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014-12-25 01:25陳明超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4年37期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影響

陳明超

摘要;建國以來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抗澇防旱、保護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工農業生產穩定持續發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們也應看到它的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甚至是持久而深遠的。本文針對這些多方面的影響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TV5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水利工程建設工作,對于當地生態環境影響非常廣泛且深遠,水利工程的修建及運行時,需要特別加強水利工程和其他環境的平衡發展,促使水利工程的水資源利用系統更加和諧。對此,在建設水利工程時,既需要對當地環境影響進行科學的調查與評價,預測其潛在的影響程度,同時,還需要時刻將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工程修建的每一個環節中,最后,針對造成的環境破壞與影響,完善生態補償措施。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水利工程的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及社會利益的和諧統一。

一、水利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作用

1、水利工程建設的核心部分是水庫建設

具備了調節功能的水庫,通過對枯水期采用下泄流量的調節措施,可以: ①顯著提高工程下游的水體所具備的自凈能力; ②改善下游水域中水質的狀況以及供水條件等; ③促進下游周邊地區依托水利工程開展漁業養殖,或者是采用開發旅游景點來大力發展旅游等第三產業。

水利風景區是指以水利工程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或者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區域。建設水利風景區,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經濟及相關產業發展,還具有保護水源、修復生態、維護工程安全運行的功能。

2、基于水電開發目的的建設工程占據很大比例

1) 水電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型能源,具有著相對較低的開發成本,如果完全取代生產、生活中的化石燃料來作為主要的能源來源,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

2) 水利工程中水電工程項目的建成使用,與傳統的火電廠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減少環境污染、降低溫室效應、降低化石燃料燃放帶來的酸雨危害等多個方面,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減少北煤南運等運輸工程的壓力。

3) 水利工程中的水庫可以改善水庫上游水運運輸系統,使得水運系統的運輸成本低、占地少等。

4) 水利工程還可以改善非遷徙鳥類的生存環境,提高灌區內的含氧成分,在血吸蟲防病疫區之內,水利工程有效的結合滅螺,對于疫病的防治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具體影響

1、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水溫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水溫會有一定的影響,水庫水溫的變化主要取決于水溫的分層溫度高低的變化。水庫的水溫會對水庫以及周邊的生物造成影響。例如水庫底部的低溫會對水庫中的生物、微生物、水庫周邊的農作物以及周邊的居民生活造成影響:首先,由于水溫比較低,水庫周邊的農作物的生長會收到嚴重的影響,尤其是對水庫的水依賴較大的農作物水稻,最終會導致農作物不同程度上的減產。其次,水庫中的水生生物的生長、產卵、繁殖都需要適宜的水溫作為保障,而由于水庫的水溫較低,則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都會受到影響,最終造成水生生物的減產,尤其是對水溫要求較高的溫帶魚類。最后,水溫低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不得而知,水溫低不僅不利于工作、學習,同時也不利于娛樂。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水質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水體經過長距離的輸送或一定時間的儲藏,都會使復氧過程充分,從而豐富了水體潛在的環境容量資源。另一方面,在庫區內水位抬高,水流緩慢,不利于污染物擴散,這對庫區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

2、對土壤帶來的影響

建成后的水庫會導致沿岸地下水儲存的變化,上升后的地下水位浸沒周圍的土地,導致周圍土地鹽堿化、沼澤化。浸沒在地下水中的土地,由于水的阻隔,其與空氣的通氣條件受到影響而減弱,導致土壤中原有微生物的減少、土壤肥力下降,從而影響作物的成長。另外,土壤中過量的水分致使植物根系呼吸、導致植物根系衰敗,而當地下水位上升到達耕作層時,土壤水分濕度過大,土地就會被沼澤化。

3、對地質帶來的影響

修建大壩后可能會觸發地震、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大型水庫蓄水后可能會誘發地震,水庫內水體的大量聚集導致其對周圍地殼結構的地應力發生變化,水滲入斷層,可能會導致斷層之間的潤滑程度增加,容易引發地震。尤其是高壩水庫的修建,導致強烈水庫地震發生的可能性較高。另外,由于水庫內蓄水后水位升高導致庫邊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增加了塌方及山體滑坡現象發生的幾率。而且,水庫滲漏會引發周圍水文條件發生變化,若水庫為污水庫或尾礦水庫,則滲漏易造成周圍地區和地下水體的污染。

4、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居民遷移、工礦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拆遷重建以及文物古跡更的保護和遷移在所難免,這些都會給該區域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如果對移民安置建設不合理,很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產生一些新的環境問題。此外,水利工程建設對該區域內氣候變化的影響增加了區域內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疾病傳播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這將會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等。

.三、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下生態壞境的保護措施分析

1、 完善環境影響的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的評價制度,指的是在該地區實施可能會影響到當地生態環境的水利工程建設時,在具體規劃和其他活動前,事先對這項活動可能會對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采取預測、調查及評價措施,并且提出關于環境污染破壞及防治的對策,從而制定出相應的保護方案。

因此,在實施水利工程的建設工作時,完善環境影響與評價制度,有助于促使水利建設、經濟建設及環境建設的共同發展。水利工程的建設項目,既需要評價其經濟效應,也需要評價其環境影響效應,針對開發建設的活動中可能導致的環境影響進行科學分析,并采取相應的防治保護措施。通過這項評價工作,有助于為水利工程的建設項目選址合理性提供一個科學的依據,避免因布局的不合理導致給環境造成的無法磨滅的影響。

2、完善生態補償等機制

為了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設對于當地生態平衡的影響與破壞,應當完善并實施相關生態補償的機制。堅持“誰損害誰補償”原則,明確好生態補償主體和補償范圍。對此,建設水利工程時,應當事先從水利工程的建設資金中,提留部分資金用于補償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當地生態的平衡。因此,在構建生態的補償機制過程中,還原生態價值,既可以降低水利工程建設時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同時,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從而符合和諧社會精神。

3、完善水利工程建設的所有環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在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強化生態環境的保護概念,將生態環境的保護概念融入于水利工程建設工作的所有環節中。在設計階段,需要遵循和諧發展原則,給植物的生長及動物的棲息營造合適條件,同時還要給魚類的產卵提供相應的條件、為鳥類及水禽等提供好避難所和棲息地;在建設階段中,應當優先采用環保技術等措施,采用最有利于當地植物生長及動物成長環境的環保材料;在完成階段,針對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建立相應的監測與反饋機制,對當地環境狀況進行跟蹤評價,一旦存在明顯的不良影響現象,要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將破壞的程度降至最低。

結語

總之,伴隨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科技的日益精進,水利工程也在越來越廣泛地在灌溉、發電、防洪等生活的各個領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由于大壩等水利工程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持久性的,因此我們也需看到和重視水利工程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正負兩面的影響。對水利工程建設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的分析研究,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環境和水利工程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曲玉玲,吳彬.淺析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水利天地,2010,(3).

[2] 錢新月,單桂芳.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探討[J].科技視界,2012(13):202-221.

[3]周小明.淺談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科技咨詢導報,2007,(8).

猜你喜歡
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影響
這是一份不受影響的骨子里直白的表達書
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檔案管理淺析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對媒體融合生態環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淺析水利工程建設中的聲像檔案管理
如何強化我國生態環境監察工作
如何搞好期末復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