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常規檢驗結果的常見因素及預防措施分析

2015-03-31 02:28劉蕾
醫學信息 2015年5期
關鍵詞:血常規檢驗整改措施影響因素

劉蕾

摘要:目的 探討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常規檢驗結果的常見因素,分析相關的預防措施。方法 從儀器因素、生理因素、人為因素等方面分析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常規檢驗結果的因素,以及分析從抗凝劑的選擇、合適的采血量、合適的采血部位、血樣的保存,運輸及測定時間、加強對儀器的操作能力等方面提高檢測的準確性。結果 針對引起檢測誤差的原因,制定相關整改措施,提高檢測的準確性。結論 分析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常規檢驗結果的常見因素,制定相關整改措施,可提高檢驗的準確性。

關鍵詞:血常規檢驗;影響因素;整改措施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日趨嚴重,需要定期進行血常規檢驗,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1]。血常規檢驗是體檢和診斷、治療中最常見的檢查,是三大常規檢查之一。通過血常規檢驗可盡早發現疾病的早期跡象,但因檢驗流程長、中間環節多,檢驗結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故需處理好每一個環節[2]。本文主要探討和分析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多種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提高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從而保證血常規檢驗質量。

1 影響因素

1.1儀器因素 血細胞分析儀的有關參數設置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血標本檢驗的準確度,為保證能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應使用配套的校準物定期校準,校準時間不得超過6個月。當無配套的校準物時,則使用規范操作下新鮮血或二級標準血液分析儀校準儀器[3]。當有多臺血細胞分析儀時,為保證檢驗結果的一致性、準確性、可比性,血細胞分析儀校準應使用相同的校準平臺。血細胞分析儀應放置在穩定、無塵的地方,保證溫度在18℃~30℃,溫度低于5℃,稀釋液出現結晶,堵塞儀器或檢測值偏低,溫度低于15℃,影響PLT檢驗結果,溫度低于18℃,影響WBC的分類。

1.2生理因素 當機體處于不同的生理時期時白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血小板數量均存在一定差異,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生理因素的影響不容忽視。故在采集標本時,應詢問清楚是否服用影響檢驗結果的藥物;天氣寒冷會導致WBC總數增加,在冬季檢測時,應讓患者暖和身體;劇烈運動后,血液有所濃集,檢測出的RBC和Hb稍有偏高;如進食或喝水后,血液有所稀釋,檢測出的RBC和Hb稍有偏低。

1.3人為因素

1.3.1標本采集 末梢毛細血管法和靜脈采血法是最常見的采血方法[4]。手指血是末梢毛細血管法中較為穩定和靜脈血差異最小的血樣,但手指血的重復性和正確性不如靜脈血,故使用血細胞分析儀時,應使用靜脈血。采集時不可在患者輸液靜脈同側或者輸液針滯留處采集血樣,防止稀釋標本;避免止血帶壓迫的時間長于1min,以免血液濃縮和淤血。

1.3.2不同時間測定標本 某些生理因素,如運動、進食、情緒激動等均有可能影響血液的成分,一天之內,嗜酸性粒細胞和白細胞的數量也有所波動,故采血應在一定的時間下進行。藥物是影響檢驗結果的重要因素,如抗生素引起白細胞數量減少,雌激素類藥物引起紅細胞和血小板數量減少,故最好應在服藥前采血。輸過液或輸過血的患者,最好是24h后進行血常規檢查。

2 整改措施

2.1注意抗凝劑的選擇 在眾多的抗凝劑中,EDTA鹽對血小板和白細胞形態影響較小,是最適宜的血常規檢驗抗凝劑[5]。

2.2選擇合適的采血量 當血液比例較大,抗凝劑相對不足時,有可能增加出現微凝血塊的可能,在分析標本時,微凝血塊可能堵塞儀器,還可影響檢驗結果。當血液比例較小,抗凝劑相對過剩時,中性粒細胞分葉、腫脹消失,血小板崩解、腫脹,形成與正常血小板大小的接近的碎片,影響到血細胞數量和血常規檢驗結果。如使用EDTA鹽抗凝后,白細胞的形態的改變與EDTA鹽濃度有關。EDTA鹽與血液最佳濃度比為1.5mg/ml。

2.3選擇合適的采血部位 一般應抽取肘前靜脈血,當肘前靜脈血不明顯時,可抽取內踝靜脈或者背靜脈血。當檢驗項目較多時,應先進行血常規檢查,避免血小板聚集。

2.4注意血樣的保存,運輸及測定時間:血常規檢驗標本采集后應立即送檢,如若不能及時分析或送檢時,須在4℃~8℃下冷藏不超過4h。血常規檢驗標本應由醫務人員或臨床檢驗人員采集,應專人專送。標本應在2h內檢測完成,應盡量縮短保存和運輸時間。

2.5加強對儀器的操作能力 在使用儀器的過程中,應至少6個月對儀器校準。此外,對儀器進行人工保養也非常重要,對管道中殘留的蛋白、纖維、血液等物質要徹底清洗,以保證儀器正常運轉和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檢驗人員應熟悉檢驗儀器和設備,掌握儀器和設備的日常維護和故障維修的方法。

3 結論

綜上所述,儀器因素、生理因素、標本采集的方法和時間等方面為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常規檢驗結果的常見因素。針對引起檢測誤差的原因,制定相關整改措施,選擇對血小板和白細胞形態影響較小的EDTA鹽、合適的EDTA鹽與血液濃度比、合適的采血部位、合適的血樣的保存方法,運輸及測定時間、加強對儀器的操作能力等可提高檢測的準確性,減少非疾病因素的影響,使檢驗誤差最小化。

參考文獻:

[1]楊昌明.血液常規檢查影響因素的分析探討[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5(5):305-306.

[2]黎長征.血液常規檢查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5(2):179-181.

[3]汪秀紅.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多種因素[J].醫學信息,2010,4(5):1317-131.

[4]馬潔,陳丹霞,黎永新.急診血細胞檢測分析前的質量控制[J].中華檢驗醫學志,2009,27(8):535-536.

[5]馬雙雙,王紅艷,楊俊.血常規檢驗的質量控制與注意事項[J].重慶醫學,2009,35(18):1694-1695.編輯/哈濤

猜你喜歡
血常規檢驗整改措施影響因素
江西省某水工隧洞滲水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分氣缸定期檢驗發現問題分析及整改措施
血液分析儀測定靜脈血和末梢血血常規的結果對照分析
脂肪肝與健康人血常規的檢驗結果比較觀察
石塘鎮對動物養殖場進行有效監管的整改措施
礦井提升機主滾動軸承失效及整改措施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