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互聯網視角的金融生態系統發展研究

2015-03-20 22:02石娜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信用監管金融

石娜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系,廣州 510300)

基于互聯網視角的金融生態系統發展研究

石娜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系,廣州 510300)

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業態的創新發展,讓傳統的金融業發生了重大變革。2013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呈現爆發式增長,2014年又被推向了新的高潮,金融的互聯網化是大勢所趨。文章從金融生態系統的理論觀點出發,分析了互聯網對金融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基于互聯網視角的金融生態系統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互聯網;金融;生態發展

一、金融生態系統的基本理論觀點

(一)國內外研究成果綜述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Mekenzie首次提出“經濟生態學”的名詞。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經濟學家Kenneth.Boulding在他的重要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正式提出了“生態經濟學的概念”[1]。這些都為金融生態理論的產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但是,國外尚未直接開展關于金融生態的專題研究,類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危機和風險防范方面。與國外的研究相比,國內的研究直接借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選擇“金融生態”這一全新的切入角度來研究中國的金融發展問題,表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

國內較早的是白欽先于2001年對“金融生態環境”的描述[2]。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提出“金融生態”概念的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他在2004年“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首次將生態概念引申到金融領域,并強調用生態學的方法考察金融發展的問題,開創了金融研究的新視角,引起國內的廣泛探討和深入研究[3]。目前國內對于金融生態的理解,主要形成兩種觀點,即金融生態環境觀和金融生態系統觀,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也基本是圍繞這兩種觀點展開的。其中,環境觀以周小川、蘇寧、易憲容等人為代表,認為金融生態即金融生態環境,其中法律環境是核心。系統觀以徐諾金、李揚等人為代表,認為金融生態是一種“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包括金融生態主體、金融生態環境和金融生態調節三個要素,是它們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動態平衡系統[4]。

縱觀現有的研究成果,盡管目前國內學界對金融生態的概念和內涵的界定尚無統一的觀點,但是還是能為研究考察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比照生態學對生態系統的定義,筆者認為金融生態系統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金融生態主體與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金融生態內外環境,通過貨幣的循環、信用的流動和信息的傳遞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相互依賴的動態平衡系統。

(二)金融生態系統的仿生性特征

1.關聯性

與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生態因子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相互作用、緊密關聯類似,金融生態系統各要素和體系之間同樣通過資金鏈條相互關聯、緊密聯系,具體表現為金融生態主體之間和金融主體與金融生態環境之間的關聯性,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即金融生態鏈。

2.適應性

金融生態是在一定的經濟、法律、文化等環境中形成和發展的,由于金融生態環境的構成不同及變化,會使金融主體產生不同的結構特征和行為活動,表現為金融生態的差異。因此,金融生態環境決定金融生態系統的類型。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金融生態主體必須進行動態的自我調節,具體表現為金融創新。

3.動態平衡性

金融生態系統經歷一種類似自然生態系統的演進過程。從自發調節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到原有平衡被環境變化打破,通過市場選擇和政策選擇形成新的平衡。金融生態系統秩序結構是從競爭中形成的,競爭的結果不只是劣汰,還可以是優勢互補的協同合作。競爭與協同是對立統一的,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金融生態演化的基本規律。其中競爭能起到激勵作用,而協同能增強金融生態系統的功能。經過長期的競爭和演進,形成金融生態主體自己的生態位。

4.自我調節能力的有限性

自然生態系統為維持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從而維持系統的相對穩定和平衡。但是這種自我調節的能力只能在一定限度內發揮作用。如果外力干擾超出這個限度,自然生態平衡就會被破壞,生態系統的秩序結構就會發生變化。同理,金融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也是有限的。如違反經濟金融規律,對金融生態主體的活動人為地加以限制或干擾,將會阻礙甚至破壞金融的穩定發展。

二、互聯網給金融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

(一)對金融生態主體的影響

互聯網能給金融消費者帶來便捷、高效、透明、廉價、個性化和普惠性的金融服務,并提升覆蓋小微企業融資和投資理財服務?;ヂ摼W給金融生產者帶來機遇和挑戰。機遇在于互聯網促進他們改進計算機和網絡信息系統提高自己的風險控制能力和客戶服務水平,降低經營成本,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挑戰在于加劇競爭,“優勝劣汰”,顛覆傳統的金融業態?;ヂ摼W打破傳統銀行業的壟斷格局,降低金融行業的進入門檻,侵蝕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加速金融脫媒,改變傳統的金融價值鏈,逐漸弱化商業銀行的信用中介功能,建立新的金融秩序結構,強化市場競爭,沖擊傳統銀行業務,倒逼銀行轉型。同時,互聯網還使傳統分業經營的金融經營業態向綜合化經營加速轉型,將存款、貨幣、投資融為一體,實現流動性與收益性的對立統一;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跨界合作共生,運用各自的相對優勢對金融市場、客戶群和金融產品不斷進行細化、分工并合作,使金融生態系統的物種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形成多層次、競合共生的金融產業鏈?;ヂ摼W既催生出新的金融 “物種”——金融工具的創新,例如: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小額信貸、眾籌平臺模式等;又使傳統金融機構中原有的金融“物種”加速進化。在強調互聯網對金融生態系統創新作用的同時,不能忽視它存在著多方面的風險隱患,需要分解者加強金融監管。

(二)對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

金融生態環境主要由經濟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等外部環境和內部制度環境等生態因子組成。

1.對經濟環境的影響

互聯網促進金融主體探索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和盈利方式,拓寬金融營銷渠道,改造金融市場環境,彌補資金處理效率和信息流整合存在的不足,促進傳統金融機構的轉型,改變金融市場的運行和傳導機制;促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使金融資源的配置由銀行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轉變,促進金融市場的發育與成熟。改變小微企業在金融資源獲取上的劣勢狀態,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促進網絡商品交易,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2.對法制環境的影響

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特征,容易出現一些利用互聯網惡意侵害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利益的案件,又由于它是一種新生事物,法制建設較為滯后,尚無完全配套的法律法規,無法完全打擊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犯罪的行為。

3.對信用環境的影響

基于互聯網高效、開放,以及互聯網信息交換的便利等特性,信用對社會的覆蓋將會更加全面和精細。特別是大數據時代,云平臺的逐漸滲透,互聯網將沉淀大量真實的用戶信息和交易數據,形成信用數據庫,有利于促進金融征信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同時以小微企業為代表的“無尾”客戶通過互聯網獲得信用支持,有利于推動社會整體信用水平的提高。

4.對制度環境的影響

互聯網之于金融,使傳統金融在制度環境上發生明顯的變化,而目前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規律缺乏應有的研究和認識,在其發展模式、定位、管理等一系列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上難以作為,直接導致制度環境缺失。隨著互聯網向金融領域的滲透,亟需針對這一新的業態,制定并完善相關的制度規范。

(三)對金融生態調節的影響

根據生態多樣化理論,互聯網環境下金融生態呈現多樣化,有利于金融生態的調節和平衡。對金融生態的調節包括內部的自我調節和外部的監管調節。正是由于金融生態系統互聯網化,加快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加速金融脫媒,促進傳統銀行業的轉型,為金融生態主體實現內部的自我調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自調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還需要政府監管部門進行外部調節。當傳統的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交織融合在一起所迸發出的巨大能量,讓互聯網對金融生態系統的影響越來越引起政府監管層的高度重視。此外,我國金融市場化程度不高以及金融失靈,也需要政府推動制度改革和創新。目前,監管層已開始著手建立相關配套的監管體系。

三、現階段我國金融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生態主體發育不成熟

金融生態系統自身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具有社會屬性,其本質表現是“以人為本”,人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金融生態主體之間要相互作用,相互關聯。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需要充分考慮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滿足客戶多種多樣個性化的需求,使金融生態系統的物種更加豐富和多樣化,促進金融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目前,金融生態系統與互聯網相互融合與滲透后,金融生態主體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但成熟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同質化的產品競爭愈演愈烈,不能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僅直接取名為“寶”的理財產品已達到20余只,它們在操作模式上都類似余額寶。目前來看,三大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巨頭和第三方理財公司推出的產品基本都是貨幣基金產品,操作模式也都千篇一律。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模式創新也大同小異。

(二)金融生態環境不夠優化

由于金融生態主體與生態環境的關聯性特征,主體存在的問題是環境造就的,主體的行為是對其所處環境的反映。因此,金融生態環境也是存在問題的。

1.經濟環境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結構不斷優化,金融創新也在穩步推進,但是在某些方面金融抑制現象依然存在。例如:余額寶類業務將80%~90%的資產投向銀行。因此,其收入主要來源于商業銀行,通過利率差形成無風險的資金“搬家溢價”。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這種靠“寄生”的盈利方式必定難以維持。此外,目前余額寶類業務依賴的協議存款政策,其實是銀監會和證監會給予的“優惠政策”,如果政策取消,勢必對余額寶類業務產生一定的沖擊。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將消除和大大減少這種因資金身份、領域、性質不同存在的尋租空間。

2.法律環境

由于互聯網與金融是一種跨界融合,二者在文化上存在本質的差異,因此二者在風險控制思路上也存在巨大的差異,存在金融風險和互聯網安全風險的疊加,與傳統的金融運作模式相比,風險更大,這給法制建設帶來許多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特別是它并不完全在現有的法律體系約束范圍內,會出現法律定位不明確,業務邊界模糊的問題,存在一定的法律真空。

3.信用環境

我國目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速度仍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速度,社會誠信意識不強,金融領域由違約失信造成的信用風險,不會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消失,反而會更加復雜。諸如互聯網欺詐、P2P網貸平臺“失聯”、“跑路”等失信行為一再地發生。歸根結底,都是由于沒有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造成的。此外,尚未建立有效的違約失信懲罰機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對違約懲戒的力度不夠,違約成本較低,而金融消費者維權成本又過高。盡管互聯網企業掌握了一定的數據信息,但是這些數據缺乏規范的標準,在縱向上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橫向上也未實現行業內共享。

4.制度環境

金融資源配置的結構和效率依賴于制度安排?;ヂ摼W與金融結合產生的效率優勢帶來的機遇,使互聯網金融突破傳統金融體制,得到較大的發展空間,享受金融壟斷制度改革的紅利。然而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的“物種”,互聯網對金融生態系統發展的積極影響又會受到制度環境的制約,特別是一系列配套的制度規范它的發展,保障金融市場的有序競爭。

(三)監管調節力度不夠

相較于傳統的金融生態系統來說,互聯網環境下的金融生態系統更為復雜,而專門針對互聯網環境的金融監管體系尚未形成。傳統的分業金融監管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存在監管主體不明,職責不清等問題,缺乏完善的跨部門協調機制,各監管部門之間協調配合力度不夠。同時現行的監管仍停留在對傳統金融的監管規制上,對互聯網背景下的準入門檻、資金監管、借貸雙方信用管理、個人信息保護、業務范圍、信息披露、風險提示等方面都還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缺乏專門針對互聯網環境下的完善的系統化的金融監管制度,并且監管原則和界限不明確,這些都會造成重復監管、監管缺位,甚至監管套利,從而大大降低監管的有效性。此外,現行的監管方法和手段比較落后,無法適應互聯網環境下金融創新的需要。隨著互聯網金融持續火爆發展的同時,監管存在的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從而倒逼管理層重視監管,盡快出臺相關的監管政策和措施。最后,在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同時,還需要把握好監管力度?;ヂ摼W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平臺,監管層要做好適度監管,避免過度監管抑制金融創新,給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足夠的發展空間。

四、基于互聯網視角的金融生態系統發展的對策

(一)大力培育金融生態主體

進一步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金融資源配置機制。加快推動互聯網產業與傳統金融業的整合發展,推進傳統分業經營的金融經營業態向綜合化經營加速轉型,對傳統的金融業態進行轉型和重構,結合互聯網的基因,對金融生態主體不斷進行細分,深化產品和服務創新開拓生態版圖,繁榮金融“物種”,使金融產品鏈條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通過競合共生,為金融生態系統帶來多元化的發展動力。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互聯網理財、P2P小額信貸、眾籌融資、新型電子貨幣以及其他網絡金融服務平臺。這些新的金融業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在相當程度上刺痛并沖擊了傳統金融機構?;ヂ摼W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對傳統金融的一場深刻改造,傳統金融機構在這場深刻改造中開始思變,工行、建行、交行等紛紛建立電商平臺,不少傳統金融機構將互聯網作為新的銷售渠道。目前,五大行和各大股份制銀行已紛紛開始以各種形式試水互聯網金融?;ヂ摼W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促使傳統金融機構更加注重加強自身的戰略調整與金融創新,互聯網基因的加入,發揮出“鯰魚效應”,為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ヂ摼W給金融行業帶來競爭的同時,也將帶來融合與創新,通過互聯網與金融的深度結合,促進金融行業從經營理念、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提升,使金融業跨入新的時代。

(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1.改造金融市場環境,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和盈利方式,拓寬金融營銷渠道

以互聯網為契機,打造金融產業生態鏈。整合金融行業發展資源,加強傳統金融企業、互聯網企業、通信運營商等企業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協同創新,營造良好的生態產業鏈環境。金融生態主體應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技術、數據和創新優勢,不斷探索新的金融服務模式,不斷進行金融創新,拓寬金融營銷渠道,改造金融市場環境。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和金融市場化改革,改變金融市場的運行和傳導機制,努力實現盈利來源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不斷增強客戶黏性,培養客戶忠誠度。

2.建立和完善相關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強化法律約束

要加快基礎性法律立法,除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外,還應有針對性地制定完善關于互聯網應用的專門金融法律法規,涉及的范圍包括:金融交易主體的責權利、市場準入和推出、監管主體及其權責分配、金融消費者權利保護、網絡系統安全及網絡犯罪等;此外,還要從法律層面規范界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非法集資”等問題。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還要配合開展法制教育,切實提高金融消費者的法律維權意識和能力。

3.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為金融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和規范有序的社會信用秩序

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評級體系,通過專業的信用評級,提高金融市場運行效率和風險管理水平。加快打造“三位一體”的信用信息體系,包括:個人消費信用體系、商業企業的信用體系和資本信用體系。堅持市場化運作,大力發展社會信用行業,發展信用中介組織。同時,建立有效的違約失信懲罰機制,增加違約成本,減少違約現象。建立統一的信用評價標準,包括數據采集、統計分析、處理和查詢等,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信用數據庫,加快推進各互聯網企業信用數據與央行征信系統數據的對接,實現互聯網企業間、互聯網企業與央行資源的全方位共享。

4.加快推進制度建設,為金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提供制度保障

堅持支持與規范并重的原則,既要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又要防范風險。立足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出現的普遍問題,借鑒國外成功的制度建設經驗,加快推進在經濟、法律、信用、市場準入、信息披露、監管、行業自律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不斷互聯網金融制度體系的系統性、科學性,為金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強有效監管

首先,逐步建立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體系。明確各監管部門的監管原則和職責分工,梳理在“一行三會”的監管體制下,各監管部門橫向的職責范圍和監管界限;建立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以及互聯網監管部門等組成的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監管協調,避免監管缺位和重復監管。此外,鼓勵發展各類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和自律組織,積極推動行業規則和標準的制定,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實現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相結合,共同推動互聯網金融產業的健康快速有序發展。

其次,健全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規范。在現有的金融監管制度基礎上,加快推進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組織形式、準入資格、經營模式等方面的規范,以及互聯網金融技術規則和國家標準的制定,盡快建立在互聯網背景下客戶保護、信息披露、信息技術安全、風險控制等方面的特有的規章制度,彌補現有監管制度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空白。

最后,創新監管手段,實現監管方式的多元化,提高監管效率。在互聯網背景下,監管機構需要加大計算機輔助的監管工具的研發和投入,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化的手段加強監管。同時,借鑒國際經驗,改變過去傳統金融單一的監管方式。根據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特點,實行分類監管。例如:由央行負責第三方支付和互聯網金融協會監管;銀監會負責P2P監管;證監會負責眾籌監管。此外,互聯網金融應從審慎監管轉為行為監管和功能監管。改變過去傳統的以直接監管、現場監管等主的監管方式,轉變為側重于互聯網金融參與主體的行為監管以及互聯網金融業務和風險的功能監管。同時,監管層還要處理好鼓勵創新和風險防范之間的關系,在互聯網背景下做到適度監管。

[1]楊淑娟,劉明顯.金融生態環境研究的前沿進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4(13):128-130.

[2]白欽先.經濟金融文集 [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3]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R/OL].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04-12-02)[2015-04-10].http://www.pbc. gov.cn/publish/hanglingdao/2950/1149/11498/11498_.html.

[4]周炯,韓占兵.金融生態理論的演進與展望:國內外研究綜述[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140-143.

[5]方興東,潘可武,李志敏,等.中國互聯網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創新[J].新聞記者,2014(4):3-14.

[6]隋庶.網絡金融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影響的探討[J].電子商務,2013(5):21-25.

[7]嚴圣陽.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建設探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4(4):32-34.

(編輯:張雪梅)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Eco-System:A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et

SHI N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Guangzhou,510300,China)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service modes,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finance,has promoted a dramatic change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2013 saw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the Internet finance,and 2014 witnessed another wave of the growth,so the Internet finance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eco-system,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finance on the system,studies the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Internet;finance;ecological development

F 830.49

A

1671-4806(2015)04-0039-05

2015-05-15

石娜(1980— ),女,湖北鄂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金融學。

猜你喜歡
信用監管金融
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鎖”
綜合監管=兜底的網?
信用收縮是否結束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夢
信用中國網
信用消費有多爽?
P2P金融解讀
監管和扶持并行
多元金融Ⅱ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