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圣的“書中龍”

2015-05-30 15:51胡抗美
中國書法·翰墨天下 2015年7期
關鍵詞:橫畫篆隸結體

胡抗美

《十七帖》是王羲之創造的今草典范,它中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是進入草書的必經之路,是不斷提高草書創作水平的必臨之帖。應該說,《十七帖》建立了今草秩序,但我更看重的是它的創造性、想象力和表現力,正是這些給一代又一代書法人以啟迪,引導草書藝術不斷向深入發展?!妒咛酚兄缭綍r代的人文價值和藝術空間,其藝術境界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理想,所以它可謂今草之源頭之一?!妒咛吩煨蜕鷦?,變化無窮,氣息沖和,剛柔相濟,對于草書創作來說,它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給歷朝歷代的書家帶來了無盡的啟發。唐代以后,有很多書家如蘇東坡、趙孟頫、康里子山、董其昌、王鐸等等都在《十七帖》上下過功夫。

古人對《十七帖》評價很高,宋代書法家、書法評論家黃伯思認為,《十七帖》是“逸少書中龍也”。王羲之作為“書圣”,為后人留下了眾多寶貴的精品佳作,黃伯思視《十七帖》為這些佳作中之龍,可見《十七帖》的地位之高。宋代理學家朱熹對《十七帖》評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敝祆湔驹诶韺W的角度對《十七帖》作出如此評價是很有意義的。他認為《十七帖》的創作過程從容自在,胸中有法而不受法的拘束,一切都從自己胸中自然流出,所表達的是內心的真實世界,毫無為寫而寫之意。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薄妒咛窞榻癫輨摿⒘酥贫?,構建了書寫秩序,比如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用筆方圓并用,寓方于圓,藏折于轉。而圓轉處,含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道勁于婉媚之內,外表從容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我們在學習《十七帖》時,要善于發現、總結。比如用筆上的中側相兼,中鋒是傳統的,而側鋒是他的貢獻;再比如字形的縱橫相兼,橫是章草古樸、渾厚的表現,縱勢為連綿創造了條件則是王羲之的創新;還比如字與字之間的斷連相兼,斷是今草的初始形態,而連則開啟了連綿、分組的新氣象。

《十七帖》有墨跡本,如《遠宦帖》《游目帖》等,更多的是摹刻本,我認為,不管墨跡本還是摹刻本,對于我們來說都是寶貝。關鍵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刻苦的臨,另一個是認真的研究。

一、《十七帖》與篆隸筆法

學習《十七帖》至關重要的問題,我認為是篆隸筆法問題。如果不了解篆隸筆法,就不能真正進入《十七帖》,從這個角度說,篆隸筆法是進入《十七帖》的鑰匙。

我們對篆書筆法的理解要考慮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原始筆跡;二是秦前金文;三是秦后刻石。綜合起來看,篆書筆法的表現主要是線條飽滿渾厚,線形圓轉曲婉,粗細基本一致,起收圓融含蓄??疾烊孔`發展完善過程,它的中鋒平動勻致用筆和線性屈曲盤繞的本質始終都沒有變過,所以,我認為篆書筆法的關鍵,第一是中鋒;第二是平動;第三是勻速;第四是粗細勻一,圓轉婉通。

理解隸書筆法,要以理解篆書筆法為基礎。篆書筆法決定篆書線型為粗細一致、屈曲盤繞,而隸書筆法則是把篆書這根屈曲盤繞的線拉直、截斷,變粗細一致為粗細長短有別。同時賦予點畫以入筆收筆新的方法,這就是隸書筆法。隸書筆法的主要表現是起筆逆鋒頓挫,行筆平實醇厚,收筆平出或捺筆波挑;轉折改圓轉為方折,或斷而后連,或斷后分作兩筆。

篆隸筆法在章草中表現得最為靈活,從而確定了章草上承篆隸、下傳今草的歷史地位。章草的基本筆法有以下幾點:第一筆的起筆和最后一筆收筆的橫畫帶有蠶頭雁尾的筆調,向右斜挑,強調末筆,其個性很大成份表現在收筆上;點畫多為弧形,點畫間多有連筆;左右結構基本不連,字與字間基本獨立。

以上我們主要對篆、隸筆法作了簡要分析,同時也講到篆隸筆法轉化到章草后的形態,那么如果將篆隸章草筆法綜合起來考慮,尤其是如何將篆隸筆法運用于新體書法的創作之中呢?我認為歷史上有三位書家的理論值得研究。

第一個古人是褚遂良以及他的“印印泥”“錐畫沙”之說。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仆嘗聞褚河南用筆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閱江島間平沙細地,令人欲書,復偶一利鋒,便取書之,險勁明麗,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蓋草正用筆,悉欲令筆鋒透過紙背,用筆如畫沙印泥,則成功極致,自然其跡,可得齊于古人?!蓖ㄟ^蔡希綜的介紹,我們得知褚遂良的喻體是“印印泥”“錐畫沙”。褚河南通過“沙”的形象把點畫線條的力,表述得栩栩如生。很顯然,褚河南所講之“沙”一定是沙地,不是黃土地,也不是沙灘。那么,沙地和沙灘錐畫時有什么不同呢?就是欲行而有物以拒之,竭力之爭的力的不同。我小的時候,常常打著赤腳在雨后的流沙平地上行走,軟軟的、綿綿的,有下陷感,卻不致于陷進去,也常常順手拈起樹枝在流沙平地上寫字,體會樹枝在沙中欲行難行的感覺,這就是書法點畫創作時的力。這種力就是篆隸、章草的力,也是《十七帖》的力,學習《十七帖》首先要找到這個力的感覺。

第二個要研究的是懷素以及他的“折釵股”之說。古人對“折釵股”有許多論述,我認為朱履貞的“折釵股者,如釵股之折,謂轉角圓勁力均”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獨到性。他提到“折釵股”在點畫中的具體部位,那就是“轉角”處,這一點很重要。朱履貞說“如釵股之折”,我想起我們小時候玩的一種游戲——從樹上折斷一些小樹枝,長大約有兩寸多,然后用中指與大拇指的指尖部使勁將樹枝擠壓成弓形,當樹枝的彎曲度欲折未折時,形成一種彈力,這彈力可致樹枝突然從手中飛出去。我認為,這個游戲是對“折釵股”的彈性、韌勁及力感極為恰當的解釋。

第三個要研究的是顏真卿以及他的“屋漏痕”之說?!拔萋┖邸笔蔷忘c畫的質感而言的,并非僅指方法論。梳理歷代書家對“屋漏痕”的解說,無非“藏鋒”“ 圓潤”“盈中”“蟲食木葉”等??偟目从袔c值得研究,一是“不露圭角、起止無跡”;二是澀行舒緩的運動速度;三是豐盈沉厚的行筆效果;四是著眼于“痕”,其“痕”兩邊有暈,貫通聯屬,雖豐富而統一。古人對“屋漏痕”的解釋有兩個方面的形象,大多數人認為是房屋墻壁因雨漏而留下的痕跡。另一種說法也很有意思,認為“屋漏痕”是指月亮從屋頂空隙照進來的一束光柱。我認為兩種說法都有道理,都能用來解釋“屋漏痕”線條的妙處。同時我還認為,“屋漏痕”是有厚度的,渾厚、厚樸、厚實的感覺都存在。因此可以想象,如此厚重的“屋漏痕”不會是印在磚墻上,而是刻畫在土墻的墻體里。只有這樣才會出現藏頭盈中、起止無跡的效果?!霸鹿狻闭f也很有道理,我當兵入伍前住的籬笆墻的茅屋,后來住的是土墻瓦房,對這根光柱既熟悉又親切。那時不知是灰塵還是幻覺,完全可以在光柱里看到數不清的運動體。光柱是圓潤的,月光越強,光柱越厚壯圓潤。光柱的這種圓,中間是突出的,兩側則環抱而透明。我小時候寫顏楷,曾對老師說,一根橫線或豎線,就像我們家的那支光束。

“印印泥”也好,“錐畫沙”也好,“屋漏痕”也好,“折釵股”也好,都可以理解為對篆隸筆法的解讀,“屋漏痕”的兩端可謂“起止無跡”,這就是篆書起筆收筆的意態;“錐畫沙”的澀行節奏也就是篆隸行筆所要求的美感;“折釵股”外拉力與內收力的統一,就是篆隸轉筆的最佳狀態。為了說明外拉力和內收力的概念,我們還要接著講前面講到的樹枝彈跳飛出去的故事。當樹枝受到拇指和中指擠壓后,由直變彎,彎的外部受力之后樹枝的顏色由青綠逐漸變得發白,這就是外拉力的作用;彎的內部樹枝的皮慢慢有些發皺,這就是內收力的作用。

《十七帖》點畫、結體分析

1、《十七帖》中“點”的特征?!妒咛分泻苌儆腥c水的字,偶爾出現那么一兩個,基本上沒有標準點的形態出現。但是,《十七帖》中點的形態卻隨處可見,甚至出現了點的系列。因此,研究點的表現是學習《十七帖》的重要內容。我們以《郗司馬帖》為例,對點作一個簡單分析。

先看點在結體中的位置:“都”字的點處在該字的末筆;“足”“下”“示”“字”的點處在字的上方;“下”的兩點處在字的下方,左右相對;“數”的兩點處在字的上方,也是左右相對;“為”的點處在字的中間,起穩定作用;“慰”的點處在字的外廓,如“高山墜石”。從點所處的位置看,上下左右中,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派上點的用場。從方向上看,處在上方的點左右搖擺,以向左方向為主,比如“足”“下”“示”的上點方向都向左,而“字”的上點方向則向右;“下”的兩點和“數”的兩點,雖然所處位置不同,但都是一左一右,呈呼應之勢; “為”的點方向向右,但角度上與“字”的上點方向有所不同;“字”的上點方向純粹向右,而“為”的內點則向右偏下;“慰”的點也是向右的勢,但它如同飛來石,凌空而立。從用筆上看,“足”的點外圓內方;“下”的上點尖入尖收:“下”的下面兩點和“數”的兩個上點形態基本相同,左點都有提按,右點都有頓挫;“示”的點切鋒入筆;“慰”的點尖入,然后頓筆出鋒。從這些點的來源分析,有的本身就是點,有的是橫的縮寫,有的是豎的縮寫,有的點代表著眾多的筆畫,說明點是草書中不可或缺的造型元素。

中國書法的點是有靈性的,它能隨著書法家的情感變化而千姿百態?!妒咛返狞c豐富多彩,生動多變。根據章法的需要,橫豎撇捺等都可以變線為點,通過點進入人們的內心?!妒咛钒押芏嘧肿兂牲c的集合,如“下”“心”“不”“言”等,讀起來的確有點點滴滴在心頭的感覺。

2、橫豎撇捺都是在展開的過程中完成的,在展開中造型,在展開中表現節奏。橫畫在《永字八法》占有兩席之地,一個是“勒”,一個是“策”?!袄铡笔窃诒寂軙r的瞬間思考和判斷,是快速中的限制。比如《逸民帖》中“前、東、佳、懷、矣”等字,橫畫的速度都是快中有慢?!扒啊钡臋M畫迅速完成后,收筆時減速向左,空中運動一直回到橫畫的入筆處才落筆寫第二個點畫;“東、佳、懷”的橫畫都是在收筆(勒馬)時判斷下一步右上角度大小的;“矣”的橫畫是在收筆后回鋒向左下行進的,其中“勒”意表現在收筆和回鋒的過程中?!安摺笔强祚R加鞭,速度比“勒”要快一些。比如“為”的橫畫與撇畫連接時,盡管改變了行筆方向,但對橫畫的速度沒有絲毫的影響。

豎畫在永字八法中稱為“弩”,“弩”的速度相對“勒”和“策”都要慢一些,其形態多成弓形,有一定的弧度?!洱埍L分械摹氨!弊趾汀督z布衣帖》中的“布”字,它們的豎畫速度與其他點畫用筆速度相比,都顯得慢一些。

撇畫在永字八法中,長撇叫做“掠”,短撇叫做“啄”。掠的速度是舒緩的,它像女人用篦子篦長發一樣,似有阻力又無阻力,太慢顯得笨拙,太快可能進行不下去?!墩敖分械摹罢?、省、大”都有這種感覺?!白摹钡墓澟木o促果斷,像啄木烏那樣,不啄則已,只要啄就很快。如《遠宦帖》中的“多、張、余”等,再如“禾”旁與“人”旁的短撇,一般都是一帶而過,干凈利落,一點也不遲疑。

捺畫在永字八法中叫“磔”,“磔”是一個很沉重很恐怖的字,它是古代一種分裂牲體的祭神儀式,另一層意思是一種酷刑,俗稱“五馬分尸”。由這兩層意思可以想象它的用筆速度,充滿著殺氣,也有臨刑前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分析不同點畫的用筆速度,說明點畫在形成過程中是有規律可循的,也說明快慢、疾澀、輕重是變化的,這就是點畫的節奏。結體是點畫的組合,當然也可以說是不同節奏的組合。上面提到速度有疾快、相對快、快、舒緩(不快不慢)、緊促、果斷以及肅殺之氣等,其實不外乎快慢二字。但是,正是這快慢二字生發出了點畫、結體強烈的節奏感,這就是謝林所說“有限地呈現出來的無限”的道理。當然,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

根據這些道理,我們在臨摹中一定要找到爆發點,找到由快到慢的節點,也可以說要找到它的節奏。同為“及”字,《龍保帖》中的“及”的快速在第一筆,而《游目帖》中的“及”的快速卻在最后一筆?!短焓蟾嗵返墓澴喔幸埠軓??!疤臁庇陕娇?,“鼠”放在快節奏內,到“膏”的前兩筆出現一個較短的弱快,緊接著又開始了快節奏…

我在前面說到書法的點畫都是在展開中完成的,并結合《十七帖》講了節奏在展開過程中的表現。下面講《十七帖》的造型是怎么在展開中進行的。首先講變化性造型。這種造型理念在人們心目中有普遍的共識,人們往往認為同樣一個字在同一件作品中的模樣不一樣,往往能體現出書法家的創作能力。在《十七帖》中,形態變化精妙精彩的有很多。我僅舉幾個典型的例子:“之”“足”“下”“以”“此”“得”“所”等。這些字之所以在形態上有變化,是因為它們上下左右的點畫、上下左右的結體及章法向它們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說,形態的變化是有動力的,它因勢因形而變,而不是我們在大腦中所記住的各種不同的字形,那種靠記憶檢索來決定造型的辦法,游離于創作過程之外,給人以明顯的僵硬、呆板、做作的印象。第二是在收放中造型。收放是《十七帖》比較常用的造型方式,這里僅以《兒女帖》為例進行分析。第一行除“娶”字之外,基本以放為主,第二行收放的十分得體,前兩個字疏朗開張,“唯”字的上半部分呈放勢而下半部分收緊,緊接著“小者”二字將字間距緊縮為零,以成收勢,并且與上面的放形成對比,使放者更放。更為精彩的是,“尚未”二字再次放開,“婚耳”二字再次收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收放交替、形態萬千。我們在讀第二行時,還有一個細節很重要,就是從“一”字開始到“未”字結束,給人的感覺是收中有放,放中有收,在點畫造型幾乎相同的情況下,自然地運用字間距進行視覺造型,讓人感到生動而不覺得雷同。第三是利用空間造型。人們對《十七帖》有中和典雅、不激不勵的評價,但如果認真研究,可以看出作者的空間意識相當的強烈?!斗e雪凝寒帖》中的“復得”二字同為左右結構的造型,但“復”字的中間距離相當大,而“得”字的中間距離就特別??;《服食帖》中的“恫悵”二字也一樣,“恫”字的中間空白相當緊,而“悵”字的中間空白相當敞亮。類似的還有“安”“取”“恨”等字,都大膽地打破了結構。講到的這些空間造型的類型,只是給大家一個范例,而不是說只有這幾個字才可以調整空間,就是說,空間是可以隨著情感變化的需要而隨時調整的。第四是動感造型。動感造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同人們照相,證件照就顯得規規矩矩,正襟危坐,談不上什么藝術,而側面照呢?馬上就生動起來、活潑起來。側面照不像證件照,把眼耳鼻口全部暴露無遺,它給人們視覺的只是被選取的一部分,其他部分故意不表現出來,留給人們去猜想?!稘h講堂帖》就是一個側面照?!疤谩弊衷煨碗U絕,“畫”字造型夸張(上部左傾,中間右傾),“時”字和“講”字都處在擺動中,“講”字的右邊一層一層地上傾,如同樓梯臺階;“時”右大左小,左藏于右中,如同袋鼠媽媽懷中的小袋鼠。第五是圓轉造型。圓轉和環轉是《十七帖》點畫、結體造型的又一大特點。同時,轉是草書的特性,它就是靠轉來說話的。因此,點畫的入轉收,在草書中轉極為重要。我們以《譙周帖》為例,該帖和其他帖一樣,其形有圓和半圓之分,其圓中有提和按之別。圓形可以稱作環轉,就是指點畫中那些360度的造型,如“譙”字的右邊部分、“周”字的中間部分、“外孫”的兩個圓、“尚”字的下部、“為”字的左下部、“在”字的中右部、“其”字的橫畫下面、“具”字的上部等;半圓形可以稱作圓轉,就是指點畫中那些小于360度的造型,如“周、有、高、不、副”等。草書中的圓或半圓的形成,不是千篇一律的劃圈,其線形是有粗細變化的,速度也有快慢變化,用筆也有提按變化。如“具”字的圓,入筆線粗,然后提筆加速,線條變細,然后線條再略變粗,完成了一個半圓和一個圓;“有”的兩個半圓一個提按接著一個提按,完全是彈跳似的舞蹈動作。所以,草書的圓也好,圈也好,一定要有點畫意識,一定要有筆法意識。

三、《十七帖》章法分析

《十七帖》是王羲之14年中給一個朋友書寫的28封信件稿。信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基本都是些柴米油鹽、噓寒問暖的日常生活,既沒有倫理之教,也沒有作為書法藝術傳世的初衷,也就是說,沒有目的性,沒有立場預設。如果把《十七帖》看作一本小說集,它和《紅樓夢》一樣,其有極強的廣泛性和適應性。所謂廣泛性,他可以觸及到人性的方方面面;所謂適應性,是指它可以超越時代,超越風格?!妒咛房缭絻汕?,也正是它的中和及它的“和而不同”,所以方方面面都能接受,方方面面都會有不同的體悟。我們讀《十七帖》千萬要防止風格流派等預設,思想也不能僵化,哪個字好,哪個字不好都是相對的,關鍵看整體的需要,要看組合效果,要看對比關系?!都t樓夢》第九回就講了一群孩子在學校打鬧的事,很真實,很有味道,各種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愛看。如果把他們寫成苦讀圣賢書、如何懂禮貌,人們可能讀一遍就夠了,絕不會去讀第二遍。曹雪芹沒有立場預設,他就寫生活,結果成為了千古佳作?!妒咛芬苍谥v故事,其中也有一群“孩子”在打鬧,這群孩子就是粗細長短、大小正側、輕重快慢、提按頓挫等。這些對立矛盾的交織,可以說錯綜復雜,它們讓你“剪不斷,理還亂”。這些矛盾的對立都反映在作品中,又真實的反映著作者的內心世界。所以,《十七帖》也在講故事,我們學習《十七帖》就要弄清楚它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下面,我從章法角度來讀《十七帖》這部“小說”。

1、開篇《郗司馬帖》守章草秩序,字字獨立,以疏朗著稱。該帖以靜為主,靜中有動,以靜顯動。靜,表現在字的大小變化不大,線條粗細也無大的起伏,字間距基本相同,行間距寬闊,用筆速度也比較均勻。其實,這些靜的表現,也同時是動的條件,正因為線條粗細起伏不大,才顯示出“十”“七”兩個切筆的厚重;正因為字的獨立,以端正居多,才顯出“郗”字的側勢、“馬”字和“即”字的傾斜;正因為字間距相同,行間距寬闊,才顯出字與字之間筆斷意連的呼應;正因為用筆速度相對均勻,才顯出相對快速的“未去”和“具”字的靈動??偟目?,該帖的疏朗、均勻,字間距相等、行間距寬闊的章法結構,給人以禪意的感覺。后來許多書法家在該帖基礎上生發,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妒咛分蓄愃七@種章法的還有《逸民帖》《邛竹杖帖》和《胡母帖》。

2、行氣搖擺,字間空白意味深長?!吨阆绿穬尚邪?,19個字,但章法生動,讓人耳目一新?!爸弊质展P夸張,與“行”字顧盼,與“吳”字相呼應。使第一行掀起了三個波浪,由寬到窄,由窄到寬,并且大膽在這一行中使用了三個大的空白,從而使三個波浪來有形、去有勢,洶涌而來,滾滾而去。第二行“離”字右側的細線十分搶眼,它夾在“離”字的偏旁和“知”字中間,讓人怎么看怎么有味。緊接著是“不可居叔”流暢飄逸的過渡;再接“當”字的厚重,“離”和“當”之間也在左右擺動,直到“西耶”才順流而下。第三行雖然只有三個字,但“遲”收勢靠右,有意使“知問”向左,在一右一左中回歸平正。書法作品中的呼應與顧盼一般與空白有關,臨帖如果只注重臨摹點畫,而忽視臨摹空白,那種呼應與顧盼是臨摹不出來的。所以,臨帖只臨點畫,其實只臨了一半,另一半空白很重要,不能不認真臨摹。

3、異體同勢,以楷入草。清人蔣衡說:“《十七帖》為右軍得意書,其精神熟處如庖丁解牛,神行官止,不可思議。余嘗議:作楷書須有行草意,使其氣貫;而行草亦必具楷法,庶點畫可尋,今人不解此,楷則方板散漫,草則蛇蚓縈回,毫無展束,甚至狂怪怒張,真飄墜羅剎,不可救藥。以顛素為名,古人何罪,橫遭侮謾,悲哉!”我想,蔣衡大概是從《積雪凝寒帖》類的作品中得到啟示而發感慨的。他在這段話里講到,“作楷書須有行草意,使其氣貫;而行草亦必具楷法,庶點畫可尋?!薄斗e雪凝寒帖》的楷書筆意支撐著該帖的框架,使作品有血有肉、有筋有骨。尤其在使轉中,不忘楷法,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力感。當然,這里的楷法是漢晉楷法,而不是唐楷楷法,這從該帖中點畫的入筆和“百”“如何”“復”等字的結構中都可以見到。

4、大起大伏,妙造空間?!秮砬萏烽_草書跌宕起伏先河,既為古代經典范式,也具超現代派意識流品格。開篇用楷書創造一個倒三角形式,突出空白造型,然后與草書的前三行造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產生的關系讓人心潮澎湃,難以自己;在第三行與第四行中間再次出現大塊空白,與楷書創造的空白遙相呼應、渾然一體。該帖的起伏變化還表現在結體的大小正側上。大者如“果”“種果”“事”,小者如“足下”,這種大與小的變化增加了作品的張力。在結體的正側方面。正者不詳舉例,側者如“云”“喜”,結體的正側變幻使作品在起承轉合中有節奏的跳蕩。我們還可以欣賞該帖行的表現形式:第一行的結體由小到大,由窄到寬,在行尾又用小的結體創造這一行的不穩定;第二行作為第一行的穩定支撐,均以大的結體形式出現;第四行在作品再次空白之后,與第一行相反,結體由大到小,由寬到窄,最后以連綿的氣勢保持了作品的平衡。所以,該帖的章法很值得研究和借鑒。

猜你喜歡
橫畫篆隸結體
規范化的清代刻本宋體字與楷書結體差異淺析
畫說漢字——百
傅山《雜記》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新時代·新風采上海市第七屆篆隸書法展”舉行
篆書條幅《游金山寺》創作說明書
清·傅山論書句
漢字藝術結構解析(八)
書法好入門(十二)篆隸古法(下)
漢字藝術結構解析(四)疊橫不宜平行
寫字大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