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陸蠡的天臺山文化氣質

2015-02-12 22:51
臺州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天臺山臺州氣質

邱 熠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浙江臺州318000)

淺析陸蠡的天臺山文化氣質

邱熠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浙江臺州318000)

天臺山特定的地理環境與歷史因素,形成了集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于一體的天臺山文化。獨特的天臺山文化特征造就了本土現代作家陸蠡的氣質,他在行為處事上、文學作品中,都表現出受儒、道、釋文化影響的烙印,充分表明了陸蠡的氣質與天臺山文化的和諧統一。他用一生表達對天臺山文化的尊敬與崇仰,而天臺山文化又決定了他的氣質和命運。

現代文學;天臺山文化;宗教;陸蠡

陸蠡,原名陸考源,學名陸圣泉,筆名陸蠡,是我國現代文學中著名的作家、翻譯家,也是一位忠貞的愛國主義者。1908年5月16日,陸蠡出生于浙江省天臺縣平橋鎮一位鄉紳人家,1942年4月在上海以“出版抗日文藝”的罪名被捕,7月被日本人秘密殺害(具體日期不詳)。盡管陸蠡英年早逝,但作為天臺山的兒子,他身上充分展現出天臺山文化的氣質。

《真誥·稽神樞》稱:“桐柏山(即天臺山別名)高萬八千丈,其山八重,周回八百余里,四面視之如一。在會稽東海際,一頭亞在海中?!保?]10天臺山既瀕臨東海,又地處浙閩丘陵地帶,南面是雁蕩山,西邊是括蒼山。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天臺山既開放包容又保守執著的性格,體現在文化特征上,表現為“三教合一”的名山文化。

魏晉以來,天臺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成為士族及僧侶道士遠離戰禍、結廬修行、修身養性、吟詩作畫的理想地方,因此也形成了以宗教為主體、融合儒家文化和民間文化的天臺山文化[2]。宋朝時期,受學于天臺教義的佛教儒學化代表人物智圓公開主張“儒教合一”,宣稱自己的佛教思想是“宗儒為本”,“修身以儒,沾心以釋”,而且他還提出:“釋、道、儒宗,其旨本融。[3]”佛儒相融使佛學思想產生了變化。

天臺山文化中,佛道整合由來已久。相傳西周靈王太子晉“乘白鶴兩至赤城,治桐柏”[1]17。后出家師從天臺山道士浮丘公學道。佛教天臺宗奉他為護法伽藍,天臺宗祖庭國清寺內的伽藍殿專門供奉這位道界真人。佛教寺院里供奉道教神仙,這在全國的寺廟是絕無僅有的[1]17。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歷史上羨慕名山勝景、隱名遁世文人墨客、遷居天臺山的歷代高僧等,給相對閉塞落后的天臺山帶來了中原文化。朱熹10年間3次到天臺,兩次入主道觀,遍訪天臺名賢,宣講理學,發揚文教。這種援道入儒、儒學道化的結果,促進了儒、道的融合。而且中國知識分子素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退居江湖”的行走儒、道兩界的傳統,為天臺山文化的“三教合一”奠定了思想基礎。

縱觀名山文化,都是以山川為依托,以宗教為載體,以“崇尚自然”為核心的,天臺山文化也不例外。秀美壯麗的天臺山水,是形成天臺山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天臺有石梁飛瀑、赤城棲霞、螺溪釣艇、寒巖夕照、雙澗回瀾、瓊臺夜月、華頂歸云、桃源春曉等八大景,小景更是不計其數。儒家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萼,詠而歸”[4]的人生境界;道家理想的修煉環境應是白云繚繞、古木參天、泉水淙淙、林濤陣陣的超凡脫俗的高山大川;佛家占山立宗之所,往往是“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的地方。儒、佛、道三家共同的追求,形成了“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國”的“三教合一”景象,成就了天臺山的名山文化。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作為天臺山的兒子,天臺山文化滋養了陸蠡,鑄就了陸蠡身上的天臺山文化氣質。

“禮”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它是社會行為規范,它的本源就是一個人的德行。對“禮”的尊崇與維護,其本質就是對社會秩序的捍衛。天臺人很喜歡用“責道理”來追究一個人行為的失范,所以陸蠡的思想性格、行為習慣具有天臺山文化的特征,凡事講“理”,寧屈不折。他7歲時嚴厲批評大姐的姑丈“你年紀這樣大了,還不懂道理。今天是你家‘拜座’,我能到姐姐家去嗎?[5]14”1942年5月,日本人查抄了位于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后,作為出版社負責人的陸蠡信守“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古訓,自己到日本人那里把事情講清楚。被拘捕后,面對“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國征服?”的詢問,他斬釘截鐵地說:“絕對不能征服?。?]118”這種“威武不能屈”的氣質,是儒家思想中“舍生取義”的價值取向,是天臺山文化中“臺州式硬氣”的突出表現。許壽棠對魯迅“嚴氣正性,寧愿覆折,憎惡權勢”,“豪焉堅貞如白玉,凜凜焉勁烈如秋霜[6]”的評價,也適合陸蠡。

“詩書耕讀”歷來是儒家文化中極力推崇的傳統美德,不少士大夫階級將之作為家訓昭示后代?!皩W而優則仕”激勵著天臺人以讀書為擺脫貧困、沖出天臺、成就偉業的途徑,而且天臺山文化也培育了不少歷史名人,如古代的徐善述、齊召南、杜侍郎等少年才子,現代的陸蠡、許杰等著名作家,當代的陳十一、丁錫滿等著名學者。陸蠡12歲離家赴杭求學,直至大學畢業。不管在哪里學習或工作,只要回來,他就把文明的種子帶回家鄉。他為家鄉帶來了第一臺碾米機、抽水機,“常常帶來許多畫片分贈給鄰居的孩子,教他(她)看圖識字……回上海后,還寄書給他們,親自寫信指導他們看書學習。[7]41”“此外,還愛把外地的植物種籽帶回家鄉,向鄰人宣傳選用優良品種的好處。[7]41”他希望下一代能夠有知識、有見地,過著與上一代人不一樣的新的生活。

儒家文化致力于社會秩序的規范與維護,而道家文化注重的是生命自由的體驗,它崇尚的是“自然”,是天然古樸原始的狀態,是虛空靜寂、回歸生命的本然,是理身理國貴在靜。陸蠡是安靜的、寂寞的,他“不愛多講話,有點近于‘孤僻’。[7]40”“他給我的印象,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8]”因為性格的內向,內心世界又極為豐富,因此無法訴說寂寞的陸蠡耽于自己孤獨的幻想,愛一個人靜靜地讀書、靜靜地思考。

寂寞成就了陸蠡,當在寂寞時回憶著生命快樂的時光,他把目光投向了遠方、投向了往事。家鄉是如此的美麗,往事是如此的令人回味。這些情感表現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就凸顯出很深的道家文化的烙印??彰鞒伪?、自然原始的山水之美是道家的追求,他對故鄉如詩如畫的山水的描繪,“通過詩意的聯想、詩意的滲透,構造了詩一般的童話、哲理和意境……題材富于冥想,思緒跳躍飛騰,意象撲朔迷離,語言凝煉華美。[9]44-45”陸蠡一生共創作散文43篇,其中《春野》、《溪》、《竹刀》、《昆蟲鳥獸》、《故鄉雜記》等14篇作品均取材于家鄉。在《溪》一文中,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繪了家鄉的山水,“松林的梢際籠著未散盡的煙靄,樹脂的氣息混和著百草的清香,尖短的柳葉上擎著夜來的雨珠,冰涼的石子摸得出幾分潮濕。一片聲音引住了我……[10]74”一串排比,作者通過視覺、嗅覺、觸覺和聽覺,把家鄉的美描寫得非常細膩而形象。在《竹刀》中,他描繪了家鄉富有詩意的田園景象:“方朝日初上或夕陽西墜,有巨大的山影橫過田野,替沒有陪襯沒有光影的畫面上添上一筆淡墨,一筆濃沈;多霧或微雨的天,山頂上浮起一縷白煙,一煙靄,間或有一道彩色的長虹,從地平盡處一腳跨到山后,于是這山便成了居民憧憬的景物。[10]81”作者將不同天氣下原野的景色,運用色彩的對比,表現出鄉村的自然之美。對大自然的迷戀,好像是陸蠡與生俱來的一種天性,陸蠡的這些文字以牧歌式的筆調,向人們敘說著家鄉桃花源般的自然環境,其心境是愉悅的,其生命是快樂的。這是天臺山文化所賦予他的獨特氣質。

在家鄉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人們應該是自由快樂地生活著的。但是現實并非如此,家鄉的人們缺醫少藥不說,下層百姓的生活是卑微和悲慘的。村里一個童養媳,“承受了凡是童養媳所應承受的虐待和苛遇”,“凡是十五歲不應做的事都做了”,在寒風怒吼的夜晚經常被派去守水碓,最終在年頭將近的深夜,“被石杵卷進石臼,和著糕餅粉被搗成肉醬”[10]58。陸蠡的堂姐嫁到夫家后被丈夫拋棄,在婆家受盡冷遇,由于不小心燃著了衣服,家人“因為她身上的不潔,冒犯了這樓居的狐仙,所以無端自焚的”,“因而便不救了”。[10]121陸蠡是懷著怎樣深重的痛苦和悲傷,一字一淚地控訴這些人間慘劇,這深重的情感強烈地表達出他“悲天憫人”的佛教情結。

陸蠡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眼中的天臺山水是秀美的,家鄉的自然環境是桃花源般的;另一方面,他看到的社會現實卻是殘酷的,封建的宗法制度、婚姻制度扼殺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自然環境的美麗與現實社會的殘酷的強烈反差中,陸蠡也作過反抗,他曾經激烈地反對母親給小妹纏足,無情地批判不合理的社會環境,以滿懷的熱情呼吁建構一個讓人的生命充分自由的生存環境,“我們在暖和的灶邊過了年,啞子在什么地方守他的殘歲呢?……啞子以后是不會再買花紙了吧?!保?0]64由于對信念的堅守,他沒有等到家鄉的人們在桃花源中自由快樂地生活的那一天。

“慈悲”是佛教的信仰追求。對于不合理的社會生存環境中弱小者的同情,是許多作家的價值取向,這一點陸蠡也不例外。受佛教中萬物平等、不殺生等思想的影響,陸蠡在為人處事上表現出“悲憫”的情懷。小時候他就憐惜蟋蟀等小動物的生命,從來不虐待它們,更不會虐殺它們了。他要求母親不要看不起家境不富裕的大姐家,要把她家扶持過去。陸蠡在家里造了一座院子,因為長年在上海,他就讓父親把房子給村里的窮苦人免費居住。

一個作家的氣質與他的個人際遇、成長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本土文化更是根植于他的心靈深處,并從作品中迸發出來。在陸蠡的《私塾師》、《廟宿》、《嫁衣》等散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用有形有聲有色的具體物象,來暗示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律動”[9]44-45,對社會現實悲劇性的審視,使他對“人生本苦”的佛家理論有了直接的、深刻的認識,其作品也彌漫著濃重的悲劇意識。尤其是他的前妻余小妹去世后,陸蠡悲痛欲絕,幾欲死,但是“為了孩子,所以我不能跟你去啊,親愛的姐姐。我打算再活十年。那時孩子十六歲了,勉強可以嫁人了。我便可跟姐姐一道了?!保?0]253“姐姐,人不如衣久啊。[10]255”這充滿悲愴的心靈獨白,是陸蠡經歷了生活之中的巨痛之后抒發出來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已經體會到生命的虛空,領悟了四大皆空的意義。

陸蠡雖然沒有像蘇曼殊、許地山、豐子愷那樣對宗教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也沒有像他們那樣明明白白地過著半僧半俗、亦僧亦俗的生活,但他的氣質中有經世治學的儒家思想,他對寫作和出版事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以出版抗日文藝作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武器,實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最高人生價值;他集作家、翻譯家、出版家于一身,愛攝影、喜畫畫、彈鋼琴,在短暫的生命里充分享受著自由與快樂;同時他又是寂寞、虛空和悲憫的,對弱小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陸蠡的氣質與天臺山文化的“三教合一”特性是和諧統一的,他用一生表達對天臺山文化的尊敬與崇仰,而天臺山文化又決定了他的氣質和命運。

[1]葉玲君.天臺山——“和合文化”之源[D].杭州:浙江大學,2008.

[2]連曉鳴,奇區.天臺山文化初探[J].東南文化,1990(6):1-7.

[3]曾其海.天臺佛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王國軒,張燕嬰,譯注.論語大學中庸·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3:134.

[5]蔡慶生.陸蠡傳[M].臺州:浙江省政協臺州工作委員會、臺州地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合,1994.

[6]汪寧漪,童李君.論作家個性氣質與文學風格的關系[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6):87-89.

[7]陸蓮英.我的父親陸蠡[M]//左溪,宇鷹.緬懷陸蠡.臺州:天臺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08:37-41.

[8]巴金.懷陸圣泉[M]//左溪,宇鷹.緬懷陸蠡.臺州:天臺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08:3-7.

[9]周天成.陸蠡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10]林吶,徐柏容,鄭法清.陸蠡散文選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An Analysis on LuLi’s temperam ent of Tiantai M ountain culture

Qiu Yi
(Faculty of Humanities,Tai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Taizhou,Zhejiang 318000)

The Tiantai Mountain’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pecific historical factors form the culture of Tiantai Mountain which combines 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mculture.These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hape the temperament of Lu Li,the local modern writer.His behaviors and literary works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m culture,which fully demonstrate harmony and unity of Lu Li’s temperament and the Tiantai Mountain Culture.He has spend his whole life to express his respect and worship for the Tiantai Mountain culture,and the Tiantai Mountain culture determined his temperament and destiny.

modern literature;Tiantai Mountain culture;religion;Lu Li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5.002

2015-08-21

邱熠(1965-),女,浙江臺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現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天臺山臺州氣質
天臺山晨讀(組詩)
天臺山觀景(古體詩)
天臺山詩頁(組詩)
AUDI Q7 無畏,是我一貫的氣質!
受得起,也是一種氣質
西海岸新氣質
樣板:不成熟的臺州
雨中尋訪天臺山
臺州遠洲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