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圍型肺癌CT征象與病理對照研究分析

2015-01-20 23:57徐建華林衛勇
中國醫藥科學 2014年23期
關鍵詞:病理

徐建華+林衛勇

[摘要] 目的 對周圍型肺癌CT征象與病理組織學類型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分析,進而評價CT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2012年5月~2013年1月入住我院的肺內孤立性惡性結節患者50例,入選病例均經手術、穿刺活檢病例證實,并進行CT征象及病理的對照研究。 結果 50例患者中,鱗癌15例,腺癌25例,腺鱗癌6例,小細胞癌3例,類癌1例,同組織病理類型病灶發生部位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結論 CT檢查周圍型肺癌,效果滿意,CT征象與組織病理類型兩者與生物學行為、組織病理學成分密切相關,CT檢查可作為初步篩查周圍型小肺癌的方法。

[關鍵詞] 周圍型肺癌;CT征象;病理;對照研究

[中圖分類號] R73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23-92-03

肺癌為臨床常見腫瘤,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命,有研究指出[1],肺癌的發生與吸煙、環境、職業、遺傳等多種因素相關。在肺癌患者中,周圍性肺癌比較常見,周圍性肺癌的診斷及鑒別是肺癌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臨床診斷方法較多,但效果各異,據相關統計報道,近年來我國肺癌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早診斷、早治療可改善預后,本研究將分析周圍型肺癌CT征象與病理組織學類型的相關性,分析CT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現將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5月~2013年1月于我院CT診斷為周圍型肺癌的患者50例(腫瘤直徑≤3cm),術前均未接受化療和放療且均有完整的臨床、影像、病理資料,男女比例33∶17,年齡35~76歲不等,平均(51.2±2.5)歲,腫瘤直徑0.8~3.0cm不等,平均(2.3±0.5)cm,患者呼吸、閉氣滿意,能配合掃描。

病理學組織分類:鱗癌、腺癌、腺鱗癌、小細胞癌、類癌。周圍型肺癌的發生部位:右上肺、右下肺、左上肺、左下肺、右中肺。病理診斷:50例患者均經病理證實,其中5例行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證實,45例經手術病理證實。

1.2 方法

掃描設備機型16排飛利浦CT。CT掃描前,入選病例先行對比劑過敏試驗,訓練患者呼吸,掃描時取仰臥位,若患者年齡較大,綁腹帶,平靜呼吸下掃描。設置層厚和間隔為5mm,從肺尖到肺底進行掃描,若發現病灶,行HRCT掃描,設置層厚在1.5~1mm之間,電壓120~140kv,電流140mA,FOV15~16,CT掃描獲得圖像數據后,將其傳輸到處理工作站,進行容積重建、大密度投影以及平面重建,由兩位高年醫師分別讀片,分析病灶邊緣、周圍特征、內部特征,記錄CT檢查詳細結果。

周圍型肺癌平掃密度,同一患者平掃過程中ROI大小和位置保持一致。主要征象:(1)分葉;(2)毛刺;(3)空泡;(4)胸膜凹陷;(5)支氣管血管集聚。病灶強化程度:選擇腫瘤實質區測量增強前后的CT值進行肺組織CT值測量,若強化不均勻,取強化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入選病例周圍型肺癌發生部位,了解其形態學改變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對周圍型肺癌的CT表現進行分析,定量資料用方差分析比較,定性資料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灶部位與組織病理學之間的關系

病理學組織分類顯示,鱗癌15例,腺癌25例(包括肺泡癌3例),腺鱗癌6例,小細胞癌3例,類癌1例。各病理類型的周圍型小肺癌在發生部位上無統計學差異(x2=0.126,P>0.05)。見表1。

2.2 腫瘤組織內部結構、邊緣特征以及伴隨現象與病理組織學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中,組織學類型以腺癌最為多見,其次為鱗癌,再次為腺鱗癌,分葉征28例:6例腺癌(占21.4%),鱗癌14例(占50.0%),腺鱗癌6例(占21.4%),小細胞癌1例(占4.1%),類癌1例(占4.1%);毛刺征36例:20例腺癌(占55.5%),鱗癌10例(占27.8%),腺鱗癌6例(占16.7%)。鱗癌分葉征發生率高于腺癌,鱗癌、腺鱗癌之間分葉征無統計學差異(P>0.05),腺癌的毛刺征較高,腺鱗癌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較鱗癌高,鱗癌、腺癌、腺鱗癌之間的支氣管血管集束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085,P>0.05),病灶CT表現與病理組織類型之間的關系,詳見表2。

2.3 幾種周圍型肺癌圖片(圖1~2)

3 討論

隨著影像技術和診斷水平的進步,周圍型小肺癌的檢出率明顯提高,早發現、早治療,可顯著提高周圍型小肺癌5年存活率。

有研究資料顯示[2],0期周圍型肺癌的5年存活率>90%,遺憾的是,0期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確診時不到肺癌總數的0.6%,此外,CT征象顯示,部分患者與良性結節互為交叉重疊呈異病同影,因而早期小肺癌的臨床診斷是胸部影像學的工作難點。隨著檢查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螺旋CT薄層掃描對小肺癌的診斷方面凸顯了巨大優勢,16排飛利浦CT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及時間分辨率,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胸部掃描,經完善的處理之后,可得到高質量的MPR及VR圖像,醫師可從任意方向、任意角度觀察病灶。

本研究中,鱗癌15例,腺癌25例,腺鱗癌6例,小細胞癌和類癌數量較少,鱗癌、腺癌、腺鱗癌起源于支氣管上皮,均與吸煙有關,大量臨床實踐表明[3-4],空泡征、分葉征、毛刺征、支氣管征、空泡征、支氣管血管集束征以及胸膜凹陷征均為周圍型小肺癌的典型征象,本研究證實了以上結論,分葉征、毛刺征、空泡征等征象均可表達出肺癌的生長方式和瘤周改變,結合多個征象進行綜合判斷,有助于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

本組病例中,25例腺癌中,5例發生在右上肺,2例發生在右下肺,8例發生在左上肺,5例發生在左下肺,5例發生在右中肺,各腫瘤發生部位無統計學差異(P>0.05),從雙肺分布上看,腺癌、鱗癌、鱗腺癌多見于右肺,其原因尚不明確。endprint

鱗癌分葉征發生率高于腺癌[5-6],本研究15例鱗癌中,14例有分葉征,證實了以上觀點,認為與鱗癌的堆集式生長方式相關;鱗癌、腺鱗癌之間分葉征無統計學差異(P>0.05),認為與鱗腺癌中有鱗癌成分相關。腺癌的毛刺征較高,認為與腺癌組織誘發細小支氣管狹窄或閉塞,導致瘤周組織纖維化有關。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在腺鱗癌的表達要高于較鱗癌,認為其與鱗腺癌組織的成分、腫瘤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有關。鱗癌、腺癌、腺鱗癌之間的支氣管血管集束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征象的出現與腫瘤的大小有一定的關系,有學者認為該征象與病理類型無關,但可用來評價腫瘤惡性程度[7-9]。

近年來,醫學影像學技術迅猛發展,周圍型肺癌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也日益豐富,X線、CT、DSA、MR、核素顯像等均是診斷周圍型肺癌的診斷技術,從廣度看,CR、DR等數字影像學技術應用較廣泛,從深度上看,主要集中在CT方面,大量研究證實[10-13],HRCT可清晰的顯示小肺癌內細小結節以及腫瘤和病灶的血供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靶掃、HRC兩者均可進行薄層掃描,HRCT可獲得高分辨力圖像,精確顯示病灶邊緣、鄰近改變以及空泡征、空氣支氣管征等部分內結構,但受高分辨率算法噪聲的干擾,HRCT對內部密度的評價欠滿意,仍需進一步改進。

綜上所述,周圍型小肺癌的CT征象與病理組織學存在關系,可將患者的CT表現作為周圍型小肺癌病理診斷的客觀依據,CT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躍虎,李永霞,楊帆.周圍型小肺癌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7(31):100-103.

[2] 鮑敏紅.X線平片與CT診斷周圍型肺癌的價值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18(36):4074-4075.

[3] 程世德.周圍型小肺癌的CT診斷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8(23):3098-3099,3101.

[4] 陳燕浩,樊利芳.214例肺癌CT征象與病理診斷結果對照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3,11(6):468-470.

[5] 李明勇,鄭淑霞.周圍型肺癌CT征象與病理的對照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9(5):563-565.

[6] 張樹雄.多層螺旋CT在診斷孤立性周圍型原發性肺癌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5(3):141-142.

[7] 郝志勇,馮勇,成官迅.周圍型肺癌CT征象與病理學對照[J].中國CT和MRI雜志,2010,11(3):24-26,33.

[8] 張超,張俊祥,劉德武,等.周圍型肺癌螺旋CT征象與p53、VEGF表達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3,5(12):47-49.

[9] 王冬梅.周圍型肺癌癌組織中VEGF、PCNA表達變化及與螺旋CT征象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3,16(23):55-57.

[10] 趙勝祥,張琴,陳朝暉.周圍型肺癌64層螺旋CT征象、病理分型與CCR7表達相關性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11(7):1022-1024.

[11] 朱全新,姚巧林,王慶榮,等.周圍型小肺癌的螺旋CT診斷[J].臨床薈萃,2011,8(4):346-348.

[12] 藍芬,嚴瓊,左斌.56例周圍型小肺癌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研究[J].吉林醫學,2011,16(27):5770.

[13] 張慶武,林志畑,黃寶泉,等.周圍型小肺癌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5):994-995.

(收稿日期:2014-08-05)endprint

鱗癌分葉征發生率高于腺癌[5-6],本研究15例鱗癌中,14例有分葉征,證實了以上觀點,認為與鱗癌的堆集式生長方式相關;鱗癌、腺鱗癌之間分葉征無統計學差異(P>0.05),認為與鱗腺癌中有鱗癌成分相關。腺癌的毛刺征較高,認為與腺癌組織誘發細小支氣管狹窄或閉塞,導致瘤周組織纖維化有關。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在腺鱗癌的表達要高于較鱗癌,認為其與鱗腺癌組織的成分、腫瘤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有關。鱗癌、腺癌、腺鱗癌之間的支氣管血管集束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征象的出現與腫瘤的大小有一定的關系,有學者認為該征象與病理類型無關,但可用來評價腫瘤惡性程度[7-9]。

近年來,醫學影像學技術迅猛發展,周圍型肺癌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也日益豐富,X線、CT、DSA、MR、核素顯像等均是診斷周圍型肺癌的診斷技術,從廣度看,CR、DR等數字影像學技術應用較廣泛,從深度上看,主要集中在CT方面,大量研究證實[10-13],HRCT可清晰的顯示小肺癌內細小結節以及腫瘤和病灶的血供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靶掃、HRC兩者均可進行薄層掃描,HRCT可獲得高分辨力圖像,精確顯示病灶邊緣、鄰近改變以及空泡征、空氣支氣管征等部分內結構,但受高分辨率算法噪聲的干擾,HRCT對內部密度的評價欠滿意,仍需進一步改進。

綜上所述,周圍型小肺癌的CT征象與病理組織學存在關系,可將患者的CT表現作為周圍型小肺癌病理診斷的客觀依據,CT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躍虎,李永霞,楊帆.周圍型小肺癌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7(31):100-103.

[2] 鮑敏紅.X線平片與CT診斷周圍型肺癌的價值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18(36):4074-4075.

[3] 程世德.周圍型小肺癌的CT診斷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8(23):3098-3099,3101.

[4] 陳燕浩,樊利芳.214例肺癌CT征象與病理診斷結果對照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3,11(6):468-470.

[5] 李明勇,鄭淑霞.周圍型肺癌CT征象與病理的對照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9(5):563-565.

[6] 張樹雄.多層螺旋CT在診斷孤立性周圍型原發性肺癌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5(3):141-142.

[7] 郝志勇,馮勇,成官迅.周圍型肺癌CT征象與病理學對照[J].中國CT和MRI雜志,2010,11(3):24-26,33.

[8] 張超,張俊祥,劉德武,等.周圍型肺癌螺旋CT征象與p53、VEGF表達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3,5(12):47-49.

[9] 王冬梅.周圍型肺癌癌組織中VEGF、PCNA表達變化及與螺旋CT征象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3,16(23):55-57.

[10] 趙勝祥,張琴,陳朝暉.周圍型肺癌64層螺旋CT征象、病理分型與CCR7表達相關性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11(7):1022-1024.

[11] 朱全新,姚巧林,王慶榮,等.周圍型小肺癌的螺旋CT診斷[J].臨床薈萃,2011,8(4):346-348.

[12] 藍芬,嚴瓊,左斌.56例周圍型小肺癌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研究[J].吉林醫學,2011,16(27):5770.

[13] 張慶武,林志畑,黃寶泉,等.周圍型小肺癌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5):994-995.

(收稿日期:2014-08-05)endprint

鱗癌分葉征發生率高于腺癌[5-6],本研究15例鱗癌中,14例有分葉征,證實了以上觀點,認為與鱗癌的堆集式生長方式相關;鱗癌、腺鱗癌之間分葉征無統計學差異(P>0.05),認為與鱗腺癌中有鱗癌成分相關。腺癌的毛刺征較高,認為與腺癌組織誘發細小支氣管狹窄或閉塞,導致瘤周組織纖維化有關。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在腺鱗癌的表達要高于較鱗癌,認為其與鱗腺癌組織的成分、腫瘤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有關。鱗癌、腺癌、腺鱗癌之間的支氣管血管集束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征象的出現與腫瘤的大小有一定的關系,有學者認為該征象與病理類型無關,但可用來評價腫瘤惡性程度[7-9]。

近年來,醫學影像學技術迅猛發展,周圍型肺癌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也日益豐富,X線、CT、DSA、MR、核素顯像等均是診斷周圍型肺癌的診斷技術,從廣度看,CR、DR等數字影像學技術應用較廣泛,從深度上看,主要集中在CT方面,大量研究證實[10-13],HRCT可清晰的顯示小肺癌內細小結節以及腫瘤和病灶的血供情況,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靶掃、HRC兩者均可進行薄層掃描,HRCT可獲得高分辨力圖像,精確顯示病灶邊緣、鄰近改變以及空泡征、空氣支氣管征等部分內結構,但受高分辨率算法噪聲的干擾,HRCT對內部密度的評價欠滿意,仍需進一步改進。

綜上所述,周圍型小肺癌的CT征象與病理組織學存在關系,可將患者的CT表現作為周圍型小肺癌病理診斷的客觀依據,CT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躍虎,李永霞,楊帆.周圍型小肺癌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7(31):100-103.

[2] 鮑敏紅.X線平片與CT診斷周圍型肺癌的價值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18(36):4074-4075.

[3] 程世德.周圍型小肺癌的CT診斷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8(23):3098-3099,3101.

[4] 陳燕浩,樊利芳.214例肺癌CT征象與病理診斷結果對照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3,11(6):468-470.

[5] 李明勇,鄭淑霞.周圍型肺癌CT征象與病理的對照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9(5):563-565.

[6] 張樹雄.多層螺旋CT在診斷孤立性周圍型原發性肺癌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5(3):141-142.

[7] 郝志勇,馮勇,成官迅.周圍型肺癌CT征象與病理學對照[J].中國CT和MRI雜志,2010,11(3):24-26,33.

[8] 張超,張俊祥,劉德武,等.周圍型肺癌螺旋CT征象與p53、VEGF表達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3,5(12):47-49.

[9] 王冬梅.周圍型肺癌癌組織中VEGF、PCNA表達變化及與螺旋CT征象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3,16(23):55-57.

[10] 趙勝祥,張琴,陳朝暉.周圍型肺癌64層螺旋CT征象、病理分型與CCR7表達相關性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11(7):1022-1024.

[11] 朱全新,姚巧林,王慶榮,等.周圍型小肺癌的螺旋CT診斷[J].臨床薈萃,2011,8(4):346-348.

[12] 藍芬,嚴瓊,左斌.56例周圍型小肺癌的CT表現與病理對照研究[J].吉林醫學,2011,16(27):5770.

[13] 張慶武,林志畑,黃寶泉,等.周圍型小肺癌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5):994-995.

(收稿日期:2014-08-05)endprint

猜你喜歡
病理
分析乳腺癌病理診斷對臨床診治的價值
小細胞肺癌病理特征及免疫研究進展
免疫組化病理技術及質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為何要病理會診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病理檢查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嗎?
病理報告緣何那么重要
善找茬能斷案的病理檢查
醫療糾紛病理尸檢結果探討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病理在肺部良性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探討
肝臟FNH的MRI表現特點及病理對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