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撥開云霧講《壇經》

2015-01-31 07:45唐明林
中學語文 2015年27期
關鍵詞:慧能菩提樹佛家

唐明林

一、《壇經》源流

《壇經》是“中國禪宗”唯一稱得上經典的佛學著作,“中國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中國佛教”是印度佛教的重要分支。

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爾)王子釋迦牟尼佛祖創立的,后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釋迦牟尼本是王子,可以承襲尊位。但他有感于人的“生、老、病、死”無法解脫,便產生了“眾生皆苦”的思想觀念,于是決意修行以普度眾生,試圖解決這種人生苦況。

佛教一般講九乘佛法,“禪宗”是佛教“教外別傳”的第十乘佛法。達摩祖師將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維習慣相結合,便產生了“中國禪宗”這一支脈。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從此開宗立派,后傳法于慧可。因而達摩也被譽為中國禪宗的“始祖”,少林寺于是成為“中國禪宗”發源地。傳到六祖慧能時,中國禪宗達到了全盛時期,而六祖慧能當年的講經稿就是今天的《壇經》。其文字簡易、通俗易懂,妙理禪趣寓于其中。

二、慧能頓悟

六祖慧能的父親早逝,與母親靠賣柴為生。曾在賣柴時聽人頌讀經書,感觸頗深。便詢問緣由,得知此書是《金剛經》,乃黃梅五祖弘忍法師開壇講佛之教材。于是慧能安頓其母,北上求見黃梅五祖。

可是在五祖寺一呆就是八個月,慧能卻沒有聽過五祖的任何一次講授,連五祖的禪房都沒有去過。此時五祖年事已高,有意將衣缽傳給有修為的弟子。于是讓弟子們題寫一首偈子,以闡發自己對佛法的理解。深受器重的弟子神秀于半夜掌燈,在墻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看罷此偈,慧能也作一首題于壁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后,于深夜召見慧能,將衣缽傳于慧能,為避免與神秀之間造成沖突,當晚,五祖便送慧能上船去了嶺南。

三、禪趣佛義

1.一切皆空

慧能回到嶺南,隱居修行十五年后,到印宗法師的講壇聽講《涅槃經》。時風吹幡動,印宗法師之弟子便引發辯論?;蛘J為風動,或認為幡動?;勰苈犃艘院笳f:“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各位的心在動?!毖韵轮馐钦f如果各位仁兄心空無動,專心致志,聽講佛法,那么風吹幡動亦不足以引發辯論,甚至無從覺察,只有“心動意亂”者才會為外物所叨擾,以至于亂了心靈的陣腳。這就是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體現。

“空”是佛家的主體思想之一。斬斷塵緣覺悟成空是佛家修行的至境。如《西游記》里“悟空”這個法號就集中體現了“空”的佛學主張。另外悟空拜師學藝的細節也是從“五祖授衣法于慧能”的典故中脫胎而來,同樣可以看出作者對“佛空”思想的推崇。

2.漸頓菩提

菩提樹是佛教宣揚的神樹。據說釋迦牟尼,修行多年,最終在菩提樹下坐了七天七夜而頓悟成佛。因此后世修行者多想借菩提之靈氣,助己成佛。即使在沒有菩提樹的地方,修行者也要在墻上畫一棵菩提樹作為神祈。

后來佛家又把菩提當作“大徹大悟”的化身,當作“智慧覺悟”的代表。佛家的“自性”和“見性”,是指人在不斷的修煉過程中應認識本來心,見到本來性。這就是大徹大悟,這就是菩提,也就是“成佛”。佛家講的成佛是覺悟后的智能和智慧,是摒棄了無明之火的覺醒者,悟道者。

佛家又認為“成佛”有兩條基本的路徑:漸悟和頓悟?!邦D悟”是當頭棒喝,見性成佛;“漸悟”是循序漸進,穩步提升。如北宗神秀就是漸悟成佛,而南宗慧能就是頓悟成佛。因為稟賦有利鈍,所以見性有遲疾。但無論哪一種方式,只要真心向佛、一心向善,就終會有見性成佛的一天。

3.求福離苦

佛家認為“求?!焙汀半x苦”是兩種境界。當今很多人信佛是為求福的,這與佛家的初衷大相徑庭。佛家修行的主要原因是離苦,終極目的也是離苦。因為佛家堅信“眾生皆苦”,修行是為了普度眾生脫離苦海,至于求福倒成了附屬品。而“離苦”的不二法門就是“真心向善”。

佛家強調的“向善”并不是嘴上說說,相反佛家還有一句警語“嘴善心不善,哪怕木魚敲得稀巴爛”。只有心口如一、真心向善,才能修成正果。另外,“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又是佛家“真心向善”的生動描述。

“離苦”貫穿在佛義的始終。也因此佛家對死亡的稱呼非常溫暖,叫“圓寂”,取圓滿靜寂意。同時又把修行悟道之人的死稱為“涅槃”,這是一種煩惱永寂、眾苦不現、永離生滅的境界。

猜你喜歡
慧能菩提樹佛家
菩提樹下
菩提樹下
菩提
菩 提
禪爭
慧能,不識字的禪宗六祖
白色在中華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義
簡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墜我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