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冷戰威懾

2015-01-10 23:54國防大學教授蔡仁照
軍事歷史 2015年6期
關鍵詞:威懾軍事戰爭

國防大學教授 蔡仁照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創巨痛深的一場浩劫。這場戰爭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世界人民的最終勝利而告終。二戰結束后,國際社會出現了持續幾十年的冷戰時期。冷戰是基于二戰后期橫空出世的核武器的強大殺傷威力,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為主要標志,以戰后迅速發展的核力量為威懾利劍,是一種虛擬戰爭狀態。軍事斗爭領域,戰爭與威懾就像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具有互聯共鳴效應。戰爭力量是威懾的根基,戰爭藝術是威懾藝術的強化劑。軍事威懾具有遏制戰爭、維護和平的強大功能,“不戰而屈人”是軍事斗爭的高境界。二戰結束后國際社會持續的冷戰威懾,對遏制戰爭、維護和平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對戰后世界格局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雅爾塔體制使國際關系過渡到以美蘇對峙為主要特點的兩極格局時期,是冷戰威懾的一個引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推動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給戰后世界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具有濃厚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的雅爾塔體制,使國際關系過渡到以美蘇對峙為主要特點的兩極格局時期。以《北約》和《華約》為依托的兩大軍事集團,展開了激烈持久的對峙抗衡,軍事威懾發展成為以斗爭維持和平的新樣式,對新形勢下維護國家安全與世界和平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冷戰是一場虛擬戰爭。二戰結束后,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邁進,信息化戰爭悄然登上軍事斗爭舞臺,也催生了軍事威懾的發展。軍事威懾的基本規律是:強懾弱,大懾小,創新威懾保守,高精威懾平庸。威懾是理念,它謀劃軍事力量的運用時機。威懾是方法,它影響軍事力量的運用方式。威懾的含義不像戰爭那樣能夠確切表達,卻是心知肚明。威懾沒有實際的編制體制,卻有虛擬空間,威懾行動是發揮軍事能量。軍事斗爭的實踐表明,實現軍事威懾要有一支能夠制衡對手的力量,有一套運用軍事力量的戰略,有一些巧妙運用軍事力量的策略。新形勢下,軍事威懾常態化,這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重要支撐。

軍事威懾與潛在戰略對手。和平大勢下的軍事威懾不同與冷戰時期:冷戰,主要是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和平發展時代,軍事威懾的滲透更深遠。軍事威懾要充分考慮政治因素、經濟因素。軍事威懾的實現是多元的,其根底是讓人信服。19世紀,英國曾經是世界霸主。英國征服殖民地,不僅用軍事力量與先進科技,還有依附在軍事力量中的新觀念、新體制。時間久了,就有威懾效應。要深度關注潛在戰略對手,警惕被威懾。美軍是二戰的勝利者,也是二戰后的強勢者。分析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是美軍的例子。探索理論創新,提出??找惑w戰、太空作戰,混合戰爭,還是美軍的例子。這就要警惕被威懾。

軍事威懾與突發事件。處理突發事件和危機,要善于積聚威懾能量。處理危機,彰顯軍事威懾謀略?!疤彀蔡枴笔录两袷且粋€迷。一艘軍艦炸沉了,把日本、美國、俄羅斯等主要國家都牽涉進去了。美韓動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手段,依然是無解。應對危機,提升軍事威懾效應。發生危機,國際社會的各類物資、裝備援助的背后,政治道義上支持的背后,都有威懾效應。從這些角度思考戰爭與威懾,尤其需要關注周邊形勢,要善于謀劃大威懾與小威懾,綜合威懾與單一威懾,全面威懾與局部威懾。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軍事思想和戰略理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加強國防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推動戰爭藝術與威懾藝術不斷創新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一場全球規模而空前激烈的戰爭,推動了軍事思想和戰略理論的發展。戰爭實踐表明,現代戰爭已遠遠超出武裝斗爭范圍,指導現代戰爭的戰略理論,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國家戰略不斷創新發展。軍事行動在陸地、空中和海洋同時展開,諸軍兵種戰略協同作戰理論逐步完善。這為實施軍事威懾鋪設了綜合力量的基石。戰爭與威懾都是時代的產物。冷戰時期,威懾一度被看作是霸權主義的特權。新形勢下,善于把握戰爭與威懾的時代特征,切實提高威懾能力和實戰能力,是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的一把鑰匙。

巧戰懾止強敵。中國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華北平原的地雷戰、地道戰一度使瘋狂“掃蕩”的日軍官兵聞風喪膽,舉槍不敢邁步,創造了人民戰爭的歷史奇跡。朝鮮戰場上,志愿軍將士創造了零敲牛皮糖的戰法,用小勝積大勝,威懾強敵。螞蟻啃骨頭,結果是驚人的。坦克不是德國人先研究成功的,機械化戰爭理論也不是德國人先提出來的,但是,德軍組建坦克集群,集中使用坦克,閃擊戰在一些戰場上的成功,一度產生強烈的震懾效應。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軍事威懾有時是示形不造勢,因為威懾時間有限。威懾在一定的時段發生效力。隨著時間變遷,威懾環境發生變化,影響威懾效果。

能戰方可言懾。戰爭檢驗國家的軍事實力。二戰結束后,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從未停止。1961年至1975年期間發生的越南戰爭,美國先后派遣軍隊54萬多人到越南戰場,卻有36萬多人傷亡。美軍在越南戰爭中的慘敗,打破了美軍的“常勝神話”,也促使美軍進行大反思、大調整、大變革。威懾源于實戰。實戰能力有多大,威懾效應就有多強。一場名戰,十年威懾。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軍事威懾有時先聲不奪人,因為威懾目的有限。軍事威懾只能達到某些目的。一次軍事威懾,主要目的達到了,威懾基本成功了。軍事力量建設發展,如果形式化多,實戰性不夠;陳腐理念多,時代性不夠;老舊裝備多,創新性不夠,威懾效應就會減弱。

斬首強化威懾。一場機械化戰爭,殲滅戰相對于擊潰戰,更有威懾作用。信息化局部戰爭中的點穴打擊、斬首行動,威懾作用往往大于實戰。戰爭藝術的創新,必然提高威懾效應。民間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諺語,反映出受到某種攻擊后的恐懼效應。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軍事威懾有時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為威懾手段有限,斬首不一定每次都成功。威懾手段與威懾力量、威懾對象密切相關,忽視威懾對象的變化,會失去應有的效力。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導彈、原子彈等新式武器,引起作戰形式和方法的重大變革,軍事威懾成為戰后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撐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現代化戰爭,交戰雙方大量使用坦克、裝甲車、飛機、火炮、軍艦等現代武器裝備,雷達、火箭炮、導彈、原子彈等新式武器并首次在戰爭中使用并發揮出前所未有的威力,從而引起了作戰形式和方法的重大變革,閃擊戰、大縱深作戰、航母編隊作戰等作戰樣式發揮出巨大的威懾效應,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潛艇戰與反潛戰、戰略轟炸與防空作戰、空降與反空降作戰等新的作戰形式和方法應運而生,對戰爭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任何能量都有相應的表現行式。戰爭是實戰能力的體現,軍事威懾也是實戰能力的折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際社會出現持續的冷戰時期,是基于二戰后期橫空出世的核武器的強大殺傷威力。建立在機械化裝備之上的戰爭樣式,核力量是核威懾的基石。核威懾源于對核戰爭的恐懼和疑慮,又是對核戰爭的一種制約。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軍事威懾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一種重要支撐。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新軍事革命深入發展,戰爭形態從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這個轉變的主要標志是,非接觸、非線式、非對稱。軍事力量的作戰樣式由合同作戰向一體化聯合作戰轉變,這個轉變的主要標志是,多維作戰,空天主導,信息制勝。以信息為主導的局部戰爭,軍事力量的實時化信息傳輸能力,全球化快速部署能力,精確化遠程打擊能力,都有顯著提高。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的發展趨勢,發達國家不斷深化軍事改革,積極調整軍事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力爭掌握信息化局部戰爭的戰略主動。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軍事威懾進入新一輪的創新發展期。

強化信息威懾。信息轉化為重要的戰斗力,信息化局部戰爭造就信息威懾。信息威懾是運用信息的不同功能產生的威懾效應,是先進科學技術在威懾領域廣泛運用的必然結果,是信息社會的重要斗爭方式。信息威懾的基礎是具有強大的信息攻擊能力。信息是“戰爭之魂”。軍事斗爭領域,信息不僅僅是一種保障資源,而是戰斗力資源。有人認為,信息攻擊的威力可與核突擊相類似,可以使受到攻擊的城市、地區、行業、軍隊陷于癱瘓。信息時代的軍事斗爭,軍隊的武器裝備和作戰行動對信息的依賴更大。一支軍隊不能實時獲得準確的信息,其有關能量就無法轉化為戰斗力。

創新戰略威懾手段。戰略威懾是為達成一定的戰略目的,通過顯示戰略力量和使用戰略力量的決心,以迫使對方屈從的行動。冷戰時期,核威懾是戰略威懾。戰略威懾最鮮明的特征是全局性和深刻性,具有全局性的深刻威懾,才能達成戰略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冷戰對峙,實際上就是戰略威懾的較量。對峙的激烈與緩和,反映出應用戰略威懾的強度與力度。古巴導彈危機,即是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在戰略威懾上的較量。戰略威懾的應用不拘一格,關鍵在于決策者的戰略智慧。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戰略威懾,都要建立在相應的戰略力量的基礎上,虛張聲勢的威懾是難以持久的,往往也是無效的。1961年7月,西柏林危機期間,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為迫使美國結束對西柏林的軍事占領,曾向美國及其盟國發出不惜動用洲際導彈發射氫彈核武器最后通牒。但美國通過衛星偵察得知,蘇聯的SS-7和SS-8洲際導彈仍處于試驗階段,不具有實戰能力。據此,美方迫使蘇聯撤銷最后通牒。蘇聯由于虛假的戰略能力而導致威懾失敗,不得不在西柏林危機中作出讓步。

猜你喜歡
威懾軍事戰爭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被風吹“偏”的戰爭
美麗與威懾
他們的戰爭
戰爭
軍事幽默:局
軍事
軍事幽默
世界軍事掠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