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門以來的藝術學研究綜述(2013)

2015-04-07 05:15李心峰李新
藝術百家 2015年1期
關鍵詞:當代藝術文藝理論

李心峰 李新

文章編號:1003-9104(2015)01-0105-11

作者簡介:李心峰(1958- ),本名李新風,男,漢,安徽靈璧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研究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委員,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通訊評審委員。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藝術思想史,馬克思主義文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

李新(1979- ),女,漢,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理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站博士后,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

摘 要: 2013年,是藝術學獨立門戶,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升格為“藝術學門類學科”的第三年。這一年,我國藝術學領域深入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積極思考中國的文化藝術發展與實現“中國夢”的密切關系,強調我國文化藝術發展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強調中國文化藝術的民族價值和民族氣派,探討推動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有效途徑,取得一些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中國藝術的當代發展與當代性是2013年藝術學界熱議的一個重要議題。三聯書店出版王文章藝術評論集《藝術當代性論評》,所收文章從不同側面體現了作者對藝術當代性問題的認識,《確立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文藝的當代性》《中國當代藝術需要建構自身的當代性》等文章更是直接探討了中國藝術的當代性。在藝術學研究中,有關藝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年度的藝術基礎理論探討出現了一些很有價值、值得重視的研究成果?!八囆g民主”作為一個帶有藝術政治學、藝術社會學色彩的命題,無疑帶有很強的現實性、實踐性,但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藝術基礎理論問題。而“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也是“十八大”報告所描繪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藍圖題中應有之義。此外,本年度有關藝術語境、藝術意象、非西方化的藝術定義等問題的探討也值得關注。藝術批評是藝術學理論學科重要構成部分。2013年,有關藝術批評的討論較為熱烈,在這些討論中提出了新的問題,作出了新的思考。另外,本年度在藝術史、藝術教育與藝術管理等領域,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2013年;藝術學;藝術學理論;中國夢;藝術當代性;藝術民主;藝術批評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2013年,是藝術學獨立門戶,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升格為“藝術學門類學科”的第三年。這一年,藝術學的研究走過了2011年“升門”熱議的喧囂,延續了2012年對藝術學升門后有關藝術學發展路徑的思考及關于“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發展對策的探討,面對學科發展的各種問題與聲音,其理論探索和學術批評,面對著更多的挑戰與機遇,體現出更加寬闊的視野,呈現出新的展開和深度的介入?,F對2013年我國藝術學研究的總體情況綜述如下。

一、“中國夢”與中國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提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號召?!笆舜蟆币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深刻闡發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按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愿景和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2013年,我國藝術學領域深入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積極思考中國的文化藝術發展與實現“中國夢”的密切關系,強調我國文化藝術發展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強調中國文化藝術的民族價值和民族氣派,探討推動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有效途徑,取得一些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比較重要的文章有仲呈祥《文藝宗旨是提高民族精神力量——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筆記》、陳晉《文化建設提升歷史感,凝聚“中國夢”》、董學文《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學》、陸貴山《科學發展觀與文藝發展路》等。仲呈祥在《文藝宗旨是提高民族精神力量——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筆記》一文中闡發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功能作用,指出:“以‘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16個字高度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功能作用,極為精辟。文化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是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總和。風尚引領好了,人民的精神力量提高了,才能確保社會的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才能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我們一定要相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藝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藝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中的永生魅力,相信世界優秀文藝中適合中國國情為我所用的東西的借鑒價值,相信在與時俱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勝之路;那么,我們的目的就一定能達到?!盵1]陳晉《文化建設提升歷史感,凝聚“中國夢”》一文分析了我國當前文化建設與民族歷史感、與“中國夢”精神的關系,指明了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導下文化藝術應擔當的責任。他說:“就當前的文化建設來說,培育、深化和提升人們的歷史感,是發揮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風尚,體現文化自信,增強道路自信的應有之義……‘中國夢是中國人對自己未來的期許,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努力方向。這就要求文化藝術事業和文化藝術作品,高揚時代精神,反映人民群眾為實現中國夢,立足現實,求真務實、扎實奮斗的風貌。這也是文化建設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擔當。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在走向未來的行程中,人們的思維方式、理論建樹和實踐創造,如果有充分的歷史感作為基礎,就會始終保持自己的主體意識和核心價值觀,否則,對歷史的淡忘,常常會出現對未來的迷茫?!盵2]董學文《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學》一文探討了新形勢下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學的意義及如何建設的重大問題,指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這是歷史賦予我們民族的重任,也是中國共產黨發出的時代最強音。面對這樣一個令人振奮和自豪的復興偉業,面對這樣一種充滿風險和挑戰的發展機遇,我們文藝理論界也必須不甘落后,跟上步伐,有所作為?!h的十八大精神,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點,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那么,對于我們文藝理論工作來說,在這個歷史和思路的大格局中,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學建設好?!?

他認為:目前真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建設還不夠成熟和完善,特色還不夠明顯和突出,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一是理論目標不夠明確,缺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學的理論自覺和學理意識,往往依然陷在一般的常規的文藝學構建之中;二是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學,其必要內涵、理論范疇和體系框架,還缺少比較深入系統地探討和研究;三是不能很好地將日漸成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多方面成果,合理能動地運用和轉化到文藝理論體系的構建上來,缺乏深度消化和融會貫通?!薄爸猿霈F這種情況,問題的關鍵是還沒有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學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西方現當代各種文藝學說以及我國傳統文論資源之間的關系,沒能內在而非浮面地把當代中國文藝的經驗科學地提升和概括出來?!盵4]他還強調在當前的文藝理論建設中,要特別注意努力克服文藝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不良文風和學風,尤其要克服形式主義。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研究文藝理論,是學術界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陸貴山《科學發展觀與文藝發展路》一文就如何在文藝理論研究中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提出了他的看法:“不僅要尊重文藝的特性,而且特別應當理好文藝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社會歷史理性和人文關懷的相互關系……我們應當以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正確對待文藝的科學資源,創造文藝的科學理論,把文藝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文藝的科學發展。為此,必須處理好對文藝的科學研究與對文藝的相關的研究模式、研究理路的關系?!盵5]以上文章針對“中國夢”與中國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如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及怎樣在文藝理論建設中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等問題,提出了重要觀點,對中國藝術及文藝理論的發展進行了戰略性總體思考。

二、中國藝術的當代發展與當代性中國藝術的當代發展與當代性是2013年藝術學界熱議的一個重要議題。本來,中國藝術應呈現什么樣的“當代性”,如何呈現其“當代性”,應如何認識它的“當代發展”,是新時期以來人們曾經反復思考與討論的重要問題。2013年4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王文章藝術評論集《藝術當代性論評》,收入作者30多年來從事藝術管理和藝術研究所留下的“對作品的感悟、對藝術的理解、對文藝發展進程思考的文字?!@些文章雖大都不拘統一體例寫來,但概括或研究的內容,都是藝術的現實問題,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我對藝術當代性問題的認識,故以‘藝術當代性論評名之?!保ā蹲孕颉罚┪募小洞_立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文藝的當代性》一文最初發表于2008年,系作者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而作。文章回顧了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文藝發展的歷程,明確提出應“確立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文藝的當代性”。

文集中另一篇文章《中國當代藝術需要建構自身的當代性》,是作者2009年11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當代藝術院成立儀式上的講話。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系統論述了中國藝術的當代性問題,指出“藝術當代性的追求,永遠是藝術與歷史相生相伴的靈魂”,認為歷經30多年改革開放及全球化進程應運而生的中國當代藝術已形成自身一些鮮明特點,但中國藝術的當代創新仍面臨一系列重要課題:“1.如何在全球化的語境中體現藝術的當代性,即如何在本土與國際、民族與世界、東方與西方的語境中發展中國的藝術,確立自身的文化身份;2.如何面對商業文化的沖擊而保持文化藝術的獨立品格,這里涉及到如何重新評價、思考文化藝術具有的地位、價值、意義功能等問題;3.文化藝術應該與現實保持什么樣的關系,如何建立適合藝術發展的社會機制,以及如何從藝術的傳播、欣賞、收藏等角度思考藝術的發展戰略,等等?!彼赋觯骸爸袊敶囆g的追求,應當緊緊把握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進程的脈博,關心當代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訴求;緊緊把握文化藝術自身的發展趨向和人們審美趣味的發展變化,以獨創性的表達和獨特的藝術語言形式以及深刻的思想、觀念揭示、順應時代和人民的要求,正確表達對時代前進的關注和對這個時代人的命運的關切,用作品的豐厚蘊涵、直指心靈的震撼力量和藝術魅力贏得觀眾,不斷以作品觀念和形式的創新,為當代中國藝術的創新增添亮色?!盵6]2013年,中國藝術的當代發展及中國藝術的當代性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熱議。5月19日,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了“時代與使命——當代中國藝術發展研討會”。研討會以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實存在及其價值訴求為出發點,針對當代藝術概念的界定、中國當代藝術的內在精神、基本特征和未來發展方向等幾個重要學術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在分析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重新闡釋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內在本質,提倡開展更深入的中國當代藝術史論研究與案例分析,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健康發展和持續繁榮提供理論指導和路徑指引。這次研討會以中國當代藝術發生與發展的現場為研究對象,指出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潘公凱《關于“當代藝術”概念的自主性闡釋》對兩種不同范圍的“當代藝術”概念作了界定,著重強調了對后一種意義上的“當代藝術”應有“中國立場”的解釋:“‘當代藝術實際上有兩種所指或者說是兩個層面上的所指:一個是比較窄的范圍,一個是比較寬的范圍,這兩個所指所代表的語境是不一樣的。窄的范圍實際上是在現實討論當中所使用的范圍,是指國際主流、世界主流對‘當代藝術的理解。舉例來說,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798、宋莊、國際上很多雙年展所展現的那部分藝術形式、藝術理念和藝術語言,包括它背后整個所謂的藝術界就是這樣的一個操作系統,這是屬于國際上比較公認的當代藝術概念,這個概念在中國人看來是一個比較窄的概念。如果更密切地跟中國現實相關聯,我們理解的一個比較寬的概念,就是一個基于中國立場的闡釋。中國當下正在百花齊放、正在蓬勃向前發展的多種藝術形式都屬于當代藝術的大范圍,但這樣的一種解釋是中國立場的解釋。中國立場的闡釋從理論上、從國際上來講,需要中國人作出我們本土性的論證或者說自主性的論證或者說自主性的闡釋?!覀冃枰M快在中國立場、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基礎上,建構起中國美術的基礎理論和一套基本的闡釋語言,這是一項非常學術化的工作?!盵7]范迪安《“大當代觀”與“主體建構意識”》對當代藝術的復雜性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如何推動當代文化藝術的建設?!爱敶囆g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實,也是非常復雜的研究對象,如何能夠在今天的條件下從更多的角度對其進行探討,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艱難課題。當代藝術如此活躍的現狀,如此活躍的格局,如此本土與國際、理論與實踐的交叉,導致我們對其的觀察和研究必然是多角度的、多維的。第一,當代藝術研究要有‘大當代觀。第二,在當代藝術的創作上要有‘主體建構意識,‘大當代觀包括如何處理好當代時間與屬性的關系,當代藝術發生的契機,有時是在一個時間節點上發生的,具有時間的歷史價值?!蹦敲?,除了要有大當代觀還要有主體建構意識,“從不自覺走向自覺的藝術學理論研究”。[8]吳為山《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分析了當代藝術的現狀及存在問題,他認為:“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展望未來前景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存在的種種問題。藝術市場化給中國當代藝術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也使得少數藝術家為了迎合市場而喪失對崇高精神價值的追求。另外,與偉大的時代和民眾的需要相比,中國當代藝術尚需要有足夠分量的精品力作,與國際當代藝術的發展潮流相比,中國當代藝術不僅在新藝術媒介的運用上需要加強,并且在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和物質世界的廣度的發掘與表現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加強理論探討,明辨藝術真諦,表現時代主流價值?!盵9]葉朗在觀看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先生的畫展“彌散與生成”之后有感而發,立足于中國美學的立場,在《對我國藝術當代發展的兩點思考》一文中對中國藝術的當代發展發表了他的獨特看法:“第一,中國水墨畫是一種很純的藝術,是一種形式化、心靈化的藝術,即抽象的筆墨形式直接呈現生命情調、心靈節奏的藝術;第二,中國古人重視日常生活的審美,在日常生活中營造一種詩意彌漫的‘氛圍(‘境),這種‘氛圍給人以完整的生命體驗,引發多種感覺器官的美感的交會。這兩點對我國藝術在當代的發展提供了啟發。一、在新的時代,我們是否會迎來一種更形式化、更心靈化的水墨藝術,即水墨的筆墨形式本身更直接、更有深度地呈現生命情調、心靈節奏的藝術。二、在新的時代,我們是否會迎來一種營造詩意環境氛圍的藝術?!盵10]本年度有關中國藝術的當代性與當代發展的探討主要是在美術界展開的,但這種討論顯然遠遠超出了美術領域,對于整個中國藝術均具有普遍性的意義。藝術的當代性與當代發展,是所有藝術類別都無法回避、亟待加以認真思考、探索的重要問題。這種藝術的“當代性”與以往討論的藝術“現代性”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在有關中國藝術的當代性與當代發展的實踐選擇與理論思考中,如何體現中國的立場,如何與當代歷史相契合,如何符合社會發展方向,體現中國自己的核心價值,仍需要繼續予以深入的探索。

三、藝術基礎理論研究和藝術學學科建設的挺進藝術學理論(學科代碼1301)是2011年從文學門類獨立出來成為與哲學、經濟學、文學等學科門類相并列的第13個門類學科的藝術學(13)的五個一級學科之一,與其他四個一級學科音樂與舞蹈學(1302)、戲劇與影視學(1303)、美術學(1304)、設計學(1305)相并列。由于藝術基礎理論的研究一直居于“藝術學理論”的中心,以及藝術學理論具有“一般藝術學”的學科屬性與獨特地位,有關藝術基礎理論、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建設問題一直是藝術學升門以來引起人們更多關注的領域。2013年在這方面延續了前兩年的探討,在某些問題上則有更加深入的挺進和新的拓展。(一)藝術基礎理論在藝術學研究中,有關藝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基礎理論的研究往往具有某種穩態性,一般很難取得實質性的突破,甚至想取得一點引人注目的成果,都甚為不易,因此,這個領域常常顯得冷冷清清,波瀾不興。但本年度的藝術基礎理論探討卻出現了一些很有價值、值得重視的研究成果?!八囆g民主”作為一個帶有藝術政治學、藝術社會學色彩的命題,無疑帶有很強的現實性、實踐性,但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藝術基礎理論問題。而“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也是“十八大”報告所描繪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藍圖題中應有之義。在藝術思想史上,特別是在當代中國藝術理論研究中,有關“藝術民主”的思考不乏其人。但是,真正將“藝術民主”作為一個藝術基礎理論命題,用充分的篇幅從學理上對其作富有深度的、相當系統的理論探討的成果卻很少見到。

中國藝術研究院公共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列生發表在《藝術評論》雜志上的長文《“藝術民主”的命題指涉、歷史參照與現實反思》便是這樣一篇值得我們充分重視的研究成果。該文首先界定了“藝術民主”的內涵:“所謂‘藝術民主,乃是文化制度目標訴求意義上的價值取向,而非藝術本體追問維度的意義指向,代表著政府治理過程中對藝術涉身者、藝術涉身方式、藝術涉身范圍、藝術涉身過程等藝術涉身事態的政治承諾,而非那些涉及藝術存在形態的本質屬性顯形,是意識形態前置條件下對無視藝術規律、阻礙藝術繁榮等‘極端意識形態進行有效規避的制度理性思想成果與知識陳述。藝術民主的制度訴求價值目標,其次在于政府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國民提供開放性藝術公共空間,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政府資源、社會資源、民族傳統與民族間文化交往的聚集資源,為促進公民個體的有效藝術參與機會提供制度支持。(1)民主制度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刺激著個體的想象力并直接導致不同藝術種類的創造性生長。(2)民主制度對公共生活空間的拓展,使得更多的生存個體獲得藝術家身份或者廣泛藝術參與機遇。(3)民主制度對公共文化生活方式的非限制性寬容,使得古希臘藝術能在吮吸豐富的異域文化營養過程中,生長出富有民族身份感的偉岸文化身軀?!盵11]作者分別從命題指涉、歷史參照與現實反思三個方面,第一次對藝術民主這一重大理論命題進行了系統闡發,具有重要的實踐與理論意義。有關“藝術語境”的探討,是本年度藝術基礎理論研究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亮點。在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中,“藝術語境”已成為人們使用頻率相當高的一個語匯。在國外,甚至出現了所謂“語境主義”理論思潮。但是在國內的藝術理論界,關于藝術語境問題,一直無人專門作為研究對象從基礎理論的角度給以系統的理論探討。2013年,孫曉霞專著《藝術語境研究》出版,成為國內第一部系統探討藝術語境問題的學術著作。李心峰《藝術語境:藝術理論新焦點》一文,呼吁人們對于藝術語境問題給予充分的重視,將“藝術語境”看作藝術理論研究的一個新的焦點。他指出:“研究藝術的語境,嚴格地說并不是一個新課題。在藝術思想史上有不少相關的思想資料。特別是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藝術理論思潮從結構主義走向了解構主義及各種后現代理論形態。其中,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文化研究、新馬克思主義,以及開放的藝術概念理論、藝術界理論、藝術制度論、藝術場理論等等的興起,讓人們看到,任何一個‘文本都是特定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條件下的產物,而要解讀這個文本,則勢必會關涉到具體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如果沒有語境性要素的支持,一件藝術品甚至都有可能會成為非藝術或反藝術。如果具備了一定的語境,原本是非藝術的東西卻有可能被重構為藝術。關于藝術與語境有著密切聯系;藝術品意義的形成受語境制約,已成為藝術理論研究領域的一個共識?!?/p>

作者認為,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的藝術環境、藝術家、藝術品和藝術接受這四大基本要素“均已被藝術理論的聚光燈所聚焦并形成了各自的理論流派的情況下,藝術理論思考的重心,理應轉移到從整體上思考藝術與語境的關系上來”。在作者看來,“從藝術基礎理論建構的角度對藝術語境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便是一個極有價值的理論課題”?!瓣P注藝術語境問題,加強有關藝術語境的理論思考,這既是藝術理論發展到今天的一種歷史必然要求與邏輯上的內在需求,又是破解當下藝術生產中一系列理論與實踐難題的一條富有前景的路徑?!盵12] 對于藝術的定義,一直是學界所熱衷的話題,但有關藝術的定義能否超越西方的話語作出某種新的言說?劉悅笛《當今西方藝術定義與非西方的挑戰——兼論一種全球藝術定義的可能性》一文對藝術的重新定義提供了東西方融合的新的視角及可能性。他認為,當下西方對藝術的定義以分析美學為主導,逐漸形成以功能性、程序性與歷史性三種藝術定義方式為主流的西方藝術概念。隨著全球化互動的增長,從有關藝術的定義開始朝著非西方拓展,呈現了一種“全球性”藝術定義的可能性。但這種回到人類學的新構想,仍要超越西方—非西方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13]他認為回到人類學將作為重構藝術定義的一種適宜的選擇,由此可得到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藝術概念,從人類學意義上重新建構藝術的定義。藝術意象作為美學、藝術理論和藝術學的核心范疇[14],它與以往藝術理論中所謂“藝術形象”及中國古典藝術論中的意象、意境、境界等概念的關系、與審美意象的關系,它作為藝術之為藝術的本體性規定的意義,以及藝術意象的內涵與外延究竟應如何闡釋,等等,是當代美學與藝術理論長期關注的核心問題。2009年,葉朗一部美學原理著作分別以兩個不同的版本即彩色插圖本和黑白插圖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前者書名為《美在意象》;后者書名為《美學原理》,書中“美在意象”、“意象就是美的本體”、“藝術的本體就是審美意象”、“藝術創造始終是一個意象生成的問題”等命題更加突出了“意象”作為美的本體、藝術本體的意義。他的這一成果再次將美學、藝術理論的探討聚集于“意象”問題。此外,在新時期研究意象問題的學者中,安徽師范大學汪裕雄教授(1937-2012)貢獻良多,曾出版“意象三書”即《審美意象學》(1993)《意象探源》(1996)《藝境無涯》(2002)。2013年,人民出版社重刊汪裕雄上述“具有清晰的內在邏輯關系,反映出汪裕雄先生一貫的治學態度,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的“審美意象學三書”,使我們得以在新的語境下重溫作者有關審美意象、藝術意象探索的心路歷程,以期對這些重要問題作出新的思考、新的探索。在有關藝術意象的新的探索中,2013年問世的施旭升專著《藝術即意象》是又一部從藝術本質與藝術本體的維度深入系統地探討藝術意象的值得重視的研究成果。該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從意象角度理解藝術及藝術創造之門。該書從意象本體的角度闡釋中西藝術及審美文化,認為意象乃是理解中外藝術審美及各類藝術創造的“眾妙之門”,從美學、心理學、符號學、傳播學、文化人類學的多維視角來審視中西藝術中“意象”范疇的豐富內涵,確立“藝術即意象”的本體觀念;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藝術意象的生成、構造的特質及其傳播、流變的規律,進而就中西意象藝術的發展及其相互影響進行了比較研究,并對大眾傳播時代的意象消費展開了具體討論。以上論文及著作對藝術民主、藝術語境、藝術的全球定義及藝術意象等問題的探討,在藝術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進行了新的拓展與深度挖掘,呈現出一種日漸活躍的可喜景象。(二)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學科建設有關藝術學尤其是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學科建設,是2011年、2012年藝術學界討論較多的問題,2013年,圍繞這一話題的討論仍在繼續。其中,有些研究成果作了很有意義的新的探索。黃惇《從不自覺走向自覺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關于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特別強調了藝術學理論作為藝術學一級學科在研究對象上走向真正自覺的重要意義。文章從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教學實踐尤其是碩士博士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困惑出發,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有關藝術學理論學科對象的鮮明看法。針對藝術學理論的對象應是“藝術一般”而非具體藝術門類現象這一流行見解,他認為:藝術學理論研究不應該僅僅以藝術一般或藝術世界的整體作為對象,“而是應該把所有的藝術門類都當作是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基礎對象。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并不是越抽象、越寬泛就越好,也不是一定要跨越多少藝術門類,這是因為,如果選取具有典型闡釋意義的某一個藝術門類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也同樣可以討論具有一般意義的藝術規律問題,那么這并不妨礙它成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好選題?!薄耙粋€美術學或者音樂學的研究論文選題,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個案研究,只要它能夠指向一般,并對藝術門類有上升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的,甚至對其他藝術門類活動也有啟示或參證的功能,它便具有了一般的意義,便可以視作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具體形態,視之為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課題。因此,有一些藝術學理論研究選題與藝術門類研究選題相吻合是很自然的事情,關鍵是看其著眼點與結論是否指向一般?!覀冋J為,藝術門類研究與藝術學理論研究之間雖然存在著復雜的交叉關系,但其中的區別是可以界定的??傮w而言,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可以是藝術一般,也可以是藝術特殊,但其研究指向必須是對一般規律的揭示?!囆g學理論論文無論是以藝術一般還是以藝術門類為對象,其最終都應當指向藝術一般規律的研究,否則,它便不具有理論的普遍意義及其應有的指導價值,便不能被視為藝術學理論論文?!盵15]該論文從實際出發展開討論,通過對藝術學理論學科在對象上的一般與特殊關系的深入辨析,解決了藝術學理論在研究對象上一直困擾著我們的一大難題。于平《大數據時代的藝術學對策研究》一文指出了藝術學學理建構方面的薄弱環節:“對于藝術學的學理建構,事關學科門類獨立后的學科品質,藝術學各藝術樣式學理建構的特質,在于其具有極高藝術含量的實踐性,如何將這種‘實踐性上升為‘實踐理性,是藝術學學理構建的核心課題。兩年過去了,我總覺得藝術學學理建構似乎還缺點什么,而這個所缺之點不只是在‘實踐性上升為‘實踐理性方面顯得薄弱,而且在‘學理性轉化為‘學理對策方面顯得極度疲軟?!盵16]文章認為,應掌握大數據時代藝術發展量的宏大,正視藝術的多元與多產,關注大數據時代的思維轉變。要運用大數據時代的科學手段,來開展藝術學研究,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王一川在《藝術學理論:在體制空間與中西差異中探路——2013年度學科觀察》一文中,從本年度藝術學理論事件與發展動態、藝術史與藝術類型史的辨析、藝術學理論的本科專業建設、藝術學理論學科正式名稱的確定等幾個方面,對2013年藝術學理論的發展做了全面概括和整體分析。他指出:“纏繞于藝術學理論學科四周的疑團在所難免,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但要緊的還是以學科自覺及自信的姿態,盡力利用已經開拓出的藝術學理論學科體制空間,繼續中國特色的普通藝術學探路之旅,并在探路中展開中西對話、以及與其它四個一級學科的對話。持續的探路和對話,宛如學科搖籃,有可能把藝術學理論學科從稚嫩而逐步地搖向成熟?!盵17]尹文在《東西方藝術觀念比較與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一文中分析了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不同涵義,并就藝術學理論的層次與學科結構做了分析:“藝術學學科課程安排與學科結構有關,遵從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識論一般規律,處理好藝術實踐與藝術理論的關系,處理好藝術專業課程與藝術學理論專業課程的關系,處理好藝術專業與文科各專業的關系,處理好藝術專業與理科、工科各專業自己的關系,在學科交叉的實踐中發展藝術學理論,以科學的嚴謹、實證、邏輯與藝術的激情、想象、浪漫相結合,展開科學與藝術的兩翼開啟民智創造未來。藝術理論來自于藝術實踐,是藝術家在藝術創作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是長期的藝術發展的歷史總結,藝術學理論是由具體的、豐富的學科知識內容構成,絕不是所謂的純理論。同時藝術學理論還要接受藝術創作實踐的檢驗?!盵18] 此外,本年度在藝術基礎理論研究和藝術學學科建設方面,還出版了高建平《全球與地方:比較視野下的美學與藝術》、聶振斌《中國藝術精神的現代轉化》、長北《傳統藝術與文化傳統》、劉方喜《審美生產主義——消費時代馬克思美學的經濟哲學重構》、金雅《人生藝術化與當代生活》、范昀《藝術與啟蒙:十八世紀歐洲啟蒙美學研究》,張法《文藝學?藝術學?美學——體系構架與關鍵語匯》,李心峰《藝術類型學》,方李莉、李修建《藝術人類學》,顧兆貴《藝術經濟學》,李榮啟《藝術語言論》,李倍雷、赫云《比較藝術學》,馮鋼《藝術符號學》,王一川《中國藝術學年度報告(2012-2013)》,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成果選介匯編(第1輯)》等學術專著、研究報告、資料匯編及[美]阿諾德·貝林特《藝術與介入》、[美]納爾遜·古德曼《藝術的語言——通往符號理論的道路》、[法]夏爾·波德萊爾《美學珍玩》、[日]谷川渥《藝術的言詞》、[韓]樸異汶《藝術哲學》等譯著。

這些沉甸甸的學術成果的集中出現絕非偶然,表明藝術基礎理論與學科建設正愈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應該說,與過去兩年相比,藝術學理論在學科發展上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面對升門后的學科發展,亟待對各種現存問題進行厘清與解決,適時調整發展戰略,順應學科建設發展要求,進行藝術學理論的學科建構??傊?,本年度的有關探討有了切實的推進。

四、有關藝術批評的新思考

藝術批評是藝術學理論學科重要構成部分。2013年,有關藝術批評的討論較為熱烈,在這些討論中提出了新的問題,作出了新的思考。重要文章主要有王蒙《重拾藝術評論的尊嚴》,王文章《〈戲曲藝術評論集〉自序》《〈藝術當代性論評〉自序》,仲呈祥《文藝批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彭鋒《什么是藝術批評》《當下作為話語生產的藝術批評》等,分別從不同角度對當代藝術評論發表了各自的看法。王蒙《重拾藝術評論的尊嚴》揭示了當代文化生活、生態、觀念正在發生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市場與傳播的力量日益壯大,“藝術傳播與接受的便捷性、大眾性、消費性、參與性飛速增長,而其高端性、經典性、嚴肅性、思想性的式微,令人不無憂慮?!贬槍@種變化,王蒙認為:“關鍵在于必須具有強有力的藝術評論”,大聲疾呼要“重拾藝術評論的尊嚴”,呼喚“我們的藝術評論的態度、水準、公信力、權威性、使命感”,倡導一種“具有高度的學術性、專業性、嚴肅性、權威性與公信力的評論”,指出我們的藝術評論“需要不濫用行政性資源,需要樹立對于藝術專業的敬意與慎重負責的態度,需要樹立評論的不屈、不淫、不移、不跟風、拒絕與揭露炒作的獨立品格”。面對當下良莠雜陳的藝術生態,作者指出,今日的藝術評論“還需要樹立在藝術上看高不看低的觀念”?!拔覀兊乃囆g評論關注的應該主要是這些高品級的東西,并且要讓全社會懂得珍惜、尊敬與追求高品級的經典的藝術?!薄叭缃裎覀兛梢詤⒖寂c掌握票房、銷量、點擊量、出鏡率、商業效益的狀況,卻不可以以之替代藝術本身的標準,我們更不可能為了紅包、友誼與公關而向受眾發出錯誤的信息,我們的文學評論、藝術評論應該懂得愛惜自身的形象?!盵19]王文章在《〈藝術當代性論評〉自序》中強調了評論者是否有獨特的發現的眼光的根本性意義,指出:“文藝論評,應該是論者基于閱讀或欣賞的審美感悟,而對文藝作品本身或文學藝術家整體創作的審美分析。古人云:‘操千曲而后辨音,觀千劍而后論器。聞多見廣,談藝論文或可中的。但最根本的,還在于論者是否能以具有獨特的眼光發現,對作品或文藝現象作出符合藝術本質規律的客觀揭示?!盵20]仲呈祥《文藝批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論述了文藝批評“為人民”的宗旨、文藝批評應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以及文藝批評應具有宏闊的哲學視野、必須堅持文藝批評的科學標準等問題。他說:“為生活寫真,為人民立言,是文藝批評的核心價值所在”?!芭c文藝要為人民服務一樣,文藝批評也要為人民服務,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歷史觀所決定的?!薄啊疄槿嗣竦奈乃嚺u,要求批評家在行動上成為對人民負責任的批評家,要求批評家自覺地深入生活以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從而做到以科學的文藝批評,去培養高雅、文明、幽默、機智的審美創作與鑒賞群體,同時抵制以庸俗的市儈的文藝批評,去造就浮躁、平庸、淺薄、低俗的社會文化氛圍?!薄皣以谛滦蝿菹乱愿叨鹊奈幕杂X和文化自信倡導文化大發展、藝術大繁榮,落實在文藝批評戰線的具體表現,就應該是高度重視‘為人民立言的批評宗旨,凝聚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走向文化自強。對于今天的文藝界而言,文化自覺就是要自覺認識文藝化人養心的獨特功能,自覺把握文藝創作與批評不從屬于經濟思維和工具理性思維的獨特規律,自覺踐行文藝不可逃避的歷史責任和時代擔當;文化自信就是自信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紅色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永存的魅力,自信世界先進文明中適合中國國情民情的東西能夠為我所用,自信與時俱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對文藝創作與鑒賞的一元化主導作用?!?/p>

文章還認為:“文藝批評要有宏闊的哲學視野,一部優秀文藝作品的最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產生,即其價值的最終理想實現,不僅憑借作品自身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而且有賴于作品面世后批評家們辯證的哲理思辨及其指導下的科學的文藝批評、對作品做出實事求是、入木三分的科學評價,才能超越作品實現感性認識基礎上的理性升華,也才能幫助欣賞者提高審美修養。讀點哲學,悟點歷史,懂點辯證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文藝批評要加強哲學關注,要提倡批評家從哲學思維層面考慮問題。文藝批評有了宏闊的哲學視野,就能夠敬畏歷史、珍惜今天、放眼未來,也才有可能重新贏得鮮活的批評生命力?!标P于文藝批評的科學標準,作者認為:“科學的文藝批評的體系建設,首先要有科學的批評標準。我一向堅信,‘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的辯證統一是評判文藝作品價值的最高準繩?!盵21]2013年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主辦的“第一屆全國青年文藝論壇”成為本年度藝術批評領域一大亮點。

此前,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于2011年成立“青年文藝評論中心”,每月舉辦一次“青年文藝論壇”,以青年學者、評論家為主體,關注中國文藝的前沿與熱點問題,以介入深、范圍廣為主要特征,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者和評論家,圍繞當代文藝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研討,對我國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的健康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到2013年6月已舉辦20余期。在此基礎上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青年文藝論壇以“轉型年代、青年與中國故事”為主題,與會代表、資深學者、青年批評家各抒己見。

王能憲在論壇開幕致辭中對青年文藝論壇給予高度肯定:“文藝評論是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論研究與藝術創作之間的一種中介與結合,‘青年文藝論壇的青年學者以他們深厚的學科基礎和知識結構,介入對當前文藝現象與作品的評論之中,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方式?!辈娬{了文藝評論的重要性:“文藝評論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于辨別優劣,通過選擇、分析、評判,促使優秀的作品脫穎而出,同時也使粗劣的作品相形見絀,從而使整個文藝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保持一種良好的生態,這是評論所應盡到的責任?!盵22]

呂品田就文藝評論應該“說什么”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今天,我們在堅持自身的文化立場、切合我們的主流價值訴求的前提下去‘說,要‘說體現中華文化立場的,以至于足以和我們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話語。要自信地表達我們的意見,根本地改變我們在國際語境中,在國際話語體系當中的失語狀況?!盵23]白燁對當代文藝批評表達了看法,認為有四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是“散兵游勇需要整合?!?,第二是“代際斷檔需要接續”,第三是“批評新人需要平臺”,第四是“文學批評需要自救”[24]。論壇特別強調了文藝批評的中國文化立場與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問題:“多名資深專家指出,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長,我們應當建立文化自信,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場上形成一套自己的話語。當前中國在各個領域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演繹著一個又一個‘中國故事?,F在文藝作品所表征出的問題,用原有的理論框架已經分析不了。面對如此復雜的現實,如果評論家按照原有的闡釋框架對作品進行分析,這樣的批評肯定是失效的。新的問題需要新的理論框架和理論體系。在20世紀80年代,批評者引進了一些新的理論,就直接可以拿來對作品進行分析。但是現在,面對新的中國經驗,我們只能去創建一種超越傳統的理論框架。他們特別提出,希望青年文藝論壇能夠建立一種真正的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體現中國自身價值觀的話語體系,從而為中國文藝評論的發展和繁榮留下新的一頁?!盵25] 全國青年文藝論壇直面當下文藝現狀,深入到最前沿的文藝觀察與文藝思考中,秉持“好就說好,壞就說壞”的公正立場,體現了青年批評家的批判鋒芒,展露了青年批評學者的才氣與銳氣。論壇以現場性、互動性和對話性為特色,為青年批評家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話語平臺。在本年度有關藝術批評的思考中,還出現了頗為系統的對于藝術批評的哲學反思成果,即彭鋒《什么是藝術批評》《當下作為話語生產的藝術批評》等文章。這些文章所思考的是:“究竟什么是藝術批評?它與藝術理論、藝術史和藝術實踐之間具有怎樣的關聯?理想的藝術批評應該具備哪些要素?”針對這些問題,作者力圖“對藝術批評本身做一種哲學反思,澄清藝術批評的實質”。作者這樣回答上述問題:“如果要給藝術批評下個簡明的定義,我們可以說,藝術批評就是關于藝術品的話語?!薄叭绻覀儗⑺囆g作品理解為語言(廣義的‘語言),將藝術批評理解為話語,將藝術理論理解為文本,那么藝術作品、藝術批評和藝術理論之間的關系就比較清楚了。藝術作品是事實,藝術批評是話語,關于藝術作品的話語,藝術理論是話語的話語。換句話說,藝術批評是一階的(first-order)話語,藝術理論是二階的(second-order)話語,因此藝術理論或者美學通常也被稱之為‘批評的批評或者‘元批評?!标P于藝術批評的實踐性或應用性,作者說:“我們強調批評是介于語言與文本之間的話語,目的是突出藝術批評的實踐特征或者應用特征。藝術批評不是純粹的理論研究,而是具體的問題解決?!u是一種以理論為支撐的實踐活動……。由于藝術批評是以話語為媒介,我們容易忽視它的實踐性或應用性,而強調它的理論性?,F在我們可以對藝術批評做出更為詳細的規定:‘藝術批評是建立在藝術理論和藝術史基礎之上的關于藝術作品的話語實踐,以增進對藝術作品的理解為目的。這里所說的‘藝術作品涵蓋所有的藝術門類,‘話語實踐包括書面和口頭、獨白和對話等形式?!痹谖恼轮?,作者還討論了藝術批評的“要素和步驟”“標準和共識”等元批評問題,引人思考。[26]今天,網絡社會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藝術的生態,對此藝術批評何為?黎楊全《數字時代藝術批評的空間轉向》對此作了探索,認為:“隨著‘網絡社會的來臨,文學、音樂、影視與書畫等藝術作品不再居于傳統藝術場館,而是借助網絡得到了廣泛的生產與傳播。藝術的‘光韻被不斷祛魅,日趨大眾化、民主化,然而,藝術批評卻未能作出及時、有效的調整,絕大多數藝術批評家仍只愿意在傳統批評體制中對一些經典藝術作品進行反復闡釋與分析,而較少到網絡空間中去發言,對網絡空間中的藝術現象普遍‘失語。一面是藝術作品在網上海量的創作與傳播,一面是網上專業性藝術批評的‘缺席,藝術批評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共生關系出現了嚴重的脫節。藝術批評家應該與時俱進,介入網絡,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讓學術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然而,這種介入并非一件易事,網絡空間不同于原來的紙質媒體,它深刻地改變了藝術批評的傳統模式,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空間效應,要想有效地進入網絡空間發言,藝術批評的主體、方法與話語都必須作出相應的‘轉向?!盵27]當下的社會,藝術與生活相連接,促進了藝術的繁榮,也導致了劣質作品的泛濫,藝術市場的虛假泡沫,藝術鑒賞的混亂不堪。這就需要藝術批評站在客觀公正科學的支點上,為真正的藝術作出公允的評價與判斷。藝術批評在今天擔負著前所未有的價值評判使命。應該說,本年度的藝術批評不只較以往在數量上有了較大提高,而且出現了直面批評現實與問題的坦率的、有理論高度與思維深度的、系統的“批評的批評”及批評的哲學反思,令人振奮。

五、藝術史研究的新進展藝術史與藝術批評一樣,是藝術學理論學科中的重要一翼。藝術學理論學科中的藝術史,一般指藝術的通史、綜合史、比較史,也包括對藝術史學科自身的反思研究。2013年藝術史研究方面主要學術著作及文章有:李希凡主編《中華藝術通史簡編》(1-6卷)、方李莉專著《中國陶瓷史》(上、下冊)及論文《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新藝術史觀——以中國陶瓷史的研究為例》、李軼南《開放與重構:中國藝術史研究芻議》、徐習文《中西方學術比較視野下的中國藝術史研究》、李軼南《文化視野下的藝術史觀:溫克爾曼史學思想探微》等,這些成果呈現了藝術史研究的新的進展。李希凡主編《中華藝術通史簡編》(1-6卷)于2013年8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吨腥A藝術通史》為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重大課題,李希凡總主編,共14卷,700余萬字,上千幅精美圖片,2006年初版精裝印刷?!吨腥A藝術通史簡編》作為它的簡編版,將其文字大幅壓縮至200余萬字,圖片也有大量壓縮,使之更易用于學術普及和高校教學,讓這一重要藝術學研究成果盡可能地發揮更大的作用。該書結合歷史遺存、文化典籍以及出土文物實物,以藝術學的視野系統介紹了我國藝術的發展歷程。匯聚了學術前沿的最新成果,以歷史為線索,勾勒出數千年中華藝術的歷史脈絡,既注重各藝術門類的演變進程,又留意每一歷史時代各藝術門類相互影響、交融互動的紛繁景象,在縱橫交錯中彰顯中華藝術的靈動與壯美,圖文并茂地再現了中華藝術千年歷史。徐習文《中西方學術比較視野下的中國藝術史研究》一文探討了中國藝術史學如何在開放的跨學科研究中保持自身學科邊界的問題,認為:“中國傳統的藝術觀一直存在他律性外向藝術觀和自主性內向藝術觀。西方的中國藝術史研究之所以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得益于吸收同行的成果和視角,以及藝術史以外學科的啟發等。但是,引入西方的研究方法,需要遵守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本土‘家法和‘學規而且以藝術和審美為中心。借助風格、空間、色彩等藝術分析手段,考察藝術風格形成背后的宗教、社會禮儀、政治因素,小心謹慎地進行跨學科研究,由此,既保持中國藝術史學成為一門開放的學科,又使其在與其他人文學科交叉研究中保持自身邊界?!盵28]方李莉《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新藝術史觀——以中國陶瓷史的研究為例》一文探討了“以藝術人類學的方法和角度來研究各類不同文化的藝術史”是否可能的問題,嘗試開創一種藝術史研究的新的范式。作者說:“在這樣的研究中,古人的文化語境與社會情景,就是我們所要進入的‘異文化。相對于古人來說,我們可以互為‘他者。而我們的田野就在大量的古文獻、古遺址、古文物中,我們可以在這樣的田野中與古人對話?!弊髡咭蕴沾蔀閷ο髞韲L試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新的藝術史范式,這對整個藝術史研究頗有啟示意義。這是因為陶瓷藝術的歷史在中國藝術史中既有其鮮明突出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其誕生至今有一萬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陶瓷雖然只是一種生活產品的制作,但其涉及到中華民族的整個發展過程,包括文化、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方方面面,是一個巨大的復雜工程?!谶@里,筆者只是發揮自己的專長,從藝術人類學的角度切入,將重心放在對其歷代的美學思想和藝術風格形成的動因的描述上,并關注不同時期的思想意識系統、社會系統、技術系統,包括自然系統與信息系統在陶瓷生產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同時得出了藝術的起源是物質與精神、宗教與勞動等多元性的綜合因素所產生的;思想意識系統作用于技術系統,并引起社會系統的變革;中國的歷史不能用機械的進化論的觀點來將其分為原始時期、奴隸時期、封建時期、資本主義時期、社會主義時期,要用人類學的觀點來重新審視,并以陶瓷史的發展來論定秦漢以后的中國并不是封建社會而是平民社會;在研究中國陶瓷史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到縱向的時間演進,還要關注到橫向的空間傳播等看法。同時通過中國陶瓷史的研究,認為在文明歷史變遷的過程中,起作用的不僅有懷特所說的思想意識系統、社會系統、技術系統三個方面,還包括自然系統和信息系統,這種信息系統的表現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的陶瓷器都不是孤立發展的,而是通過世界性的貿易和交流,促使了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并且認為越是到近代,越是現代社會,這種代表著傳播和交流的信息系統就越重要,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信息傳播越快,社會變化的節奏就越快?!?

作者特別看重她的以人類學視角研究中國陶瓷史的一般藝術史借鑒意義:“以藝術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中國陶瓷史,是一種新嘗試和一種新的探索。在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筆者看到不同的理論范式的運用,使得歷史凸顯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和面貌都會有所不同,其讓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重新審視歷史。而且所有的藝術史,我們都能以此種方式去重新研究,必定會有新的認識和新的解讀結果?!盵29]作者這種努力突破傳統的藝術史研究范式勇于嘗試藝術史研究的新的范式的學術探索與創新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她的思考與嘗試,也將對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六、藝術教育與藝術管理的新發展隨著藝術學獨立成為第13個學科門類,藝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藝術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13年關于藝術教育和藝術管理的論文主要有:王廷信、楚小慶的《文藝教育必須走出凝固化模式——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王廷信教授訪談錄》,王鐵軍的《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智態”教學模式的建構》,陳德洪、王越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批評——從公共藝術與公共體育的比較入手》,譚堯升的《高等藝術院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探析》,束霞平的《綜合性大學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討》,方李莉的《走向田野的學術生涯》,梁玖的《確立設置藝術學理論教育的“生態性主體成長課程論”》,孔新苗的《現代美育二題:全球化·跨文化》,劉立明的《提純藝術境界,承擔文化責任——恭王府公共空間的文化藝術營造》,范丹姆、李建修的《審美人類學:經驗主義、語境主義和跨文化比較——范丹姆教授訪談錄》等。譚堯升在《高等藝術院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探析》中指出:“結合國家所需藝術人才的新特點和藝術人才培養的新實踐,提出藝術理論研究型人才、藝術教育教學型人才、藝術技能型人才、藝術應用型人才、社區藝術人才、民族藝術人才和區域性藝術人才等七種人才培養模式;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改革涉及三個層面的關系問題:一是社會需求與藝術人才的關系,主要涉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藝術文化生活發展的要求、學科發展的要求等方面的問題;二是高等藝術院校的辦學宗旨、定位和特色與藝術人才培養的關系,主要有藝術精英人才的培養、藝術大眾人才的培養、民族藝術人才的培養或藝術理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三是培養質量與藝術人才的關系,包含培養的教學質量模式、培養的質量目標、培養的質量評價等方面的問題?!盵30]王鐵軍在《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智態”教學模式的建構》中指出:“所謂智態,就是建立在自然生態環境之上,通過人的設計活動與行為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既順應、適合自然生態本質,又能夠滿足、適應人的居住與生活等實用需要的人造環境,使自然生態由于人的設計行為而上升為一種‘智態,即智慧地處理自然生態而達成的一種生態智慧的境界?!盵31]他認為,“‘智態是關于‘人本的環境藝術教育理念。是與當代‘大教育觀相契合的關乎環境藝術學科發展的新思路與新構想。新的教學理念需要建構相應的教學模式,如此才能實現環境藝術教育的新突破和學科的新發展。所以,‘智態理念必然要落實到實踐策略與教學模式中。使其對教學思路、內容、方法等產生實質的影響?!盵32]提出了全新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王廷信、楚小慶在《文藝教育必須走出凝固化模式——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王廷信教授訪談錄》中指出:“文化自覺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如果要用簡單的語言來表達的話,那么我認為文化自覺就是要讓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公民把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傳播文化、保護文化當做一種習慣。對于文學藝術而言,人才培養的核心是要培養人們自覺自愿地熱愛文藝、從事文藝事業的習慣。人們常常說習慣成自然,但教育模式的凝固化、教育方針的意識形態化在很多情形下不合乎人的自然習慣。也就是說,這些模式化的東西往往讓文學藝術外在于人的本性?!盵33]這些文章結合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值得學界重視?;厥?013年,中國藝術學取得了諸多成就?!吨袊囆g學大系》大型系列叢書在2013年繼續出版了一批高品質的學術著作,為中國藝術學研究打造了學術精品。藝術學基礎理論和學科建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藝術批評直面藝術現場與批評本身,與藝術創作攜手,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數字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藝術學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呼喚著藝術學理論與學科建設調整步伐,加速前進。但不可否認的是,藝術學尚處于學科建設初期,在理論體系建構、學術譯介、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等方面仍不容樂觀。藝術學的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責任編輯:徐智本)

參考文獻:

[1]仲呈祥.文藝宗旨是提高民族精神力量——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筆記[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01).

[2]陳晉.文化建設提升歷史感,凝聚“中國夢”[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01).

[3]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1-06(01).

[4]董學文.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學[J].藝術評論,2013,(02).

[5]陸貴山.科學發展觀與文藝發展路[J].藝術評論,2013,(02).

[6]王文章.藝術當代性論評[M].上海:三聯書店,2013.4.

[7]潘公凱.關于當代性藝術的自主性闡釋[J].藝術評論,2013,(06).

[8]范迪安.大當代觀與主體建構意識[J].藝術評論,2013,(06).

[9]吳為山.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當代藝術[J].藝術評論,2013,(06).

[10]葉朗.對我國藝術當代發展的兩點思考[J].文藝研究,2013,(11).

[11]王列生.“藝術民主”的命題指涉、歷史參照與現實反思[J].藝術評論,2013,(03).

[12]李心峰.藝術語境:藝術理論新焦點[J].藝術評論,2013,(09).

[13]劉悅笛.當今西方藝術定義與非西方的挑戰——兼論一種全球藝術定義的可能性[J].文藝研究,2013,(07).

[14]李心峰.藝術意象:超越意與象的對立——現代藝術學核心范疇論[A]//現代藝術學導論[C].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

[15]黃惇.從不自覺走向自覺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關于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J].藝術百家,2013,(02).

[16]于平.大數據時代的藝術學對策研究[J].藝術百家,2013,(05):6-9.

[17]王一川.藝術學理論:在體制空間與中西差異中探路——2013年度學科觀察[J].藝術評論,2014,(01).

[18]尹文.東西方藝術觀念比較與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J].藝術百家,2013,(03).

[19]王蒙.重拾藝術評論的尊嚴[J].藝術評論,2013,(10).

[20]王文章.《藝術當代性論評》自序[J].藝術評論,2013,(10).

[21]仲呈祥.文藝批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J].藝術百家,2013,(02).

[22]王能憲.“第一屆全國青年文藝論壇”致辭[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01).

[23]呂品田.要高度重視藝術批評“說什么”的問題[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01).

[24]白燁.文學批評代際更迭的標志[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01).

[25]崔柯.第一屆全國青年文藝論壇綜述[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01).

[26]彭鋒.什么是藝術批評[J].文藝研究,2013,(07).

[27]黎楊全.數字時代藝術批評的空間轉向[J].民族藝術,2013,(02).

[28]徐習文.中西方學術比較視野下的中國藝術史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29]方李莉.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新藝術史觀——以中國陶瓷史的研究為例[J].民族藝術,2013,(03).

[30]譚堯升.高等藝術院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探析[J].民族藝術研究,2013,(03).

[31]李新.“智態”研究——王鐵軍環藝教育新理念[A]//讀畫錄[C].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

[32]王鐵軍.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智態”教學模式的建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

[33]王廷信、楚小慶.文藝教育必須走出凝固化模式——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王廷信教授訪談錄[J].藝術百家,2013,(02).

Abstract:Up to 2013, arts science has been upgraded for 3 years. In this year, scholars in arts field profoundly learn the spirit of 18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actively think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al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 and actu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 They emphasize national confidence, values, and Chinese manners, and they discuss how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and art. And some remarkabl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e contemporary advancement and contemporariness of Chinese art is another hot issue in arts field in 2013.In 2013, in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studies, there appear some research results worthy of paying attention to. For example, art democracy is a proposition full of color of artistic politics and artistic sociology. And it undoubtedly is a significant and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 full of a strong sense of reality and practicality. In addition, discussions centered upon definition of artistic context, art image, non-westernization are worthy of paying attention to. Discussion centered upon art criticism is also very hot. Furthermore, fields of art history, art education, and art management also achieved a lot.

Key Words:In 2013; Arts Science; Chinese Dream; Contemporariness of Art; Artistic Democracy; Art Criticism

猜你喜歡
當代藝術文藝理論
中國當代藝術研究
1942,文藝之春
當代藝術拓展城市文化新“綠洲”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論的高一氧化還原反應教學
“理論”與“實踐”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克里夫蘭當代藝術三年展論壇
盛滿理論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現代都市里文藝青年們的 困惑、掙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