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信仰教育的情感路徑研究

2015-03-20 22:02朱曉林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高職生信仰馬克思主義

朱曉林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210097;無錫機電高等專業技術學校,江蘇無錫214000)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信仰教育的情感路徑研究

朱曉林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210097;無錫機電高等專業技術學校,江蘇無錫214000)

信仰的獨特性在于信仰情感的執著堅信和敬畏敬仰。培育信仰情感,僅靠單純的學校德育課堂是很難實現的。網絡環境下信仰教育需要培育信仰主體的信仰自覺性,發揮德育課堂的終極情感關懷作用,特別是要重視發揮學校校園“微文化”、家庭的“家文化”、社會的“虛擬社區”等組織的信仰傳播和信仰情感的精神家園作用,實現信仰教育的合力。

網絡環境;高職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社會組織;情感路徑

一、關于“信仰”和“信仰情感”的闡述

信仰是人們對某種主張、主義和價值理想的極度信服和尊崇,寄托著人的精神最高的眷注和關懷[1]。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信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求,它不是人們頭腦中自生的,而是后天通過受教育而逐漸形成的[2]。因此,網絡環境下高職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就是指在虛擬的環境下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體系的信仰教育活動,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和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奉馬克思主義,并外化為行為的教育實踐活動。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和對象所持的態度體驗,情感是信仰生成的內在動力。對信仰的情感主要有認同感、敬仰感、尊崇感、神圣感、敬畏感等,即“信”和“仰”兩方面情感。這些情感為信仰的形成提供強大的動力源泉。強調情感并不是意味著知識不重要,理論知識的教育是實現信仰教育的基礎,沒有理論知識的信仰是盲從的,但是知識教育絕不能等同于信仰教育,因為有了“知”,還不等于“信”,信仰和知識的區別在于是否信以為真,要由“知”轉為“信”,需要正確的引導,其中情感因素是關鍵。

關于信仰有學者提出三層次說,認為信仰分為三個高低有序的層面,從低到高形成以“可信”為第一層次,“確信”為第二層次,“堅信"(即信念)為第三層次的錐形結構[3]。只有那些具有極高乃至最高價值的信念,那些在精祌領域占有主導和統攝地位的信念才是信仰[4]22??梢愿鶕叛龅娜龑哟握f,發現三種不同層次“信”的情感?!靶拧瘪R克思主義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科學性,即信仰的學理基礎。如秦維紅提出,人們信仰馬克思主義主要是由于其對人類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以及它所包含的科學原理和方法。除了具備“信”的情感外,還需要信仰主體具有“仰”的情感?!把觥瘪R克思主義強調的是信仰主體的極度的敬畏、尊敬的情感。如荊學民提出信仰是主體對某種對象(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極度信服和持有,以至于把它作為自己行為準則的精神意識狀態[5]33。因此,信仰的獨特性就在于它是“信”和“仰”的統一,二者是辯證統一的。信仰必然是主體的親身情感體驗,并通過生活展現出來,能滿足個人的情感寄托和需求,是主體自主自覺選擇,并意志堅定地踐行自己的信仰,它是指向未來的最高目標和最終目標。當代高職生不是沒有信仰,而是處于信仰的選擇時期和形成時期,以及信仰的實踐過程,而這些階段都需要情感因素來維持,因此,培養高職生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及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情感是關鍵。

二、網絡環境下高職生信仰的現狀及其成因分析

首先,高職生的信仰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并未深入形成理性的信仰。大部分高職生都認識到信仰比較重要,但對信仰的認識大多還處于樸素情感認識,有的同學把理想、信念看作是信仰,更是混淆了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大部分高職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還是處于初級的感性認識階段,這樣的信仰容易目光短淺,在復雜的社會思潮中,容易隨波逐流,不能堅持自己的信仰,這與高職院校的就業層次比較低、就業難等,以及專業設置偏重專業課、忽視人文課程等原因有一定的關系。部分高職大學生沉迷于物質追求,對物質追求超過對精神追求,更忽視信仰的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終目的和終極人文關懷,就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形成理性的信仰。

其次,由社會轉型引發的信仰多元化,使部分高職生形成了多元化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被淡化。信仰的多樣化和世俗化其突出的表現是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實用主義等。伴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必然帶來思想觀念的碰撞。部分高職生信仰需求普遍缺失、拜金主義傾向明顯、認同宗教教義,這與他們獨生子女的背景、成長的時代、就業壓力以及學校教育等有一定的關系[6]。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面前,部分學生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對“兩個必然”產生懷疑,動搖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第三,由于傳統的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教育,而忽視了馬克思主義情感的培育,因此導致了部分高職生具備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但卻沒有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傳統的德育教學模式缺乏考慮學生人生的終極關懷的需要,而是單純地把學生培養成為符合企業需要的各類技能人才,忽視了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傳統的信仰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多是通過單一的課堂教學,缺乏在社會實踐中讓學生體驗到信仰的情感和力量。信仰是源于生活的,信仰情感的培育離不開豐富的社會實踐,必須由主體親身體驗。

第四,由于網絡文化的壟斷性,導致部分高職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受到各種網絡錯誤思潮的沖擊。高職生具有網民的渴望新知、獵奇探究、彰顯個性、娛樂時尚、減壓宣泄、跟風從眾、平等參與、渴望創新、追求自我實現等9大心理特征。網絡信息資源豐富,互動性非常強,更新及時,每個人都可以隨手發布信息。網絡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微博、BBS、QQ等網絡平臺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增強了學生民主、自由的意識,每個人都是自媒體,都有話語表達權。但同時網絡本身還具有虛擬性、復雜性等特性,網絡文化的壟斷性導致信仰的傾斜和淡化。網絡信息良莠不齊,一些低俗的娛樂信息對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沖擊,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網絡環境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情感路徑

互聯網憑借其傳播優勢已經建構了一個巨大的、人人可以置身其中的網絡輿論場[7]53。網絡環境下培養高職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情感,單靠學校的德育教育是不行的,需要調動社會組織從多方面著手,學生自身、學校、家庭、社會要相互配合,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信仰教育環境和體系,關注學生的閑暇生活,了解學生的情感變化和需求,及時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信仰。

首先,學生要努力使自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情感由自發轉向自覺,關注學生的信仰需求,改變“信仰被崇高化”“虛無化”的現狀。信仰是主體的內在需求、最高目標和終極關懷。馬克思說過,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信仰作為人的生存的根本需求,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超越性需求。黃慧珍通過對人的存在方式、對信仰的發生、演化的整體考察,指出人類信仰生活是不斷由自發走向自覺的規律[8]緒15。由此可以看出,信仰作為一種最高層次的心理現象,離不開主體的內在自覺性,因此,需要激發高職生的主體自覺性,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的終極關懷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體現真、善、美統一的信仰。

信仰是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必須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是空洞的、虛幻的想象,是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是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統一。它提出的理想目標是崇高的、可以不斷去實踐的道路,并把自我發展和社會需求相結合,實現自我價值。然而宗教信仰則是盲目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客觀現實的一種非理性的情感。正如馬克思所說:“宗教隨著文化的日益提高而瓦解,但人還是沒有看清,他正在把自己的本質當作一種異己的本質來朝拜,并加以神化。人處于這種不自覺而又無信仰的狀態,不可能有什么內容,他對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定絕望?!保?]517這也體現了人類對主體的內在尺度的自覺意識。

信仰是主體的實踐。信仰是作為知識和實踐之間的一定中間環節出現的,它不僅是,也不單純是知識,而是充滿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的,轉化為信心的知識[10]207-271。信仰的形成是在有效的社會實踐中錘煉的,如果僅僅將信仰留在口頭上,這種信仰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必須將感性層面的信仰轉化為深刻的理性層面的信仰,成為主體的內在信仰,通過不斷的實踐,使信仰得到不斷的調整,避免信仰的僵化、固化和教條化,最終形成科學的、堅定的信仰。

其次,德育課堂要密切結合網絡信息發展的動態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使馬克思主義信仰從知識教育轉向對學生的終極情感關懷,使德育課堂與網絡平臺對接,正確引導 “課堂意見領袖”和“網絡意見領袖”。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一個知、情、意、行相統一的綜合體系。它是在實踐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的客觀認識,體現出對人的終極關懷情感,是一種堅定的人生意志和信念,是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統一[11]。在網絡環境下,德育課堂仍是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的主要陣地,德育課堂必須以知識教育為基礎,同時又要超越知識層面,上升到信仰教育領域,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和原理等理論知識上,而是深入到馬克思主義內在的精髓,讓學生體驗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和價值性,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實踐生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性信仰,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超越性信仰。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導地位基礎上,以寬容的心態尊重合理的多樣信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良性互動,建立開放的信仰機制,提高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網絡縮短交流者之間的距離,打破面對面接觸的方式,降低抵觸情緒和緊張情緒,網絡匿名性的特點,可使學生更容易地表達自己真實想法。在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課堂意見領袖”和“網絡意見領袖”的輿論進行引導,使德育課堂與網絡平臺對接,充分運用同輩群體的關系熟識、地位平等、信任感強等影響力,進行輿論的引導。此外,還需要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的主體,傳播的技巧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采用“新舊結合”的教育方式,將網絡與原有教育相結合,取長補短。德育課堂要充分利用網絡來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在對信息進行篩選、甄別的基礎上,提高對網絡資源的利用率,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

第三,學校要給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建設校園“微文化”,以及具有校本特色的紅色網站,開展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充實學生的閑暇生活時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對信仰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

網絡文化是以人類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聯網和手機為載體,依托發達而迅捷的信息傳輸系統,運用一定的語言符號、聲響符號和視覺符號等,傳播思想、文化、風俗民情,表達看法觀點,宣泄情緒意識等,以此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聯系和友誼,共同壘筑起一種嶄新的思想與文化的表達方式[12]191。學校要針對學生的閑暇生活,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來充實和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給學生信仰以情感依托,進行校園“微文化”建設,創建校園微博,用喜聞樂見的方式發布出現在學生身邊的正能量事件和感人的事情,尋找學生中的道德榜樣來教育人、感染人。在校園網絡文化的創建中,需要注意網絡信息污染對信仰教育的侵擾,從源頭上凈化不良信息,強化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踐。

利用社團、網絡課堂等渠道培養學生媒介素養,為信仰的堅定提供保障力量。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應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應用的能力[13]。馬克思說過,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成為物質力量[14]9。因此,要培養學生具有識別信息、批判性分析信息、有效利用信息和規范傳播信息的能力,正確對待網絡流行語。

學校要加強網絡文化的建設,還需要創建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以及有校本特色的紅色資源網站①,使學生從抽象的理論認知轉化為具體的、真實的情感體悟。校本紅色資源的選擇要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點,融入到學生的具體的實際生活,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信仰。建立完善的信息監管機制,加強網絡環境下的網絡話語建構,形成網絡與現實的合力。通過網絡來掌握高職生情感需求和變化,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影響。當信息傳播和輿情出現偏差時,要及時引導意見領袖,并培育自己的“輿論領袖”,傳遞正能量,傳播先進文化,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引導,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精神,推進主題教育。

第四,培育“家文化”,創建個人、家庭與社會銜接的“第二家庭”社會組織,發揮家庭組織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的心靈慰藉和情感支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也是補充和延續,家庭教育是進行信仰教育的重要組織。然而,在市場經濟以及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家庭的信仰教育作用卻未被學校和社會充分重視。要培育“家文化”,因為“中國人的‘家'不僅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更具有哲學和宗教的意義與作用?!凹椅幕苯洑v了三次形態的變化,從封建禮教等級的‘家'解體,到戰爭年代‘革命隊伍的家'興起、再到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轉變為‘經濟依靠與精神寄托的家'”。[15]每一個歷史階段“家”都是人們信仰的守護和精神依托?!凹摇笨梢赃M行信仰的培育,使其成員克服對未知的恐懼和對未來的焦慮,可以為成員提供情感支持和心靈慰藉,幫助成員正確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隨著社會轉型,“家”的功能受到沖擊,需要創建類似“家”這樣的“第二家庭”社會組織,給成員的信仰以“家”的情感依托。

第五,學校要與社會組織合作,開展社會實踐,充分發揮社區機構等社會組織的作用,組辦紅色文化講壇、紅歌會、紅色論壇等,建立“虛擬課堂”“虛擬社區”等新的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網絡的家園。

在網絡環境下網絡話語權被分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發布人”,發表自己的觀點,表述自己的思想。這樣的自媒體擴展了話語的社會空間。政府等組織要建立相應的網絡平臺,官方微博要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讓正確的立場和觀點覆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凈化網絡環境,加強網絡監督和管理,從根本上消除低俗的、惡意炒作的網絡文化,做好“把關人”,提高傳播能力和傳播途徑。創建健康、新穎的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流文化輿論場,將抽象的難懂的理論通俗化,生動化,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同時,要將網絡與傳統媒體進行融合,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等都開通了網絡平臺,關注和回應網絡輿論,加強與網民的深入互動交流。

總之,目前國內關于信仰教育方法的研究大多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問卷調查法,停留在信仰現狀調查和相關分析層面,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信仰教育的方法。此外,怎樣將已有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理論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轉化過程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特別是如何根據網絡傳播的特點,根據學生網絡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有特色的信仰教育的研究還比較缺乏。

注釋:

①紅色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之中所形成的革命舊址遺址、文獻文物和凝結在其中的革命傳統的物質與精神的總和。

[1]張曙光.“信仰”之思[J].學術研究,2000(12):46-52.

[2]劉建軍.論馬克思主義信仰[J].馬克思主義研究,1997 (2):20-27.

[3]趙志毅,蔡衛東.論信仰的結構、本質及其對德育的意義[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9-15.

[4]荊學民.人類信仰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荊學民.當代中國社會信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崔艾舉.高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現狀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3(5)(中):56-57.

[7]劉建明.社會輿論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8]黃慧珍.信仰與覺醒:生存論視域下的信仰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柯普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導論[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

[11]陳建民,陽魯平.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信仰[J].求索,2004(6):129-131.

[12]江潛.數字家園——網絡傳播與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13]宮淑紅,張潔.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何麗野.“家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進程中的嬗變與展望[J].浙江社會科學,2013(7):12-21.

(編輯:徐永生)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A Perspective of Emotion Concern

ZHU Xiao-lin
(School of Marxism,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Wuxi Machinery and Electron Higher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Wuxi 214000,China)

Belief is unique in that people would be emotionally persistent and revere truth and dispel evils if they have a strongly held belief.However,it is not practical that belief can be cultivated only by knowledge and theory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of morality courses.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belief education should pool together the efforts of everyone involved,that is,the belief subjects'consciousness should be raised;the ultimate emotion concern,the role of morality classes,should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and in particular,the spiritual homelands,including campus micro-culture organizations,families with certain family cultures,and virtual communities,should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preading beliefs and cultivating belief emotions.

network environmen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belief-in-Marxism education;social organization;emotion concern

G 641

A

1671-4806(2015)04-0056-05

2015-06-17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14SJD336);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立項課題(2014-R-29655)作者簡介:朱曉林(1985— ),女,遼寧蓋州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高職生信仰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論信仰
鐵的信仰
三年制高職生與五年制高職生學習力比較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基于自律的當代高職生自我教育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