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確幸”心態下的沉淪隱憂

2015-02-13 03:25駿
統一論壇 2015年3期
關鍵詞:小確幸祖國大陸臺獨

■ 曹 駿 李 昱

近年來,“小確幸”一詞在臺灣島內盛行?!靶〈_幸”一詞的通俗解釋是“微小而確切的幸?!?。其實,“小確幸”一詞最早并非出自臺灣,而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提出,他在散文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后》中說,很多事物都可以產生“小確幸”,只要你用心體會就行。該詞語傳到臺灣后,浸染流行,逐漸成為時髦用語。受此影響,臺灣島內不少青年人選擇安逸與小清新,希望保持既有的生活狀態與方式,追求較為現實的生活小夢想。但不幸的是,在臺灣島內惡劣政治生態的塑造下,曾經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小確幸”逐漸異化為一種混雜著“臺獨”意識與“鎖島”心態的民粹觀念,對臺灣社會發展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對兩岸關系發展也產生嚴重的消極作用。

一、“小確幸”心態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表現

“小確幸”心態在臺灣流行與臺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上世紀60至80年代,臺灣經濟發展迅速,列當時“亞洲四小龍”之首。那段時間,不管是70年代的“十大建設”、“保釣運動”還是80年代中葉的解嚴與黨外運動,無疑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在當時,雖然不能完全排除人們也在尋求他們“小小的確定的幸福感”,但當時的“幸福感”和今日島內的“小確幸”在思想內涵、表現方式上有很大差異:那時人們的精神狀態是激揚向上的,是富有開拓性、進取性的。在政治訴求上是主張統一、反對“臺獨”的,在國家認同上堅持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李扁時期”,臺灣也沒有“小確幸”或任何相近的話語,因為在經濟上,臺灣的繁榮雖風光漸衰,但褪色尚不明顯,祖國大陸也還未有大的起色,而在政治與意識形態上,此時又是臺灣分裂勢力的上升期,人心浮躁,自信滿滿。2000年后,在陳水扁“臺獨”執政下,臺灣經濟疲態已現、社會貧富差距開始拉大,特別是2006年因陳水扁弊案引起的百萬紅衫軍“倒扁運動”,首次讓臺灣這個膨脹已久的氣球嚴重漏氣。但是,這時的臺灣還未曾有類似于“小確幸”的生活態度。

2008年,在島內執政8年的民進黨在大選中敗北,其“法理臺獨”冒險在屢屢失敗下不得不有所收斂。此時,島內經濟持續低迷、島內藍綠惡斗引起社會撕裂,而祖國大陸經濟發展強勁,兩岸經濟形勢強弱的變化,強大的國力深刻影響到國際社會的同時,也對島內造成重大震撼,一些人由于不知道如何面對祖國大陸與世界,所產生的某種帶有自閉性、賭氣式的追求個人享樂、強調個體自由與自我實現的價值取向隨之產生。這對“小確幸”心態的滋養提供了土壤。所以“小確幸”是一個在兩岸對立、臺灣發展出現頹勢,消費文化走高、政治惡斗導致社會方向感失落,以及親美友日等因素影響下產生的“歲月靜好”的心理狀態,成了一種外貌平和內在戾氣的思想意識。

從另一角度看,“小確幸”的流行也是島內焦慮心態的一種反向調節。面對祖國大陸的迅速發展,臺灣自身的戰略定位及發展前景處于極大的不確定之中:兩岸實力對比差距逐步拉大。面對在兩岸力量對比中所處的劣勢,內心的糾結與無力感不可避免,一些人選擇緊緊抓住“當下微小而確實的幸?!眮硖颖墁F實。臺灣知名作家、前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洞察出這種心態,認為“小確幸”之所以成為島內年輕人追求的目標,是因為過去好幾代人在追求家園大夢被壓抑得太久,追求“小確幸”是對家園大夢的反彈和釋放。

二、“小確幸”心態在島內的演變

平心而論,在崇尚民主的今天,臺灣青年一代追求“小確幸”并無不妥之處:在強調多元價值理念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多樣化選擇的自由和權利,在經濟衰退、政黨惡斗,政局動蕩、社會撕裂的臺灣社會,追求“小確幸”來調整心態、緩釋壓力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但是,“小確幸”思潮在今天的臺灣島內已被過度演繹,其原本的積極意義已折損殆盡,更多地反映出一種短視而自私的社會性格,成為島內一些勢力為破壞兩岸關系、實現自身政治目的的工具。它不僅使不少青年產生強烈的極端個人主義傾向,而且表現出濃厚的“臺灣主體意識”。受當下臺灣社會環境的影響,“小確幸”概念從單純的生活態度開始,一點一滴滲透、蔓延到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幾乎成了當下島內對于幸福的全新定義。

在政界,一些政治人物瞄準民眾這一心態大做文章,有的甚至打出“小確幸、大是非”施政口號,企圖討得選民歡心。如“綠星”蔡英文,呼吁發展島內“在地經濟”,讓更多青年留在鄉村不再與城市青年爭搶就業機會,以確保城市青年的“小確幸”。深綠人物柯文哲在臺北市市長競選中公開打出“打造臺北小確幸”的口號來。

在商界,只要隨意在臺灣網站上搜索,就能看到林林總總打著“小確幸”標簽的商品。諸如:餐飲業的“小確幸家常菜”成為許多餐廳的主打品牌;旅行社則有專門為游客規劃的“小確幸之旅”;即便在被認為“大巨頭”的科技業和電子業,也屢屢能看到“小確幸”字眼。

在文化行業,“小確幸”類書籍在臺灣走紅,各種各樣的文化商品,講究的盡是體貼生活的細小之處,“小確幸”流行文化席卷島內。

“小確幸”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在臺灣的正式登場是“反服貿”及“反核四”等事件。2014年3月發生的有濃厚“反中”意味的“反服貿運動”中,其組織者在“占領立法院”后發表的“宣言”宣稱,“臺灣是個可以讓青年實現創業夢想,開咖啡廳、開個人公司,可以靠自己打拼就能變‘頭家’的創業天堂”。以上所謂“宣言”,毫不遮掩地表達了相當一部分人主張以“小確幸”來反對兩岸的經貿交流與服務。一些綠色藝人也在“反服貿運動”中隨之起舞,發出“反對服貿”、“陸客不要再來臺灣”、不能犧牲我們“小確幸”生活品質的聲音。而這樣的說辭,得到了處處為兩岸關系設限的綠營政要的肯定和賞識。同樣的,借著“反服貿運動”的慣性,以民進黨及“反服貿運動”組織者為主體的“反核四”運動登場,一些民進黨反核人士聲稱:寧可不用電,到山上過點蠟燭的“小確幸”生活,也不需要核電??梢?,“小確幸”心態已與島內民粹思潮匯流,與主張“臺獨”的泛綠在野政黨的主張匯流。

臺灣是資源匱乏的地區,無論是深化兩岸經濟合作,還是推動島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都是臺灣未來經濟穩定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不要核電,必然面對限電和電價上漲的壓力,其影響不只是生活不方便與生活開銷的增加,還會抬高在臺灣生產商品的成本,造成物價上漲,使一般老百姓增加生活壓力。成本的增加,再加上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臺灣外貿處境可想而知。在這種形勢下,超越臺灣實際的“小確幸”將成為阻礙臺灣經濟發展、降低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小確幸”遠不只是一個軟綿綿的生活態度,而是一個對未來如何發展的道路選擇。

三、“小確幸”隱藏大隱憂

當前,臺灣社會已陷入發展困境,“小確幸”心態可能會對人們的焦慮產生些許舒緩和安慰。但是,如果不思發展,甚至把它作為追求目標和濟世良藥,最終結果恐怕只能是臺灣進一步沉淪。

島內一些人認為自己只需要“小確幸”,不要大富大貴,所以臺灣不需要與祖國大陸有較多經貿聯系。一些以“臺獨”為基本政治訴求者更對兩岸經濟熱絡壓縮“臺獨”而焦躁不安,指責臺灣在經濟上太依賴祖國大陸,要求減少這種依賴。在這種心態下,他們不僅在過去反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反對“服貿協議”和“貨貿協議”,而且現在又對臺灣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及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橫加指責。眾所周知,目前由祖國大陸主導設立的亞投行與“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不僅受到周邊國家的歡迎,而且受到世界范圍的贊揚。亞投行是為“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的。貫穿亞歐非的“一帶一路”,其基礎建設所需的建材設備、石化產品、電信、建筑工程等,對臺灣企業都是巨大商機。臺灣也一直渴望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因而加入亞投行無疑是一次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良機,這將是臺商進入東盟、甚至亞洲其他國家市場的最佳順風車。但是,習慣于“小確幸”思維的民進黨中央、綠營立法機構黨團全都炮口一致,認為加入“一帶一路”、加入亞投行是“黑箱操作”,是“親中賣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更指責馬英九當局申請加入亞投行是“充滿戲劇張力”,質疑由臺灣大陸事務主管部門向國臺辦遞交申請,是“矮化”臺灣等等,為臺灣加入亞投行人為設置障礙。

臺灣的發展,有賴于兩岸關系和平與兩岸交流合作。如果蓄意躲開祖國大陸,甚至不惜以破壞兩岸關系為代價,刻意以“恐中”、“拒中”、“反中”來拒絕兩岸交流,以凸顯臺灣的“主體性地位”,那么臺灣社會只能日益走向封閉,并且“自我邊緣化”。這種關起門來孤芳自賞式的“小確幸”發展將會使臺灣出現“大不幸”。

猜你喜歡
小確幸祖國大陸臺獨
斥“臺獨”狂人
淺析“臺灣網紅”的網絡傳播現象
對臺灣青年在陸交流與融入的新觀察與新思考
兩岸成人教育學學科專業培養比較研究
“小確幸”背后的“大麻煩”
中信建投證券:尋找弱勢下“小確幸 ”
認清五大類“臺獨”真面目
臺南孫中山銅像被拉倒 國臺辦:“臺獨”不得人心等6則
祖國大陸與我國臺灣地區的毒品犯罪立法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