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浦西山勒封院題記》考略

2015-05-30 10:48孫同德
中國書法·翰墨天下 2015年7期
關鍵詞:南浦篆隸黃庭堅

孫同德

《南浦西山勒封院題記》屬于摩崖石刻,黃庭堅撰并書。文字內容是一篇散文體游記,本無題,題目為后人所附,故又有《南浦行記》《西山碑》《建中碑》等多種稱謂?,F在所存是一塊約縱150厘米,橫340厘米,厚180厘米的渾圓臥石,摹刻面高100厘米,寬260厘米,凡21行173字,大字行楷,字徑10厘米左右。碑石原位于北宋南浦郡南浦縣(今重慶市萬州區)西山勒封院流杯池畔的石壁上,拔地丈余,后來由于劈山移土,建房修路等原因,地面漸漸填高,碑身相應下沉,現已沒于地面以下。碑石所在的高筍塘地區已是鬧市,周圍樓宇鱗次櫛比,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林泉勝景已蕩然無存。石刻先后定為四川省和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建有碑亭保護。石刻釋文如下:

庭堅蒙恩東歸,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實與其從事譚處道俱來。西山者,蓋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柏薈翳之,門水泉潴為大湖,亭榭環之。有僧舍五區,其都名名日勒封院。樓觀重復,出沒煙霏之間,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歲修禊事于此。凡夔州一道,東望巫峽,西盡存耶,林泉之勝,莫與南浦爭長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東、西二堂于茂林修竹之間。仲本以為,不奢不陋,冬燠而夏涼,宜于游觀也。建中靖國元年二月辛酉江西黃魯直題。

題記以優美的詩化語言,將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極言西山景色之美,格調清新雋永,令人心曠神怡。美文與墨寶合為雙璧,慕名前來賞碑攬勝者不絕,效仿題留者亦眾(在碑石周圍區域尚能尋見宋人題刻遺跡多處,有的直落“步涪翁后”字樣)。據民國《萬縣志》記載,清咸豐七年(1857)萬縣知縣馮卓懷曾將此石刻拓片寄呈其老師曾國藩,曾氏譽之“海內存世,黃書第一”。曾氏的推崇更提升了石刻的名氣,一時間摹拓者蜂擁。惟惜該碑隱于偏僻,后來漸被淡忘。由于椎拓過度和人為毀損,該碑至民國年間已面目全非,早期拓本難覓。

這篇題記創作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二月,黃庭堅剛剛結束長達六年之久的貶謫川渝的生活,奉詔東歸赴任的路上。這時黃庭堅已56歲,生命進入了晚年,官場的槍林箭雨和生命的驚濤駭浪,已使黃庭堅的生命和藝術境界臻入化境,不會因“蒙恩”而狂喜和“東歸”而沖動,然而從“投荒萬里無歸路”到“春江一夜雨連明”,心里的喜悅是難掩的。這喜悅還緣于兩個月之前剛剛為其唯一的兒子黃相完婚,還由于在赴任途中又可以飽覽一番林泉之勝,拜訪一下故友——這是必須也是他的最樂(此前他曾經有兩次于赴任途中因耽于山水而延誤到任日期,從而受到處罰)。黃庭堅作為名滿天下的文豪和平反昭雪的名仕來到南浦,不管是路過還是應邀,地方官員的招待應是例行的,但太守高仲本西山置酒有不同的意義:其一,高仲本是黃庭堅的故交,也是黃的崇拜者,對黃懷有崇敬之意;其二,高仲本與黃庭堅政治觀點一致,對黃庭堅被貶懷有不平,正值其復出東歸途中,順便為其祛晦、餞行;其三,作為地方長官,他要請黃庭堅為當地百姓做一件善事,就是為西山撰文,以稱其勝,利用黃庭堅的名人效應為西山景區做一下推廣宣傳。故友的盛情款待,“林泉之勝”帶來的愉悅和靈感,“蒙恩東歸”的欣喜,好友好景好心情這三個要素難得齊備,激起了黃庭堅的創作沖動。黃庭堅在南浦僅停留了一天多的時間,游完西山后欲游岑公洞,但因雨未遂,爾后即由高仲本陪同東下,到達夔州(今湖北奉節)的第二天寫下這篇千古名作,交由高仲本帶回入石。

黃庭堅書法的藝術成就,最主要的體現在他的草書和被稱為“黃體”的大字行楷書。世人對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研究,一方面重視其草書,推為繼張旭、懷素之后的第三座高峰,而其被稱為“黃體”的行楷書包括大字行楷書略受忽視;另一方面,更重視其墨跡,而對其碑刻類作品尤其是摩崖類作品研究不夠。其實,那些存世已經甚少的融于特定的自然環境或人文環境之中的摩崖石刻,情景渾然,天人合一,具有墨跡或刻帖所難以企及的藝術魅力。這篇石刻作品正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從其形貌狀態看,原碑具備以下特點:一是體量巨大,算得上是此類作品中的鴻篇巨制,為存世罕見;二是與自然環境互為映襯,相得益彰,已成為所在環境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點晴之筆(當然由于社會和自然原因的破壞,其原始環境已經不復存在);三是自然形態保存相對完好,辨識度較高。從創作過程分析,該作品則具備以下優勢:一是原創性,文章和書作均出自黃庭堅本人之手,且文章內容和書寫狀態和諧相生,完美統一,堪稱雙壁,不同于所謂的抄書;二是主題創作,針對性強,純粹有感而發,絕非刻意造作;三是理性創作,有備而為,力求作品的完美,雖是應約但絕非應酬。上述兩個方面的六個特點,奠定了這幅作品在黃書譜系中的地位。

對于該石刻的書法藝術特色,可以透過作者的身世命運、書學理念及實踐、創作背景等路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體味和把握。所謂宏觀,是就黃庭堅大字行楷類作品的總體藝術特征而言;所謂微觀,即指該作品體現的個性藝術特色。要深刻體會這篇作品的藝術魅力,還需要探究黃庭堅大字行楷書體形成的原因。

黃庭堅在書法上的美學追求,常謂“尚意”“重韻”等,然其最為個性和最具實踐意義的一點是對“脫俗”的自覺和執著,不僅貫穿理論,而且付諸實踐。他旗幟鮮明地主張:“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黃庭堅以強烈的脫俗意識統領其書法理念與創作實踐,尊法但突破了唐法的樊籬,尊師但沒有步老師的后塵,從點畫到結字大膽創新,在不斷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漫長探索中,創造出了戛戛獨造、拔俗逸塵、奪人眼目、動人心魄的“黃體”書,可謂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知行合一的成功而偉大的書體創新者。

中國書法的師法資源博大而精深,豐富而多元,黃庭堅獨具慧眼,他的取法非常前瞻而獨到。北宋前期的書法,承襲前朝余緒,大致囿于唐人法度的樊籬,蘇軾奏響“尚意”之先聲,而真正大刀闊斧的創新立異者則是黃庭堅。他學書的過程一直與其求學做人的經歷相伴,幼年即承家學,并相繼受益諸多名師。其大致的學書歷程是少年跟隨其通篆隸的父親接觸過篆隸,亦受益于舅父李常;青年追摩周越、王安石等時賢;青少年時期進步緩慢;中年拜于蘇軾門下,在蘇軾指導下學習顏真卿,找到了真感覺,走上了正途,由此大幅提速;晚年徹悟人生,并得江山之助,頓悟筆法,臻入化境。除了崇拜二王以外,他把顏真卿、蘇軾作為精神偶像和書法楷模,一般認為其于顏、蘇處得益最大。但是這些還遠不足以成就其書,值得注意的是他向碑取法的“師碑”傾向。他對自認為出于二王之手的摩崖石刻《瘞鶴銘》頂禮膜拜,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且師承痕跡明顯。他強調楷法和草法須從篆隸來,指出:“余嘗觀漢時石刻篆隸,頗得楷法。后生若以余說學《蘭亭》,當得之?!薄巴跤臆姵鯇W衛夫人,小楷不能造微入妙,其后見李斯、曹喜篆,蔡邕隸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張長史觀古鐘鼎銘、蝌蚪篆,而草圣不愧右軍父子?!彼€明確地表達了他向篆隸取法的高明與自信:“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耳,不知與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惟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彼€指出“陶冶章法,悉自小篆中來”。向《瘞鶴銘》、“漢時石刻篆隸”“小篆”取法的傾向姑且稱之為“師碑”,這“師碑”傾向是他從豐富的書學資源取法的前瞻而獨到之處,也正是黃體行楷書所以成功的“不傳之妙”。至于他是否屬意過所謂的“北碑”尚無確證,這并不重要,但他在漫長的宦游歷程中曾到洛陽遍觀僧壁間題字,作為篤信佛教的他訪謁龍門石刻亦應合理,而實際上《瘞鶴銘》兼具了北魏的雄渾蒼茫和晉宋的空靈生動。黃庭堅的“師碑”傾向,當然與600年后興起的“碑學”不是一回事,這里也沒有將二者附會的意思。然而“碑”的概念應是理解黃書的一把鑰匙,由是觀,黃體大字行楷書點畫的雄強、結體的奇崛、章法的斑斕、氣息的野逸、視覺的沖擊等方面的風格取向無疑近于“碑”的美學特征。對“碑”的大門的無意觸啟,使黃書展示出一片新的氣象。

黃庭堅的大字行楷書的形成,是其書法進入成熟期的重要標志。這個時期,黃庭堅喜用也善用這種字體進行創作,不僅創作了大量的獨立作品,還不避奪主之嫌地用這種大于主體字體的書體創作題跋。與該刻石同時期的主要作品有《砥柱銘》《明瓚詩后題卷》《跋東坡書寒食詩帖》《經伏波神祠卷》《松風閣詩卷》等。觀讀這些作品,不難感覺到明顯地別于他人的藝術特色:從點畫看,長槍大戟、縱橫郁勃、一波三折、沉著痛快;從結字看,內斂外肆、交錯盤結、崢嶸奇崛、豪氣鼓蕩;從章法看,字密行疏、上銜下引、避就隨意、瀟灑爛漫;而且通篇筆墨鮮活靈動,氣息酣暢淋漓,氣場雄強震撼,充滿內在的生命張力和外在的視覺沖擊力,頂天立地,驚世駭俗。

這篇石刻作品在大致具備以上基本藝術特色的同時,也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主要體現在:朗潤感、舒和感、行氣感、親近感等四個方面。(一)朗潤感,主要從筆墨效果和點畫形態體味。藏鋒的強調,中鋒的堅持和澀行的重視,濡墨飽滿而對筆鋒注墨又有控制,“圓”的因素相對優勢于“方”的因素,“筆圓韻勝”,所謂“篆楷”或“行篆”的藝術效果明顯,朗潤之感油然而生。這主要由技術技巧控制,大自然的剝蝕也許起到一定作用。(二)舒和感,可以從結字和章法去品味,取舒緩舒展之意,和取沖和溫和之意。舒和的反面是激厲,也可用不激不厲會意舒和。這一點是由心理因素決定的,當然心理亦受環境影響。(三)行氣感,從分行布白體會。在《明瓚詩后題卷》,或《砥柱銘》這樣單字成行或少字成行的橫卷作品中,以及《鉤深堂》這樣少字數的碑石作品中,是很難有強烈的行氣感的,但是這篇石刻作品,以2.6比1的長寬比,以比八尺整紙周邊還要大出10厘米的橫向巨幅,為分行布白的發揮提供了馳騁的空間。體味這幅作品渾然瀟灑的行氣感,可以使人聯想到“雁陣排空”“群丁拔棹”等意象,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就作品整體氣勢而言,上述手卷作品宛如“彩練當空”,而這幅巨作則是“銀漢委地”了。兩種感覺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四)親切感,屬于作品的情感色彩,由作品的文字內容和書寫狀態決定。這篇作品氤氳著春天的氣息,充盈著生長的力量。觀讀這篇作品,仿佛看到春風融雪,山茶吐蕾,有如身臨其境,遂生向往之心,涵詠期間,心靈受到撫慰。

猜你喜歡
南浦篆隸黃庭堅
南浦河守邊記
傅山《雜記》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新時代·新風采上海市第七屆篆隸書法展”舉行
春日相思
踏莎行
王匯泉
黃庭堅書論(上)
黃庭堅論書85則(中)
清·傅山論書句
書法好入門(十二)篆隸古法(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