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中國媒體倫理的重構

2015-01-01 18:20李春慧張倩劉佳瑩
WTO經濟導刊 2015年11期
關鍵詞:災難倫理受眾

文|李春慧 張倩 劉佳瑩

新形勢下中國媒體倫理的重構

Chinese media ethics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文|李春慧 張倩 劉佳瑩

倫理”是建立在某些得到普遍接受準則上的理性過程。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媒介,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平臺。隨著新型自媒體的不斷發展、主流媒體的不斷改革,媒體倫理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我國媒體倫理的現狀

主流媒體作為社會生活中最主要的信息發布平臺,不僅僅要側重于“新聞事件”、“新聞策劃”的重頭戲,更要突出新聞倫理道德的重要風向標作用。作為權威的信息發布中心,主流媒體更加側重的并非利益的趨同或是“頭條”的歸屬,它們所反映的更代表著社會的發展走向。在信息迅速公開化的社會中,主流媒體對自身的定位極為重要。

自媒體以草根媒體著稱,運用網絡技術大大降低了以個人為單位的媒體評論進入信息生產和傳播的門檻,使得信息的生產者和使用者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不清。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不論是個體還是媒體團體都在進行著信息互換和互評,沒有準確的首發信息,更沒有準確的信息歸屬,參與者相互利用對方的信息以達到自身的目的。

以微博為典型代表的自媒體風潮在社會中迅速的發展反映了現今的網絡大眾希望可以通過網絡信息來表現自己影響社會的訴求。在這種人為的功名利益的追求下,總會出現一些隱形的社會隱患。尤其是在自媒體自由平等地抒發自我感想的同時,容易忽視法律和道德。因此,在空前解放和紛繁復雜的網絡文化系統中,虛擬世界的倫理秩序需要進一步進行重新建設和制定。

中外媒體倫理的對比

現代媒體是在國外發展壯大起來的,而有關新聞倫理的研究也比較成熟。我國的媒體素養教育研究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正式啟動至今經過了十幾個年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比起西方成熟的媒體素養教育體系,還有所欠缺。

對數字的敏感度不同。在新聞報道中,中國媒體對數字的敏感度低于國外媒體,“數字意識”根植于西方媒體記者的腦海中,習慣性用數字來分析,這樣會使報道更加具有說服力。

對新聞認識的差異。有專家認為,這種差異是對事件的認識論和存在論的不同,“存在論”意義上的新聞事實的報道是真實的,之后是確保對整個新聞作品中陳述的所有事實是存在的;“認識論”意義上的新聞真實,是指報道的新聞事實必須是準確、全面、完整的。我們很多媒體以前在報道事件時經常采用的是“存在論”,有些媒體將一些視頻故意剪接,曲解說話者的真正意思,即使每句話都是當事人說出的,這種局部真相其實不是真正的事實。隨著與國際的接軌,我們應更多地采用“認識論”,使新聞報道更加準確、客觀、可信。

災難新聞報道的不同。中國在報道災難新聞時更傾向于從宏觀的角度報道,而西方媒體

更講究細節,細節更能讓受眾有感性認識,更好地傳遞消息。而近些年來,隨著媒體人的成熟,我們在報道災難的時候表現出了更加快速的反應與更加敬業的態度。我們說到對災難的報道應該更加富有細節,但是過猶不及,有時候過度渲染悲慘氣氛會走到另外一個極端——“悲情傳播”。媒體過度傳播悲情現象,并沒能真正體現災難報道的核心價值觀——人文主義精神。在報道災難新聞時要體現兩個方面:最小傷害以及保護隱私。

對社會問題報道的不同。我們的社會問題包含太多的方面,醫患關系、種族問題、民族問題……媒體起到的作用不是激化這些矛盾,而是把真相還給我們,讓我們自己判斷,不是為了搶頭條博噱頭而提供一些不實報道。

受眾不同。媒體報道的新聞是給受眾看的,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受眾,養成了按照數字思考的思維方式。而我國媒體長期以來對突發或者災難事件報道的主體,是放在事件所引發的政府行為上,對于數字并不是那么看重,很多數據也并不公開;國外媒體則是鎖定在受害者上,更加充滿人文情懷一點,也更加注重數據的真實可靠性。

新聞倫理不是普世的,不能脫離其所存在的社會文化背景。我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依然存在著不足。西方媒體發展得比我們早,對于他們的經驗,我們要學習,對于他們的教訓,我們要吸取。媒體倫理這塊在中國發展依然不夠成熟,我們要汲取國外精華,規范媒體人的行為,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媒體倫理規范。

構建新聞倫理體系

通過對社會自媒體、主流媒體的定義以及中美對于不同事件的報道對比,隨著微博微信等普及以及推廣,無論是媒體人,還是廣大的受眾、新聞的傳播者,我們都應保持一些必要的基本想法。

完善新聞媒體界法律、監督制度

自由應是建立在相應法律基礎上的,沒有法律的保護,就沒有基本的底線。同時,社會也需要完善的監督體制來促進法律在媒體界的具體實施。建立健全新聞制度,加強輿論監督管理,抵制不良新聞,是政府以及各行各類媒體人員需要共同奮斗的目標。

杜絕虛假新聞、堅守道德情操

當今社會,需要升華思想的不單單是傳統意義上的記者、編輯,而是整個參與信息傳播的所有相關人員。同時,堅守道德情操也是目前媒體人的主要改進方向,這是新聞倫理的核心價值。

秉承核心價值觀(去網絡群體極化)

為了去網絡群體極化,首先需要做的是秉承核心的價值觀以及提升媒體人的自身素質。在媒體的核心理念中應打造核心的社會文化,不偏激,不極端,客觀地評論每一件新聞事件。同時媒體人應不斷優化自身的素質,傳播積極正面的價值觀。

全方面交流,多方面換位思考(自媒體與主流媒體的互動)

兩個媒體間相互交流、互相融合,汲取對方優點,并且相互交融,相互理解,多方面思考,從而對整體的媒體倫理有了更為準確及優化的思想。

構建新聞倫理體系

構建新聞倫理體系能夠提供一個平臺,促進雙方從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從而使公眾不會一味質疑媒體行業,而媒體人也可以通過解釋內容而消除或減少兩方面的爭論。同時構建體系平臺也可以進一步提升媒體人的素養,使高素質的媒體人以及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地被發掘,而盡量減少無關的、低俗的、不良的新聞報道以及歪曲的、極端的思想。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本文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組織的第八屆大學生“企業社會責任”征文大賽一等獎作品)

編輯|高丹丹 dandan.gao@wtoguide.net

猜你喜歡
災難倫理受眾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雷擊災難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災難報道常見問題及反思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災難不是“假想敵”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