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價值取向研究

2015-03-23 03:51孫國友
高教探索 2015年1期
關鍵詞:文本分析價值取向高等教育

孫國友

摘要:高等教育質量政策作為指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規范系統,以特定的價值傾向來引導教育的發展。通過對我國《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政策文本分析,研究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價值取向。研究認為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本體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培養高素質人才;目標價值取向是打造創新型、知識型社會;功利價值取向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基礎價值取向是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

關鍵詞:價值取向;文本分析;高等教育;質量;政策

“今天,教育比任何時候都無可避免地關系一個國家的質量?!盵1]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已上升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人們對高等教育的質量也日益重視,提高質量的愿望也日益迫切。正如日本學者矢野真和所說,高等教育正從數量的時代向質量的時代轉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立足我國現代化建設階段性特征和國際發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題,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生命線。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能力不斷增強,高等學校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貢獻率越來越高。這對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在2011-2012年期間,教育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先后單獨或聯合頒發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以及與之相配套的《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和《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等18個文件,共同構成我國當前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政策體系,指導和規范著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這系列政策從本質上來說是 “一種含有目標、價值與策略的大型計劃” [2],也是“對一個社會進行的權威性價值作分配”。政策的實質是利益或價值的分配和再分配,其制定過程必內隱著一定的價值取向,即政策制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價值取向是基于對價值理想的追求而形成的一種先在性的觀念性活動,它具有實踐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決定、支配主體的價值選擇,因而對主體自身、主體間關系、其它“利益相關者”均有重大的影響。價值取向是衡量政策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政策價值合理性的重要指標。因此,研究高等教育質量政策,首先應研究整個政策活動究竟是圍繞何種意圖來安排和展開的,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究竟為了什么目的將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配置起來開展相關的高等教育活動?;凇蛾P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及其配套政策文本分析,系統闡釋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價值取向,包括其本體價值取向、功利價值取向和基礎價值取向,既是從宏觀上把握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發展的起點,也是研究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落腳點。

一、本體價值取向:以人為本,培養高素質人才

以人為本是指以人的價值為核心和社會本位,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高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一切要有益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面臨最廣大、最基本、最重要的對象是“個人”,個人價值具有直接性、基礎性、內在性和先天性,是最基本的本體價值。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使命是人才培養,“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就是看人才培養水平,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高校都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也就是說,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工作一切要圍繞“培養什么人和怎么培養人”這個核心問題來開展。

以人為本,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一本體價值取向充分彰顯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為了人民,發展要依靠人民,發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發展成效要由人民評判”的核心理念。首先,從價值目標方面看,以人為本,培育高素質人才的價值取向充分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為了學生”這一理念。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標尺只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高校的一切活動,包括教學活動、品德修養、社會實踐等等,都要始終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核心任務來進行。在教育發展史上,高等教育先后經歷了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當下就屬于大眾化教育階段。在這一階段,由于價值主體以及各“利益相關者”需求的多元化,要求高校不僅要培養社會精英,更要培養相當數量的高素質勞動者。

學生是高等教育的本體目標,我們應進一步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一切為了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大學校長心中有學生,我們的大學才有希望;教師心中有學生,我們的大學才能辦好?!耙磺袨榱藢W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這一理念的確值得各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借鑒和實踐。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在發展的價值目標層面充分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為了學生”。

其次,從價值創造方面看,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核心價值取向意味著發展要依靠人民。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創造者和建設者,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人才培養是提高質量的重中之重”。在高校四大職能中,人才培養是核心,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基礎性工作,既要從長遠考慮,又要從基礎著手,特別要從當前的突出問題抓起。高校存在和發展的理論和現實依據就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如果高校不能擔當此任,就沒有任何存在和發展必要。因此,我們應重新認識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進一步樹立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辦學水平的最主要標準。

再次,從價值評判方面看,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核心價值取向所表達的是以人民群眾為高等教育質量的最終評價者。各高校應“進一步樹立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為檢驗標準的理念,把社會評價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對高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衡量,不是比規模、比大樓、比論文,更重要的是比內涵、比特色、比貢獻。其中,學生、家長、用人單位、政府和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滿意度,是考察評估的重點之一。這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價值創造主體是人民群眾,高等教育發展的價值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也決定了高等教育發展價值的評價主體應當也是人民群眾。

二、目標價值取向:打造創新型、知識型社會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科技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馬克思是這樣評價當時社會發展的:“在資產階級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的總和還要多?!本科涓驹?,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技的發展依靠什么?只能是依靠教育。21世紀是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和學習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資源,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社會結構和組織結構。知識就像一種新的“宗教”,它不僅創造了新的社會動力,也創造了新的經濟發展動力。 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將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最為核心的要素。也就是說,創新性、知識型社會是未來社會發展方向。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應如何應對日益復雜的、劇烈變化的社會發展呢?如何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呢?首先,高校需要創新理念和創新管理模式;還要加快創新力量和資源整合與重組,促進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支撐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

為了打造創新型、知識型社會,我國啟動了“2011計劃”,該計劃的指導思想就是“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創新能力提升為突破口,以推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區域創新的戰略融合,支撐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為打造創新型、知識型社會提供智力支持。

如果高等教育不能產生新知識,不能履行創新職能,其地位最終只能淪為“第三級教育機構”。從事科學研究,生產知識,提升創新能力,打造創新型、知識型社會是高等教育天然使命,也是高等教育本體價值的最好體現。高等教育何以為“高”?就是因為高等教育永遠是傳遞高深知識、分析批判現存知識和探索新知的學問領域。大學是一個知識探究的場所,即所謂“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從柏拉圖、紐曼的高等教育理想看,他們都認為對知識的真正理解的標志在于能否提出一種建立在常識之上的新觀點。這“新觀點”也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創新知識?!按髮W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場所,它們是脆弱的,正如真理本身是脆弱的一樣。它們是在公眾的許可下存在的,且作為需要公眾的大量財政支持的組織,其獨立存在就是個奇跡?!盵3]因為從本質上來說,高等教育就是一個生產、傳播與應用高深知識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講,打造創新型、知識型社會理應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的本體價值取向。

三、功利價值取向:推進綜合國力的提升

功利價值取向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中存在的外在目標,重視高等教育的物質利益、工具價值,要求其出現即時的、顯性的功效價值取向。它以工具性和實用性為主要特征,以追求即時的效益為準則。為國家和社會需求服務,提升綜合國力是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和方向。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水平和質量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

增強綜合國力,是實現“中國夢”的不二選擇。而教育水平提高是綜合國力增強的基礎,其基礎性作用發揮更為主要的則表現在高等教育層面。教育質量政策為高等教育基礎性作用的發揮起著制度保障作用。高等教育質量政策水平不僅取決于自身的核心價值和本體價值,還取決于一定時期的社會需求,即高等教育質量政策必須反映社會需求、適應并滿足社會需求。這是社會本位為主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在政策上的反映。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上作關于“2011計劃”有關情況的說明時指出,實施“2011計劃”應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出發點。這里的“國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目標和方向,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標準和條件。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創新。因此,他認為,“2011計劃”旨在引導高校圍繞國家急需的重大問題,組織和集聚一流團隊,創造一流的成果,培養一流的人才,形成一流的創新氛圍,推動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 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不再是供人們仰望的圣物。面對社會的發展,它從祭壇上走了下來,開始了它服務經濟社會、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的新旅程。 高等教育“唯有服務于社會,才能夠立足”。

功利主義價值取向下客體的存在、屬性和變化具有與主體“利”的需求相一致、符合或接近與否的性質。作為價值主體的教育主管部門,也是社會的代表者,必然要求作為客體的高等教育具備這一功利價值,高等教育在作為價值客體一方,也必然需要具備這種功利性質,即服務于社會發展的需要?!蛾P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2011計劃”,是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度舾梢庖姟芬仓赋?,高校應主動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以不斷增強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

當然,高等教育服務于社會,不應是“無奈、被逼”之舉,而應是高等教育主動謀求適應社會的生存之道。從系列質量管理政策中,我們不難看出,政府部門遵循著高等教育發展邏輯,要求高等學校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力求博得更多的社會滋養,獲得更大社會效益,以促進自身更好的發展。

依靠高等教育促進綜合國力的增強,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在當今社會得以存在的必然要求。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以推進綜合國力的提升為功利價值取向,既是政府對高等教育時代使命的高度認識使然,也是促使我國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社會使然。

四、基礎價值取向: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

創新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世界各發達國家的政府均對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和評估投入了極大的關注。由于各國發展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路徑不同,環境和條件各異,其質量保證機制也顯示出不同的特色。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政府主導型的質量保證機制、民間中介組織主導型的質量保證機制、中介機構與院校的內部保證機制相結合型的模式。通過對有關政策文本分析,不難發現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將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制作為基礎價值取向。

首先,表現為建立健全質量評估體系?!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蛾P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也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和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為主要內容,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與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相適應的教學評估制度”。同時,還要“強化高等學校質量保障的主體意識,完善校內自我評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內質量保障體系”。在組織上,要“按照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分工負責以及‘管辦評分離的原則,形成科學合理、運行有效的評估工作組織體系”。

其次,要求確立多元化的質量觀,構建發展性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目前,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多樣化,入學選拔方式的多樣化,學生的多樣化,背景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多樣化的高等教育,必須用多元化的標準來評價多樣化的教育?!蛾P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要求實現分類的院校評估?!度舾梢庖姟芬?,探索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制定分類管理辦法,克服同質化傾向。有關部門“出臺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新方案,加強分類評估、分類指導,堅持管辦評分離的原則,建立以高校自我評估為基礎,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估制度”。

再次,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杜玉波在解讀《若干意見》時指出,我們要“完善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政策和措施;要建立現代科研管理新機制;建立以科研成果創造性、實用性以及科研對人才培養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激勵機制” ?!蛾P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要求,“健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推動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

還有,改革和完善協同創新機制?!蛾P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要求各高?!胺e極組織開展協同創新,加快機制體制改革,提升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能力”。杜占元在解讀“2011計劃”時,提出“以機制體制改革引領協同創新,以協同創新引領高等學校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還要求“突破高校內部與外部的機制體制壁壘,改變‘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以創新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深化高校的機制體制改革,最終實現高校創新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作為一種價值性的實踐,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必須基于鮮明的價值取向,唯有如此,方能以正確的價值觀念來規范教育實踐。 高等教育質量政策作為指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規范系統,以其特定的價值取向來引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規范高校教育質量管理。其制定主體和執行主體,在面對各種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利益訴求,面對所要處理的各種事物之間價值差序時,總是隱含著一定價值觀念,并依此作出某種選擇,即在他們的觀念中何種價值處于優先地位。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政策,其所秉持何種價值取向,必將對教育政策的實施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克拉克·克爾.大學之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0.

[2] 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M].NH: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71.

[3] E.格威狄·博格,金伯利·賓漢·霍爾.高等教育中的質量和問責[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34-235.

(責任編輯劉第紅)

猜你喜歡
文本分析價值取向高等教育
投資者情緒短期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研究
維護正統還是觀念復辟?
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價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實踐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