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象似性研究述評

2015-03-27 18:59黃芳
關鍵詞:述評趨勢

語言象似性研究述評

黃芳

(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福建福州350118)

摘要:語言象似性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象似性研究的范圍不斷擴大,層次不斷加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國內外語言象似性的研究經歷了形成、發展和繁榮三個階段,而且今后的研究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關鍵詞:象似性;述評;趨勢

語言象似性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是當代學術界的焦點。目前,語言象似性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研究領域在不斷擴大,研究層面在不斷加深。本文擬分三個階段來介紹語言象似性研究,并展望象似性研究的發展趨勢。

一、語言象似性研究形成時期

語言象似性觀念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對“詞”與“物”關系的爭辯以及我國先秦哲學家關于“名”與“實”的討論。[1]

國外語言學界和哲學界對于語言符號是否具有象似性的激烈探討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了。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在爭論名稱與事物之間關系時,出現了“唯名論”和“唯實論”兩個學派的分歧。唯名論的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人們用來表示事物的名稱形式與它們的所指之間不存在內在的聯系,是約定俗成的結果。唯實論的代表人物柏拉圖則認為,名稱和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間存在一種根本的聯系,名稱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2]柏拉圖在其著作《對話錄》中,區分了形式與內容的兩種關系:一種是由自然決定的,如擬聲詞、象形字等;另一種關系是由一個語言群體成員約定俗成的。[3]

在中國,語言象似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學家的“名實之辯”?!懊敝杆季S形式,“實”指思維的對象。名實之辯即對于名稱與事物之間關系的討論,其主要內容是名稱或概念是實在事物的反映還是先天就具有,名稱或概念能否正確地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實在事物。春秋戰國時期,名實之辯已經發展成為諸子百家的哲學辯論中心。儒家認為“名”即語言符號系統,“實”即社會秩序。道家的老子提出名的相對性問題,指出“道常無名”。莊子進而主張“大道不稱”,但又認為“名者,實之賓也”,肯定實對名的決定。墨家強調“聞之見之”、“取實予名”,指出現實的世界是基礎,語言符號不過是現實世界的反映,現實的情況發生了變化,語言符號自然要發生變化。名家公孫龍的《名實論》指出事物經過人的感官認識,在人腦中形成初步印象,再經過理性思維,以及大量社會實踐的檢驗,逐漸形成稱謂物的概念,即“名”。[4]荀子對先秦諸子的名實之辯做了總結,提出“制名以指實”,即名稱是指稱各種事物的,是實在事物的反映。

古希臘“唯名論”和“唯實論”兩個學派的爭辯以及中國先秦哲學家的“名實之辯”實質上就是一場關于語言符號是否具有象似性的論戰。這場論戰讓語言象似性研究初具雛形,為語言象似性研究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二、語言象似性研究發展時期

19世紀,語言象似性研究進入了發展時期,學者們在著作中闡述、論證象似性,為今后語言象似性研究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1836年,德國語言理論家洪堡特在其著作《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中闡述了語言象似性,指出語言結構的規律與自然界的規律相似。洪堡特所說的語言結構規律與自然界規律相似,實際上就是指“句法象似性”。[5]

19世紀末,美國實用主義和符號學的創始人皮爾斯提出符號三分法,充分展示了符號的理據性。符號分為象似符、指示符和象征符三種,其中象似符可進一步分為映象象似、圖像象似和隱喻象似。[6]皮爾斯的符號區分法構成了象似性研究的符號學基礎。他首次使用術語icon來指代意義以某種方式相似于所指物本身形式的符號,為人類對于語言符號的研究奠定新的理論基石,更為學術界后來過渡到研究更廣層面上的象似性指出了認知研究的新方向。[7]

1922年,維特根斯坦提出了“語言圖像說”,進一步闡述了象似性理論。他認為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反映著原子事實與原子事實之間的關系;句法關系就表示著現實生活中事實之間的關系。[5]

然而,這一時期語言學界中結構主義盛行,索緒爾的任意說支配著整個語言學界,因此,洪堡特、皮爾斯等人的理論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語言象似性研究繁榮時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今,象似性受到國內外許多語言學家的重視。關于語言象似性的出版物和研究成果大量涌現,對于象似性這一理論的關注也越來越廣泛和深入,語言象似性研究進入了繁榮時期。

(一)國外的語言象似性研究

Jacobson首先于1965年對語言符號的任意說發起挑戰,提出語言中普遍存在的象似性現象。[2]此后,許多語言學家開始從句式、篇章等層次探討語言象似性,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

象似性國際研討會及其論文集當中。

1983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開了第一次“句法象似性”專題大會,會后Haiman主編的論文集Iconicity in Syntax于1985年出版。書中論文從不同側面論述了語言句法中普遍存在的象似性現象,系統地對語言句法中所存在的象似性進行分析和研究,將語言象似性的研究帶入了一個新時期。[8]

1992年在意大利羅馬大學開了第二次“象似性”專題大會,會后R. Simone主編的論文集Iconicity in Language于1994年出版。論文集從語言學史、符號理論、語言學理論等角度詳細論述了語言存在的大量的象似性現象。Simone認為:柏拉圖模式(即象似性理論)或許將會占統治地位,這場“對任意性的斗爭”不僅激起了對語言特性的反思,而且也導致了對語言學未來研究方向的反思。[9]

1996年,阿姆斯特丹大學與蘇黎世大學合作成立了象似性研究項目組。項目組于1997年在瑞士開了“語言與文學中的象似性”專題討論大會,M. Nanny和O. Fischer主編的論文集Form Miming Meaning: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于1999年出版。語言學家和文學家第一次共同對象似性理論進行跨學科研究。書中共收集了21位學者的論文,他們分別從語言和文學兩個角度對象似性理論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10]

1997年至今,該項目組每兩年組織一次國際性“語言與文學象似性研討會”,迄今為止已舉辦近十次,其優秀成果都被編成論文集出版。從這些研討會和論文可以看到,語言象似性研究從“句法象似性”發展到“語言象似性”,再到“語言與文學象似性”,其研究范圍在不斷擴大,研究重心也發生變化。

(二)中國的語言象似性研究

語言象似性同樣受到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象似性研究在中國呈現增長的趨勢,并于2008年達到研究的頂峰。[11]王寅于2009年主編的《中國語言象似性研究論文精選》更是把國內語言象似性研究推向了高潮。該書收錄了33篇精品,內容涉及理論綜述、音譯象似性、詞匯-句法象似性和語篇象似性等四個方面,促進了象似性研究的縱深發展。[7]總體而言,國內象似性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象似性合理性的論證以及象似性理論的構建。

1.語言象似性合理性的論證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國內語言學家展開了一次任意性與象似性之爭。爭論主要存在三種觀點。

第一,語言的本質屬性是任意性。國內許多高校語言學教材及著作都把語言定義為任意的符號系統。[12]一些學者受到索緒爾提出的任意性原則的影響,主張任意性是符號系統的本質特征,不可動搖,象似性只能作為索緒爾理論的補充,而不是任意性原則的替代品。

第二,語言的根本特征是象似性。另一些學者認為象似性是語言的主要特征,語言具有高度的象似性。有些學者甚至認為象似性學說比任意性學說更合理,主張把象似性看作是語言符號的本質。

第三,任意性和象似性是辯證統一的。任意性是象似性的基礎,象似性是語言發展的方式和動因。語言中沒有絕對的任意性也沒有絕對的象似性,兩者對立統一地存在于語言中。任意性和象似性問題的爭論并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任意性和象似性這兩種觀點的理論前提、論證視角、例證重心,以及所依賴的符號學模式有著根本的區別,因此兩種學說缺乏共同的討論基礎,無法辨明孰優孰劣。[12]

國內語言學界對于語言象似性合理性的爭論熱烈而富有成果,碰撞出大量火花。語言學家們對語言本質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各種語言現象。

2.象似性理論的構建

國內許多語言學家致力于象似性理論的構建,從各個方面對語言象似性進行了探討。筆者擬從象似性的定義、類型和研究領域三個方面進行梳理。

國內學者們對象似性的定義進行了深入探討。但是,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象似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描述和理解,學者們分別對象似性做出了自己的解釋。[13]許國璋首先將iconicity譯為“象似性”,但并沒有對之下定義。[14]沈家煊對象似性進行了描述,他指出語言是象似性是相對于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聯系,兩者的結合是可以論證的,是有理可據的。[15]嚴辰松也對象似性作了一個籠統的描述:語言結構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所經驗的世界結構。[16]杜文禮詳細介紹了詞匯象似性和句法象似性,但也沒有對象似性下出明確的定義。[17]張敏指出,語言的象似性指的是感知到現實的形式與語言成分及結構之間的相似性。[18]王寅將象似性定義為:符號在音、形或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映照性相似的現象。[19]張喆則認為象似性應該是映照在語言符號系統單位、關系之間以及語言功能過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與相應所指對象或關系的自然相似性特征。[20]李福印將象似性定義為: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更為具體的理據關系,即兩者在關系或結構上“相似”。[21]可見,目前國內學者們對于象似性的理解還是存在差異的,象似性的定義并沒有統一的界定。

象似性在語言中究竟有多少種類型,國內學者們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沈家煊總結出了句法中的“距離象似性”,“順序象似性”,“數量相似性”等三條關系象似原則。[15]嚴辰松則介紹了“疏離”,“對稱”,“不可預料性”,“思維的順序”等四類“臨摹”現象。[16]張敏研究了復雜象似性、獨立象似性和范疇化象似性。[18]王寅梳理了六種象似性:標志象似性、話題象似性、句式象似性、距離象似性、順序象似性、數量相似性。[5]趙艷芳認為有擬象象似和隱喻象似兩種。[22]張鳳、高航論述了語言符號的圖表象似性與隱喻象似性。[23]張喆將象似性分為影像象似性、擬象象似性、喻象象似性。[24]歸納而言,目前國內學者研究較多的有順序象似性、距離象似性、數量象似性。以上的分類比較細致多樣,體現出象似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但也表明象似性的研究范圍還有待明確。

國內象似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認知語言學領域,但學者也在不斷拓展象似性研究的新領域。王寅將象似性研究與社會語言學結合起來,探討社會文化與語言符號之間的象似現象。[25]王寅又從語用學的角度對語言符號的象似性進行研究,提出了語用象似性的概念。[26]總之,象似性與社會語言學、功能語言學以及跨文化交際等學科的交叉研究趨勢開始凸顯。[11]

四、象似性研究前景展望

鑒于語言象似性的復雜性,對象似性的深入全面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筆者認為未來的語言象似性研究應朝以

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分析研究語言象似性的哲學基礎和語言基礎。語言象似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哲學基礎和語言學基礎,這已成為國內象似性研究的一大弊病,造成國內象似性研究瓶頸期的形成。[11]第二,深入細致研究象似性的本質特征,如定義、類型等,進一步統一象似性的內涵概念,將零散的研究系統化、綜合化,使象似性理論更加完善。第三,擴大語言象似性的研究對象。象似性研究的一個總趨勢是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大,象似性研究已經從最早的句法象似性研究發展到一般的語言象似性研究、文學象似性研究,以及非文學領域的語言象似性,今后的象似性研究還會滲透到非言語交際,甚至非語言的領域。[1]第四,加強象似性的跨學科研究,探討象似性理論對其他學科的應用價值,如翻譯、語言教學、修辭研究、文體研究、文學批評、廣告、新聞、法律等??鐚W科的象似性研究可以拓寬象似性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擴大其應用范圍。今后,語言象似性的研究將朝著多維跨域的方向發展,針對語言象似性的研究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盧為中.語言象似性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3(6): 840-849.

[2]王寅.語言符號象似性研究簡史[J].山東外語教學,2000,(3):1-6.

[3]馬明.語言象似性的認知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2007,9(2):180-184.

[4]孔德立.先秦諸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Pierce, C. S. Logic as Semiotic: the Theory of Sign. In Buchler, Justus.(eds).The Philosophy of Peirce.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Ltd,1940.

[7]李力維.英漢語言符號的象似性問題再探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51):56-60.

[8]Haiman, J. Introduction. In Haiman, John (eds).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5.

[9]Simone, Raffaele. Under the sign of Cratylus. In Simone, Raffaele. (eds). Iconicity in languag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10]Fischer, Andreas. What, if anything, is phonological iconicity? In Nanny, Max & Olga Fischer (eds). Form miming mean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11]楊坤,毛延生.近二十年來國內象似性研究綜述[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46(5):135-139.

[12]張良林.評語言符號任意說與象似說之爭[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6,(5):112-115.

[13]孫影,成曉光.隱喻象似性的三維闡釋[J].東北師大學報,2012,(3):114-117.

[14]許國璋.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3):2-10.

[1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2-8.

[16]嚴辰松.語言臨摹性概說[J].外國語言學,1997,(3):21-25.

[17]杜文禮.語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6,(1):60-65.

[18]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9]王寅.Iconicity的譯名與定義[J].中國翻譯,1999,(2):48-50

[20]張喆.語言符號象似性的定義及特征[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3,21(4):80-82.

[21]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3]張鳳,高航.語言符號的圖表象似性與隱喻象似性[J].山東外語教學,2003,(3):17-23.

[24]張喆.論語言符號象似性類型[J].外國語言文學.2004,(4):16-20.

[25]王寅.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象似性[J].四川外國學院學報.1999,(2):51-54.

[26]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述評趨勢
趨勢
初秋唇妝趨勢
近十年來中國城鎮化發展的研究述評
現代朱子哲學研究述評
國內三十年語碼轉換研究述評
詩歌里的低訴,蒼涼中的守望
國內科技投入研究現狀簡評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趨勢
“去編”大趨勢
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