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馬古道——德拉姆》:用生命詮釋的“茶文化”電影

2015-03-18 12:58潘利天
傳播與版權 2015年5期
關鍵詞:馬幫茶馬古道

潘利天

《茶馬古道——德拉姆》:用生命詮釋的“茶文化”電影

潘利天

截至目前,已經有很多關于“茶文化”的電影出現,如《綠茶》《菊花茶》《茶馬古道——德拉姆》《斗茶》《三峽好人》等。在這些電影中,《茶馬古道——德拉姆》得到了很高的贊譽。影片以紀錄電影的魅力來闡釋“茶文化”的精髓,同時又以電影創作靈感來揭示“生命”的意義,應該是導演田壯壯成功的主要原因。

茶文化;茶與電影;記錄電影;《茶馬古道——德拉姆》

[作者]潘利天,電影學碩士,賀州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講師。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康定、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千米;另一條路線從云南普洱茶原產地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到西藏邦達或昌都、工布江達、拉薩,然后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千米。

由于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來抵御嚴寒,但糌粑十分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很難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能降低燥熱,所以藏民在生活中喜歡以喝酥油茶來達到身體營養均衡,但是藏區不適宜種茶。而在內地,民間和軍隊對騾馬的需求數量很大,但內地良馬數量極少,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良馬頗多。于是,“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據史籍所載,早在北宋熙寧年間,朝廷就在四川四路設立了“提興茶馬司”。從此,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就在蜿蜒崎嶇的橫斷山區南來北往、流動不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了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德拉姆》作為田壯壯的第一部紀錄作品,應該說還是凝聚了他不少心血的。2005年上映的《茶馬古道——德拉姆》一片,被譽為“用生命換來的紀錄電影”。該片客觀冷靜地注視著這片神奇的土地以及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以兩個敘事線索展開:一是對一個馬幫的真實記錄;二是對當地原住民的真實采訪。把《茶馬古道——德拉姆》和雅克·貝漢電影作品《喜馬拉雅》做個比較。相似的題材,一樣的拍攝對象。如果按電影的套路來處理茶馬古道,似乎也沒什么問題。試想一下:架起攝像機,自然地把鏡頭對準自然風景,突出古道美麗與危險共存的特點;再拍一些典型人物,表現他們在困難面前百折不撓、勇于和自然界做斗爭的優秀品質。拍攝完成后,再用雄渾大氣的音樂作為配樂,配上字幕,一切就似乎差不多了。但紀錄片畢竟不同于故事片,按這樣的處理方式拍攝而成的作品很可能只是一部適合在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的優秀風光片。人文色彩的缺失將使影片的高度大打折扣。這顯然不是田壯壯想要的,更不是馬幫們甚至當地居民心中真實的茶馬古道。

要拍茶馬古道,無外乎要把握好最主要的兩個拍攝對象——古道和人。怎樣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怎樣組織攝影機捕捉到的鏡頭,是第一個鏡頭開始之前就應該考慮好的問題。面對同樣的題材,都是拍景,都是拍人,但如何拍景,怎樣拍人,再怎么把人與景結合在一起,不同的人一定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田壯壯要拍茶馬古道,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這條古道馬上就要修通公路,影片記錄下的馬幫將是這里“最后的馬幫”。在這一點上,《茶馬古道——德拉姆》已經超越了普通紀錄的范疇,而帶有了幾分文化人類學的影子,因為它記錄下的是一種即將喪失的文化。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拍攝主題就有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轉變:雖然影片講的是茶馬古道,但重點卻不是用影像記錄古道本身,而是把視角更多地集中在古道兩邊生活的普通人。這種由景到人的拍攝理念,不光出現在《茶馬古道——德拉姆》中。20多年來,即使是更為主流的電視紀錄片,我們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它們的變化。如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以相同題材拍攝的兩部作品《話說長江》和《再說長江》。在20年前的《話說長江》中,攝影機(或者說拍攝者)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長江兩岸的秀美風光;而到了近年來的《再說長江》中,這種關注已經被若干生活在長江兩岸的普通老百姓和他們的生活故事所替代了。紀錄片開始由此前的純粹拍景變成現在的以拍景襯人。對于紀錄片來說,拍攝觀念轉變直接導致了其成品的最終走向。

該劇組跟著馬幫從云南的丙中洛一直走到西藏的察瓦龍,真實體驗到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艱辛。導演同時穿插了對于趕馬人的采訪,趕馬人扎西與哥哥共有一個老婆,這種看起來明顯違背倫理的婚姻結合,在茶馬古道上卻顯得那么和諧,這是因為自然環境的惡劣,使得他們必須團結起來組成一個家庭,才能生活得更好。而趕馬人正多卻為了一頭死去的騾子傷心欲絕,因為他的全家都把騾子視為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正多對牲口已經有了感情,在這條艱險的道路上,人與動物的命運幾乎連在了一起。

既然決定了拍人,那么拍攝什么樣的人又成為下一個關鍵。任何一個故事,都必須有核心人物,有典型性。只有圍繞核心人物,故事才能進一步展開。茶馬古道所在地區是一個多民族混合區域,在選取拍攝對象的時候,很難面面俱到。但作為拍攝者,應該盡可能多地通過攝影機鏡頭反映這種特性。選擇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通過他們的講述串接影片,這才會使影片全面而真實,更接近事物的本來面貌。

在《茶馬古道——德拉姆》的鏡頭前,先后出現了這樣一些人:生活在有15個家庭成員、一共說著6種民族語言大家庭中的藏族婦人;曾為信仰坐牢15年、一年只能給妻子寫兩三封信的84歲的天主教牧師;和哥哥共妻,稱“嫂子”為“姐姐”的藏族趕馬人;雙目失明卻仍堅強活著、平靜講述自己如何逃避國民黨軍官的追求、如何“休”了好吃懶做的第一任丈夫,如何想念能干安靜的第二任丈夫的104歲的怒族老人;跑了老婆的年輕村長和他9歲的兒子;有著傳奇經歷的82歲的馬幫老人;曾在舞廳愛上一位姑娘的年輕喇嘛;拒絕了所有求婚者、愛看黑幫片、憧憬外部世界,講述自己的理想與困惑的藏族女教師;等等。這些人只是生活在這里的許許多多原住居民中極小的一部分,他們民族不同,年齡相差懸殊,生活背景更是千差萬別。但他們確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正是通過他們的親身講述,觀眾才會對古道兩邊人們的生活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梢哉f,拍攝人物的選擇是《茶馬古道——德拉姆》一個非常成功的地方。以馬幫的行走串起沿途村寨中的人物故事,這有點類似電影的處理手法,雖算不上新鮮,卻也和主題頗為切合。馬幫生活原本就是單調平淡艱苦的,由于條件所限,大班人馬顯然也無法做到對馬幫的長期跟拍,所以《茶馬古道——德拉姆》中也就無法出現更多令人震撼的大場面。但正是這種平淡寫實的紀錄,才更真實地反映了馬幫生活的本來面目。

影片對104歲的卓瑪用才以及82歲的茨旺桑珠的采訪,使觀眾感到驚訝。一個瘦弱的女子內心竟然有著如此巨大的力量,一個上門女婿為了家庭竟然在茶馬古道上顛沛流離。然而,他們現在平和靜謐的生活,讓我們不由感嘆生命的意義,人生不就像他們一樣嗎?雖然曾經轟轟烈烈,曾經飽經風霜,但在晚年的某一時刻,當他們意猶未盡、絮絮叨叨地講述著自己驚世駭俗的陳年往事的時候,平淡無奇的背后竟是如此的令人回味和向往。

影片采訪的最后一個人物是一位代課女教師,她美麗而不妖艷,溫柔卻胸懷夢想。這就為觀眾設置了一個開放而美好的結局,茶馬古道也許已經不再那么閉塞,這里的人們盡管已經創造了人間奇跡,但他們也許會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去創造更為令人嘆服的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奇跡。

影片對于茶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也給予了充分重視。從19世紀60年代起,這里就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84歲的牧師阿迪為了心中的宗教理想而坐牢十五六年,他的學生余建輝現在依然為當地民眾宣揚教義,以解除他們的內心痛苦。喇嘛李曉兵雖然喜歡自己心愛的姑娘,但為了內心的純凈而甘愿忍受著超人的寂寞,主持嘎瑪茨用在極其簡樸的喇嘛寺廟里,給我們講述著陳年的往事。他們發自內心的聲音,讓我們領會到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那就是:生命在于堅守,就像那些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一樣,道路雖然艱辛,但只有堅持走下去,才有光明的前途。(本文系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高??蒲许椖?,編號:LX2014384)

[1]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周文棠.茶道[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3]陳宗懋.中國茶經[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猜你喜歡
馬幫茶馬古道
走古道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馬幫“馱起”脫貧路
茶馬古道
高仕興:云南普洱市馬幫傳統民族文化繼承者
騎行“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
映像畜牧業
訪茶馬古道
古道興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