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德建設:實現國家善治的倫理支撐

2015-01-17 13:59張愛民
學理論·上 2015年12期
關鍵詞:德治

張愛民

摘 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執政黨治國理念的重大進步,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必然成果,作為執政者的各級黨政干部在實現國家善治中承擔著重大的責任,在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前提下,政德作為重要的思想倫理力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作用。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德治文化,并賦予其當代政德的諸多內涵,以信念為基礎,以制度為保障,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德文化,使各級黨政干部不僅要守規則,也要講官德,在國家治理中成為德才兼備的執政者。

關鍵詞:政德建設;國家善治;德治

中圖分類號:D6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4-0049-03

在社會治理的眾多選項中,法治和德治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大方式,在社會管理的發展歷程中,以中國為代表的一些東方國家曾將德治作為治國理政的主要方式,對國家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發揮了巨大作用。法治社會中道德的力量是實現良好社會秩序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促進良好社會秩序自然形成的重要措施。因為道德倫理更貼近人的內心,對人的行為和動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政德作為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遴選和評價官員的最基本標準,也是從政者治理社會的主要行為規范,是實現國家善治的倫理支撐,一直受到當政者的重視。

一、政德的基本內涵

“所謂政德,也就是從政道德,是為官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風等方面的素養?!闭陆ㄔO就是通過制度、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黨政干部形成一定的理想信念和為官應有的道德意識。

1.古代德治對為政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標準

孔子曾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泵献右舱J為:“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币鬄楣佼斦咭獜V施仁政,以禮修身,以德服人,成為所治眾民的道德標桿。德治的倡導者董仲舒說過:“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崩韺W大師朱熹說:“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边@些儒家思想的經典表述都集中說明了統治者德行的極端重要性,它不僅關系著百姓是否知廉恥,明道德,成仁義,美風俗,而且也關乎江山社稷存亡。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政權的更替和王朝的興衰都與施仁政的狀況息息相關,從史家到普通民眾在評價一個時代、一個政權體系的優劣時,首先注重的也是執政者和各級官吏的道德操守。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睆氖澜缥拿鞯目傮w看,德行也是評價為官者的重要標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已反復證明:官德正,民風昌,國家興;官德敗,民風降,國家衰。政德在社會的治理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當今社會政德已被賦予更多的時代內涵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下,雖然傳統政德中的一些精華仍然值得繼承,但對各級黨政干部的道德要求已有了全新的內容。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肩負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任,我們的德治理念應該適應現代文明的要求,符合以人為本、權利本位的價值追求,政德既要反映作為公務人員履行公共權力所必須遵行的職業道德規范,也內在地體現著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共中央組織部《關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中對干部“德”的內涵做了具體表述和界定,是當前我們認識和處理政德建設問題的基本依據?!犊己艘庖姟分袑Ⅻh政干部的“德”分為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行兩大方面,其中政治品質主要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政治紀律、黨性原則等。具體內容為:是否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是否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確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實踐黨的宗旨、堅持執政為民、密切聯系群眾;是否堅持原則、敢于負責和執行民主集中制等。道德品行主要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等。具體內容為:是否遵守廉潔從政行為準則,秉公用權、清正廉潔、不謀私利,嚴格要求配偶和子女及其親屬;是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模范遵守社會公共道德、抵制各種不文明行為;是否敬業奉獻、真抓實干、銳意進取;是否公道正派、誠實守信、品行端正。

二、政德建設在當代國家治理中的必要性

1.政德建設是實現公共利益的基本前提

政德與國家治理的績效有著正相關性,因為倫理和道德標準對人類行為的約束和指導作用是無處不在的,它決定著為官者能否正確地行使自身的權力。在當代中國,政德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它會在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各個層面發揮作用,決定著國家治理每個環節的效能。我們的各級黨政干部都或多或少地掌握著公共權力,他們的職責主要是服務群眾、保護公民權益,實現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在當前制度建設尚存在許多問題的情況下,如何正確地將公共政策執行到位,單靠規范性的文件有時是不管用的,因為制度總會有空白或漏洞,許多管理活動中還存在著大量自由裁量的行為,是法律難以規范和界定的,這就需要進行道德判斷和倫理支撐,而領導干部內心的道德自覺,往往會對公共利益的實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現實情況來看,有些地方的領導干部會利用法律的漏洞打“擦邊球”,有些領導會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侵犯群眾利益,這些都能說明法律如果沒有道德的糾偏有時是無法實現的。一般來說,一個具有較高道德素質領導干部,他會有效排除種種利益的誘惑,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自覺從公共利益的真正實現去思考和處理問題。

政府的職責在于實現公共利益,同時要維護公平正義,這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條件。黨政干部的社會角色具有特殊性,他們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巴咨茀f調利益”“正確處理矛盾”是當前實現公平正義的兩個主要路徑,各級黨政干部都承擔著這樣的責任,他們怎樣“妥善”并且“正確”地履行職能,官員的政德因素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從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來看,黨政干部必須出于公平正義的動機去協調利益和處理社會矛盾。然而,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黨政干部也會面臨角色沖突、利益沖突甚至是道德沖突,這就要取決于政德素養,只有具備了較高政德的黨政干部才能堅守公平正義的立場,摒棄私心雜念做出正確的決定。

2.政德建設是以德治國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這表明以德治國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環節,在現代公共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德是德治的一個方面,但政德對于社會運行和發展的作用非同于一般意義的道德,政德建設是黨政干部認識、處理公共問題和進行相關制度安排的前提和基礎。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重要時期,國家治理面臨著全新的社會背景和條件,我們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要切實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和矛盾,不僅要求黨政干部具有法治思維,善于運用法治方式,而且要充分借鑒我國傳統的德治思想,提升各級黨政干部的政德水平去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中國古代傳統德治模式是以倫理道德為主要統治手段的社會管理模式,與當代中國的以德治國思想有著本質不同。因為現代管理理論表明,一個國家和社會要達到善治,必須實現以法治為基礎的多元化治理,以德治國并不能成為現代國家治理模式,但要充分發揮道德在規范人們行為中的作用。我們這個古老國家在幾千年的國家治理實踐中,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德治傳統,尤其是為官的政德文化仍然具有傳承的價值,這成為當代中國政德建設的歷史基礎和傳統依據。

3.政德建設為實施社會治理提供倫理保障

政德對公共權力的運作具有內在的倫理制約作用,現代行政管理理論認為,權力具有天然的擴張性和趨利性,必須對權力進行控制,在人類諸多控權理論中,政德建設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是公共權力合法運行的內在保障。公共權力要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就要特別注重用權者的政德水平,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將黨政干部發展經濟的水平和能力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對政德建設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全社會道德“滑坡”的大環境下,權力腐敗問題非常突出,面對各種現實利益的誘惑,確實有不少公權的掌管者在政德上迷失了方向,出現了許多嚴重問題,黨員干部由于政德不彰導致出現的各種問題,對黨和人民事業傷害是致命的。社會治理中混亂無序、效率低下等現象也時有存在。公權力合法運行必須要有制度的“籠子”,但有效合理的運行還要靠政德建設。社會治理關乎全社會的規范有序、公平正義、繁榮富足,公權力的使用者必須將常修為政之德擺在第一位。每位黨政干部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政德修養,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和地位觀,才能在各種誘惑面前頭腦清醒,為黨和人民用好權、執好政。

政德雖是對黨政干部的德行要求,但對人們的道德行為有示范作用和導向功能,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一個社會、一個地方的風氣正不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政德就是風向標。所以,政德建設是改善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的前提。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是實現善治的基礎條件,制度的執行必須依賴尊法和守法的公民,道德因素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治理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政德的先導作用。加強政德建設,就是要整頓領導作風、根治慵懶散拖和清除貪污腐敗等,要采取有力措施制止由于官員失德而導致的社會道德風尚敗壞的情況,由此可見,政德之重,關乎人民福社、社會進步和國家前途命運。治黨必先治官,治官要在治德,要用德治的力量為社會治理保駕護航。

三、如何加強政德建設

根據政德的內在性和自律性特征,探索建立與現代社會治理相適應的政德規范體系,使黨政干部有“德”可依。形成一個既體現中國的歷史傳承又反映新的社會經濟基礎要求的政德規范體系,建立起黨政干部必須擁有并自覺校正自身行為的從政道德準則,從而加強對權力的軟約束。

1.要落實好“以德為先”的用人導向

過去對干部的考評過多地偏向“績效”方面,而忽略了對“德行”的考察,導致很多官員因政德缺失敗壞了公職人員的形象并影響執政黨的純潔性?,F在中央提出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說明我們已認識到德的極端重要性,在干部的考核中樹立“德”的核心地位就是一個鮮明的導向。嚴格按照中組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中的“五個注重選拔”和“五個堅決不用”來選拔任用黨政干部。要注重選拔五種類型的干部:理想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干部,自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善于推動科學發展的干部,堅持原則、敢于負責的干部,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干部,執政為民、清正廉潔的干部。對五種類型的人堅決不能使用:政治上不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力的人,品質不好、為政不廉的人,群眾觀念淡漠、對人民群眾沒有感情的人,作風不正、熱衷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義的人,不堅持原則、奉行好人主義和嚴重鬧不團結的人。這樣的用人導向實質解決的是“權為誰用,利為誰謀”的問題,這也是每個官員入職前就被賦予的“道德契約”。作為從政者,無論職位高低,始終要清楚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常修為政之德,守住官員的道德底線。對于這樣的用人導向還需要有細化的制度可供操作,以此進一步提高選人用人水平,做到有德有才大膽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無才無德堅決不用。

2.建立健全政德監督管理機制

政德從本質來說是一種自律性的品質,它來源于對從政使命的神圣化的認識,按理來說它不需要外在監督,但是作為一種與職業相關的道德要求,它還需要有外在的約束,因為官員要完全具備政德的要求,除了自我修煉之外還要有組織的培養。孟德斯鳩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會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經驗。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睂嗔M行有效監督是現代政治的重要特點之一,通過對黨政干部進行監督而促其形成內心的政德修養是一條重要的路徑。應該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監督體系,應該包括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政協監督、司法監督和公民監督等,首先要切實發揮黨內監督的核心作用。加強對黨政干部工作的檢查和督促力度,特別要加強和完善黨內巡視制度,加大對官員道德監督的分量。其次要不斷加強社會監督。一方面要保證群眾的批評建議權,對干部的使用應該傾聽群眾的評價,人民群眾是最大的政德監督主體,認真做好信訪接待工作和群眾舉報工作。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輿論監督制度,一是加強大眾媒體的輿論引導,加強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宣傳;二是發揮公民的輿論監督作用,充分借助自媒體時代公民對于黨政干部的政德監督。

3.要將政德建設納入法治化的軌道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思認為:“制度是一整套規則、應遵循的要求和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規范,用以約束個人的行為?!笨梢娭贫染哂袀惱砉δ?,可以引導人們的道德行為。政德缺失雖表現在官員個人身上,但實質上是法治缺席的問題,法律的強制力對政德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德的守護神是“鐵爐法則”,即國法和黨紀就像被熊熊燃燒之火燒紅的鐵爐一樣,誰若伸手摸之,會被燙傷灼傷,必將產生嚴重的后果。因此,要通過法治的力量,使權力道德法律化,運用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來嚴懲那些敢于觸犯、突破道德底線的“缺德”官員,從而實現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一。

現在許多國家都對官員的政德進行了專門立法,如美國的《政府官員及雇員的行政道德行為準則》、韓國的《韓國公職員道德法》、日本的《國家公共事業道德法》等。這些法律對官員的德行要求做了明確規定。與之相比,雖然我國在相關法律或黨紀條規中也涉及關于公職人員德行的規定,但針對政德的專項法規還沒有。因此在官員政德普遍缺失的現實情況下,我們應盡快制定一部有中國特色的政德法規。要探索設立專門的政德監督管理機構,規范選拔任用、財產申報、重大決策程序等一系列制度,把反腐問題納入法制軌道。2014年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黨紀黨規作為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一部分加以表述,說明我們對官員政德的要求也真正步入到法治化的軌道。

4.要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政德是一種內心信念,它必定會外化為行動。一個具有崇高理想和道德信仰的黨政干部,必定做到為民務實清廉;相反,一個信奉權力就是個人利益的黨政干部,必定視民如草芥,專橫跋扈,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內心的理想信念決定著黨政干部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可以使黨政干部在行使權力時,超越個人的私利,為實現公共利益而運用手中的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理想信念教育是黨政干部建立為民情懷,堅持正確行為選擇的思想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善治的必要條件。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治理的深層內涵,因此,要在黨政干部中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理念以及國外在政德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都是黨政干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意識,進行行為塑造的思想資源。同時,對領導干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要創造一種健康的社會環境。一要通過道德榜樣的示范效力,使領導干部的政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得到強化和鞏固;二要堅持獎懲相結合的原則,遵循道德形成的客觀規律,最終促成領導干部的政德內化和自律。

參考文獻:

[1]苗玲玲,張晶.加強當代政德建設的制度思考[J].黑龍江史志,2013(21).

[2]工虎平.治理視域下的官德建設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7-9.

[3]龍靜云.道德治理:國家治理的重要維度[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

[4]錢國良.關于領導干部政德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3(3).

猜你喜歡
德治
用“問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荷葉禮贊
新時代鄉村治理的困境與路徑探析——基于德治的視角
以德治企,誠實守信
——湖北億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與德治并舉的哲學思考
中華文化經典中德治思想與法治思想辨析
淺析德治社會與法治社會的不同特征及轉化
以德治廠 誠信待客:記大連塑料機械廠
一部深度探討德治問題的佳作
哪些游戲更有利于孩子智力發展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