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暴力的成因與預防

2015-01-21 21:01鄭禮平陳欣怡
關鍵詞:道德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

鄭禮平,陳欣怡

(寧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

道德暴力的成因與預防

鄭禮平,陳欣怡

(寧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315211)

摘要:道德暴力是打著道德的幌子實施的非道德言語或行為,目的在于實現個人的非道德目的,本質上是一種強人所難的精神強暴,具有主體意識的自我性、行為的盲目性與從眾性,以及行為后果的隱蔽性等特點,其產生既有個體原因也有社會根源。預防措施在于培育社會公眾理性的道德觀、強化互聯網等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優化社會環境。

關鍵詞:道德;道德暴力;道德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近年來,“道德暴力”一詞經常出現在各種新聞媒體的報道中,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熱議。特別是網絡道德暴力常常演變成為嚴重的道德事件,如2008年發生的香港明星“艷照門”、2010年的“獸獸門”事件,以及2014年發生在美國的影星詹妮弗·勞倫斯的“艷照門”等案例。 雖然這些名人在個人道德上有缺點,但同時也是受害者。由于社會對于名人有著高于普通人的道德標準,人們對待這些受害者仍然像過去一樣當作失貞者來懲罰,只不過今天的懲罰手段是通過媒體輿論來進行道德處罰。詹妮弗·勞倫斯譴責所有看了照片的人,但對看了照片的社會成員給予法律懲罰是不可能的,只能對竊取、發布和傳播者采取法律追究。這些事件都道德暴力的存在,它暴露了社會中道德層面的缺陷。社會道德暴力事件的頻繁發生表明,有必要對道德暴力的成因和預防進行深度探究,尋找化解道德暴力的策略,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 道德暴力的內涵

關于“道德暴力”這個概念,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定義?!氨┝Α币辉~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種解釋:一是強制的力量;二是特指國家的強制力,例如軍隊、警察等[1]。從傳統的角度來說,暴力一詞多用于政治和法律領域,例如“革命暴力”、“暴力武裝”等等。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暴力行為已經衍生至其他領域,例如社會公共領域和教育領域。暴力的概念也由原來單一的“身體傷害”擴展到“精神傷害”。一般認為,道德暴力屬于精神暴力的范疇。有學者認為,“暴力既可以是生理上的暴力也可以包括心理上的暴力”,而心理上的暴力則分為“對他人的侮辱、謾罵、譏諷等使人感到丟臉的行為”、“對他人或他物實施暴力相威脅,強制他們為一定的行為或者不為一定的行為”、“對他人的歧視行為”等三個層次。[2]還有學者認為:“當他人或輿論以道德的名義要求某人必須做某事,或不得做某事,對其實施了精神強暴,即為道德暴力?!盵3]

筆者認為,道德暴力是打著道德的幌子實施的非道德言語或行為,目的在于實現個人的非道德目的,本質上是一種強人所難的精神強暴。

道德暴力一般具有三個特征:

第一,道德暴力的主體意識具有自我性,其行為后果具有隱蔽性。道德暴力作為一種對應于肉體暴力的精神性軟暴力,并不一定直接傷害到他人的身體和財產,具有很強的自我性和隱蔽性。道德暴力的實施者站在道德制高點,以道德的名義鼓動他人指責、詰問甚至打擊在他們眼中的不道德的人或事,并形成壓倒性的“口水唾沫”,把他人推到風口浪尖上,給他們造成難以承受的精神壓力,進而達到迫使他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預期效果。道德暴力作為一種軟暴力,有著潛在的危害,雖然不像硬暴力一樣動用武力會直接傷害人,但卻真實地折磨甚至摧殘著人的精神和內心,甚至造成他人的精神崩潰。正因為它具有自我性和隱蔽性危害,可以欺騙和麻痹周邊公眾,所以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對社會道德認知產生嚴重影響。

第二,道德暴力行為往往具有盲目性。道德暴力的實施者打著道德的幌子抨擊不道德,但是實施者本身的道德認知卻存在很大缺陷,對于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并不完全具有清晰明了的認識。何況,實施者自身是否能夠確保自己的所有行為完滿無缺、完全符合道德標準,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從道德的判斷標準來說,判斷行為道德與否本身并沒有可遵循的既定的道德標準,那么人們也就只能憑借自身的道德認知和經驗進行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而經驗性的道德認知并不能涵蓋所有情況,眾多的道德暴力實施者并沒有可遵循的普遍認同的既定的道德準則,而是在少數人的倡導或者煽動下,盲目地對當事人加以批評與指責。所以說,道德暴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存有盲目性。

第三,道德暴力往往具有從眾性。從眾是指個體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說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社會上的很多道德暴力事件正是由于受眾群體中的從眾心理而得以完成。當新聞媒體報道出公交車上不讓座的事件時,大多數公眾會出于同情弱者的心理給予新聞報道對象盲目的、不理性的抨擊。如在杭州K192路公交車上,一名年輕小伙(根據一名網友說,小伙實際上是一個殘疾人,腿腳不方便。)因未給懷抱孩子的婦女讓座而被其丈夫連扇5個耳光。[4]在這個案件中,相當多的公眾被群體“催眠”之后選擇了從眾,缺乏理性的思考,認為不讓座就是不道德,稱小伙該打,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從眾型道德暴力。社會公眾如此統一的輿論實際上就是群體從眾心理作祟的結果。

二、 道德暴力的危害

道德暴力無處不在,防不勝防地在麻痹人的思想,影響社會道德秩序和混淆社會道德標準,甚至破壞社會穩定及人際關系。道德暴力打著維護社會公德和構建道德社會的幌子,實施、崇尚、迷戀“道德暴力”的言論和行為,都是徹頭徹尾的“偽道德”,與道德規范和法律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道德暴力對社會的破壞力十分大,其造成的后果相當嚴重。

首先,道德暴力誤導社會公眾的道德觀與價值取向?!暗赖掠^是人們在無數次的道德實踐中形成的,道德暴力事件對人們道德觀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5]道德暴力是以道德為砝碼,打著維護道德的幌子,從而達到用輿論壓力左右當事人的行為或言論的目的。在道德暴力的實施過程中,公眾對道德的認知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對于什么是道德行為、什么是不道德行為不能進行理性的判斷,更多的是盲目地追隨大流,舉著道德大旗,以維護道德之名行破壞道德之實,變成了一種“偽道德”。道德暴力倡導者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在尚未明確道德與不道德的標準的情況下,以道德的名義指出了他人的不道德,并借以動員更多的公眾對之進行道德審判,最終造成誤導大眾的悲劇。這樣一來,公眾對道德的認識更加模棱兩可,更沒有察覺到道德暴力才是最大的不道德。一句話,道德暴力會阻礙公眾正確道德觀的形成。

其次,道德暴力破壞社會信任關系。道德暴力的實質是以道德為籌碼,迫使他人不得不做出違背自己意愿甚至損害自身利益的行為,這樣一來,道德變成了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枷鎖。一個社會的良好運行必須依靠每一個公民主體在服從一定的倫理道德和法律規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做出決定,而道德暴力剝奪了公民主體的自由意志,干涉他人的自主行為,使得他人不得不做某事?!案缮嫠说男袨?、道德暴力者盲目的行為、被道德暴力者被迫的行為、行為的非正?;厝粫_亂良好的社會秩序?!盵6]道德暴力倡導者以道德之名,借助網絡的力量,強烈譴責他們所認為的不道德的人或事,很多民眾在不知不覺中被卷入隱秘的暴力中來,盲目地跟隨道德暴力的走向,并逐步蛻化成為暴力實施者中的一員,在道德的名義下干涉他人的行為,打亂他人正常的生活,最終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的信任關系。

最后,道德暴力妨礙社會法治建設。道德暴力倡導者往往認為自己所采取的行動是在維護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是在弘揚社會的美德,是在捍衛道德的尊嚴,從而道德暴力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掩蓋了道德暴力者的錯誤,而人們也往往被道德暴力的表象所迷惑,認為這是合情合理的,進而參與到道德暴力的大潮中。大多數人都是后知后覺的,并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觸犯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比如“不讓座便挨打”的事件常有發生。打人者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出手打人,很多公眾則認為不讓座的人就該打,認可這種道德暴力行為,這就足以說明道德的幌子淡薄了人們的法律意識,使人們忽略了法的存在,阻礙了法治社會的建設進程。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離不開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內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線。這充分說明道德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同樣,社會道德建設也離不開法律的支撐和保障。而道德暴力不但破壞社會道德秩序和道德取向,而且致使一部分人利用道德暴力破壞法治精神和突破法律底線,香港“占中”就是一個最好證明。因此,道德暴力嚴重阻礙依法治國戰略的推進。

三、 道德暴力的成因

道德暴力的發生不是偶然的,既有個體因素,也有社會因素。

道德暴力的發生有其個體因素。

第一,道德暴力的深層根源就是自我中心主義作怪。道德暴力作為一種“偽道德”,實際上是缺乏善的表現,是一種“平庸的惡”?!捌接沟膼骸笔前愄貙Φ聡{粹屠殺猶太人所應負責任的反思和追問,在她看來,“缺乏思辨反省以及由此而帶來的不作為判斷即是個人與集體犯下政治罪惡的原因之一”[7],她認為惡的背后動機一點也不兇殘,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平常人性的弱點,即無思想、空洞無物、膚淺,而這些人性的弱點并不代表平庸的惡的危害是微不足道的,相反,不思想、空洞所造成的災難遠遠大于作惡本身。因此,我們可以借阿倫特“平庸的惡”的理論來說明道德暴力的深層根源——普通人性的弱點,其最大的特征便是不思考,既不思考人,也不思考社會,默認并且實踐著一些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為,比如說轉發微博。微博讓人們用轉發代替了思考,轉發的人之所以看不到轉發這一行為與造成的后果之間的因果聯系,是因為大量行為中介的存在,其他人都這么做,都在轉發,幾乎所有轉發的個人的行為都是通過另外一個人也就是中間人的轉發行為來實現的,眾多中間人的存在使得人們不可能直接體驗到轉發這一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并且所有轉發的人在無意當中都成為眾多中間人的其中之一,成為了整個轉發行為的中間一環。這些中間行為和中間人擋住了轉發者的目光,讓所有轉發的人看不到行為的結果,也因此出現了大量的無人自覺承擔責任的行為,轉發者并沒有意識到轉發這一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嚴重性,更沒有意識到自己該為此付出代價。必須指出的是,人們轉發行為的背后動機并不兇殘,甚至沒有什么明確的指向性,但正是這個看似渺小且微乎其微的轉發行為卻很可能造成相當可怕的后果。所以道德暴力的深層根源就是以自我中心為主要特征的普通人性的弱點。

第二,公眾的道德認知存有缺陷。正確的道德認知是人們判斷、實施、評價道德行為的首要條件,對于什么是道德行為、什么是不道德行為以及行為是否只有道德與不道德,公眾都應該有正確的認知,而現實情況卻是很多人的道德認知存有缺陷。人們對于行為道德與否的認識并不完全正確,很多時候都在用圣人的標準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比如,要求某個人舍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盡管舍身救人是一件好事,但這并非他的道德義務,不去做就進行譴責,這就是道德暴力。人們對某一行為的判斷簡單粗暴,認為非此即彼,不是道德的就是不道德的,這是一種“強盜邏輯”,本質上是形而上學的道德觀。

第三,公民的道德判斷存在雙重標準。人們有對現今的社會風氣明顯不滿的道德高度,認為現在的社會風氣沒有以前好,想要改變社會風氣,而改變卻沒有從自己開始,而是希望從別人開始,自己跟在后面。大家總覺得別人應該怎么樣,對自己總是能找出各種借口和理由,用雙重標準要求。人們都有對社會道德的期待,希望別人都是道德君子,這沒有錯;錯的是忘卻了自己應率先做道德君子。

比如在讓座的問題上,大家都在批評指責那個不讓座的人,卻沒有意識到:你自己都沒有讓座,憑什么要求別人讓座?又有什么資格去指責別人的不讓座行為?這就是典型的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雙重道德標準。

道德暴力的產生有其社會因素。

首先,經濟與社會發展程度不平衡和利益分配不公平是道德暴力產生的社會因素之一。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作為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并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由此,個人的道德素質與社會發展程度是綁定的,只有經濟與社會發展到較高程度后,人們的素質才會大范圍地提高。而大量的道德暴力事件恰恰說明了人們的道德水平亟待提升,經濟與社會也需要繼續大力發展。

其次,網絡媒體缺乏道德約束,成為道德暴力的推手。新興媒體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大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極大的自由言論的虛擬空間。與此同時,網絡也加速了道德暴力的傳播,在無形中成了道德暴力的推手。網民在各種博客、日志、微博、微信、論壇里不負責任地進行著轉發或者發表著各種未經證實的網絡事件、信息乃至他人的私隱,使得某一事件或者消息傳播的范圍波及更廣、時間更加迅速、交互溝通性更強,而網民不分青紅皂白地盲目跟風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網絡成了道德暴力的有力工具,人肉搜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第三,法律制度不健全也是產生道德暴力的原因之一。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內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線。這充分說明社會道德建設離不開法律的支撐和保障。道德暴力倡導者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以道德的名義指出了他人的不道德,并借以動員更多的公眾對之進行道德審判。在這個過程中道德暴力者為了滿足一己私利肆意侵犯他人的隱私和權利,在公眾場合和網絡上不斷地批評或攻擊他人,有些還在網絡進行人身攻擊。這些人因此而快樂,而且混淆了道德認知和道德標準。這些問題主要是缺乏制約這些行為的法律制度,如網絡上進行人肉搜索,侵犯隱私權的問題,還有網絡攻擊人身問題等,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或缺位造成這些道德暴力行為時有發生。

四、 道德暴力的預防

道德暴力的存在對社會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它不僅影響公眾正確道德觀的形成,影響社會秩序的正常維持,更阻礙了法制社會建設的進程。無論是對個人、企業、政府還是國家,它都可能隨時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那么,如何在現實中預防道德暴力呢?

首先,要培育社會公眾理性的道德觀。

正確的道德觀是人們進行道德判斷、道德實踐和道德反思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大眾應該就什么是道德行為、什么是不道德行為形成正確的認知,正確的道德認知才能指導正確的道德行為。正如英國著名思想家約翰·密爾在《論自由》中所認為的那樣,“判斷這種行為正當與否的標準是:是否對社會普遍利益造成危害。個人行動只要不涉及他人利害,個人就不必向社會負責,他人也不得對之干涉”[8]。特別需要指出一點,公眾亟需樹立道德暴力是不道德的觀念。由于公眾對道德暴力缺乏足夠的認識,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道德暴力者的一分子,自認為在維護社會道德,殊不知早已偏離了自己的本意,反而變成了不道德。我們應該努力克服固有的、平常的人性弱點,不要草率地、簡單地、粗暴地定性道德與否,不要盲目跟隨大流人云亦云,而要多進行理性的深入思考,切不可用轉發代替思考。另外,需要加強公民的道德實踐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中提高公民的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力,形成科學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其次,要強化互聯網等媒體的社會道德和責任意識。

社會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文明的社會風氣有助于人們形成道德自覺,不良的社會風氣則會破壞人們的道德自覺。我們要堅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營造濃厚的道德氛圍。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等大眾傳媒對于公民道德建設的作用不容置疑,而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的出現,更是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與路徑。新聞媒體尤其是網絡對公民道德建設有著特殊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我們必須重視這個輿論陣地。很多道德暴力事件的發生,與媒體、網絡的推波助瀾是分不開的。媒體要嚴防自己成為道德暴力的工具,公眾也應成為道德暴力的監督者,而非參與者。這就要求新聞媒體擔負起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有的神圣職責,在做新聞報道時力求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努力提高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激勵人們追求崇高,進而塑造公眾的美好心靈,提升公眾的道德素質,為人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新聞媒體應當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道德暴力現象進行客觀的分析與批判,引導公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提高公眾關于道德暴力的認知水平。

第三,要創新社會道德教育的模式。

道德教育即促進公民道德發展的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社會各界應該把道德暴力認知教育統籌到道德教育范疇中去,并且學校應該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決不能把道德教育停留在課本上。如前段時間發生的小女孩兇狠毆打摔踢扔嬰兒下25樓的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我們不禁質疑學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一個小女孩怎會如此喪心病狂,這值得眾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反思。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學校應該完善道德教育師資隊伍,創新道德教育方式方法,更要理論聯系實際,在學生中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加深學生道德教育的情感體驗。同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父母親就要以身作則,起模范榜樣作用??傊?,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將道德暴力認知教育納入到德育工作中去,提升學生對道德暴力的認知,充分認識到道德暴力的危害性,預防道德暴力事件的再次發生。

第四,要優化預防道德暴力的社會環境。

一般來說,道德的善舉是公民自覺自愿自發形成的,并不是被要求的,更不是被強制的,道德自覺靠公民自己。這就是道德自律,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形式。但是在公民道德無法做到自覺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試圖探討一下完善社會環境,尤其要完善公民道德他律機制。公民道德他律機制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主要包括道德法律化、道德政策化和道德規章制度化三個方面的內涵。公民道德他律機制的基本功能就是“以賞罰為基本手段,以制度建設為主要形式,增強道德的約束力和權威性,從而做到在制度層面確保好人不吃虧,行善者善有善報,行惡者惡有惡報”[9]。 就道德暴力事件而言,社會各界都要做好管理和監督工作,政府部門和媒體的責任尤為重大。政府部門可以加強監督和管理,特別是在道德暴力事件發生之后,要進行明確的表態,在明確表態的基礎上及時進行處理,最后把事件的處理結果反饋給公眾,做到對公眾負責。只有完善了社會環境,當暴力事件發生時,公眾才可能積極向有關部門或媒體反映,努力避免道德暴力事件的惡化。

社會不公平是產生道德暴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社會在分配制度、利益關系和法律中存在不平等,造成人們內心的不滿,對社會、對他人產生嚴重的不信任。這樣,社會就形成兩個群體,一個是強勢群體,他們占有社會的資源,包括占有道德的話語權,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要求他人,產生道德暴力;另一個是弱勢群體,他們在社會中處于被動的失勢狀態,心理上具有強烈的自卑和叛逆性,他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也常常以自己的道德標準評價社會和他人,在網絡和社會環境中會產生道德暴力行為。因此,需要推進社會利益分配機制的改革,營造社會公平公正環境,這是化解道德暴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2;

[2]許久生.校園暴力研究[M].北京:北京方正出版社,2004:6.

[3]楊忠厲.道德暴力,最大的不道德[J].中國西部,2012(28).

[4]潛海龍,暴力掌摑,扭曲了道德[N].錢江晚報,2012-8-29.

[5]張軍瑜.不讓座就掌摑是道德暴力[N].青島日報,2012-8-26.

[6]楊瑩瑩,邢建民.道德暴力的社會危害性分析[J].前沿,2013(11).

[7]蔡英文.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自序.

[8]董珈彤.論公交車讓座背景下引發的道德缺失問題[J].青年文學家·文化論壇,2012(23).

[9]王曉虹.論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法律他律——精神文明的三種實現形式[J].求實,2004(2).

徐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徐州高校在市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研究”(14XSM-149)。

陳欣怡(1990-),女,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Moral Violence

ZHENG Li-ping, CHEN Xin-yi

(School of Marxism,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Moral violence refers to the unmoral language and behavior in the disguise of morality to realize one's immoral purpose. In its essence it is a spiritual violence that forces someone to do what he is unwilling to do.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self-consciousness, the blindness of behavior, social conformity and the hidden consequences of the action. Its causes are individual as well as social.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can be cultivating the rational moral concepts of the public,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edia such as the internet and optimiz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Keywords:ethics; moral violence; moral outlook; socialist core values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精神視域下的道德教育創新研究”(2013SJD880121);

收稿日期:2014 - 10 - 08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05X(2015)02-0089-05

作者簡介:鄭禮平(1964-),男,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道德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新時代幼兒教師道德觀的反思與超越——基于職業倫理理論視角
《魔鬼的門徒》的宗教倫理與道德觀照
諧圖趣語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創新理念下大學生道德觀問題探析
在高校有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探索
IP影視劇開發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
高中政治教學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