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臺灣政治發展態勢之異同

2015-02-13 03:25王建民
統一論壇 2015年3期
關鍵詞:臺獨香港政治

■ 王建民

以政改與“真普選”為主要訴求的香港“占中”抗議活動的爆發及延續,是香港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香港政治格局從原先的泛民主派與建制派的權力結構,轉變為更大范圍以黃絲帶為標志的“占中派”與藍絲帶為標志的“反占中派”兩大政治社會陣營,未來將可能走向類似臺灣的藍綠政治結構,即黃藍結構。

“占中”爆發后,在海峽兩岸及香港出現一種“香港臺灣化”的普遍認知,即認為香港政治發展將步上臺灣政治發展的后塵,走向政治對立、社會撕裂,從繁榮走向衰落??梢源竽戭A判,今日香港政治發展與臺灣政治發展態勢有趨同之勢,如兩大社會政治陣營的形成與對抗格局、香港本土意識興起、“港獨”的出現與蔓延等。但香港政治發展大框架、發展前途與臺灣有很大不同,香港與內地關系也與海峽兩岸關系有很大不同。

香港與臺灣政治發展軌跡

香港與臺灣政治發展進程不同,政治制度不同,但政治結構形成與發展卻有趨同之勢。臺灣與香港均曾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后來卻發生了重大歷史變化,先后被列強占領、殖民及與祖國分離。中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后,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從而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長達51年,深刻影響了日后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系。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灣回歸中國,不料國共內戰爆發,國民黨戰敗退踞臺灣,開啟了戰后臺灣政治發展的一個全新歷史,蔣氏“威權政治”創造了臺灣經濟奇跡,但“民主政治”轉型卻造就了臺灣藍綠政治結構與政治對抗格局,加速了臺灣“獨臺化”與臺灣衰落。以國民黨為主體的藍營,包括了新黨、親民黨以及立場相近的社會政治團體,盡管其政治主張不斷調整與變化,但總體上認同中華民族,認同法理上的“一個中國”(“九二共識”),主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兩岸合作,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積極力量。以民進黨為主體的綠營,包括過去的建國黨、今天的“臺聯黨”以及主張“臺獨”的各種政治社會團體,成為臺灣一支龐大的、有影響力的政治勢力,堅持“臺獨”立場,不承認“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消極與負面看待兩岸關系發展與兩岸經濟合作,是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阻力與破壞力量。臺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基本定型,深刻影響著臺灣政治發展與兩岸關系發展。

香港政治發展歷史與臺灣有相似之處,也有差異。鴉片戰爭后,當時世界頭號霸權英國通過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香港島被迫割讓給英國;后有《北京條約》再將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再有新界被迫租借給英國99年??梢哉f,香港與臺灣一樣,均曾受列強殖民統治,對后來政治發展均有深遠影響,都有嚴重的“殖民地政治后遺癥”,一直有外部勢力的影響。不過,臺灣的回歸是通過包括中國全民抗戰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戰爭與國際法(《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報》)解決的,臺灣問題的出現是國共內戰與國際政治結構共同造成的。香港問題的解決或香港的回歸中國,是中英兩國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的,《中英聯合聲明》構成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框架,而《香港基本法》則是香港政治發展與政治運作的基本大法。

回歸前,香港沒有政黨政治,只有政團,但在香港政治發展進程中逐步出現了政黨政治的發展?;貧w后,香港出現許多政黨或類似政黨的團體,經過多年演變,已形成所謂的泛民主派與建制派兩大政治陣營。多年來,香港既有兩大陣營盡管有不同的政治主張,但沒有出現嚴重的對抗與對立,總體上呈現穩健發展態勢,雙方在法治框架下公平競爭,競爭中有合作。但在歷經“占中”與“反占中”這一重大政治社會對抗之后,香港政治的發展有更為明顯的“臺灣化”趨勢。

香港政治結構正在發生類似臺灣的深刻變化

“占中”運動爆發后,“占中”者或支持“占中”者,以黃絲帶與黃雨傘為標志,未來有可能形成以黃色為標志的香港反對政治勢力或可稱為“泛黃派”,類似臺灣的泛綠陣營。在香港反對派內部,相對溫和的民主黨是最大黨,類似臺灣泛綠陣營中的民進黨?!胺凑贾小闭邉t以藍絲帶為行動標志,雖然與建制派沒有直接關系,但均是支持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政治社會力量,可稱為“泛藍派”,類似臺灣的泛藍陣營。在泛藍或建制派陣營中,民建聯是最大黨。未來香港政治的發展與演進,很可能出現黃、藍兩大社會政治力量,與臺灣藍綠政治結構類似。2015年初,香港政府工作報告在立法會提繳政革第二輪咨詢文件過程中,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在立法會撐起黃雨傘退場抗議,再次確認以黃色為標志的香港反對陣營已經確立。

目前,香港反對派政治力量主要是泛民主派,主要政黨或政團包括民主黨、公民黨、工黨、民協、街工、新民主同盟、社民連、人民力量、香港2020等;建制派政治力量主要包括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經民聯、自由黨、新界鄉議局等。同時,兩大政治陣營均有其他社團與組織的支持。在立法會功能別選舉中,建制派占優勢;在立法會直選部分,民主派占優勢。在整個立法會席次分布上,建制派占多數。目前香港立法會權力結構已類似臺灣立法機構的藍綠結構。

香港與臺灣內部兩種政治力量有相似性。香港建制派與臺灣泛藍類似,內部不團結,力量分散,凝聚力不夠,戰斗力不強。臺灣泛藍陣營本是臺灣最大的政治力量,在臺灣有“藍大綠小”之說,藍營的政治社會力量大于綠營,現階段由藍營的國民黨執政,在立法機構泛藍也占絕大多數,但泛藍陣營如同一盤散沙,內部不團結,內斗不斷,無法形成一個有戰斗力的整體力量。屬于泛藍營的親民黨成為攻擊馬英九當局執政的有力推手,配合綠營阻礙馬英九當局施政。在“九合一”選舉中,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不愿公開支持選情困難的國民黨臺北市市長候選人連勝文,側面支持實際屬綠營的柯文哲,他的子弟兵公開找柯文哲站臺支持,親民黨與藍營已實際決裂。國民黨內以王金平為代表的本土派也是另一種反馬力量。

香港建制派是香港的主流政治力量,在立法會占多數議席,是維護香港政治穩定的關鍵力量。但建制派內部有保守派、溫和派與中間派等之分,意見不一,戰斗力不強。在香港政改與“占中”問題上,建制派內部意見不一。尤其是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在香港立法會審議二十條立法臨時退出導致立法失敗,對特區政府造成巨大挫敗,如今在“占中”問題上,田北俊竟然又附和反對派,要求特首梁振英下臺,被全國政協取消其政協委員資格??梢哉f,不論是臺灣還是香港,泛藍陣營或建制派內部整合不夠,不團結,是其發展的最大挑戰之一。相對的,香港的反對派或泛民主派與臺灣的綠營類似,雖然內部派系與勢力眾多,但在對外或反政府問題上則高度一致,展現了團結與力量。

就臺灣與香港內部政治結構觀察,雖然臺灣政治力量對比長期“藍大于綠”、香港是“建制派大于反對派(泛民主派)”,但均同樣呈現“藍消綠漲”與“藍消黃升”態勢。臺灣在經歷“九合一”選舉之后,民進黨的得票數已超過國民黨的得票數近200萬張,臺灣政治結構正式由“藍大綠小”轉變為“綠大藍小”,至少臺灣藍綠基本盤日益接近,藍營優勢不再。目前香港雖然沒有明確的黃藍政治結構數據,但依“占中”與“反占中”各自進行的支持率及其他民意調查估計,“占中派”與“反占中派”的力量對比應為3比7,未來很可能變為4比6甚至更接近。對于香港反對派勢力不容低估,在過去多年立法會直接選舉中,泛民主派得票率與建制派的得票率一直穩定在6比4,只是泛民主派在功能界別選舉中沒有優勢,才確保了建制派在立法會的優勢地位。但近年香港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反對派力量在迅速發展,在未來立法會直選后將會對建制派形成很大壓力。

未來香港政治發展與政治權力結構必將是多黨政治格局下的兩大政治陣營,將與臺灣政治格局非常類似。依目前香港政改制度安排,反對派要競選特首是非常困難的,但隨著未來香港政改的發展,立法會將在2022年全面實現直選,隨后特首實現直選,特首與立法會將在兩大政治陣營之間公開競爭,會出現類似臺灣的選舉競爭格局,將給反對勢力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香港反對派當選特首的可能性增加,立法會議員結構也會因直選發生重大變化,反對派當選席次將會有大幅增加,甚至可能成為議會多數,屆時將對香港政治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港獨”步上“臺獨”之后塵

在香港與臺灣政治發展進程中,民主政治發展均先后出現異化,出現“臺獨”與“港獨”,成為港、臺政治發展的隱憂。

在中華民族兩千多年政治發展進程中,有統一,也有分裂。在今天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卻面臨臺灣的“臺獨”與香港的“港獨”發展之挑戰。盡管“港獨”與“臺獨”有很大不同,但卻有趨同之勢,對香港政治與社會的破壞力日益增大。

“港獨”與“臺獨”是香港、臺灣內部出現的一種分裂意識、分裂主張或分裂主義,都是對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一種挑戰、一種威脅?!芭_獨”始于戰后,在國民黨退臺后打擊下,“臺獨”轉移美日等海外生存與發展,臺灣政治民主化之后“臺獨”主張與活動逐步公開化甚至合法化,并形成一個龐大的政治勢力。其中,民進黨就是最大的“臺獨”政黨,還曾實現執政?!案郦殹钡陌l展歷程與“臺獨”不同。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沒有“港獨”問題,盡管英國殖民統治者曾企圖推動香港獨立(1946年,時任港督楊慕琦推動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容許其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擁有高度自治權、自主權以至獨立,稱“楊慕琦事件”),但未成功,以后長久沒有出現香港獨立問題。香港回歸之后,隨著香港與內地關系急劇變化、香港優勢逐步消失與失落感上升,以及受到臺灣民主政治與“臺獨”發展影響,“港獨”逐漸出現。

2003年,李登輝的“臺灣國策智庫”在臺灣舉行有關“一國兩制”研討會,“臺獨”分子首次明確提出“香港應當爭取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中國與香港是兩個不同的獨立主權國家”等公然的“港獨”言論,可以說這是香港回歸后港臺地區首次公開的“港獨”言論與主張。而以視訊方式參加這一會議的香港立法會議員、民主黨議員劉慧卿沒有對此提出異議與批評,等于默認與贊同“港獨”主張??梢哉f,真正的“港獨”言論始于臺灣,始于“臺獨”,深刻表明了“港獨”受“臺獨”影響之深。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云根(陳云)出版《香港城邦論》一書,激發了“香港本土意識”興起與“港獨”主張的出現,這與“臺灣本土意識”高漲與“臺獨”發展類似。陳云及《香港城邦論》吸引了一批香港本土勢力,被稱為“本土著人城邦派”。其中不少人是激進的“港獨”分子,如他的信徒馬駿朗等本土派發起請愿活動,揮舞港英旗幟,尋求英國支持,對特區政府施壓,也與臺灣的“臺獨”常常尋求美國支持一致。

近年,香港與內地居民的多起沖突與爭議事件以及香港政改的發展,進一步激發了“港獨”言論的公開化。2011年,香港“七一游行”中出現了帶有港獨意味的“龍獅香港旗”,此后在多項抗議活動中出現“龍獅香港旗”與英國國旗。在香港大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組織的“中國人”與香港人兩分法民調中,有意制造香港人與中國人的對立選擇或二選一,強化了港人意識與淡化了中國人認同。2012年,香港激進示威者在中聯辦前舉英治時期的旗幟,展示“中國人滾回中國”、“香港要獨立”、“南京條約萬歲”等標語,標志著“港獨”主張與活動已公開化,而香港特區政府對這些“港獨”活動并沒有采取懲罰措施,縱容了“港獨”的發展。香港作家與政治評論人鐘祖康2012年發表“我傾向香港獨立而不是自治”等“港獨”文章。今天的香港,不僅有“港獨”主張,而且還有多個“港獨”組織,如“我是香港人連線”(倡導香港獨立運動,主要目標是喚醒香港人的獨立意識,認為全民投票、獨立建國是香港最終的理想境界,主張全民公決決定香港未來,實際上學習民進黨的做法)、“香港自治運動”、“香港核心價值”、“香港本土著人力量”、“香港人優先”(前身是網民團體“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一向稱香港是國家),“鐵血公民”等。

香港社會支持“臺獨”人士的比例上升,說明他們對國家認同的扭曲與變化,也預示著香港有著嚴重的巨大潛在“港獨”勢力。2007年,香港大學民意研究發現,有獨立傾向的香港人占了約25%,另有33%的香港人認為“若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由中國共產黨統治則會增加香港獨立的傾向”。這一數字甚至比當前臺灣支持“臺獨”的比例還高??梢哉f,“港獨”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需要引起重視,否則會步上“臺獨”坐大的后塵,對未來香港將后患無窮。

港、臺反對派均有依附外國勢力之心態

不論香港、臺灣政治社會有何不同,都必須面對內地或祖國大陸。在認知或處理與祖國大陸或內地的關系問題上,臺灣、香港有很大不同,但也有趨同之處。相對的,臺灣的藍營較親近祖國大陸,積極與祖國大陸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共同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兩岸議題成為其發展的最大優勢之一;綠營則堅持“臺獨”立場,不承認“九二共識”,明顯“反陸”或“反中”,成為其發展與執政的重大障礙。香港兩大陣營也有類似情況,建制派是親內地的,也是強烈支持與內地維持良好關系與進行廣泛合作的,但泛民主派不反對或不排斥內地,不反華,但比較“反共”,經常與中央立場相對或相違背,也就是說與中央關系緊張。多年來,香港的泛民主派與中央政府缺乏信任與互動。只是近年來,為推動香港政改,中央政府放低姿態,積極爭取與泛民主派互動,有泛民主派到深圳或上海參加中央政府組織的相關重大議題研討與協商活動,但泛民主派或反對派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很脆弱,信任度低。未來,隨著反對政治勢力的日益復雜化與激進化,可能進一步加大泛反對派勢力與中央的緊張關系。

臺灣的親日與香港的“親英”均與其殖民地歷史有關。臺灣曾受日本殖民統治,香港曾受英國殖民統治,因此港、臺均有殖民地后遺癥。有所不同的是,臺灣親日、媚日,與英國關系不密切,合作不深,香港則較親英而無親日。臺灣曾遭受日本殖民統治的殘酷鎮壓與殖民統治,理應臺灣人有反日本殖民的意識,即具有反殖心理。但事實相反,多年來,臺灣社會普遍有一種強烈的“親日、媚日”心理與心態,綠營較藍營更甚。這與全球范圍內“反殖”運動與理論上的認知完全相反。原因何在?一則是日本在臺灣曾推行皇民化教育,讓部分臺灣民眾受到皇民化思想的影響,甘愿做日本人。二是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后期現代化的發展,讓臺灣民眾得到一定的實惠,讓部分臺灣人形成“有奶就是娘”的心理。三是臺灣當局推動“去中國化”的“仇中”、“親日”教育及逐步形成的“反中”與“拒統”意識。但在香港,則沒有明顯的“親日”或“媚日”心態,相反還有強烈的“反日”心態。不過,香港社會則較親英,不僅英國殖民統治香港長達百年,對香港社會政治影響深遠,而且香港回歸后仍有350萬BNO(香港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因此香港的反對派與英國保持密切關系,在香港政改問題上積極尋求英國支持,而英國也不甘喪失香港,不斷對香港政改指手畫腳,公開支持香港反對勢力。于是一些香港激進派或“港獨”派認為英國作為《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方,對香港“負有憲制責任”,既需監察聯合聲明的落實情況,確保香港民主進程,也要保障在港350萬名BNO持有者享有的選舉權,而且不斷要求英國向中國政府施壓??梢哉f香港社會的親英勢力雖然不是主流,但仍具影響力。

香港與臺灣在親美問題上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在臺灣,不論藍綠,都有非常顯著的“親美、媚日”心態、心理與認知。臺灣社會普遍親美,但藍綠有所不同。藍綠普遍親美是因為美國對臺灣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實際上控制著臺灣的命脈,因此均將美國作為臺灣的保護傘,作為遏制中國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大軍事與政治依靠。馬英九執政后,還將“親美”政策化與戰略化,公開提出了“親美、和中、友日”的戰略方針。香港社會并不是普遍親美,主要是泛民主派比較親美,與美國互動密切。香港泛民主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獲得美國對他們政治民主運動的支持,包括經濟上與道義上的支持。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大陸,干預香港與中國事務,則需要在香港的代理人即泛民主派,于是形成合作關系,在“占中”過程中幕后支持。

香港政治與臺灣政治發展制度框架有本質不同

香港政治發展確實與臺灣政治發展有許多類似或趨同之處,政黨政治與直接選舉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政治結構也有類似的兩大政治陣營,但兩者政治發展的法律與政治框架是不同的,是有本質區別的。

首先,香港已經回歸,是中國中央政府管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香港的一切政治活動,香港政治發展,不論是民主政治的建立,還是未來特區首長直選或立法會的全面直選,均是在《基本法》的框架之下進行的,是一國內部特殊地區的政治發展。當選的特區行政長官要向中央政府與國旗宣誓。臺灣則不同,兩岸尚未統一,臺灣的政治發展是相對獨立的,按照臺灣的政治法律運作,不受祖國大陸制約。

在臺灣政治市場上,宣揚與主張“臺獨”已合法化,“臺獨”政黨已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政黨與政治勢力。民進黨作為一個明確公開主張“臺獨”的政黨曾經上臺執政,而且未來還有可能重新執政,盡管搞“法理獨立”的可能性不高,但會持續推動“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與實質的“臺獨”政策,“臺灣國家化”與“獨立化”將日趨嚴重,將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帶來新的風險,兩岸關系發展變數增大。尤其是臺灣政治發展與“臺獨”危險的上升,不排除在特殊情況下出現戰爭解決臺灣問題的可能性。

香港雖有“港獨”聲音與主張,但還不成氣候,不具合法性,沒有也很難進入政治結構內部。香港有中央人民政府的軍隊維護國家安全。香港生存靠內地,因此香港無法脫離祖國而獨立,但“港獨”的出現與發展,影響香港政治社會穩定,可以成為外部勢力遏制中國與破壞香港的平臺。不論香港政治如何發展,香港與內地的關系會持續緊密,合作更多,香港與內地不可能出現緊張與對抗局面。不過,香港政治發展,尤其是民主政治發展,未來可能形成“兩黨制”即泛民主派或反對派與建制派或泛建制派兩大政治力量的競爭。香港立法會和特首直選的實現,可能會對政治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猜你喜歡
臺獨香港政治
斥“臺獨”狂人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繁華背后,是一個念舊的香港
香港之旅
香港
認清五大類“臺獨”真面目
臺南孫中山銅像被拉倒 國臺辦:“臺獨”不得人心等6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