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教學中“質疑”能力的培養

2015-05-30 10:48陳麗華
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 2015年6期
關鍵詞:除數質疑圓柱

陳麗華

隨著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們一線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中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問空間,對于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我想從這幾個方面做起。

一、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時間和空間

制造疑問、產生質疑,使學生置身于探究問題的情景之中。如在教學“比例尺”時,可以通過游戲激趣的方法,先和學生玩游戲,讓學生在地圖上量出較熟悉的兩地間距離,教師很快說出它們的實際距離。這樣,學生必定會感到驚奇,“老師怎么知道的”“老師算這門快、這么準用了什么妙招”等問題就會油然而生。學生心中存在疑問,課堂便水到渠成,強烈求知欲自然成為學生的一種“自我需要”,這就成為學生學習新知的良好開端。

另外,可以通過情景圖,創設問題情境,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如,在學習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通過比較淘氣和笑笑誰打電話的時間長,使學生對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如何計算產生了質疑。這時,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通過舊知識的遷移,為探究新知做好鋪墊,讓學生大膽地探究實踐,積極地參與,當復習到商不變的性質時,全班都沸騰了,孩子們馬上說出了把除數的小數變成整數來計算,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每個學生都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對于今后學習新知有了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并培養了學生善于大膽探究與實踐的能力。

二、教給方法,讓學生“會問”、“好問”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積極正確的引導,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多問,“為什么?”“怎么樣?”“這樣行嗎?”“還可以怎樣?”“有什么聯系和區別?”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關鍵詞質疑,“為什么要同時乘以或同時除以?”“為什么要‘0除外?”又如,在教學“通分”時,做比較分數大小練習應引導學生對“通分”的對象質疑,“比較時,能不能通分子進行比較?”等等的如此引導練習,使學生學會了設疑方法,在新知識的學習中不斷增強信心,發散思維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探索,勤于思考,質疑問題新穎、獨特,有時學生質疑的問題涵蓋的知識點多,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同學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了張揚,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樣,“會問”、“好問”也就成為必然。

三、引導適度,正確“析疑”、“釋疑”

正確的釋疑是質疑的最終目的。恰當地處理好學生提出的不同質疑,使每個學生學會如何剖析問題。由于知識水平、認知結構的差異,提出的問題往往五花八門,深淺不一,這就要求教師正確把握,靈活處理好“析疑”、“釋疑”,最主要的是“理”字當頭。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活動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圓柱切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就會發現拼成的這個近似的長方體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它的高就是圓柱的高。又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通過等積變形,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為V=sh。有一個小組的學生質疑:“我們換一種擺法,也推出了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即圓柱的體積=側面積的一半×半徑,用字母表示為V= S側r,這樣行嗎?”這時教師可以及時地組織討論,讓質疑從學生中來,再回到學生中去,引導學生自己釋疑。通過熱烈有序的討論,教師適當引導,最終讓學生自己釋疑,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釋疑能力。

在課堂實踐中,如果遇到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不能馬上解決或意見不能統一,可以記錄下來,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努力解決。不論什么問題,都讓學生大膽質疑,敢想、敢說,只有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們才會紛紛質疑,從而激發學生因疑而答。雖然有時會出現一人解答不了、眾人共同幫助解答的可喜局面,但是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總之,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良好的質疑環境,給每個學生留有發展的空間,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努力地使他們成為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探求者”,為將來成為新時代的創新人才打好基礎!

猜你喜歡
除數質疑圓柱
圓柱的體積計算
“圓柱與圓錐”復習指導
除法中的簡便計算
你會算嗎——以“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為例
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余數比除數小
和諧的課堂應充盈學生的聲音
對《老人與海鷗》的一點質疑
削法不同 體積有異
圓柱殼的聲輻射特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