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治地質災害步步為營 呵護美麗北疆海晏河清

2015-01-18 05:51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溫挨樹
西部資源 2015年3期
關鍵詞:國土資源廳內蒙古自治區環境治理

■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 溫挨樹

■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處長田力等檢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我國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地跨東北、華北、西北,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相當嚴重,植被覆蓋率低,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同時,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也形成許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區域生態環境惡化。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這是賦予地環院的艱巨任務和光榮使命。2014年,在國土資源廳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以下簡稱“地環院”)緊緊圍繞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和廳黨組的各項工作部署,找準工作切入點,以預防為主,既治已病,又治未病,在保護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治已病出手穩準

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千頭萬緒,2014年,按照國土資源廳黨組的工作思路,地環院努力找準節點,踏準節拍,加大工作力度,實現抓綱帶目。

加快推進地質災害調查項目——

2012年全區63個旗(縣)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自治區地質災害現狀。為了更加全面的掌握地質災害點的分布情況、發育特征,發生發展,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2014年地環院開展了“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山地南段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共完成調查面積14.91×104km2,完成地質災害調查點633個。通過調查和對其穩定性、發展趨勢、危害程度的評價分析,重新劃分了大興安嶺山地南段地質災害易發區,并篩選出了需要進行治理的重要地質災害點42個,為后期安排實施治理工程提供了翔實的基礎資料。與此同時,地環院于2014年9月開展了與其接續的“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山地南段地質災害高易發區1∶5萬地質環境調查”,共完成調查面積14,387.74km2。經過詳細調查,共完成地質災害調查點387個,確定需要進行后期治理的重要地質災害點10個。

開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新一輪更高精度的1∶5萬地質災害調查,對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制訂防災、減災、國土開發整治以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對保障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穩步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和地環院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區已實現了地質環境監測機構覆蓋全區14個盟(市)的目標,其中地質災害監測是地質環境監測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2014年3月和2015年3月,自治區先后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方案對地質災害趨勢進行了預測,確定了全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范圍,為自治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施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每年5~6月,地環院都組織地質災害汛期檢查小組,配合國土資源廳對重點盟市進行了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推進了盟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確保了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制度化。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協會自2014年8月成立以來,不僅完成了地質災害評估等相關資質的年檢審核工作,而且大力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培訓,對穩步推進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和自治區財政投資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共11,617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0,199萬元,自治區資金1,418萬元,共實施地質災害勘查治理項目42項。

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能力——

2011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在地環院正式掛牌成立以來,主要負責指導盟市、旗縣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開展地質災害現場應急調查技術指導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趨勢預測;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應急處置等技術培訓工作。截至目前,共開展“錫林浩特市大唐國際礦業公司勝利東二號露天煤礦排土場滑坡”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10次,并提出綜合防治意見,指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同時,地質災害應急中心還進一步完善了全區地質災害應急會商系統,先后開展了“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烏蘭哈頁蘇木老窯溝”等以受威脅群眾為對象的實戰應急演練6次,通過演練,不但檢驗了設備、鍛煉了隊伍,提升了團隊的應急處置能力,而且對于提高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和各部門快速反應能力,增強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群測群防應急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2015年4月15日,阿拉善左旗發生5.8級地震,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災害應急中心緊急啟動應急預案,派出應急調查小組奔赴災區,對該區域進行震后次生地質災害排查,指導當地開展震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災區救援和重建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

為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2014年地環院配合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修訂完成了《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辦法》,并于2015年3月17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第42次常務會議通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是一項創新型的制度設計,也是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北部邊疆亮麗風景線的重大舉措,必將在全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活動中產生剛性約束效果。

2014年,完成了全區5,000多家在建、生產及閉坑礦山的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工作,并對其中82個礦山進行了實地抽查、核實,以翔實的數據完成了國土資源部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網絡直報工作,并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年度礦山地質環境形勢分析報告》,為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提供了基礎資料和依據,使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工作向規范化和制度化又邁進了一步。

通過2014年度全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截至2014年底,全區共有各類礦山企業4,862家,其中4,768家礦山編制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及土地復墾方案》,方案編制率達98.07%;已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的礦山4,766家,繳存率達98.02%,共繳存保證金27.41億元;為631家礦山結轉保證金3.62億元,為217家礦山返還保證金1.2億元。完成首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任務的礦山共有1,099家,累計投入治理資金93,600萬元,共完成治理面積506km2,其中2014年度完成治理面積104km2,超額完成了國土資源廳2014年初確定的100km2治理目標。

治未病注重長效

■ 呼和浩特市哈拉沁溝抽水蓄能電站公路沿線山體崩塌隱患進行應急調查。

以防為主,治其未病,是地質環保的不二法門,也是我們工作的發力點。治未病的功夫,突出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制度法規和機制的建立完善——

《地質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辦法》《內蒙古自治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內蒙古自治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等制度、法規的建立與完善,為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防治項目管理與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在已完成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63個旗(縣、區)建立了以預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布設的2,365處群測群防網點均建立了責任制,落實了監測責任人和監測負責人并及時更新,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各鄉鎮國土資源所建立了縝密的汛期巡查制度。

每逢汛前、汛中要組織人員對地質災害隱患點檔案登錄的各隱患點進行逐一排查,落實各隱患點兩卡發放、防治預案、值班到位等情況,并建立巡查日志,做到發現問題及時整改,重大問題及時上報。

同時,自治區繼續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全區共建有9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和14個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

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密切合作,聯合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共同建設地質災害氣象監測與預警預報系統,聯合開發、研制地質災害氣象監測與預報預警軟件平臺,該平臺已于2013年8月驗收通過并運行。一年來,先后發布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18次,對提高了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和經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重道遠,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我們相信,以踏石留跡、抓鐵有痕的勁頭堅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夠完成呵護美麗北疆的重任。

猜你喜歡
國土資源廳內蒙古自治區環境治理
內蒙古自治區召開全區統戰部長會議
聯合國環境治理體制
數字傳聲:環境治理變中向好
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屆室內樂比賽成功舉辦
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征歌評選終評
堅決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持久戰
省人大到山東省國土資源廳開展《山東省行政復議條例》執法檢查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頒發探礦許可證情況
從人體內環境治理解讀中醫
內蒙古自治區慶祝關工委成立25周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