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之見聞(三)

2015-02-13 03:25李躍乾
統一論壇 2015年3期
關鍵詞:老師孩子

■ 李躍乾

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之見聞(三)

■ 李躍乾

艾丁的“世界文化遺產”之旅

一個只有12歲的孩子,曾被學校和老師認為“不適合”在學校與其他小孩子一起學習,并因此而被學校勒令“轉學”。但是,他愛大自然、愛觀察、愛每一件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對這個紛繁的世界充滿了求知的好奇。于是,在媽媽的鼓勵下,開始了他的文化遺產之旅。

2001年春天,艾丁正式告別學校生活。他在校園里和打交道一年半的鳥獸蟲魚們道了“再見”,這是他這些日子里交到的最好的朋友……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艾丁得到了一雙作為入學禮物的紅色慢跑鞋。開學那天,他穿上它,看著廣大的操場,不由自主地像風一樣跑了起來,從此,他便漸漸愛上操場周圍的一切:樹、鳥群、“唧唧”的蟲叫和大片揚起灰塵的草叢與土壤,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吸引他的。在艾丁心里,學校真的是個樂園。

然而,入學不到一個月,他就失去了他的操場。上自然課,他問得實在太多了:“鳥是怎么喂它們的寶寶的?”、“啄木鳥是怎么給小樹治病的?”、“這片葉子是什么樹的葉子?”……甚至,當艾丁看到同伴在虐待小動物時,他竟忿忿地出手阻攔,更有甚者,他還把同學們的舉動作為一個很深刻的“社會問題”“提交”給了老師。在老師看來,這孩子的小腦袋瓜里似乎有出不完的希奇古怪的問號,于是艾丁的發問被無情地制止了。

艾丁似乎真的沉默了,他“沒有”問題了。但不久,麻煩又來了。一次,當老師要孩子們回答,在學校里可以聽到哪些聲音的時候,艾丁舉手說“聽見恐龍的聲音”。老師要他解釋為什么要這樣惡作劇呢?他很誠懇地說那來自他的想象:“你想一下,下課鐘聲響起的一剎那,同學歡呼的聲音和桌椅碰撞的聲音,難道不像一只恐龍嗎?”老師不知道是不是不太愛恐龍,他先懷疑孩子的想象力是強詞奪理,然后懷疑了恐龍的存在其實也是某種胡說八道。就這樣,艾丁再度失去了回答問題的權利。

在老師權威至上、不容挑戰的教室里,艾丁沒搞清楚以身試法的代價,所以當他在無聊的課堂嘗試躲在桌子下,想體驗一下一個人待在桌子底下的世界;當他為了親眼一睹椰子樹落下椰子的盛況,而一再趕不上上課的鈴聲;當他因為幫其他同學撿鉛筆在黑板被記上叉叉……老師禁足的命令終于使一個愛上學的孩子猶豫不前。老師給家長的建議竟是“早日轉學”。

艾丁輾轉了三個小學,遇到過愛貼標簽的老師、不肯承認自己犯錯的老師、不肯好好聽學生提問題的老師,也漸漸遇到真正懂得怎么陪孩子、帶孩子、愛孩子的老師??墒菍W校很難改變的是,它無法讓一個真正對某個問題有興趣的孩子專注自在地投入,學??傆懈鞣N辦法打斷你、否定你;而對于那些孩子還沒興趣的東西,學校又顯得多么迫不及待地要強制孩子、考評孩子。

在以易于管理為主要目的的考慮下,學校沒有空間留給想要海闊天空、快樂學習的小孩。在狹隘的權威意識和教學內容下,孩子要么就是習慣于這一切,成為他現在懷疑的價值的一部分;要么就是終于有一天,對于世界再沒有信心,放棄自己。

于是,艾丁回到了家里。媽媽成了他的老師,大自然和社會被他欣喜地稱做“教室”。

……

當我依著約定好的時間來到北京王府井的地下道盡頭,王府井古人類文化博物館顯得十分寂寞。這個地方是艾丁人類學的第一站。他手里拿著筆記本和一本人類學的書,已經在這里寫寫畫畫做了兩個鐘頭筆記了。我走上前開玩笑:“完成‘作業’呀?”他并沒在意我問話里的另一層含義,依舊誠懇地一笑:“你忘了?我是不上學的!”

艾丁的筆記很有趣:有他畫的七分真實、三分童趣的人類頭骨演化紀錄;有他為自己設計的學習單,是他來參觀博物館前,預先根據自己的疑問設想的。上面列著“出土的石器和骨器有哪些?他們的功用是什么?”和“這些器具與他們的文化和生理發展有什么關聯?”等等。旁邊還有他的素描,畫著各種石器的樣子,透露出一個孩子童稚的思考和他的眼睛里看到的世界。

艾丁的媽媽趙湄告訴我,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Home-Schooling,也就是父母擺脫學校的教育模式,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北京是他們在祖國大陸的第一個教室。趙湄說,他們的計劃,其實也是一個可以引起更多學習契機、培養孩子身上更豐沛的學習能量的切入點,他們將在未來的三年里,走遍中國28個世界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式的學習。

舉一個敦煌石窟的例子,他們的課程目標包括: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佛教的重要教義,佛教對世俗生活文化的影響,還要能欣賞各時期佛教藝術的特色。趙湄也希望,這樣的引導能引發進一步的創作活動。貫穿整個過程的,則是一連串不給答案的問題所帶動的思考。

這是一個簡單的觀念,說到底就是把學習的主體還給孩子??墒沁@其中透出的不簡單卻是,進行這項教育計劃的家長首先一定要完全信任生命力量自有其奧秘,相信孩子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世界的能力與方式。對趙湄來說,在家教育更像是把孩子還給天和地。而媽媽所要做的,只是觀察、陪伴以及使孩子擁有各式各樣的針對世界的切入點。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世界的孩子!”趙湄說,艾丁幾次提到他期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能成就一個世界性的自我,對人類文明可以有所貢獻。那時她就想過,只有以深度了解的方式汲取人類文明,才有可能教育自己成為一個世界公民。世界文化遺產既深邃到值得學習者進行特殊領域的研究,也廣博到足以開發出視野寬廣的跨學科研習。最重要的是,在直接面對文明遺產時,那種激蕩和震撼,恰是人類思考自我存在意義最重要的啟迪,而一切有價值的創意和思考莫不從這里開始。

28個世界文化遺產,仿佛是進入華夏文明巨大靈魂結構的28個穴位一般。對于一個12歲孩子新鮮活潑的學習心靈而言,中國歷史投注在眼前的,絕不應該再是沉重的民族陰影;也不能只是那些沒完沒了的歷史資料。我們怎么樣才能重新以一個創造性的視角,讓中國的孩子知道,我們正走在一條如此有意義的道路上完成我們自己?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從何處來,才能知道我們到何處去。誰也不可能預知,屬于孩子的世界,將會以怎樣的形式展開?但是,有了好的切入點,才可能有美麗的旅程。我相信。

無論是政治還是教育,其方法都是一樣,在對方已經知道了方法找到了方向的時候,激勵他去努力前行;而當他還沒有找到“道之所存”之時,適時地給予建議,幫助他完成自己的搜尋。每一個人格成熟的人其實都一樣,不需要教育,而是希望被提醒、被點撥。

離開王府井博物館的時候,艾丁興奮地告訴我,這里才是他的第一站。他的下一個目標也在北京,周口店遺址。我輕輕地回答說,我知道。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路多保重。

想起艾丁所選擇的宏偉的“課堂”,我不由得笑了:這個臺灣孩子,他是中國的后代,他也屬于世界。

職場健康觀:俯仰自得 動靜皆宜

秋日的臺北,陽光依舊明媚,但已感覺不到灼人的熱浪,早晚更是微風習習,清爽宜人。這大概是臺北一年中最舒服的季節吧。

回來的路上,我看到不少茶園。茶園里,一桌桌品茶的客人有老有小,一看就是舉家前來品茶度假的,愜意的神情幾乎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我忍不住又回想起剛剛與李先生喝茶的場景,臺灣人休閑是什么樣子的,莫非他們的閑暇時間都是到新竹與這“東方美人”相伴?這恐怕也是身處于經濟大潮浪尖上臺灣人于飄忽不定的浮生中偷得的半日閑吧??粗麄兊谋砬?、神態,那份怡然實在來得坦蕩,確實是人生俯仰天地之間的難得之情。他們竟讓我對臺灣人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臺灣流行一句話“身體快樂,心靈健康”,臺灣人追求的不只是身體健康,對他們來講,精神快樂更重要。

猜猜現在年假流行做什么活動?旅游,和家人相聚,和朋友敘舊。都對,但是在臺灣,還有一股新的年假風尚,那就是禪修。沒錯,越來越多的人利用難得的年假去做心靈洗滌的功課。為此,一些著名的禪修地都人滿為患。不早預約,就只有向隅了。在職場壓力所帶來的身心癥(包括憂郁癥、恐慌癥、躁郁癥)比率不斷上升的今天,靈修不再是出家人的專利,而是人人追求的心靈時尚。

利用休假去禪修2日或3天的大有人在。林先生連續數年都用年假和女友一起禪修,他覺得這是最好的休息,忙碌了一年,有機會完全安靜下來,和自己的心靈深度相處,是一種奢侈的享受。休假本就是休息,讓心休息是臺灣人最愛的功課。走出嘈雜,踏入寧靜,是終極目標。

不只是假期,平日里各種靈修場所也都是高朋滿座。涂女士是“總”字輩的人物,平日要管理三家出版社業務,然而再忙,她從不缺席每周二次的佛學課程,堅持到底,因為那是讓心休息的地方。像她這樣白天忙著業務,晚上借靜修舒緩身心者比比皆是。

很多臺灣上班族的心聲就是“用力工作15年”,然后計劃性退休。這并不是說他們希望什么都不做,而是重新排定價值順序。退休之前是要得到社會和公司的肯定,要賺到房子和孩子的學費,之后,是要追求人生的其他夢想,從“為別人活”到“為自己活”,正是坊間上班族的階段生涯觀。

經濟不景氣,從一而終的雇用制不再,有人嘆氣,有人歡呼,為的是如果賺不到錢,不如另謀生路。就像新聞攝影師蘇先生,趁著公司“瘦身”,干脆走人,他去拜師學爬樹,巴西的亞馬遜河是他的教室。學成后的蘇先生成為市場“搶手貨”:林務單位找他當老師,帶領平日需要登高看林的人員,而生態觀察者也邀他指導。令周遭朋友艷羨不已的不只是他的高酬勞,還有他選擇生涯第二春是如此地確定和義無反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就工作而言,人們往往會在朝著目標奮進拼搏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忘記了自己這樣辛勤勞作的目的是什么,把自己這趟單程的生命旅途延展到大異于初衷的終點。而生命的獎賞遠在我們旅途的終點而非起點,除非思想轉過彎,你很難發現這世上更多的美麗景色根本不在自己的道路之側。

在我眼前,這些聰明的人們卻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比賺高薪更重要?;蛘?,這也算是一種新的生涯觀吧。

這里是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富饒的土地,這片土地上曾經響起春雷,燃起野火,留下了祖先的耕種,也留下了異族的殺伐,而不變的是落英繽紛的美麗的杜鵑花;這里有兩千三百萬勤勞的人民,他們淳樸而善良,他們不擅長表白,不會把什么友情、忠誠、道德、修行等詞句經常掛在嘴上,在人情薄如紙金錢大過天的商業社會里,很多人不聲不響地奉獻,比別人期待得還要多。時光荏苒,他們仍然奉行古訓,身體力行著那些原本應該是整個民族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

在這里,知識的追求已經成為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關。倉廩實所以知禮節,衣食足所以知榮辱,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是人們對自身的思考,對傳統的反思,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習于是成為一種積極的歡樂。

大雅經年久不聞。自上世紀60年代起即在北京大學任教的謝冕先生曾經對北大中文系1997年入校的學子們如是說:“要掌握好古代漢語。中文系學生不會直接閱讀古文,是恥辱。不要讀白話《史記》或《論語》今譯之類的書,不是那些書不好,而是中文系學生應當直接和莊子和李白用他們當年的語言對話……中文系學生應當學毛筆字,還要識別繁體字。以上所說,對別人可能是苛求,而對中文系學生而言,則是必要的和起碼的?!边@是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一流學府對在這里求學的天之嬌子的起碼要求,而這種要求在臺灣,雖不至于盡人皆可行,但能做到的也不在少數。

我們的文化傳承,好像在剛剛離開的一個世紀里出現了斷層,這一百年里固然推翻了所有的偶像,連帶的,也失去了必須的信仰。

不知道為什么,一提起臺灣,我的腦海里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古詩十九首里面的句子?!靶行兄匦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迸_灣,文化血脈的緊密聯系和骨肉親朋的人為分離竟然那么不協調地同時出現,不過是“盈盈一水間”卻只能“脈脈不得語”。

半個多世紀的時光,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朵很小的浪花,是一個不起眼的漩渦,而“世界潮流”仍然在一如既往地“浩浩蕩蕩”,中華文化繼續在煥發光芒,當我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面對日趨逼仄的商業化狂潮,我們究竟是以儒家之道得入世之途,“雖萬千人吾往矣”,還是求心靈清修以遁世,希企如佛祖般了悟“緣起性空”,抑或是效仿道家祖師,去“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呢?恐怕,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問題很快就會需要你我做出選擇。但無論我們的決定是什么,最終在大的方向仍然趨于一致,那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文化。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富裕和肥胖是一樣的,都不過是你的所得超出了自己的需要罷了。經濟發展了,富足的僅僅是物質,而擁有文化,富有的是精神。

猜你喜歡
老師孩子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老師,節日快樂!
孩子的畫
熊孩子爆笑來襲
老師的見面禮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