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清幫與淮安

2015-03-27 20:57
淮陰工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水手淮安

李 想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江蘇 淮安 223001)

安清幫與淮安

李 想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江蘇 淮安 223001)

安清幫是近代興起的一個民間幫會,由水手羅教和水手行幫逐漸轉化而來,和運河漕運的聯系十分緊密?;窗惨驗樘厥獾牡乩砦恢煤蜕鐣鷳B而成為安清幫的發源地。安清幫在淮安的勢力較強,后多數成員向上海和長江沿岸集中,逐漸在安清幫的基礎上發展為青幫。安清幫可謂青幫的本源。留在淮安的安清幫依然發展,并在抗日戰爭中有不同的表現。

安清幫;淮安;水手行幫;青幫

安清幫是近代興起的一個民間幫會,脫胎于漕運中的水手行幫,起初只是失業水手為謀生自救、聯合互助的產物,后來逐漸發展為近代社會一股不可小覷的民間力量?;窗彩前睬鍘偷陌l源地,和安清幫的起源、興起和發展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不揣淺陋,試圖對安清幫的起源、興起及抗戰時對社會的影響,作一系統闡述。

1 安清幫的前身——水手羅教和水手行幫

安清幫不是忽然產生的,在淮安興起也不是沒有緣由的。要弄清安清幫的起源,就不得不追溯它的前身——水手羅教和水手行幫。水手羅教、水手行幫和安清幫都是漕運的產物,是同一組織在國家漕運政策調整和社會環境變化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形態。

漕運歷來被當作封建王朝的軍國大計和經濟生命線,受到各代最高統治者及其決策集團的極大關注和高度重視??滴趸实劬驮鴮钸\同“三藩”、河務并列為自己聽政后首先要抓的最主要的“三大事”,書宮中柱上,時刻予以關注。明清時期是我國漕運發展的鼎盛期,每年都有三四百萬石的漕糧通過運河從南方運到北京,承擔這些漕糧運輸任務的就是十幾萬漕運水手(在明朝大部分是衛所的軍士,在清朝則絕大部分是招募的民間水手)。漕運水手辛苦異常,“寒暑暴露,晝夜不息”,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運途中。新中國成立前淮安民間盛傳的一句話,“世上三件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把撐船列為苦事之最,當是由漕運水手而始的。除了辛苦外,漕運的兵丁還對運送的漕糧承擔賠補責任,如有漕糧折損或漕船漂沒,船上的兵丁就是傾家蕩產也要賠補。管理漕運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和沿河的官兵、地痞等也都視漕運水手們為肥肉,竭盡敲詐勒索之能事。水手羅教正是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明正德年間,水手羅教由山東即墨人羅清創立。羅清,本名或作羅春、羅因、羅英等,字夢鴻,道號一清道人、無為居士,后世門徒尊稱為羅祖。羅清隸屬衛所軍籍,年輕時曾任北直隸密云衛戍軍,并擔任過運送漕糧的軍士。由于生活艱苦貧乏,他遂萌發了對宗教的狂熱追求,退伍修行,最終糅合佛、道、儒等各派教義,創立了 “無為教”(又稱為“羅教”)。羅教教義簡單,只要信眾努力尊奉羅教,即可得救,因此吸引了不少貧苦的底層民眾,其中就包括底層的漕運軍士。羅清死后,羅教分為數派,水手羅教是影響力最大的一派。

明末,羅教南傳到杭州和蘇州,在南方漕運水手中流傳開來,并逐漸地為南直隸和浙江的漕運水手所接受。史載:“明季時有密云人錢姓、翁姓、松江人潘姓三人,流寓杭州,共興羅教,即于該地各建一庵,供奉佛像,吃素念經。于是有錢庵、翁庵、潘庵之名,因該處逼近糧船水次,有水手人等借居其中,以致日久相率皈教。[1]”翁、錢、潘三人對羅教在南方水手中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在后來組織中他們被尊稱為“三祖”。三人主要采取建立庵堂的方式來吸引水手,庵堂可供水手運糧完畢后居住,在庵堂附近有購置的土地,所得供守庵人日常所用,有水手身故也可作為義冢。庵堂對生活艱辛且沒有保障的漕運水手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不但在精神上提供了慰藉,而且在物質上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所以“三祖”建庵傳教之后,水手羅教發展興旺,入教水手趨之若鶩,庵堂也不斷增加,由三座增加到七十二座,成為漕運水手把持的宗教和生活場所。從明末建庵至清雍正初年,水手羅教不斷發展壯大。至乾降三十三年(1768),因教中水手多次發生械斗,處在秘密發展中的羅教被清廷所知,乾隆帝下令拆毀所有庵堂,銷毀經書、佛像,懲治為首之人,并下令禁止水手間習教結社。此后,水手羅教在表面上已不存在,但實際上卻以秘密的方式轉變為水手行幫[2]。

清廷對庵堂的毀禁促使漕運水手組織的活動中心由陸地的庵堂轉移到水上的老堂船。據史料記載,各糧幫中都有一老堂船,是各幫的核心,船上掛有羅祖畫像,由“當家”(亦稱老管)專管香火,并管理全幫水手的收支帳目。當家在開始的時候并不固定一人,而是由數人輪流當值。他們制定各項幫規,并講究輩分,按“元明興禮,大通覺悟”(關于水手行幫和以后的安清幫的輩分字序有好幾種說法,此處只提供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等字序排輩。一般講,輩分愈高,在幫中地位愈高。有新的水手加入須拜師父,儀式稱為“擺香堂”。老堂船當家的權力逐漸越來越大,與幫中普通水手的地位涇渭分明,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對于違反幫規的水手,當家根據“家法”、“家禮”進行懲治, 輕則棍打,重則沉斃水中。為了保證本幫的嚴密性和一致性,各幫建立起本幫的聯絡信號,即暗語,召集該幫成員。顯然,此時的漕運水手組織已經具備幫會的主要特征[3]。

原屬羅教翁、錢、潘三庵的勢力,在水手羅教向水手行幫的轉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三支派別——“翁安呼為大房,錢安呼為二房,潘安呼為三房”,此處的“安”即“庵”,漕運水手分別以早期的庵堂為中心,各自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派別,各派大量招收成員。三安中,翁、錢兩安勢力又稱為老安,潘安勢力稱為新安,老安和新安一直存在較大的矛盾,常常相互爭斗。相對而言,新安比老安更為偏激。江蘇等地的水手行幫也都是分成老安和新安兩派,淮安后來的安清幫更多屬潘安勢力,成員見面將手翻三番(“三番”合為“潘”字),即知同道。

清嘉慶、道光年間,由于國力衰弱,政府已經不能再有效控制十幾萬的漕運水手,水手行幫逐漸取代而控制了絕大部分的水手,從而也掌握了對漕運的控制權。道光五年(1825),浙江巡撫奏報,各幫派控制的水手不下四五萬,沿途纖夫尚不在此數??梢姰敃r的水手行幫己基本控制了江浙一帶的漕運水手、舵工、纖夫人等。隨著水手行幫權力體系的強化,行幫還取得了對漕船的控制權。本來按清政府規定,每一條漕船都由政府指派的旗丁負責管理,旗丁有管理所招募水手的權力。但到道光初年,旗丁已普遍“無權”,稱為被水手幫會挾制的傀儡,漕船的控制權逐漸被幫會的頭目所控制。如林則徐在道光十九年說,糧船水手“皆兇狠之徒,或師傅盤踞老堂,或頭船勒薦伙黨,偶遇風水阻滯,即借端勒加身工(工資),甚至毆丁拆船,大為幫累”。迅速壯大的水手行幫相互之間的對立與沖突日益激烈。尤其是老安和新安兩大勢力矛盾非常尖銳,多次為了本幫利益發生大規模的斗殺,很多時候連官府都對此無能為力。此時,由于水手行幫的發展壯大和對外性的加強,水手行幫已不是之前溫和的水手間互助宗教組織,而成為一支組織嚴密、成員眾多、對外具有威脅性的幫會組織,當社會形勢及所處環境發生變動時,便會轉化成一股更強大的社會力量,向漕運以外的其他領域滲透。

2 安清幫在淮安興起

安清幫是水手行幫逐漸演化而成的。道光初年,由于漕運的減少和海運的興起,清政府開始大量裁減漕運人員。漕運政策的變動對整個漕運水手群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大量靠漕運為生的水手、舵工和纖夫失業,滯留在漕運碼頭,社會動蕩不安。在這巨大的社會變動中,水手行幫并沒有消散,而是改變組織策略和行為方式,逐漸從船上向岸上滲透。咸豐二年(1852),清廷全面實行海行,運河漕運所占比例已不足十分之一,水手行幫和大量失業漕運人員一起開始尋找新的生存和發展領域。這也最終促成水手行幫到安清幫的徹底轉變。

數以十萬計的水手、舵工、纖夫等失業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部分加入太平天國軍和捻軍,一部分加入清軍,而絕大部分的水手則聚集到兩淮鹽場一帶,以販私鹽為業。因為蘇北兩淮地區有全國最大的鹽場,販鹽的高額利潤驅使該地區私鹽歷來盛行不衰,其實許多旗丁、水手在從事漕運工作時就夾帶私鹽買賣,和當地的鹽梟(又稱為“青皮”)建立良好的關系。安東(今漣水)和清河(今淮安市中心區)的失業水手,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產鹽區和鹽業集散中心(如西壩),從事販私鹽的最多,私鹽直販運到江南的杭嘉湖地區。為了團結起來和官府斗爭以維持生計,他們按照水手行幫的規則組建了新的幫會,完全擺脫宗教職能,成員越來越多。同治元年(1862),卞寶弟在奏折中說:“江北聚‘匪’甚多,有‘安清道友’名目,多系安東、清河游民,私結朋黨,號稱師徒”,于是“安清幫”就此得名。王濬卿的《冷眼觀》有一段描述:清江浦那個地方,安清幫比上海的翻戲黨還多,城內外沒有一家吃食店、茶館里不是擠得滿滿的,連揚州阮太命傅阮元的孫子也入了幫,并在清江茶館里聚會活動。這段說明安清幫的活動范圍廣泛,成員向外地和社會各界發展。應該說,安清幫成立伊始,朝廷雖目之為“匪”,但沒有大規模鎮壓活動。一者因為朝廷忙著和太平軍及捻軍作戰;二者因為安清幫除經營私鹽活動外,并沒有太多的其它違法活動,許多人還期望著以后重開漕運,再當水手。

安清幫名義上仍舊奉羅祖為師祖??値拖略O3堂6部,即:翁佑堂、潘安堂和錢保堂;引見部、傳道部、掌簿部、用印部、司禮部和鑒定部。招徒嚴格按照“園明心理,大通悟覺,普門開放,萬象義貴,羅祖真傳,佛法庇妙”24個輩份續譜。安清幫開堂收徒十分隆重。入幫程序繁瑣,凡是“空子”(指幫外人)想進門檻,須由幫人作介紹,會見引見師,引見師、傳道師分別畫押后,再寫正式帖子去拜師。在進行一整套禮儀之后,“空子”才能成幫中之人。 安清幫還有一整套“切口”(暗語),叫“海底”,幫中人必須熟記。如對答如流,則視為幫中之人。安清幫以義為重,外出困難時,沿途幫會招待食宿,給予盤纏。若冒犯幫規,輕以“家法”從事,重則“三刀六洞”,秘密處死①。從安清幫的各種規定可以看出,雖有一些不同,但大部分都和水手行幫相似。這也是安清幫源于水手行幫,是水手行幫在新的環境和新地點的發展形式的一個明證。

1880年以后,朝廷部分恢復南漕,這使一批水手恢復了本業。此后,漕糧多由上海集中,由海運至天津,于是安清幫多數成員向上海及長江沿岸集中,這時被稱為“安清中興”。復興的組織主要包括六支船幫——江淮四、興武四、興武六、嘉白、嘉海衛、杭三。盱眙由于鄰近長江,成了“安清中興”重要的活動地區之一,據新編《盱眙縣志》載,歷史上盱眙安清幫有三個派別,即淮泗幫、嘉北幫、興五六幫,和“安清中興”六幫中的三幫除少數訛字外,完全吻合,“淮泗幫“即江淮四幫,“嘉北幫”即嘉白班,“興五六幫”即興武六幫。安清幫中興,除在上海立足外,還在安慶、蕪湖等地站穩碼頭?!鞍睬逯信d”是安清幫組織的一次大發酵、大轉移,也是向城市青幫過渡的一個轉折點。1876年上?!渡陥蟆返囊黄陶撜f:“安清道友之為患久矣,其名目始于安慶幫之糧船,嘉道間,惟(除)糧船過境時,其黨族無以為生,即散處名州縣,名曰站碼頭。萃聚亡命、藐法殃民,初猶淮海一帶,千百成群,今則蔓延江南北各地,無地無之,立宗派、別尊卑,逞兇結惡,結為死黨”[4]。這段話基本反映了安清幫的發展輪廓,至于說“其名目始于安慶幫之糧船”代表了安清幫名稱來由的另一種說法,也為民國初年的《青紅幫演義》所運用。事實上這篇報道比卞寶弟的奏折晚了14年,媒體文章和小說雖可作參考,但不足為證據。安慶的安清幫只能是流而不是源,《申報》的文章也揭示其始于安清道友。到1900年前后,由于安清幫的勢力越來越大,清廷對安清幫加大了鎮壓的力度,“一經捉到個把青紅幫(此時安清幫已與洪門、哥老會相互聯絡融合),便視為奇貨可居,不是說開會散飄(傳單),圖謀不軌,就是夸約期舉事,幸得預防。一味的張大其詞,以為邀功地步”,許多安清幫成員遭到迫害。

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了直接聯絡和改造安清幫,有時直接加入其幫,并充任領導。孫中山曾派陶成章與安清幫聯絡,并幫助其修改章程,增加反清和革命的內容。這是安清幫發展史上一個新變化和新特點。后來許多成員參加了同盟會,如張仁奎、馬玉仁、徐寶山等,并在辛亥革命后當上民國的要員。此外,有楊虎、蔣鼎文、韓復榘、陳銘樞、黃琪翔等,后來也成為民國政府的黨政要人。期間安清幫仍遵守著嚴格的幫規、輩系。

3 淮安安清幫在抗戰中的活動

20世紀20年代以后,在上海的安清幫逐漸發展成為青幫,其性質和職能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其活動領域也已經與淮安毫無關系,所以本文不再對青幫展開論述。但青幫畢竟源于安清幫,所以還有割不斷的聯系,如從名稱來說,青幫即安清幫的“清”字之誤,同一來源,不可分割;青幫的輩系傳承了安清幫的序列,如黃金榮為“大”字輩,杜月笙、蔣介石等為“通”字輩;安清幫的一些幫規和安清幫的“俠義”傳統在青幫中仍奉為行為規則[5]。青幫在上海為非作歹,而淮安土生土長的安清幫依然存在,并在下層群眾中有所發展?;窗舶睬鍘洼叿葑畲蟮氖恰按蟆弊州?,最晚的是“覺”字輩,漣水一縣有會眾4000人~5000人,盱眙縣有近3000人。洪澤、淮陰、淮安等縣也有大批安清幫成員??谷諔馉幈l后,安清幫出現了嚴重分化。

國民黨政權拉攏安清幫??箲鹎昂?,國民黨政權也積極拉攏安清幫,以擴大自己的實力。民國27年(1938)4月,秦慶霖接任盱眙縣長,上任后就急忙收編安清幫武裝。半塔集的陳少懷,是淮泗幫的頭子,徒子徒孫眾多,并擁有槍支。秦慶霖以開會為名把陳誆到縣政府軟禁、繳槍。又以吸食鴉片不改及抗拒命令之罪處決,從而控制其武裝。5月,秦又將王養吾的民練收編入自己管轄的“抗日自衛軍”?;搓幙h“通”字輩頭目吳漱泉,養兵數百,販賣軍火、煙土、私鹽。民國24年(1935)王德溥剿匪,吳在緝拿之列?!捌咂呤伦儭焙?,王聽人說他帶兵有方,召回授以軍職,以抗擊日軍,吳屢創日軍,升旅長。一次吳率部與日軍苦戰7晝夜,重傷被俘,遂降日淪為漢奸。1945年9月,被新四軍擊斃。

郭濟川為盱眙安清幫“大”字輩成員,以販賣煙土起家,清末民初在河防大隊任職,敲詐勒索,強搶民婦。民國29年(1940),日軍三進盱眙,郭任偽縣長,命其部下配合日軍下鄉掃蕩百次之多,抗日根據地慘遭殺害的干部和戰士達30人。郭后來于1951年被人民政府捕獲處決[6]。洪澤湖匪高鑄九。高鑄九,高嘴子(今泗洪縣成河鄉)人,洪澤湖匪、漁霸和當地安清幫頭子。民國29年(1940)前,高搜羅散兵游勇、地痞流氓百余人,后自稱“九路軍”,有鋼板船10余只。高依此在洪澤湖上設立關卡,盤剝來往船只,其部下自恃熟悉湖區情況,水性好,對鄰近百姓燒殺虜掠,民國36年(公元1947年)7月,洪澤縣淮河區隊將高鑄九擊斃。

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社會環境的改變,淮安的安清幫組織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安清幫最終解體。

注釋:

① (清)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續編[M].1897。

[1] (清)魏象樞.寒松堂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2] 周焰.清代中央檔案中的淮安[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3] 姜濤.清實錄中的淮安[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4] (澳)布賴恩·馬丁.上海青幫[M].上海:三聯書店,2002.

[5] 吳虞公.青紅幫演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6] 盱眙縣志編纂委員會.盱眙縣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鄭孝芬)

A Study On the Anqing Gang and Huai'an

LI Xiang

(Huai'an Research Center of Grand Canal Culture, Huai'an Jiangsu 223001, China)

The Anqing Gang is a folk gang rising in modern times. It is transformed from Luojiao and sailors Gang which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canal water transportation. Because of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socio-ecological, Huai'an becomes the birthplace of the Anqing Gang which has strong influence in Huai'an. Later, the majority of members came to Shanghai and the Yangtze River area, which developed into the Qing Gang. It is well said that the Anqing Gang is the origin of the Qing Gang. The Anqing Gang in Huai'an was still developing and had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qing Gang; Huai'an; sailors Gang;Qing Gang

2015-02-19

李想(1984-),男,江蘇鹽城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明清史和漕運史研究。

K291

A

1009-7961(2015)04-0006-04

猜你喜歡
水手淮安
“天下第一筍”——淮安“天妃宮”蒲菜
小水手的歌
天下水工看淮安
梨園尋夢淮安緣
凝眸古城淮安
發展前景廣闊的淮安高新技術開發區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半盞——第七話:水手們
“大力水手”養成記
幸運的水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