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課程中的“微言大義”

2014-12-26 14:43李政濤
中小學德育 2014年12期
關鍵詞:國旗載體講話

李政濤

國旗下講話,是當代中國德育的傳統。一面國旗凝聚了太多的理想和情感,無論賦予它多么厚重的價值和意義,都不為過。在一次出國旅行中,身為留學生的年輕導游多次感嘆,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全世界最有成效的,無論身在哪里,“中國情結”都始終相依相隨。不能不說,這樣的教育成效與國旗有關。

我至今還記得,當年在那個簡陋的部隊小學操場,當校長嚴肅的口令響起,國旗隨后升起的時候,站在人群中的我如何心潮澎湃的場景……從那時起,國旗就扎進了我心里,無論我身處何方,無論是否有真實的國旗存在,在我心里,這面國旗始終埋藏在最隱秘也是最堅韌的角落里,它始終與我的生命同在。當年身在德國的我,偶爾在電視新聞里看到中國國旗,用“怦然心動”形容當時的感受,并不為過。

然而,很長時間以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只是把升國旗和校長、老師講話,視為一種學校例行的制度化“活動”,或者是一種“儀式”,我們意識到這種儀式和活動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但很少會去思考:這些教育價值不會自動顯現和轉化,需要教育者有意識、有計劃且有系統地挖掘轉化。更沒有想到,如何在“課程”的層面上,將點狀的價值整合起來,將隨時可能飄散消逝的價值沉淀下來,加以提煉和固化,進而體現課程的真諦之一:程即“路程”,“路程”之路,意味著每一種課程無非是建造一條路,讓更多的后來者駐足其上,沿此路前行。我原有的認識或多或少反映了多數人的心聲:國旗下的講話,無非就是“升國旗、奏國歌,老師講、學生聽”這么一個近乎機械化的程序而已。

濱海小學的研究與實踐,打破了上述根深蒂固的慣性認知,扭轉了我們對“國旗下講話”存在形態和實施方式的傳統理解。他們的做法是:將“國旗下講話”課程化,由此又有了“國旗下講話微課程”。

何以會在課程前加個“微”字,有此“微”的課程,與無此“微”的課程,有何不同?這是我初次觸及后陡然而生的困惑。

細細品味,豁然有所領悟:雖然有“微”之名,但“微而不小”,看似“微言”,卻有“大義”內蘊其中。油然想起中國的“全息理論”: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灰塵或沙粒,都蘊含了宇宙全部豐富的信息。在漢語里還有“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等諸多詞語表達類似之意。

這套“微課程”,是在濱海小學這樣一所近于“袖珍”的“微型小學”(中國語境)中創造出來的。這可能是采用“微”字的用意之一,其背后的“謹慎”“謙卑”之心若隱若現。但“微而有大”卻是我的另一重感受?,F有的各種學校教育改革,容易出現的缺失往往在于太“小”:教師備課,只會就這堂課想這堂課,就這個內容想這個內容,就這個年級想這個年級,難以拓展,更難以將不同的課、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年級鏈接成為一個整體,他的視野就在這樣的“小”中翻騰打轉;教師上課,習慣性地盯那幾個學生,抓一兩個角落,卻缺乏對課堂整體宏觀的把握——別看小小一間教室,依然需要有宏觀整體的視野!校長辦學,容易把“特點”當“特色”,眼里的“點”,就變成策劃、實施中的“點”,挖得或許很深,但結果往往走向“坐井觀天”。能夠把“點”變成“色”,讓“色”成為“點”的彌漫滲透,進而形成整體系統架構的,擁有大視野、大格局的校長,并不多見。如上“以小見小”“從微到微”,因而“小而不大”“微而不著”的辦學思路比比皆是。

那么,國旗下講話微課程之“大”,“大”在哪里?

“大”在“微而有魂”?!盎昶恰痹谟趯W校辦學的核心價值觀:“生命自覺”和“兒童立場”,是濱海小學從初創到現在貫穿始終的學校精神,也是其立校之本。如今,這種精神化入了國旗下講話的“課程”設計中,這樣的課程就成為“有魂有根”的課程,而不是“魂不附體”“魂不守舍”“魂飛魄散”的課程?;诨昶堑恼n程之“大”,恐怕是當今不少德育課程,尤其是校本德育課程普遍的缺失所在,它們不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具體的課程實施方案,但貫穿其中的魂魄在哪里,如果有魂魄,又是否能夠扎實、充實、豐實、平實且真實地融會貫通,如同水銀瀉地般流淌?卻語焉不詳。

“大”在“微而有體”?!绑w”為載體,“課程”本身就是載體,是轉化教育理念、學校精神的載體,也是培育有生命自覺的教師和學生的載體,更是體現兒童立場的載體。經歷十余年的“新基礎教育”改革歷程,我深切地體會到:一種理念之魂,無論聽上去或看上去多么美好,如果不借助某種具體載體,轉化為具體可行之物,都將淪為抽象、空洞的無用無物。長久以來被我們反復咀嚼,但卻一直嚼不爛的“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如果不從轉化入手,不為轉化尋找恰當的載體,這一議題仍然難逃“紙上談兵”的命運。就“微課程”而言,它內含的教育思想、課程理念也需要有具體的“載體”,既要有“篇目”“故事”“案例”“實踐作業”等內容性的載體,也要有框架、方法等形式化的載體。這樣的課程就避免了“大而無當”“空洞無物”,這可能是“微課程”之“微”的另一重意義:只有細致入“微”,才會密實厚實。

“大”在“微而有型”?!靶汀笔恰罢w之型”,“結構之型”。學?!拔⒄n程”的整體架構和具體內容,是在反復醞釀、討論、反思和重建中生成的,之所以如此費心費力費時,在于讓“講話”變成“課程”,再讓課程“成型”的艱難。任何有“課程設計”經歷的人,都會對此感同身受。目前來看,全書所成之“型”,雖然離“盡善盡美”之型,尚有距離,但它卓然成為一個“整體”,獨特的類結構也已生成,卻是事實,而且,把內隱之型變為外顯之型,從碎片之型化為整體之型,從原初的理想型態變成今日的現實型態,實屬不易,其中的創造性轉化和轉化性創造時有所見。

“大”在“微而有靜”。微型之物,多是安靜且隱匿的存在。真正的教育,需要有真正的課程和教學,它們都離不開一個“靜”字。有質量的研究,高質量的教育,都是在“安安靜靜”的狀態下完成的。我所言的“安靜”,并非指因悄然無聲而死氣沉沉的校園,而是內在的安靜、安詳和從容。我所認識的校長李唯和她的核心團隊,我所目睹的《國旗下講話微課程》的生成過程,不敢說沒有任何的躁動之影,但其中“安靜做研究”的態度和歷程,在如此浮華喧囂的年代,并不多見。

“大”在“微而有光”。在我心目中,教育是對人內心的照亮,進而實現對人的靈魂的喚醒。依此標準,可將世界上的教育分為兩類:有光的教育和沒有光的教育。這表明,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有光的教育。只有返回教育本真,展現教育真諦和精髓,充分實現了育人價值的教育,才是有光的教育。它可以借助于教育過程中的任何人、事和物。而是否有光,不在人之大、事之大或物之大。我見過許多用各種身份、地位、榮譽支撐起來的貌似偉岸的人,卻“滿目瘡痍”“猥瑣不堪”,內心晦暗之極。也見過一些喜歡擺大場面、搞大活動的所謂教育教學活動或學?;顒?,然宏大豪華的背后,無非黑洞而已。教育如何才能有光?滿懷真誠之心的教育,真心為人的發展,真心為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的教育,就會有光。有夢想和理想的教育,就會有光,我們無法設想,沒有夢想和理想的教育,會是什么樣的教育!能夠用具體而微的行動踐行理想,因而是用生命去實踐,在生命中實踐的教育,才會有光。我在“國旗下講話”之微課程中,隱約見到了教育之光,它是高遠理想和微觀實踐的匯聚,它不僅照亮了濱海小學的師生,而且,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也將照亮更多的人。

這是“微言大義”中最大的“義”:能夠真實地促進人的生命的成長和發展,在教育的世界里,還有什么比這樣的“義”,更大、更寬廣、更深厚,更值得代代相傳?

猜你喜歡
國旗載體講話
以多媒體信息為載體,展數學課堂魅力
以幾何畫板為載體,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問題
國旗在校園里升起
以學習故事為載體 提升教師察析幼兒學習行為的能力
遞國旗風波,誰之過
尊重國旗
講話慢
國旗飄揚
變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