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下黃梅戲的有效傳播和發展探究

2015-05-30 03:27施宏
新媒體研究 2015年5期
關鍵詞:黃梅戲傳播新媒體

施宏

摘 要 近些年來,各大傳統戲曲發展式微,黃梅戲也面臨窘境。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戲曲如何與新媒體相結合,是新世紀以來戲曲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分析新媒體時代黃梅戲發展和傳播的優勢及劣勢所在,探究如何借助新媒體實現戲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黃梅戲;發展;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5)01-0118-02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婉轉悠揚的唱腔,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藝術特點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但是近些年來,黃梅戲受眾群體規模日趨縮小、受眾年齡偏大、青年觀眾斷層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阻礙了黃梅戲的發展和傳播。隨著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無線移動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以其突出的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個性化與社群化特性成為極其重要的傳播媒介,也為黃梅戲傳播打開了另一扇窗。借助新媒體的優勢,不斷探尋新的生存方式,衍生新的生存形態是黃梅戲謀求自身發展的重要

手段。

1 新媒體時代黃梅戲的傳播優勢

新媒體在傳統媒體特性的基礎上具備了可移動、可互動、跨越時空限制、無限容量、融合多媒體形式等特征,為黃梅戲傳播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因此,將黃梅戲藝術與新媒體進行必要的結合,是黃梅戲發展的必然選擇。

1.1 黃梅戲藝術的記錄和復制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黃梅戲屬于舞臺表演的范疇,這就決定了觀眾對其的消費是在特定時空下發生的一次性行為。但是到了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的今天,黃梅戲的傳播場域早已突破劇場的限制,新媒體對黃梅戲表演的記錄和復制使得后者可以傳播到世界各地,受眾能夠共享海量的戲曲資源,并且可以“按需點播”隨時欣賞戲曲。我們甚至可以預測,新媒體將成為黃梅戲的數字博物館。

1.2 黃梅戲藝術的再創造

僅僅依靠《天仙配》、《女駙馬》等經典曲目固步自封是不行的,黃梅戲想要發展,還必須要不斷創造出更具時代氣息的新戲。從創作源頭上來看,新媒體的海量信息能夠拓寬作者的創作思維空間,新媒體的開放性能為更多的戲曲愛好者參與到創作中提供可能。從表演形式上來看,近幾年,黃梅戲表演舞臺設計、表演形式都結合新媒體元素開始多元化發展。例如,安徽省黃梅戲劇院與澳門楊氏網絡動畫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將國內傳統戲曲藝術與全息數字科技相結合,打造全國首部3D全息黃梅戲舞臺劇《牛郎織女》。觀眾戴上專用的3D眼鏡后,仙女在舞臺上就能翩然飛起,天宮、云房、高山、流水環繞身旁,逼真得仿佛觸手可及。[1]這種全新的表演形式豐富了舞臺表現,給予觀眾立體的視覺和感官享受,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黃梅戲藝術與新媒體技術極具標志意義的一次融合。

1.3 黃梅戲藝術的多維傳播

近幾年來,為將安慶市打造成文化強市,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保留傳統宣傳方式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構建信息網絡平臺,不僅為每個黃梅戲劇團建立了官方網站,同時鏈接到全國各省黃梅戲劇院官網“黃梅戲名角微博”貼吧。[2]以再芬黃梅網(http://www.zfhm.cn/)為例,它包含了新聞動態、在線欣賞、網上購票、戲迷之家等幾大板塊,分別涵蓋了劇團新聞資訊、劇目信息、演出安排、人物及表演的圖片視頻信息等,并且直接鏈接到再芬黃梅新浪微博、韓再芬貼吧。由此可見,新媒體的運用豐富了黃梅戲的傳播途徑,讓觀眾可以及時了解黃梅戲演出的最新資訊,參與到黃梅戲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中進行搜索、交流、發表、評論、提問等,強化黃梅戲傳播效果,推動了黃梅戲演出市場進一步發展。

2 新媒體時代黃梅戲的傳播窘境

不可否認,新媒體為黃梅戲的發展和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觀眾審美意識的變化、后現代文化的興起、娛樂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新媒體時代下黃梅戲的傳播困境也日益凸顯。

2.1 戲曲本質與新媒體的相悖性

戲曲表演是一種舞臺藝術,表演者在舞臺這個有限空間和一次演出的有限時間內通過聲腔舞蹈、念白語言、形態動作來表達情感思想。起源于采茶調的黃梅戲亦是如此,“在場”賦予這種傳統藝術特殊的韻味,這種現場表演一旦移植到冰冷的屏幕上,其作為戲曲承載的意境將大打折扣。

這種折扣體現在諸多方面。走一個圓場就代表“人行千里路”,這本身就是中國戲曲的表演特色,而新媒體技術將原本的抽象實體化,受眾的目光也會隨之從唱腔轉移到特效表現、故事情節上。屏幕上鏡頭的切換和景別的變化取代了原本寬廣的舞臺,舞臺整體性被淡化,甚至當頻繁地使用特寫鏡頭來突出表演者的面部神情時,他的化妝藝術、表演藝術可能都需要相應地進行調整[3]。當追求新媒體技術的強度超過塑造、欣賞藝術本身時,新媒體即與戲曲藝術背道而馳。

“在場”表演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受眾。與欣賞國外歌劇、音樂會不同的是,戲曲表演更加強調與觀眾的互動,叫好聲、喝彩聲、掌聲都是重要的戲曲文化。僅僅通過“讀屏”來欣賞黃梅戲,觀演雙方喪失了即時交流,這種群體協作的藝術方式被虛擬的時空解構。

2.2 戲曲與新媒體受眾類型不匹配

就目前來看,黃梅戲的主要接受人群還是中老年人,但中老年人對新媒體的接受能力有限,大都已經習慣了運用傳統媒體去欣賞黃梅戲,這就阻礙了黃梅戲借助新媒體在其核心受眾中廣泛傳播。相反,對新媒體熟悉度、使用頻率很高的年輕人并不是黃梅戲的主要受眾人群,而新媒體中海量的娛樂選擇也分流了部分黃梅戲受眾。黃梅戲愛好者與新媒體主要使用人群的不匹配,導致新媒體環境下黃梅戲傳播現狀不容樂觀。

3 新媒體時代黃梅戲發展的思路探討

保持黃梅戲自身精粹要義,關注戲曲本身發展,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利用片斷式、碎片化的媒介傳播實現黃梅戲信息交流與多元化呈現。新媒體作為某種形式或手段只有助緣的意義,黃梅戲本體的發展仍然需要自我更新。

3.1 探索內容創新,追求有效傳播

創新黃梅戲曲目,在繼續推廣原有經典曲目的同時,加大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將傳統藝術的唱腔精粹與現代流行元素巧妙結合?;诖?,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女士提出了“大黃梅”的說法。受傳統經典曲目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黃梅戲就是男耕女織,就是家庭瑣事,因此難登大雅之堂?!按簏S梅”的提出不是否認經典,而是在保證“原味”的基礎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新媒體有“度”地進行藝術創新。在“大黃梅”理念的影響下,近年來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一直在劇本、配樂、舞美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與改革,基本上每年都要推出一部新劇,得到了較好的市場與口碑。如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原創劇目《公司》,作為一部完完全全的現代戲敘述了當代白領創業奮斗的故事,適應當代青年的審美需求。

忠實的戲迷是黃梅戲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今黃梅戲必須要回歸民間,走向群眾。以新媒體為依托,黃梅戲可以直達更多數量更多類型的觀眾,如2013年全國首屆校園黃梅戲演唱大賽,網絡、微博實時報道積極促進了網友之間、網友與演員之間以及組委會之間的溝通互動。新媒體就像一張無形的網絡,留住“老觀眾”,培養“新觀眾”,甚至可以通過發布到國際媒體上,吸引“國外觀眾”,形成良性互動的社會關系網絡。

3.2 戲曲發展產業化

地方戲曲作為一地的歷史文化積淀,除了具有文化價值外,還必然存在商業價值,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對推動地方戲曲廣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安慶政府一直在踐行“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戰略指導方針,由此可見安慶已經把黃梅戲作為牽引經濟發展的巨擘。

以黃梅戲藝術為主體,整合旅游、餐飲、休閑娛樂、影視、動漫、圖書音像等構建多維度產業集群,延伸黃梅戲下游產業鏈,走可持續的黃梅戲發展之路。安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應大力促進黃梅戲藝術與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相結合,圍繞黃梅戲博物館、菱湖公園等地構建集休閑、娛樂、觀戲、相關紀念品鑒定與售賣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在景區打造“印象·安慶”黃梅戲山水實景演出;在特色食品禮盒中附贈戲曲光碟等。促進黃梅戲藝術與休閑娛樂相結合,充分發揮黃梅山莊酒店、黃梅戲會館等公共場所的作用,提供免費戲曲節目欣賞,將戲曲與娛樂項目、菜名等相結合。促進黃梅戲藝術與傳媒業相結合,將傳統經典曲目影視化、動漫化,主動尋求國際頻道的播出機會,在全國性晚會、綜藝節目上爭取亮相。

戲曲發展要在保證其文化內涵、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產業化。以戲為媒,以戲引商,不斷加強對文化產業的投資,將黃梅戲作為對外交流的名片,招商引資的窗口,提升地方品牌文化形象,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新媒體作為信息時代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對黃梅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究竟如何在保留精華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在克服新媒體弊端的同時充分發揮其優勢,還有待更多的實踐去探索和證明。但是我們確信黃梅戲藝術與新媒體的融合是未來黃梅戲發展和傳播的必然趨勢,黃梅戲將借助新媒體實現真正的“家家戶戶飄黃梅”。

參考文獻

[1]秦鳴,虞俊杰,李冠玉.3D全息黃梅戲舞臺如何造?[N].合肥晚報,2012-10-19(24).

[2]李怡潔.當代黃梅戲演出市場的現狀與前景——以安慶市為例[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13(5):30-34.

[3]王省民.現代傳媒下的戲曲傳承[J].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1(1):121-125.

猜你喜歡
黃梅戲傳播新媒體
黃梅戲《中國夢》
黃梅戲藝術(2021年1期)2021-03-29
大型黃梅戲《寸草心》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2016年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優秀黃梅戲劇目展演一覽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