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蠶桑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開發與實施研究*

2014-12-05 07:26葉米婭車偉艷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12期
關鍵詞:湖州市湖州蠶桑

葉米婭,車偉艷

(1 湖州市鳳凰小學,浙江 湖州313000:2 湖州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湖州313000)

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絹片、絲帶、絲線等絲綢文物表明,早在47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湖州的先民已經從事種桑、養蠶、繅絲和紡織綢絹,這使湖州成為全國最早的絲綢發源地之一。在47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湖州的栽桑育蠶興旺發達,使蠶業滲透到了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更積淀了與桑、蠶、絲相關的詩歌、神話、風俗、禮儀、服飾藝術、貿易等等文化元素,逐漸形成了蠶鄉獨具特色的蠶桑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蠶缽,說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遠古時代,華夏民族可能已經發現和認識蠶(蠶絲),由此產生對蠶的崇拜,用雕刻和制造器物的形式來表達敬意。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小學生的身心處在發展的階段,對于各種文化思潮和新生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缎W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由于地方局限性,美術教材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在小學的美術教學中,合理利用和開發本土的文化資源,可以輔助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增強學生對于本土文化的熱愛,滿足他們對于美術多元化和趣味性的要求[1]。我校(湖州市鳳凰小學)以課題形式開展了本土蠶桑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開發與實施研究。

一、本土蠶桑文化的收集和歸類

(一)本土蠶桑文化的收集

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州人,從小對各類蠶桑勞作活動的耳濡目染,可是真正需要整理記憶中的記錄,卻只有含糊的片段,當詢問請教同事和長輩的時候,才發覺大家的描述都是含糊不清的,基于此我對蠶桑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搜集和歸類。

1.來自網絡資源的收集情況

在資料收集的初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便捷好用的網絡搜索引擎—“百度”。為了避免資源重復,收集團隊劃分成三個分隊,分別負責“自然科學(蠶和桑的生物屬性)”、“文化民俗(古今社會活動)”、“藝術創造(延伸的藝術作品)”,三個組長分別是優秀的專職科學、語文和美術老師。資料收集的設想框架也成為了與小學美術教學結合時的參考依據。

2.來自文獻、政府機構的收集情況

在網絡收集中發現,資料雜亂、模糊(特別是圖片資料,像素不高)、可信度值得商榷。為此,我們求助于權威機構,拜訪了湖州師范學院的資料庫、湖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檔案室、湖州市文化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基本找齊了對湖州各地區(縣)蠶桑文化的官方統計資料和文獻記載,甚至還在湖州市圖書館找到了館藏的古籍—清代湖州人汪曰楨的《湖蠶述》和明代浙江歸安(今浙江吳興縣)沈氏所撰的《沈氏農書》、《補農書》。

(二)本土蠶桑文化的歸類

在資料收集的初期,我們依據“海納百川”的原則,開展方向性的模糊收集,盡可能多的積累素材。及時跟進的階段性資料整理,讓我們逐漸明確了本土蠶桑文化的內涵,逐漸形成“樹狀收集模式”,即形成分枝==》梳理分枝==》判斷價值==》分枝再分,以下簡單用圖式表示:

圖1 樹狀收集模式圖

資料收集的人員包括老師和學生,由老師指導學生開展收集活動,讓學生有目標、有組織的參與收集工作,本身就是主動對文化的關注和了解,教學不是為了教而教,時時滲透了綜合探索的自主學習活動就等于時時在學習,學生在網絡搜索的時候帶著強烈的興趣,把相關信息也一并閱讀了,有的學生在咨詢長輩的過程中還展開了家庭成員回憶的大討論,有的學生去了本地的博物館,興奮地留影留念。

圖2 學生分享收獲

圖3 學生假日參觀博物館

二、本土蠶桑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開發

在紛繁的“起底式”搜集以后,開展整理工作的同時,進行本土蠶桑文化與小學美術教育的結合融入的思考,讓資料最終成為教學的資源。

(一)小學美術教材情況分析

2012版教材體系結構說明:美育的階段目標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部分。剖析學?,F有使用中的美術教材(湖州市統一),1—6年級上下共12冊,3—6年級使用2006年浙教版試行新教材,只有1、2年級使用即時更新的2012年浙教版新教材(該新版跟隨現2年級學生,逐年出版更新)。從教材單元結構編排來看,1、2年級是散點式,其它年級由“時代新貌、校園生活、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創造天地、藝術瑰寶”構成(目前全套小學美術教材的完整度有限,課文重復且編撰思路方式有異)。蠶桑的融入借鑒了這些形式。

(二)本土蠶桑文化的遴選

在提出研究時,由于湖州悠長的蠶桑經濟歷史,以及時至今日城鄉還深深浸潤在蠶桑環境中,所以我深信本地蠶桑文化的豐富內涵。而蠶與桑一動一靜的美(還有絲綢做強大后盾)、小學美術學科內容的綜合多樣性,讓我對研究充滿希翼。本土蠶桑文化服務于小學美術,選擇的依據是審美性,資料搜集中卻產生了疑惑。一是網絡搜集得到的可用資料,地域范圍涉及全國各地,卻未找到湖州本地的資料;二是在與市地委辦《絲綢之府湖州與絲綢文化》一書的作者、湖州本地的國家級絲綢企業董事長交流時,兩人都表示:生產、習俗、經濟等方面的很多,美術性文化資源沒聽說過。在整理所有的資料以后,我獲得了下表的分類情況:

表1 蠶桑文化的審美性分類情況

以上圖表可見,湖州本土的蠶桑文化的確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綜合性文化,學科將涉及語文(傳說、詩詞)、科學(養蠶和生產)、社會(民間廟會)、勞動技術(制作技藝)、數學(經濟現狀)和音樂(表演)等,可是符合湖州本土蠶桑文化美術性的資料,只有屬于民間美術的繭圓、蠶花和剪紙。(注:民間美術是基于實用目的而創作的,在傳承的過程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融實用性與審美性于一體的原發性美術形式。)對本土蠶桑文化的創造性再開發勢在必行。

(三)本土蠶桑文化的創造性開發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2]。對本土蠶桑文化的開發不僅接近社會,更要貼近學生,以興趣引導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服務美術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杭嘉湖一帶蠶業歷史悠久,擁有我國最古老的蠶神話[3]。蠶區農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無不滲透蠶桑生產的影響,且因之而形成獨特的民俗。清明時節,蠶農們競赴附近寺廟祭拜蠶神。蠶花廟會時,各民間戲班、雜耍、魔術、毛兒戲等紛紛前來匯演,蠶農趕集爭相觀看,稱為"軋蠶花",在善璉、含山、新市、烏鎮等地十分盛行[4]。傳統制作技藝所羅列的,是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學生在了解的過程中,體驗模擬制作,培養綜合實踐能力。商品品種繁多、商品包裝的設計意味,是美術課堂學習中很好的一個教學實例,有利于學生關注美術與現實生活的實用關聯,樹立“學以致用”的學習觀。

生于蠶鄉,學生對蠶、桑熟悉而具有親切感。我做了如下美術教學開發:桑,對植物的觀察和描繪、枝干和根的造型、桑田描繪;蠶,在觀察動物成長中描繪對象,包括想象畫、過程記錄畫(日記繪畫)、養蠶勞動場景描繪、工具造型、繭工藝。

表2 蠶桑文化的美術性開發

三、本土蠶桑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的實施

(一)不同學段蠶桑文化內容的實施

以促進學生的美術素養為目標,依據美術學習的四個學習領域,蠶桑文化融入美術教學的教材資源編排如下表:

表3 各年段蠶桑文化教學的分類表格

如圖表所示,低段重體驗嘗試,如從《手指印畫》是用手指嘗試水粉顏料的繪畫游戲,《面塑繭圓》和《神氣的蠶貓》是面團和泥巴的游戲,《畫像磚雕欣賞》是古磚雕蠶桑欣賞和磚畫的體驗,《繭手工造型》是對繭的觸摸式體驗;中段重民俗浸潤,如從《設計制作蠶花》中了解蠶花廟會,從《神話傳說馬頭娘》中了解本地流傳的蠶神崇拜,從《繅絲工藝》和《印染花布》中知道本地傳統制作技藝;高段重設計創意,如《城市建設設計》、《絲巾圖案設計》、《簇具裝置藝術》、《我們的科學幻想》和《藝術品文物欣賞》等。

(二)本土蠶桑文化的實踐拓展

在開發本土蠶桑文化、開展服務小學美術的系列綜合教學活動的同時,我們還進行了后續的教學拓展延伸活動,如學生繪制介紹本土蠶桑文化的繪本,成為宣傳力量;又如聯合湖州市科技館、市教育局、蠶桑所、報社在全市開展“親近蠶?!钡南盗谢顒?,組織兒童美術創意作品大賽;如得到湖州市文化館的關注,成為湖州市非物質文化傳承教學基地等。我們認為,開發傳統文化是互惠互利的,不僅讓文化服務學校教育教學,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更是學生學以致用,回饋社會,對傳統文化有發展性的傳承。

蠶桑文化是綜合性教學資源,合理利用蠶桑文化資源的綜合性,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學習能力、創造能力,開拓學生的眼界。但是服務具體教學要有針對性的甄別篩選,考慮對象特征,進行技術性分類。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美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鑫.略論民間美術的基本特征及其價值[J].藝術百家,2007.

[3]嵇發根.湖州絲綢文化研究——絲綢之府五千年)[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4]陶紅、張詩亞.蠶桑文化的符號構成及禮治內涵解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6).

猜你喜歡
湖州市湖州蠶桑
湖州市庚村陽桃規范化栽培技術
湖州市吳興區:構建消費幫扶機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實
湖州市吳興區: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南部縣蠶桑多業態發展探索
儀隴蠶桑園區化發展思考
普格縣蠶桑產業扶貧的實踐與成效
蠶桑產業 富民增收
My family
湖州出土郡國五銖錢
湖州特色小鎮的“特”與“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