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主流文化南北界限的消失
——以耶律楚材、陳時可與東坡鐵柱杖為題

2015-02-12 13:37劉迎勝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 2015年2期
關鍵詞:居士東坡蘇軾

劉迎勝

元代主流文化南北界限的消失
——以耶律楚材、陳時可與東坡鐵柱杖為題

劉迎勝

唐以后,短暫的五代、十國雖為宋所并,但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北方始終在遼控制之下。金代遼后,南北分界推及淮水。中國的統一至元世祖忽必烈滅宋后才完成。蒙元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民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與南人。既往的研究集中于以蒙古、色目為一方,漢人、南人為另一方,雙方之間的地位差異,與文化不同彌合的探討,而對在長達三百余年的南北分治結束的過程中,以金統治區人民為主的“漢人”(也包括渤海、高麗、契丹與女真等)與以南宋人為主的“南人”之間,文化與心理的界限是如何消失的,關注較少。

耶律楚材 陳時可 蘇東坡 南北界限

唐以后,短暫的五代十國后,雖最終為宋所統一,但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北方始終在遼控制之下。金代遼后,南北分界推及淮水。中國的統一至元世祖忽必烈滅宋后才完成。蒙元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民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與南人。既往的研究集中于以蒙古、色目為一方,漢人、南人為另一方,雙方之間的地位差異與文化不同彌合等方面的探討,而對在長達三百余年的南北分治結束的過程中,以金統治區人民為主的“漢人”(也包括渤海、高麗、契丹與女真等)與以南宋人為主的“南人”之間,文化與心理的界限是如何消失的,關注較少。

耶律楚材的《用樗軒散人韻謝秀玉先生見惠東坡杖》詩為: “圓方頂足法高卑,五九蒼蒼老節奇。一日湛然獲二寶,東坡鐵杖寂通詩?!雹僖沙闹?,謝方點?!墩咳痪邮课募肪硪哗?,中華書局, 1986年,第215頁。題目中的“秀玉”即陳時可,“秀玉”為其字,號“寂通”,乃元太宗二年設十路課稅征收所時,任職燕京者,名見《元

史·太宗紀》。此詩作于甲午年(1234)陳時遠赴漠北時。從詩中可知,陳時可不但捎帶了蘇東坡的鐵杖,還送上自己為此所作的詩,惜此詩文失傳,無法從中得知更多信息,此詩為耶律楚材答謝之作。詩題目提到的“樗軒散人”,即完顏璹,字子瑜,自號“樗軒老人”,金世宗孫,趙王永功長子,是金皇族中漢文化修養最高者之一①關于樗軒散人,可參閱劉崇德、于東新《論金代完顏皇族詞——以胡漢文化融合進程為中心》,《河北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并見王慶生《金代文學家年譜》,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462—470頁,完顏“完顏璹”條。。那么,東坡鐵杖是何物?陳時可為何要將此杖交給耶律楚材?筆者擬通過剖析北宋蘇軾鐵杖在大蒙古國時期的傳遞的個案,來考察元初北方漢人與宋人的共同文化價值觀。

一、鐵杖與東坡

關于此杖的來歷,蘇軾有《鐵拄杖詩》,其《序》曰:

柳真齡,字安期,閩人也。家寶一鐵拄杖,如楖栗木,牙節宛轉天成,中空,有簧,行輒微響,柳云得之浙中。相傳王審知以遺錢镠,镠以賜一僧,柳偶得之,以遺余,作此詩謝之。

詩的內容是:

柳公手中黑蛇滑,千年老根生乳節。忽聞鏗然爪甲聲,四坐驚顧知是鐵。

含簧腹中細泉語,迸火石上飛星裂。公言此物老有神,自昔閩王餉吳越。

不知流落幾人手,坐看變滅如春雪。忽然贈我意安在,兩腳未許甘衰歇。

便尋轍跡訪崆峒,徑渡洞庭探禹穴。披榛覓藥采芝菌,刺虎鏦蛟擉蛇蝎。

會教化作兩錢錐,歸來見公未華發。問我鐵君無恙否,取出摩挲向公說。

詩后注文為:“閩王,《五代史·閩世家》: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兄潮,本縣吏,唐末為福建觀察使,以審知為副使。乾寧四年(897)潮卒,審知代立。唐以福州為武威軍,拜審知為節度使,封瑯邪王。梁太祖時加拜中書令,封閩王?!?/p>

由此可知,此鐵杖之來歷為:原為唐末時物,由十國中閩昭武王王審之(909─925)贈吳越武錄王錢镠(907—932),錢镠復送給一位僧人,而福建人柳真齡偶得之,以遺蘇軾。蘇軾得此鐵杖后作《鐵杖詩》②蘇軾曾在《常州太平寺法華院薝卜亭醉題》詩中提及此杖:六花薝卜林間佛,九節菖蒲石上遷?!堆菥S摩經》言:“如入薝卜林中,唯嗅薝卜,不嗅余香。薝卜,梔子花也,其花六出,韓眾服菖蒲得仙。須生石上,一寸九節者?!焙嗡茤|坡鐵柱杖,一時驚散野狐禪?!薄鬯危萏K軾撰、題[宋]王十朋集注、宋劉辰翁批點《東坡詩集注》(《增刊校正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卷九,四部叢刊景宋本。,其弟蘇轍(字子由)也很羨慕,有和詩:

截竹為杖瘦且輕,石堅竹破誤汝行。削木為杖輕且好,道遠木折恐不到。

閩君鐵杖七尺長,色如黒蛇氣如霜。提攜但恐汝無力,撞堅遇險安能傷。

柳公雖老尚強健,閉門卻掃不復將。知公足力無險阻,憐公未有登山侶。

回生四海惟一身,袖中長劍為兩人。洞庭漫天不覺過,半酣起舞驚鬼神。

愿公此杖亦如此,適意遨游日千里。歸來倚壁示時人,海外蒼??兆杂?。①[宋]蘇軾撰、[清]查慎行補注《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二〇,古今體詩六十首,四庫本;附子由和詩。并見[宋]蘇軾撰、題[宋]王十朋集注、宋劉辰翁批點《東坡詩集注》(《增刊校正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卷一三,四部叢刊景宋本。

上述詩句對此杖有詳細描述:細黑,長七尺,老樹枝形,杖中有簧片。在普遍使用竹木為杖之時代,此物的確非常稀罕。茲后,蘇軾將此杖作為生日賀禮贈給友人張樂全,并寫《樂全先生生日以鐵拄杖為壽二首》記事。其第一首為:

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每向銅人話疇昔,故教鐵杖斗清堅。

入懷冰雪生秋思,倚壁蛟龍護晝眠。遙想人天會方丈,眾中驚倒野狐禪。

第二首為:

二年相伴影隨身,踏遍江湖草木春。擿石舊痕猶在眼,一作作眼。閉門高節欲生鱗。

畏涂自衛真無敵,捷徑爭先卻累人。遠寄知公不嫌重,筆端猶自斡千鈞。②《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二一,古今體詩八九。

受贈鐵杖的張樂全名張方平,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清人查慎行在兩首詩后附從《黃州志》采錄張安道的和詩一首:

隨書初見一枝藤,入手方知鍛煉精。遠寄只緣憐我老,閑攜常似共君行。

靜軒獨倚身同廋,小圃頻游腳為輕。何日歸舟上新洛,拄來河岸笑相迎。③同上。

東坡以鐵杖贈張樂全賀壽事,在北宋時已經十分有名,成為文人筆下的典故。兩宋之交時人陳與義(1090—1138)有詩《某竊慕東坡以鐵柱杖為樂全生日之壽今以大銅瓶上判府待制庶幾因物以露區區且作詩二首將之亦東坡故事》,曰:

要學東坡壽樂全,此瓶端合供儒先。鐵如意伴無憂畏,玉唾壺傍耐歲年。

項似董宣真是強,腹如邊孝故應便。與公剩貯為霖水,不羨宮門承露仙。

不與觀音伴柳枝,要令奇相解公頤。會逢白氏編書日,猶夢陶家貯粟時。

安用作盤供歃血,也勝為缽困催詩。千年秀結重重綠,長映先生鬢與眉。④[宋]陳與義撰《簡齋詩外集》,四部叢刊景元鈔本。

此事作為用典,也出現在元詩中,如元人劉詵的《和彭叔和見壽》:

何必致身卿與陪,折腰受辱始歸來。歲年不禁衰容改,天地猶容笑口開。

元人程端禮作賀壽詩時,也用此典:

蘇子鐵拄杖,以壽張樂全。倚杖撫銅狄,謂與同清堅。

鐵杖豈為壽,銷蝕同飛煙。壽公無一物,多祝亦空言。

公心在精舍,不息如流川。斯文天所相,公壽無窮年。②《代諸生壽王豈巖七首》其三,《畏齋集》卷一,民國四明叢書本。

但他們均未提及此杖為耶律楚材所得,似乎因為不屬社會上層,并不知此杖為耶律楚材所得。

二、金元之際鐵杖的傳遞歷程——有關事與人

那么,蘇軾贈張樂全的鐵杖,又是如何落到陳時可的手中呢?耶律楚材在《謝西方器之贈阮杖并序》詩中提到:

了然居士素蓄東坡鐵杖、洎地字號阮,真絕世之寶也。天兵既克汴梁,先生攜二君來燕,欲藏之,恐不能終寶,欲贈湛然,南北相去不知其幾千里,慮中道浮沉,是以獻諸秀玉殿學、田公奉御,欲轉致于予也。甲午(1234)之秋,陳、田入覲,果饋之于我。因亂道數語,用酬厚意。

睢陽三絕從來傳,坡仙鐵杖為之先。宋朝四美豈易得,地君神器③宋代四名杖以“天地玄黃”四字排序,東坡鐵杖以地字為號。稱手賢。

晚上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飯聊天和美溫馨。晚飯后,馮一余看一會兒電視新聞,太太洗碗收拾廚房,忙完了,電視連續劇差不多就開始了。太太是個劇迷,什么類型的劇都喜歡看,情感的,諜戰的,古裝的,家長里短的,有什么看什么。馮一余坐在太太身邊,陪著一起看。他過去是從來不看劇的,因為晚上應酬多,沒時間看,所以幾乎和電視劇絕緣?,F在陪太太看下幾集來,很快就看進去了。

了然居士隱洛瀍,讀書好古有積年。擒龍捉日獲二寶,寶之鑿棟屋壁穿。

龍庭萬里迭山川,欲來饋我嗟無緣。將奪固與此理玄,殷勤攜贈陳與田。

陳田今歲來朝天,惠然出賜穹廬前。烏虬入手蒼璧懸,恍然遺世如登仙。

長蛟倚壁光娟娟,鱗介欲生如蜿蜒。澄澄秋月瑩朝鏡,須臾洗盡余腥膻。

足方法地頂法乾,四十五節松栢堅。七尺烏金三十兩,微簧瑟瑟鳴哀蟬。

云頂纖纖空腹圓,十三玉柱鴻翩翩。躭躭云坐踞猛虎,巖巖山口雙雙弦。

鐵君伴我游林泉,足疾頓減沖云煙。臨風三弄碎瓊玉,清商秋水聲涓涓。

安仁得此如臨淵,子聃求杖不惜錢。湛然坐受匪勞力,不勝其服心胡然。

西方諷我求終焉,故令二友相招延。抱桐扶杖閭山巓,舉觴笑詠秋風邊。了然居士作《鐵君傳》云:“長七尺重三十兩,頂圓足方,中有微簧,凡四十五節,世傳嵇生造。

又云:昔顯宗東宮時,常讀東坡《鐵杖詩》,因召侍臣鄭子聃問杖之存亡。子聃以在睢陽為對。因以數千緡購于張文定公之孫,其孫藏于屋棟,子聃竟不得一見云?!钡刈痔柸?,亡宋之故物,天地玄黃,此四阮為絕寶也。泰和間秘于禁中,待詔孫安仁之姊以琴、阮得入侍,上以此阮賜之。安仁屢求之,其姊以阮見寄。舊制,宮掖中侍人不許與親戚通耗。安仁冒法得之,其好事有如此者。故予引用其語?!雹佟墩咳痪邮课募肪硪哗?,第233—234頁。

耶律楚材的另一首詩《和董彥才東坡鐵杖詩二十韻》亦描述了鐵杖傳遞的經歷:

女媧未補青天裂,神液飛精散為鐵。嵇生箕踞煅洪爐,白汗飜漿滴清血。

黒虬彷佛欲飛躍,鱗介蒼蒼生乳節。情知中散氣凌云,肯與凡工爭巧拙。

柳君傳與東坡老,神物終須歸俊杰。坡仙為壽文定公,酬和新詩夸勝劣。

觀妙堂名龍尾硯,睢陽并此為三絕。睢陽城破兵火炎,神器不隨煙熖滅。

了然居士②關于此人,詳見下。出伊洛,登山渡水相扶挈。燕然分付我清溪,妙語雕鐫跨先哲。

遠來攜贈白霫老,③耶律楚材因族出契丹,自號“白霫老人”。天理似為余所設。湛然忝佐本無功,致王澤民媿皋契。

再游北海復何恨,與君同歩龍沙雪。大澤深山無所驚,掃除魑魅驅兇孽。

輕簧歷歷吐微語,閑對幽人如皷舌。有如拈起擊須彌,須彌擊碎同丘垤。

云門遠遁德山去,敢對髯翁④耶律楚材因胡須長,蒙古名為吾圖散哈里,即長胡子。開口說。一時驚倒野狐禪,奔走不來予閫闑。

他年神武掛冠去,誰知劫外乾坤別。橫擔此杖入千峰,大方獨歩無蹉跌。⑤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第233—234頁。

此云金顯宗(1146—1185年)完顏允恭為太子時,因常讀東坡《鐵杖詩》而召侍臣鄭子聃問杖之存亡。子聃答稱在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他派鄭子聃以錢數千緡,與張樂全之孫洽購,其孫不愿賣,藏于屋棟,子聃竟不得一見。此外,宋遺物中有四杖,分別以天地玄黃四字排序,號為“絕寶”,又稱“宋朝四美”。金章宗泰和年間,地字號杖藏于金宮禁中,被章宗賜給鄭妃。鄭妃之弟鄭安仁聽說后,屢求,鄭妃遂贈之。按金制,宮掖中侍人是不許與親戚交通的。

這兩首詩對有關金末東坡鐵杖落入了然居士手中的過程,沒有清楚的描述。商丘城破后,只說了然居士攜此杖來到燕京,想藏起來,但恐怕保不住,欲以 “神物終須歸俊”為辭,將二杖贈耶律楚材,但未見其人,遂委托兩位有機會與耶律楚材聯系的友人陳與田,即秀玉殿學以及田公奉御轉交。

(一) 睢陽三絕與宋朝四美

這是耶律楚材詩中與東坡鐵杖密切關聯的兩個概念。在前述《謝西方器之贈阮杖》詩的一開頭,就寫道:“睢陽三絕從來傳,坡仙鐵杖為之先。宋朝四美豈易得,地君神器⑥宋代四名杖以“天地玄黃”四字排序,東坡鐵杖以地字為號。

稱手賢?!痹娭袑ⅰ捌孪设F杖”列為“睢陽三絕”之一。而在上述《和董彥才東坡鐵杖詩二十韻》中,在描述了鐵杖的外形與歷程后,亦提到:“觀妙堂名龍尾硯,睢陽并此為三絕?!卑创苏f法,“睢陽三絕”三絕分別為東坡鐵杖、觀妙堂與龍尾硯。這里先論“睢陽三絕”。

“三絕”中的“龍尾硯”意義較為明確。龍尾硯,今稱歙硯,因硯石產于婺源縣溪頭鄉的龍尾山而名。這種硯受蘇軾高度贊賞,他作有《章圣黼硯銘》、《龍尾月硯銘》與《龍尾硯銘孔毅夫》等銘,在《章圣黼硯銘》中,他寫道:“龍尾黼硯,章圣所御賜外戚劉氏,臣軾得之,遺臣宗孟銘。黟歙之珍,匪斯石也。黼形而縠理,金聲而玉色也,云蒸露湛,祥符之澤也?!倍凇洱埼渤庛懣滓惴颉分?,他贊道:“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爪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徳。厚而堅,足以閱人于古今?!雹伲鬯危莞咚茖O撰《硯箋》卷三,清康熙四十五年曹寅揚州使院刻楝亭十二種本,清何焯校并跋??逃刑K軾題銘的歙硯被視為珍品,至元尚為人收藏,如元人劉敏中作有《題徳州高教諭所藏二蘇硯》的詩,其序稱:“硯背刻東坡所題,云:‘子由為積溪得此硯以遺余。千之強安適自蜀來,因以贈之?!眲⒚糁羞€題詩:

颕濱得硯不敢有,獻與東坡坡未然。一笑還將贈蜀客,至今此物閱流年。

敗瓦磨來不害書,玉屏寶匣亦區區。留連一物吾無爾,正要清風挹二蘇。②劉敏中《中菴集》卷二五,元刊本影印,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冊92,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本,無出版時間。

有關蘇軾與歙硯的論題,已有學者作過詳細研究③參見沈喜彭《論蘇軾與歙硯》,《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年第4 期,第101—103頁。,茲不贅?!叭^”中的東坡鐵杖與龍尾硯均與蘇軾有關,由此推測“觀妙堂”也可能與蘇軾有關。查蘇軾的確寫過《觀妙堂記》④收于《蘇文忠公全集·東坡續集》卷一二,明成化刻本。。蘇軾在徐州作太守時,其弟蘇轍在睢陽為官,蘇軾因之常來睢陽。但觀妙堂究竟與此有何關系,尚有待考察。

所謂“宋朝四美”,即前引耶律楚材所謂:“亡宋之故物,天地玄黃,此四阮為絕寶也?!卑匆沙牡恼f法,這四枝宋代名杖,分別以“天、地、玄、黃”四字排序,東坡鐵杖以地字為號,排序第二。查宋代史料,天字號、地字號……系常見文檔、貨物排列方式,但筆者未見有關宋代四杖的其他史料。

(二) 了然居士與西方器之

前述耶律楚材鐵杖歷史的詩《謝西方器之贈阮杖并序》的標題中提到,贈送給他鐵杖的人是西方器之,而在詩中卻說金末持有東坡鐵杖與地字號阮杖者為了然居士,而西方器之的名字并未出現,這不禁使人推測:了然居士與西方器之是同一個人。耶律楚材另有一首詩,題為《送西方子尚》,詩云:

西方子尚氣凌云,一見忘年各任真。陰德傳家宜有慶,義方垂訓不違仁。

雄文固可魁天下,確論曾無詭圣人。天產英才須有意,好將吾道濟斯民。⑤《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第215頁。

《湛然居士》的點校者謝方先生表示,此詩的寫作年代不清①《湛然居士文集》卷一〇,第215頁。。從詩中看,耶律楚材與這位西方子尚是初次見面。前已提及,西方器之(=了然居士?)金亡后攜東坡鐵杖入燕,因未見到耶律楚材,只好將鐵杖托陳時可轉交。如果西方子尚就是西方器之的話,則他們后來還是見面了,故此詩當作于陳時可攜杖赴漠北之后。

(三) 攜贈者陳與田

耶律楚材對了然居士在燕京時,向耶律托帶東坡鐵杖的人是誰的描述不一。第一個說法是陳時可。前述施國祁所舉耶律楚材的第四首詩《謝贈阮杖詩》當為《湛然居士集》卷一〇之《用秀玉韻》,其序言稱“甲午(1234)之秋,秀玉殿學遠以新詩寄東坡杖”②同上,第214—215頁。。前文還提到,耶律楚材接到鐵杖后,為答謝陳時可作詩《用樗軒散人韻謝秀玉先生見惠東坡杖》,詩中說:“一日湛然獲二寶,東坡鐵杖寂通詩?!雹弁?,第215頁。據此,攜帶鐵杖的是陳時可。

但在上文引用的耶律楚材《謝西方器之贈阮杖》詩中,還有另一種說法。此詩之序說,了然居士將鐵杖“獻諸秀玉殿學、田公奉御,欲轉致于予也。甲午之秋,陳、田入覲,果饋之于我”。而其詩中也有“龍庭萬里迭山川,欲來饋我嗟無緣。將奪固與此理玄,殷懃攜贈陳與田”的句子,佐證了然居士至燕京時,耶律楚材遠在“龍庭”,即和林,只好將杖交給“陳與田”④《湛然居士集》卷一〇。??梢娛芡袑㈣F杖轉致于耶律楚材的是兩人,其中之“陳”,即“秀玉殿學”,也就是陳時可;而“田”,或稱“田公奉御”,按其“西方諷我求終焉,故令二友相招延”的詩句,可見受托攜鐵杖者實為二人,即陳時可與田公,均為了然居士(西方器之)的友人。那么這位田公是何人呢?

查元人劉敏中于元貞元年(1295)秋九月撰有《田氏孝敬堂記》,提到世祖朝至成宗朝時人“燕山田侯仲珪”,字瑞卿,幼時其母韓氏曾告訴他,其祖父田“安撫”與其“府君”即田仲珪故父,“以醫得幸太祖圣武皇帝,寔掌太醫,嘗以節行安撫事,征西域戰歿” 。而其父“倜儻有氣節,太祖愛之,因賜名闊闊,以父官居近幸,從征回鶻,密以方略,假數人擒其王算攤以歸” 。后來“詔復其家,以旌其功,尋授金虎符,以提刑轉運使填朔方,調兵食?;实劢浡院幽?、關右,為護軍。雖在征伐,以拯溺為主,凡儒服若二教藝術者,率招輯之,所全活弗知幾何人矣。復還領太醫,而天下諸醫隸焉。奏請郡國立惠民藥局以濟病者,盡瘁兩朝徳業盛矣”⑤《中庵集》卷一〇。。

此外,《元史》還記載:“太宗九年(1237),始于燕京等十路置局,以奉御田闊闊、太醫王璧、齊楫等為局官?!雹蕖对贰肪砭帕妒池浿尽贰盎菝袼幘帧睏l,標點本第2467頁。耶律楚材所記之“田公奉御”,顯然就是這位父子兩代仕于成吉思汗帳前的田闊闊。田闊闊曾在成吉思汗西征時,參與擒獲花剌子模首領之役,與耶律楚材當是老相識。

清人沈欽韓有札記《東坡鐵拄杖》一篇,追蹤東坡鐵杖之下落,他在節錄前引耶律楚

材詩序中的文字后,引元末人張雨詩句:“試問東坡鐵拄杖,于今海上未曾還?!雹購堄辍稌鴸|坡先生畫像》,《元詩選》卷六六?!霸噯枛|坡鐵拄杖”中“試”,一作“更”。此詩《句曲集》未收。并推測此“杖已流落漠庭矣”②[清]沈欽韓撰《幼學堂詩稿》卷一三,清嘉慶十八年刻本,南京博物院。。此后未見有提及此杖者。

金末元初圍繞東坡鐵杖發生的故事,說明包括耶律楚材這樣出身契丹貴族的漢人知識分子,與宋人有著共同的漢文化精神家園,這是中國歷經三百余年分裂之后,在元代能夠彌合南北分離形成的人民心理隔閡的重要文化基礎。

(本文作者為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教授)

On the Process of Reduction and Disappearance of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 Mongol-Yuan Period——focusing on Yelu Chucai, Chen Shike and the Iron Stick of Su Shi

Liu Yingsheng,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Abostract: After the end of the Tang, and the short-lived Five Dynasties and the Ten Kingdoms, although the Song occupied the most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China proper, the Northern China including Beijing was controlled by the Khitan-Liao. And the lin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was pushed as south as to the Huairiversince the Jurchen-Jin overthrew the Khitan-Liao and conquered the whole Northen China. The reunifi cation was fi nished only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was subdued by Qubilai Qa’an. Mongol-Yuan was a hierarchy-ranking society based on races. Peoples were divided into 4 classes, namely the Mongols, the Semu population, the Northern Han people, and the Southern people.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position, and the process of reduc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ngols, the Semu populatio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ese, meanwhile very less attention have been paid to how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bounders between peoples of the former Jurchen-Jin territory, and that of the Southern Song, disappeared.

When going to Mongolia in 1234, a friend passed an iron stick to Yelu Chucai by Chen Sike. This paper shows the common cultural outlook of value between the Northern Han and peoples of South China based on analyzing the stories and personages relating this stick from the Song to the Yeke Mongol Ulus period.

Yelu Chucai; Chen Shike; Su Dongpo; Su Shi.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

耶律楚材的《用樗軒散人韻謝秀玉先生見惠東坡杖》詩為:“圓方頂足法高卑,五九蒼蒼老節奇。一日湛然獲二寶,東坡鐵杖寂通詩?!鳖}目中的“秀玉”即陳時可,“秀玉”為其字,號“寂通”,乃元太宗二年設十路課稅征收所時,任職燕京者,名見《元史?太宗紀》。此詩作于甲午年(1234)陳時可遠赴漠北時。從詩中可知,陳時可不但托帶了蘇東坡的鐵杖,還送上自己為此所作的詩,惜此詩文失傳,無法從中得知更多信息,此詩為耶律楚材答謝之作。詩題目提到的“樗軒散人”,即完顏璹,字子瑜,自號“樗軒老人”,金世宗孫,趙王永功長子,是金皇族中漢文化修養最高者之一。那么,東坡鐵杖是何物?陳時可為何要將此杖交給耶律楚材?筆者擬通過剖析北宋蘇軾鐵杖在大蒙古國時期的傳遞的個案,來考察元初北方漢人與宋人的共同文化價值觀。

猜你喜歡
居士東坡蘇軾
從善如流
青塘居士詩詞選
成雙結對
蘇軾“吞并六菜”
趣味語文
蘇軾吟詩赴宴
東坡詩元代接受論
宜興:東坡書院憶東坡
東坡畫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