種基層組織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并指出:“以全盤社會結構的格式作為研究對象,這對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須是具體的社區,因為聯系著各個社會制度的是人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有空間的坐落,這就是社區……社區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時空坐落中去描寫出一地方人民所賴以生活的社會結構……第二步工作是比較研究,在比較不同社區的社會結構時,常發現了每個社會結構有它配合的原則,表現出來的結構的形式不一樣?!薄?〕因為每個人賴以生活的社會結構有它配合的原則,因此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選擇上,也必須考慮社區的個性特點,借鑒社區研究法與比較研究法,通過社區來窺視中國社會基層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從而從中抽象概括出基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般性原則。

〔參考文獻〕

〔1〕〔2〕〔3〕〔4〕〔5〕〔6〕〔7〕〔9〕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42,42,61,64,61,116-117.

〔8〕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責任編輯:石本惠】

猜你喜歡
鄉土中國農村社區費孝通
吳文藻從不“順便”
吳文藻從不“順便”
吳文藻從不“順便”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諸城市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建設研究
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鄉土中國”的審視一種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社區治理的創新
農村社區廉政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探究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