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蓋爾·巴塞羅作品中的多樣真實

2015-02-22 09:15大連外國語大學西葡語系116000
大眾文藝 2015年3期
關鍵詞:表現主義西班牙藝術家

黎 妮 (大連外國語大學西葡語系 116000)

李 冬 (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藝術學院 116000)

米蓋爾·巴塞羅作品中的多樣真實

黎 妮 (大連外國語大學西葡語系 116000)

李 冬 (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藝術學院 116000)

在歐洲旅游的行程單上,西班牙是必不可少的一站。一方僅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年游客計以千萬。吸引大家的不只是足球、斗牛、弗拉門戈舞, 西班牙繪畫在世界畫壇也同樣占有一席之地。新一代藝術家層出不窮,在經歷了20世紀的洗禮之后,重返繪畫之林的西班牙藝術帶著與前人不同的韻味出現在眾人面前。米蓋爾· 巴塞羅就是年輕一代的代表,他的作品透著真實。一種完全不拘泥于形式,并且跨越時空的真實。

真實;多樣;西班牙現代藝術;中西對話

從維拉斯凱茲到戈雅,從畢加索到達利,西班牙藝術已經在世界藝術這塊畫布上添上了一筆重彩。在21世紀的今天,現代藝術或許已經不能用一兩個簡單的術語來解釋,巴塞羅的作品也是如此。

2008年,日內瓦人權廳穹頂出現的巨作讓全世界認識了巴塞羅——新表現主義藝術家中的一員。所謂的新表現主義不是簡單的重復,機械的模仿20世紀初期的表現主義。雖然有意回歸,但是二者在藝術思想、題材選擇、表現手法上并不相同。新表現主義“在實踐中學習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傳統,講究繪畫過程的情感突發和即興處理,追求一種粗狂的、原始主義的簡單踴躍的美學風格,竭力主張還繪畫以本來面目,注重繪畫性、探索內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語言?!笔聦嵣?,巴塞羅的作品“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受到畢加索、米羅等著名畫家的影響。如果說新表現主義的作品表現緬懷民族傳統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戰敗歷史的悲愴心態,鞭撻社會的丑惡現象。那么在巴塞羅的作品中,你可以領域到馬略卡小島上的風情,體驗到地中海沿岸的風俗,甚至親臨非洲大陸那種不同尋常的激情。不論多么豐富的時空轉換,其作品所傳達的真實總能感動每一個人。這種真實源于經歷,源于方法,源于藝術家的內心。

一、桎梏后的自由,黑暗后的真實

工業革命創造出很多的“可能”??茖W和技術的進步讓許多的夢想瞬間變成眼前的現實。機器給人類節省出很多的時間,讓他們去進一步構想,深一層思考。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之后,在藝術上,傳統的框架被打破,觀念上也日漸更新。野獸派、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等等藝術流派層出不窮,共同構建了二十世紀藝術的支架。這一階段,藝術作品形式與內容多樣,藝術家們體驗各種風格,彰顯自己的個性。而兩次世界大戰更是給人類帶來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洗禮。

歷史賦予了西班牙多樣的文化。歐洲傳統、地中海風情、東方風格在這片土地上都留有痕跡。但戰火燒毀了平靜,獨裁桎梏了心靈。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內心深處的渴望無法自由地釋放。真實想法或是拘泥于虛假的形式之下,或是干脆收藏在心靈的狹小角落。這種壓抑與無奈一直持續到70年代末期。80年代,西班牙藝術界出現了新生一代。獨裁時期結束,萬物百廢俱興。新生代藝術“從緊閉的美學中解放出來,恢復一種有意識的創作,擺脫壓抑性的政治斗爭”,自由地表達內心深處的獨白。新生代藝術家們開始“坦然地面對生活,呈現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與觀念,尋求各種可能性,開拓出多樣性的面貌,探討知性或感性的美感及生活意識狀態”。弗朗哥統治結束時候,西班牙藝術也開始重新引起世界的注意。維也納雙年展上的《西班牙——從1936到1976的藝術先鋒與社會現實》向世人展示和分析了從西班牙內戰到獨裁統治結束這段時期中藝術先鋒與西班牙社會的關系。從此,西班牙藝術家們又開始慢慢為世界所認識,重回世界藝術之林。20世紀七十年代后半期,繪畫和雕塑重返西班牙,觀念性的實踐藝術也在不少新的畫廊中廣泛傳播開來。在此大環境中,年輕的巴塞羅也有著自己的思考,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思考。

巴塞羅曾就讀于巴塞羅那圣喬治藝術學校(Escuela de Bellas Artes Sant Jordi de Barcelona)。 那是一段非同尋常的經歷。那時的巴塞羅那正經歷著一場巨變,就如同上弦之箭,一觸即發。當外界的桎梏一下子消失的時候,巴塞羅通過一種新的表現主義形式來表現內心積攢許久的渴望,來表達他對生活的看法和對藝術的感悟。無需考慮外界的壓力,他可以把內心的一切真正釋放。一個孩子,面對堆積如山的書籍時,第一感覺是一陣眩暈。于是,破浪般涌動的巨大書架(圖1)誕生在他筆下。他不拘于形式、大膽地嘗試各種可能,視覺上給人震撼,思想上與人產生共鳴。

二、多變的內容,不變的真實

巴塞羅的畫主題廣泛,涉及風景、動物、食物、人物……在他好幾百幅的作品當中,常常能見到地中海的沙灘,馬略卡的藍天,河邊的水草,廚房中的菜肴,桌上的插花…… 欣賞他的作品,很容易看出畫中的內容,但作品的含義卻需要用心去體會。

巴塞羅70年代便開始辦自己的個人展覽,至今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不拘于筆墨,大膽嘗試各種材料。在其80年代的作品中,亦可見多種材料的綜合使用:傳統的顏料、化工的乳膠、美工的拼貼,甚至是用實物。在他的作品中,很有可能會發現殘羹剩漬的痕跡,如果需要他可以毫不猶豫地使用意大利面條來創作。80年代,他開始學習和運用“滴灑”(dripping)技術,使得畫面有了幾分的靈動與又增添了一層偶然。他的作品傳遞的是一種“真實”,真實的畫面、真實的肌理、真實的內心世界。

非洲印象是巴塞羅作品中的一個重要主題。1988年的首次非洲之行,讓這片荒蕪的大陸成為他的創作源泉,接下來的幾年時間當中,他又曾幾度踏上這片土地,并從各個角度詮釋了藝術家眼中的馬里。那水、那人、那里的動物和那里的生活,巴塞羅以他獨特的方式展現出了一幅幅非洲印象,有景有物,有現實也有夢想。地理的遷移,文化的改變表面上給了他一個嶄新的環境,而事實上,非洲的經歷讓他感覺遠離了現實,讓他再次體會到創作是真正源于內心的需要,正如他所說,在那里,想要畫畫的感

覺是如此真實。 正因為作品是真實的流露,所以沒有也無需太多的裝飾,但卻耐人尋味。

除了材料的綜合使用,巴塞羅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不拘一格。雖然他認為自己僅僅是一名畫家,但是卻在當代藝術的多個領域都能見到他的名字:裝置、雕塑甚至是行為藝術。

早在1976年,巴塞羅就在個人展覽上展出過裝置系列作品Cadaverina 15。整個作品由255個封閉的木盒組成,透過玻璃蓋,可看見每個木盒中裝的各種有機物體:食物、動物、植物…… 每15個木盒構成一個系列,直觀地展示出我們生存的這個物種多樣的宏觀世界。 80年代展出的一系列服飾裝置,更是把藝術直接穿著到了身上。

1987年,巴塞羅開始嘗試釉、粘土等造型材料。他很喜歡粘土,尤其喜愛它濕潤時的感覺,輕輕觸碰一下,成型的作品上會呈現出一個小坑,而這種瞬間的變化,也是他作品中主題。他也經常在未干的粘土器皿上繪畫,顏料和泥土的結合,會出現什么樣結果?在作品完成時,沒人能知道,包括他本人。他享受的是繪畫過程中的驚喜和一種永不重復的新鮮感。而完成后的作品也會把某個時間、空間下發生的事件變成永恒,而這一瞬間,未經過任何修改,也沒有絲毫掩飾。其雕塑作品形象逼真(圖2),同時有富有想象。通過塑造復雜的肌理來表現真實性;另外,也不乏夸張元素來表達藝術家本人對事物的看法。

應該說巴塞羅的行為藝術作品為數不多,盡管如此,他也能將真實傳達給在場的每一位觀眾。21世紀初,巴塞羅和他的匈牙利朋友一起共同演繹的行為藝術《斗牛舞》(圖3)給了人們一個強烈的視覺沖擊。整個表演在西班牙獨有的斗牛舞曲中,藝術家們把自己和陶土“融為一體”,配合身后的泥墻,構成各種畫面,隨后他們鉆進泥墻,舞臺上只剩下空無一人的墻面和慘不忍睹的狼藉。整個創作過程給每一位在場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記者問到作品的結尾方式時,他說這就好像是斗牛,引人入勝的不是死去的牛,而是斗牛場上發生的事。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這樣,畫到最后,總是抹掉,就像一幅永遠畫不完的畫。

巴塞羅喜歡用這種直接的方式來傳遞真實,就像聞名世界的人權理事會大廳的穹頂一樣。1500平方米的橢圓形高強度鋁合金穹頂,100噸的顏料,一年的時間,巴塞羅讓他變成了一片汪洋,又似一個山洞。他說,海洋表示過去,但也是生命起源的地方,象征著一個新的未來。山洞象征古希臘聚會的場所,下面有一棵非洲大樹,是人們坐下來聚會、討論的地方,意味著對話和人權是通往未來的唯一道路。

三、中西藝術的對話, 略帶憂傷的真實

在巴塞羅許多的作品中,還有一種真實叫做憂傷。 “人人都有憂傷,而我把它用到創作上?!痹谒闱樾缘摹八毕盗兄?,這一點尤為突出。我們注意到在巴塞羅創作過一系列非常唯美的作品(圖4、5)。寥寥幾筆勾勒出植物的根系與外形,中間隱隱露著東方繪畫的特點。寫意的畫面彰顯出繪畫強大的創造力和表現力。靜態的景物并非靜止不動,給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巴塞羅本人也曾提到自己很喜歡小事物占據整個空間的感覺。這種聯系并非偶然,在巴塞羅的訪談中,他曾多次提及中國的繪畫,中國的筆墨,那種暈染和滲透,那種由滴墨而成的畫面,讓他感到很有意思。八大山人(朱耷),以水墨寫意著稱(圖6、7),并善于化繁為簡,獨特的空間處理讓人驚嘆。雖然中西文化的精神不盡相同,但是只就畫面的處理來看,今天的米蓋爾和三百年前的朱耷之間不難找到這種相似之處。巴塞羅的作品中看到的不是中國畫的意境,而是藝術家內心對外界的真實感受。畫之所以感人,是因為類似的畫面也曾出現在觀賞者的內心深處。

兩種皆然不同文化,跨越百年的時空,讓人感到很有意味。也許藝術本身就沒有時空的限制,也不存在文化隔閡,它使用的是一種通用的語言,而領會這種語言的唯一要求是內心所要表達的含義。巴塞羅的作品可能很難用文字來詮釋,但是卻可以用思想去解讀。

結語

縱觀巴塞羅的作品,似乎很難找到一種線性的發展。當然,繪畫是貫穿始終的。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一直把自己看成是畫家。同時,他把繪畫植入其他可能植入的藝術形式中,裝置也好,行為藝術也好,都是他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手段。

如果需要,他可以在畫面中運用透視原理,也可以把所有的元素放在同一平面上,利用周邊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來還原他腦中的那副畫面。這些都由繪畫本身決定。一種多變的真實,是他要傳遞給大家的信息。

[1]陳奇相.《歐洲后現代藝術》. 三辰影庫音像出版社, 2008.

[2]張敏.《列國志:西班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嘯聲. 西班牙繪畫三論. 中國美術館,2007.

[4]徐芬蘭.《西班牙美術之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休·昂納,約翰·弗萊明(著),毛君炎等(譯).《世界美術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猜你喜歡
表現主義西班牙藝術家
安德列耶夫與扎伊采夫的表現主義小說對比研究
原始表現主義的畫像——沃爾特·米卡作品欣賞
關于表現主義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滿眼“怒”紅西班牙奔牛節開跑
西班牙國慶大閱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