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以來藏傳佛教教育理念探析

2015-05-28 07:08崔博李楊
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 2015年4期

崔博 李楊

摘 要:藏傳佛教在修持中向來重視上師的作用,沒有哪一個僧人能夠在沒有上師指導的情況下獲得成就。而宗喀巴大師所創格魯派更是在改革前派弊端的基礎上對僧人的教育極為重視,對為何、如何以及親近怎樣的上師有著明確的規定。本文旨在通過對蘭仁巴大師所作《菩提道次第心傳錄》一書中有關上師的內容進行分析,管窺格魯派的僧人教育中上師的地位、意義、基本特點等。

關鍵詞:菩提道次第心傳錄;上師;格魯派

文明的傳承基于教育,在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上,教育理念以及方法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起到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西藏文明作為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完整、系統、理論化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與宗喀巴大師的時代。1409年,宗喀巴大師在拉薩以東的卓日窩切山創建甘丹寺,并在該寺推行系統化的佛學教育,主張先顯后密、顯密結合的教育模式。在這個教育模式中,上師有著殊勝的地位。學員只有在上師的指導下學習佛教五部大論和其他經典后,通過考核方能獲得相應的格西學位。就如何進行有效的修持,宗喀巴大師寫就了《菩提道次第廣(略)論》。該書成為格魯派修習戒定慧三學的標準性論述,為后人所遵從。而蘭仁巴大師則依據此書和自身的修習心得,寫就《菩提道次第心傳錄》一書。在書中,蘭仁巴大師開篇就對親近上師法做了大篇幅的論述。下面本文將就親近上師的意義、如何親近上師以及親近怎樣的上師進行簡要論述。

在上師供養侍奉方面,蘭仁巴大師通過大量引證《勝樂主續》、《文殊親教經》、《桑布扎續》、《真智慧續》、《華嚴經》等經文的內容和若干事例來進行了詳細的說明。首先,供養三界眾生不如供養一居士,供養三界居士不如供養一位依信入道者,供養三界依信入道者不如供養一位依理入道者。以此類推,對在預流位者、在一還位者、在不還位者、在阿羅漢位者和在緣覺位者的上一級供養功德超過對眾生數的下一級的供養功德。

蘭仁巴大師利用譬喻、推理、經典等為依據,論證了弟子們親近供養侍奉上師的必要性。而對于依止上師后所得的功德利益,蘭仁巴大師也做出了詳細的論述。對于上師進行思念祈請則可獲得超越一般觀修所得之福德,得到更多的本尊的加持,并且所得福德和加持是一種一有俱有的善功德。尊敬和供養思念上師,即為獲得正知的快捷和唯一有效途徑。

除對親近上師的功德利益進行論證和描述外,《心傳錄》中對于不敬上師的嚴重后果也用大量的事例和邏輯推理給予了充分的介紹和論證。根據之前供養上師就等于甚至超越供養一切佛,蘭仁巴大師推導出詆毀一個上師就等于甚至超過詆毀一切佛菩薩的結論。并認為詆毀上師的罪過甚至超過了犯有四重墮罪和五無間罪,因為后者可以通過密法的消業法消凈,而前者的罪業則是消除不了的。除此之外,蘭仁巴大師還對從他方面不尊敬上師分別采用事例、經典和譬喻的方式闡釋了各種行為所會產生的惡劣后果。

此后,蘭仁巴大師在其《心傳錄》中先后介紹了應該如何親近上師,以及親近怎樣的上師。藏傳佛教重視對上師的選擇。對于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上師,《心傳錄》對于不同的上師有著不同詳細的規定。就傳戒上師而言,《戒律三百頌》中規定:

戒行清凈知律儀,愛護病弱居處凈,財法二施饒益眾,及時傳教好上師。

在這里規定了成為上師應該滿足戒行清凈、通曉律儀、有慈悲心、居處清凈、知時機等五個條件。這五條可以歸納成德性和學問兩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極為類似。

而對于大乘道上師,蘭仁巴大師在《心傳錄》則借用彌勒的《經莊嚴論》中的一段話進行了界定:

善師需具戒定慧,德勝勤奮學問廣,具有正見善解說,富有慈悲有耐性。

與傳戒上師相比較,大乘道上師的要求尤有不同之處。對他的要求要比傳戒上師更高,除了上述兩類五條以外,還應該具有“十個條件,即一者調伏,二者寂靜,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經富,七者覺真,八者善說,九者悲深,十者離退”,只有具足這十種品相的才可以成為合格的上師。

對于密宗上師所應具備的德相,《心傳錄》通過引用《上師法五十頌》中的一段話給予了解答和界定:

守持三正具慧心,能忍正直無欺詐,懂得藥咒驅魔方,具慈悲心通經教,掌握內外雙十,懂得壇城制作法,精通密道修練法,信念堅定根處凈。

對密宗上師提出了十三種要求,包括守持三正、富有慧心、能忍、正直、無欺詐、懂藥咒法、具慈悲心、通曉經教、掌握雙十法、懂得壇城制作法、精通密道修練法、信念堅定和根處凈等等。

綜合上述對三種上師的德相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到藏傳佛教在上師的選擇過程中是十分謹慎的。對于上師有著很高的品性、知識、能力、意志方面的要求。對應到我國當前社會教育的師資隊伍中來看,教育除了注重知識的傳授以外,更加注重的是上師自身品性對弟子的影響。自古以來,教與學是不能對立或者獨立存在的。上師的選擇是由弟子來完成的,而上師對于弟子也同樣有著選擇的必要和權力。只有具足德相的上師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弟子,而且也只有優秀的弟子才能從上師那里獲得真正的無上加持和功德。對于弟子的要求,《心傳錄》引用了《中觀四百頌》的話說道:

心正聰慧求上進,此乃堪稱聞法器。

綜合上文來看,藏傳佛教的教育體系具有如下特點:一,極力推崇上師的地位作用,將上師與佛菩薩等同起來,要求弟子對上師樹立絕對信心并極盡恭敬之事;二,在教育過程中分層次分類別進行,上師對于不同的弟子教授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內容必須有具有不同德相的上師進行教導;三,在教育弟子的過程中主張學修并舉,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灌輸,而是通過上師自身德、行對弟子的修行進行言傳身教,最終幫助弟子體驗宗教的終極關懷。正是在這種理念和方式的指導下,宗喀巴大師所創格魯派培養出了諸多為后人崇敬的高僧大德。

參考文獻:

[1]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M].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

[2] 蘭仁巴大師著,多識仁波切譯.菩提道次第心傳錄[M].甘肅民族出版社.2006.

[3] 嚴玉明,王文東.藏傳佛教傳統倫理教育體系之探討[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3.5

[4] 華熱·才華加.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特點及現代性啟示.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3

[5] 周拉,班班多杰.簡論藏傳佛教中上師善知識與弟子的關系[J].法音.2009.2

[6] 尕藏加.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發展歷史及其特質[J].世界宗教研究.2004.3

[7] 周潤年.藏傳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綜述[J].西藏大學學報.2007.9

[8] 班班多杰,周拉.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系(四)[J].法音.2008.1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