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現狀與熱點分析

2015-05-30 11:13楊剛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運動訓練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楊剛

摘要:為清晰了解國際上有關有氧耐力訓練的研究現狀和研究熱點,對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收錄的2005-2014年有關有氧耐力訓練的1319篇文獻,采用數理統計、詞頻分析、文獻共被引分析等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進行分析,探測現階段國際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現狀與熱點。結果顯示,國際上有關有氧耐力訓練的研究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發文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法國,占相關文獻發文總量的51.58%;研究機構以各級各類大學為主,尤其是瑞士的蘇黎世大學。有關耐力運動員心臟的論文是本領域的熱點文獻;運動成績、骨骼肌、神經、力量、新陳代謝、運動員心臟、疲勞是研究熱點,其中運動成績是人們尤為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有氧耐力訓練;運動訓練;運動成績;運動員心臟;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G 807 文章編號: 文獻標志碼: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related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focus of 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 1319 articles from WOS database from 2005 to 2014 themed in endurance training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and co-cited article analysis with CiteSpaceⅢ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national related research on 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 shows an increase trend. The largest numbers of papers published 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ustralia and France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related documents issued a total of 51.58%. The mai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in universities of various levels, especially in the University of Zurich. Papers on the heart of endurance athletes are hot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Sports performance, skeletal muscle, nerve, strength, metabolism, athletes heart and fatigue are research hotspots, of which sports performance is the focus of research attention.

Key words: aerobic endurance training; sport training; sports performance; athletes heart; research hotspot; visual analysis

有氧耐力訓練不但可以提高有氧耐力水平,對大運動量訓練后疲勞積累的排除、恢復及傷病的預防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無氧大強度訓練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隨著人們對競技運動訓練特點認識的深入,在運動訓練中越來越重視有氧能力的訓練。本文通過對國際上有氧耐力訓練的研究現狀和熱點進行分析,為有氧耐力訓練提供方向性的參考。以往對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分析,主要是對文獻進行定性的描述,難以對眾多的文獻進行宏觀的把握和客觀的分析,容易導致許多重要信息的缺失,而科學知識圖譜則能夠借助信息可視化網絡圖譜,在對大量文獻基本信息定量描述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信息進行深入挖掘,把握本領域的研究脈絡,探測研究熱點。

本文通過對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出版的Web of Science數據庫檢索到的2005-2014年有關有氧耐力訓練的1319篇科技論文,采用數理統計、詞頻分析、文獻共被引分析等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探測現階段國際上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現狀與熱點,為國內有氧耐力訓練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導。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本文數據全部來源于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出版的Web of Science(SCI-E,SSCI)數據庫(http://apps. web of knowledge.com),數據最后更新時間為2014年12月20日。主題詞檢索欄輸入“‘endurance trainingAND ‘athlete”; “‘stamina training AND‘athlete”;“‘staying power trainingAND‘athlete”,用較寬泛的關鍵詞進行檢索;時間跨度為2005年至2014年;文獻類型為“article”,語言種類為“English”,共獲得滿足條件的文獻1319篇,最終納入統計分析的文獻為1319篇。通過PubMed、Science Online等外文數據庫對部分高被引文獻進行全文收索和分析。

1.2 計量分析法

1.2.1 方法介紹

科學知識圖譜研究以科學學為基礎,涉及應用數學、信息科學及計算機科學等諸多學科交叉的領域,是科學計量學和信息計量學的新發展[1]??茖W知識圖譜是以科學知識為計量研究對象,用來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和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是科學計量學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單位(科學文獻、科學家、關鍵詞等)的相似性分析及測度,能夠根據具體不同的方法和技術繪制不同類型的科學知識圖譜,基本方法包括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詞頻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2]。本文采用的CiteSpace軟件是美國德雷塞爾大學信息科學和技術學院陳超美博士團隊,基于Java應用程序環境,針對科學知識演進的可視化網絡圖譜而開發,用來識別并可視化科學文獻中的新趨勢與新動態,已經成為信息分析領域中影響力較大的信息可視化軟件[3]。

1.2.2 定量分析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3-4],對科學文獻索引數據進行分析。參數設置如下:時間區間設置為2005-2014年,時間跨度設置為1,術語來源均選擇文題、摘要、主要作者和關鍵詞,節點類型選擇被引參考文獻和關鍵詞。每個階段選前50篇文章;連接強度為Cosine,保持最高連接為5,采用靜態修剪網絡,開始運行軟件,顯示可視化網絡圖譜,結合網絡圖譜中的突現節點,采用數理統計、詞頻分析、文獻共被引分析等方法,對結果進行定量分析。

1.2.3 定性分析

結合科學知識圖譜網絡中的突現節點,對高被引文獻進行二次檢索,閱讀并進行定性分析。

1.3 專家訪談法

通過對國家競走隊、跨欄隊、中長跑隊、拳擊隊、擊劍隊等5支國家隊主教練以及國家游泳隊科研教練、國家羽毛球隊科研教練、國家乒乓球隊體能教練等的科研和體能教練的訪談,了解不同運動項目有氧能力訓練的現狀。

2結果與分析

“耐力”是我國運動員普遍欠缺的素質,是造成我國體能類運動項目長期落后于世界水平的主要原因[5]。有氧能力不僅能加速大強度無氧訓練后身體機能的恢復,而且在耐力性運動項目,如20公里競走和馬拉松等項目中,良好的有氧能力在比賽的后半程就能顯現出來,表現為能夠代謝或排出前期產生的乳酸等副產物。而忽視有氧訓練的直接后果是機體運動時氧的儲備、運輸和利用系統均會由于有氧訓練量的不足而無法得到有效發展。通過對倫敦奧運會20 km競走金牌獲得者陳定的教練孫荔安進行訪談,也驗證了有氧能力在訓練中的重要性。孫荔安教練反復強調:“中小強度的有氧耐力訓練是陳定成績得以突破的主要原因?!?/p>

另外,有氧耐力水平對技能類項目運動成績的提高和保持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我國羽毛球等部分優勢項目,以及拳擊等近些年在國際大賽中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的運動項目的主教練、科研人員及體能教練的走訪發現,有氧耐力訓練越來越受到重視,訓練的比重也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升。

因此,對國際有氧耐力訓練的研究現狀和熱點進行分析,可以準確把握本領域的研究脈絡,探測研究熱點,引領我國的科研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更好地指導我國的運動訓練。

2.1 國際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時間分布特點

在體育運動中,科學研究成果來源于訓練實踐,又用于指導運動訓練。有關某一主題研究的發文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一主題在實踐中的需求和對前期成果積累的匯總,年發文量反映了這一主題研究的時間分布情況和熱點。對Web of Science數據庫近10年所收錄的1319篇文獻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發現有氧耐力訓練的研究呈曲折上升的趨勢,主要包括2個積累期,即:2005-2006年、2008-2009年和一個平穩上升期。這2個積累期對文章產出的年發文量有明顯的效果,年發文量在2007年和2010年出現小高峰,2011年至今年發文量穩步持續增加,表明國際對有關有氧耐力訓練這一主題的研究正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人們對有氧耐力訓練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2.2 國際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空間分布特點

2.2.1 國際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國家分布

2005-2014年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1319篇論文中,共分布在56個國家/地區,其中發文總量排名前10名的國家見表1,這10個國家共發文1098篇,占相關文獻總量的88.62%。而且這些國家的研究成果排名與其在倫敦奧運會上的獎牌總數排名(見表2)是比較相符的,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競技體育成績的提高與科研的支持和投入呈正比。排名前4的國家在這一方面表現的更為明顯,美國(21.55%)、英國(10.90%)、澳大利亞(10.41%)和法國(8.72%)在近10年中的發文量占相關文獻總量的51.58%,超過發文總量的一半。中國近10年的發文量為22篇,占相關文獻總量的1.776%,排名18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與排名前10的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與我國競技體育總體實力不相符合,尚需加強這一領域研究的力度,以便更好地為訓練服務。

2.2.2 國際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機構分布

國際上對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年發文量呈逐年增加趨勢,各個國家研究成果的產出與其在國際上競技體育的地位比較相吻合,對這一領域研究機構的分析,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和把握國際上有關有氧耐力訓練理論研究的高地。2005—2014年共有390個機構發表了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1319篇論文,平均每個機構發文3.18篇。這些機構主要有3類:大學、醫院(醫學中心)和其他,其中以大學為主,這些大學包括綜合類大學、體育專業院校和醫學院。在發文量排名前100的機構中,大學(包括醫學院)有96所,排名前15名的機構全部都是各類學校(見表3)。這表明各級各類高校是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主要機構,也可能與國際運動員的培養模式有關。

2.3國際有氧耐力訓練的研究熱點

2.3.1有氧耐力訓練代表性研究成果分析

對國際上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引文采用共被引分析,運行分析軟件后,生成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文獻共被引網絡圖譜。選取前10篇高被引文獻,進行二次檢索,重點分析,有利于準確把握國際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基礎,高被引文獻見表4。高被引文獻采用的方法除一篇meta分析是綜述外,其余9篇都是實驗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生理指標、測試方法、訓練方法和心理學基礎。其中生理指標主要集中在心血管方面,有關心臟的研究包括心臟的結構、功能、質量;有關血液的研究包括血壓、血漿、紅細胞、血乳酸。這些指標多用來評價有氧耐力訓練效果,是耐力運動員表現出的項目特征。

時至今日,“高住低練”訓練方法是有氧耐力訓練中最常用的,也是訓練效果最好的一種方法。測試方法為后來的研究提供方法性的指導,對今后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Sahn等[6]在關于超聲波心動技術使用過程中的建議中指出:當檢查同一個回波時,不同觀察者間、不同實驗室間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培訓、質量控制和測試標準的標準化,并建議提供M-模式超聲波心動圖測量的新標準。超聲波心動技術是對心臟進行測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參數設置和評價標準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很大,這一文獻對后期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并體現在突現值(brust為3.06)上。突現值表明了文獻在研究進程中的地位重要性和貢獻大小,突現值越大,表明本文獻在這一研究領域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對后期研究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另外,這一文章具有很大的創新性,可以從表明文獻創新性的sigma值(sigma=4.83)中體現出來。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理論研究的發展,測試方法得以改進,理論更加豐富。無氧閾在幾年前被發現是一個表達不太準確、具有一定片面性的詞語,因此近些年逐漸被“乳酸閾/個體乳酸閾”所代替。但Beaver等[7]在1986年提出探測無氧閾的新方法,在當時也具有很大的創新性。

在被引頻次最高的對運動員心臟進行meta分析的文獻中,受試對象包括跑步、舉重、健美、投擲、摔跤、自行車和劃船項目的1451名運動員,研究指標包括左心室壁厚、左心室內直徑、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間隔厚度、平均相對壁厚、左心室射血分數和左室縮短分數及E/A比率。研究結果顯示,耐力和力量性運動員的左心室壁明顯增厚,力量運動員的平均相對壁厚和室間隔厚度明顯大于耐力運動員的,但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室縮短分數和E/A比率無顯著性差異,證實了耐力和力量性運動員的心臟適應不同這一假說,運動員心臟具有正常的收縮和舒張功能[8]。

另一篇有關耐力運動員心臟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運動員的心臟是對規律性有氧耐力訓練的結構和功能的適應[9]。Scharhag等采用磁共振成像技術,通過比較21名男性耐力運動員和未經訓練的對照組的左右心室質量、體積、功能及最大攝氧量,得出運動員和對照組左右心室的質量明顯不同(P<0.001),左右心室舒張末期體積和搏出量明顯不同(P<0.001),而射血分數和左心室/右心室的比率相似。因此有規律的有氧耐力訓練會導致耐力運動員左右心室質量、體積和功能的相似變化。

Pelliccia等[10]為更好地分辨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心臟肥大,采用超聲波心動技術,對947名參加多種運動項目的優秀高水平運動員的心臟肥大的生理上限進行了研究,主要是測量左心室外形大小,運動員中左心室壁最厚的為16 mm,而肥大型心肌病的壁厚≧13 mm,而在947名運動員中只有16名是≧13 mm,占1.7%,其中15名是漿手或者是劃艇運動員,1名是自行車運動員。在219名漿手、劃艇運動員和自行車運動員中壁厚≧13 mm的占7%,而在728名參與22個其他項目的運動員中壁厚都不超過13 mm。所有壁厚≧13 mm的運動員也擴大了左心室舒張末期的腔室(大小為55~63 mm)。因此左心室壁厚≧13 mm的高水平運動員很少,并且伴隨著左心室腔室擴大。另外,通過訓練,左心室壁厚的上限可以達到16 mm,因此,左心室壁厚超過16 mm,左心室腔室不擴大的運動員很可能是病理性肥大。Pelliccia在繼1991年發文后,在1999年又發表了一篇優秀運動員的左心室腔室生理性擴張的文章[11]。作者對1309名優秀意大利運動員(957名男性和352名女性運動員),年齡為13~59歲(平均為24歲),包括38個不同的運動項目,采用超聲心動圖對左心室腔室大小進行了測量和評價,以便評價運動員左心室腔擴大的形態學特征和生理極限。結果顯示,左心室舒張末期腔室大小變化很大(女性38~66 mm,平均48 mm;男性43~70 mm,平均55 mm),但大多數參與者的結果都在可接受的正常范圍之內(725名運動員≦54 mm,占55%)。根據臨床60 mm的界限,左心室腔大幅度擴大的由185名運動員,占14%。這些運動員左心室整體收縮功能在正常范圍內,并未出現局部室壁運動異常;參與者保持正常心臟癥狀和動作障礙1~12年(平均4.7年)。腔室大小的決定因素是較大的身體表面積和參與特定的耐力運動項目(自行車,越野滑冰和滑艇)。在這些高水平運動員中,左心室腔明顯增大了,并且有15%的參與者的左心室腔在一定程度上與擴張型心肌病有點相似,但沒有出現心臟收縮功能紊亂,這種腔室擴張很可能是對強化運動條件的極端生理性適應。這篇文章發表于1999年,創造性地提出優秀運動員左心室腔室出現生理性擴張,對運動員訓練效果的診斷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其突現值為2.69,sigma值為1.13,表明其所具有的重要貢獻和創新性。這些研究表明運動員,尤其是耐力運動員的心臟具有良好的項目適應特征,這為有氧耐力訓練效果和評價提供重要的參考。

另外,在共被引文獻網絡圖譜中突顯的文章,突現值較大,說明其提出較新的研究觀點。Harriss等[12]于2011年發表的關于修正體育訓練科學研究中的倫理標準的文獻在共被引文獻網絡圖譜中很突出,說明體育競賽和訓練中的倫理道德已經引起體育界相關人員的關注,并努力向著“綠色體育”“生態體育”的方向發展。Knechtle等[13]對17名成功完成超級馬拉松運動員的運動成績與人體測量參數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結果指出,總跑步時間和身體質量和上臂圍呈正相關,身高、皮脂厚度、手足圍度、骨骼肌重和體脂百分比與運動成績無關。這可能為耐力運動員的選材、訓練手段和方法和訓練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提示。Billat等[14]發表的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男子少于2 h11 min,女子少于2 h32 min)的訓練特征在整個共被引文獻網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心性最高,為0.87。研究結果顯示,馬拉松成績與最大攝氧量呈反比,而且優秀男子馬拉松運動員的能量消耗明顯大于高水平運動員(男子少于2 h16 min,女子少于2 h38 min)。當進行相對較高強度的訓練,男子優秀馬拉松運動員高能量輸出是其明顯的特征。這為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及其效果評價提供很好的參考。

這些熱點文章主要體現在有關有氧耐力訓練的生理學基礎、訓練方法和訓練特征、選材等方面,是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起點和知識基礎,并不斷推動有氧耐力訓練的相關研究前行。

2.3.2國際有氧耐力訓練的研究熱點

關鍵詞是對文章主題的高度概括和提煉,是文章的核心與精髓。文章中的關鍵詞在知識圖譜網絡中出現頻率高,可以用來確定一個研究領域的熱點[15]。本文采用CiteSpace軟件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參數設置見方法。運行軟件,生成151個節點,526條連線。對關鍵詞進行整理,梳理出引用頻率在60以上的關鍵詞(見表5)。

表5顯示,高頻關鍵詞主要集中于2005年,引用頻率排名前3的關鍵詞分別是運動/鍛煉、成績和耐力,表明運動成績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和熱點,也是運動訓練的最終目的。對高頻關鍵詞進行分類,可以看到,有氧耐力訓練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神經、力量、新陳代謝、心臟、疲勞等幾個方面。另外,女子(women)耐力運動員也是高頻關鍵詞,說明女子耐力運動員作為一個群體,有著特殊的生理特征和生理周期,在訓練中需區別對待,已經引起科研人員的重視。跑步者(runner)相對于其他耐力項目運動員而言,是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重點對象,在受試者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而超聲波心動技術是目前對心臟相關指標進行測試的主要手段,其出現頻率為60次,說明這一技術也是運動員訓練及其效果評價和監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體育運動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在心血管系統的正常運轉下,所進行的不同形式的肌肉運動,任何一項運動,都離不開神經、肌肉的協調配合;心臟和新陳代謝功能正常是人體運動的基礎,并通過血液循環完成體內的物質運輸,從而促使新陳代謝不斷進行;疲勞,此處更準確的講是運動性疲勞,它是在運動過程中,機體機能不能保持在特定的水平,或者不能維持某一預定運動強度的生理現象。運動性疲勞屬于機體對運動產生的正常生理反應[16]。當然,運動性疲勞包括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這是現代科學運動訓練研究的一個熱點,消除疲勞是運動訓練得以正常進行的前提和基礎,是運動成績不斷提高的保證。

有氧耐力訓練對肌蛋白轉換、肌纖維類型轉換、肌肉活動模式的改變、肌肉中肌糖原含量、疲勞恢復時機及長時間有氧耐力訓練對肌肉的損傷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骨骼肌能否對有氧耐力訓練適應還存在一些爭議,有氧耐力訓練并不能導致骨骼肌纖維肥大,但能夠提高其氧化能力[17]。Seene等對有氧耐力訓練影響肌肉蛋白轉換進行了綜述,表明訓練的持續時間和強度決定了肌蛋白質合成的時間,提高了運動后恢復階段肌蛋白的降解速率;蛋白轉換描述了肌蛋白的更新過程和肌肉的功能能力;肌原纖維蛋白的轉換速率比線粒體蛋白慢,而且還依賴于肌纖維的氧化能力;同一塊肌肉中的肌原纖維蛋白的轉換速率是不同的,而且肌球蛋白重輕鏈亞型之間的肌球分子內的轉換速率也不同。有氧耐力訓練中的肌蛋白轉換速率表明骨骼肌通過重塑肌肉結構,對有氧耐力訓練得以適應。因此用肌蛋白轉換來控制耐力運動員的訓練過程,制定最佳的訓練計劃,防止過度訓練正受到巨大的挑戰[17]。而經過耐力、力量等不同形式的訓練對肌纖維Ⅰ型和Ⅱ型互相轉換的影響,結果發現,高等速收縮和屈伸運動,如臥推和沖刺跑是能夠提高Ⅱ型肌纖維含量,降低Ⅰ型肌纖維含量的可能變量;而促進肌纖維從Ⅱ型向Ⅰ型轉換可能要通過長時間、大量的有氧耐力訓練才能完成[18]。但對青少年而言,在青春發育期之前和青春發育期前期,爆發力運動員比耐力運動員更能通過特定訓練加強肌肉活動速度,表明在青春期開始,特定的訓練能夠導致肌肉活動模式的改變[19]。另外,Gejl等[20]選取14名高水平男子鐵人三項運動員,進行了肌糖原含量對肌質網功能和最大輸出功率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后即刻,肌糖原含量和肌質網Ca2+釋放率分別降低到原來的(32%±4%)和(86%±2%)(P<0.01);在恢復期補充碳水化合物后4 h肌糖原恢復到運動前的(61%±2%),肌質網Ca2+釋放率也恢復到運動前水平。但是,在恢復期前4 h內沒有補充碳水化合物,肌糖原含量和肌質網Ca2+釋放率仍然保持很低水平,補充碳水化合物強化飲食后恢復的24 h末,這2個參數才恢復正常。線性回歸表明肌質網Ca2+釋放率和肌糖原含量存在明顯的相關性(P<0.01, r= 0.30)。不同節奏下自行車運動4 h最大能量輸出降低5.5%~8.9%(P<0.05),在恢復期補充碳水化合物4 h后,最大能量輸出恢復正常,而補充水后最大能量輸出仍保持較低水平(P<0.05),補充水和碳水化合物一組在24 h后,最大能量輸出完全恢復正常。因此,結果表明,低肌糖原抑制肌肉內肌質網Ca2+的釋放率,這將導致疲勞,并延遲運動后4 h內最大能量輸出的恢復。但耐力運動員經過長時間的肌肉活動能夠損傷整塊肌肉的性能和功能。Hvid等對3項全能優秀運動員經過長達4 h自行車運動后(以最大心率的73%),發現長時間的自行車運動能夠導致單一肌纖維收縮功能短暫的損傷[21]。Marklund等[22]對9名有經驗運動員進行24 h超級馬拉松運動對整個和局部肌肉炎性反應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經過很好訓練的有經驗的超級馬拉松運動員經過低強度但是持續時間非常長的單一有氧耐力訓練,能夠導致非常嚴重的骨骼肌炎性細胞浸潤。有氧耐力訓練對骨骼肌的形態、結構、功能、損傷和恢復都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程度還缺乏相關系列報道結果;因此,有氧耐力訓練研究領域在今后可以加大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

另外,有氧耐力訓練和力量訓練應同時進行對有氧能力、耐力成績、最大肌肉力量和肌肉形態學適應性改變的影響尚未確定[23]。有研究顯示,正確的、有計劃的同時進行爆發力和有氧耐力訓練能夠促進中長距離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尤其有利于沖刺[24]。力量訓練也能夠提高優秀耐力運動員的循環效率[25],短期有氧耐力訓練并不能降低耐力運動員的力量和跳躍成績[26],但會影響優秀運動員跑步的經濟性[27]。Ronnestad等[28]針對優秀耐力運動員,對12周力量訓練加上大量的有氧耐力訓練與單獨的力量訓練對力量訓練適應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大量的有氧耐力訓練能夠削弱12周力量訓練的適應。也有一些傳統的訓練方法可能低估了耐力運動員訓練的重復次數,在現代科學訓練中應該引起相關研究者的注意[29]。有關力量訓練對耐力運動員運動成績的影響,Aagaard等[23]進行了綜述,表明力量訓練能夠加強訓練有素的和頂級優秀耐力運動員的長時間(>30 min)和短時(<15 min)的能力,尤其是采用大量、大阻力的力量訓練方式;耐力能力的加強也包括提高了ⅡA型肌纖維的比例,獲得最大肌肉力量,也可能增強了神經肌肉功能。但到目前為止,有關力量訓練與有氧耐力訓練之間的關系還未有明確的結論,尚需要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者進行深入系統的的研究,以有效指導訓練實踐。

Brizendine等[30]采用近紅外光譜學對耐力運動員與非運動員的骨骼肌新陳代謝做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耐力運動員運動后股外側肌的肌肉氧耗的恢復速率比非運動員快近乎2倍,這一研究結果與以前的肌肉活組織檢查和磁共振波譜學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氧耗的恢復能夠評價肌肉氧化能力,而且近紅外光譜學這種方法也能夠用來測試骨骼肌新陳代謝。這種方法性的實驗結果能夠拓展研究的途徑,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法性的指導和參考。

疲勞是現代科學訓練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耐力運動員肺部膈膜的疲勞存在性別差異,女子耐力運動員比男子運動員更能抵抗疲勞對抗[31]。這一研究顛覆了人們慣有的想法,認為女子運動員可能對運動導致的低氧和呼氣氣流受限更為敏感,運動時動態肺活量比男子更大,所有這些限制可能最終會導致女子耐力運動員肺隔膜疲勞程度更大。這一研究提示研究者:很多看似平常的現象也需要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客觀、準確的加以表達。

在有氧耐力訓練的研究熱點領域,尚存在很多疑問和不確定的結論,而正是因為這些,才促使有氧耐力訓練的相關科學研究者不斷地進行方法上、理論上及實踐中的探索,以期為有氧耐力訓練提供更為準確、更加科學的參考和參照。

3 結論

有氧耐力訓練是一項重要的身體素質訓練,良好的有氧耐力訓練能夠加快運動疲勞的消除,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保持良好的運動狀態。本文對WOS數據庫中所收錄的2005-2014年1242篇與有氧耐力訓練有關的文獻進行了數理統計和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從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時空看,近10年有關有氧耐力訓練研究的文獻發文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但又分為積累期和產出期;各級各類大學是主要的研究機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法國4國近10年發文量占相關文獻總量的51.58%,是研究的主要國家;中國近10年發文22篇,排名18,占相關文獻總量的1.776%,與我國競技體育總體實力極其不相符合,尚需加強這一領域研究的力度,以便更好地為訓練服務。

2)通過文獻共被引分析,發現有氧耐力訓練研究領域的高影響力熱點文獻多集中在耐力運動員的心臟方面,表明耐力運動員的心臟具有良好的項目適應特征,這為有氧耐力訓練效果和評價提供重要的參考。

3)對關鍵詞共現分析發現,運動成績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另外骨骼肌、神經、力量、新陳代謝、心臟、疲勞等幾個方面也是研究的熱點,但有氧耐力訓練對骨骼肌的形態、結構、功能、損傷和恢復的影響程度還缺乏相關系列報道結果,有關力量訓練與有氧耐力訓練之間的關系還未有明確的結論;因此,尚需有氧耐力訓練研究領域相關學者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以更加有效指導訓練實踐。

參考文獻:

[1]陳悅,劉則淵.悄然興起的科學知識圖譜[J].科學學研究,2005,23(2):149-154.

[2]劉則淵,陳悅,侯海燕,等.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30.

[3]Chen C.CiteSpace Ⅱ: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 359-377.

[4]Chen C, Chen Y, Horowitz M, et al.Towards an explanatory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scientific discovery[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09(3):191-209.

[5]陳小平.有氧訓練:提高我國耐力項目運動水平的關鍵[J].體育科學,2004,24(11):45-50.

[6]Sahn D J, De Maria A, Kisslo J, et al.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quantitation in M-mode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of a survey of echocardiographic measurements[J]. Circulation,1978,58(6):1072-1083.

[7]Beaver W L,Wasserman K, Whipp B J.A new method for detecting anaerobic threshold by gas exchange[J].J Appl Physiol,1986,60(6):2020-2027.

[8]Pluim B M, Zwinderman A H, van der Laarse A, et al.The athlete's heart. A meta-analysis of cardiac structure and function[J].Circulation,2000,101(3):336-344.

[9]Scharhag J, Schneider G, Urhausen A, et al.Athlete's heart: 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and function in male endurance athletes and untrained individuals determin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Am Coll Cardiol, 2002, 40(10):1856-1863.

[10]Pelliccia A, Maron B J, Spataro A, et al.The upper limit of physiologic cardiac hypertrophy in highly trained elite athletes[J].N Engl J Med,1991,324(5):295-301.

[11]Pelliccia A, Culasso F, Di Paolo F M, et al.Physiologic left ventricular cavity dilatation in elite athletes[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9,130(1):23-31.

[12]Harriss D J, Atkinson G.Update--Ethical standards in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1,32(11): 819-821.

[13]Knechtle B, Duff B, Welzel U, et al.Body mass and circumference of upper arm are associated with race performance in ultraendurance runners in a multistage race--the Isarrun 2006[J].Res Q Exerc Sport,2009,80(2):262-268.

[14]Billat V L,Demarle A, Slawinski J, et al.Physical an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op-class marathon runner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1,33(12):2089-2097.

[15]欒春娟,趙呈剛.基于SCI的基因操作技術國際前沿分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 2009, 30(1): 11-13.

[16]陸耀飛.運動生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180.

[17]Seene T, Kaasik P, Alev K.Muscle protein turnover in endurance training: a review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1,32(12):905-911.

[18]Wilson J M, Loenneke J P, Jo E, et al.The effects of endurance, strength, and power training on muscle fiber type shifting[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2,26(6):1724-1729.

[19]Mitchell C, Cohen R, Dotan R, et al.Rate of muscle activation in power- and endurance-trained boys[J].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2011,6(1):94-105.

[20]Gejl K D, Hvid L G, Frandsen U, et al.Muscle glycogen content modifies SR Ca2+ release rate in elite endurance athletes[J].Med Sci Sports Exerc,2014, 46(3):496-505.

[21]Hvid L G, Gejl K, Bech R D, et al.Transient impairments in single muscle fibre contractile function after prolonged cycling in elite endurance athletes[J].Acta Physiol (Oxf),2013,208(3):265-273.

[22]Marklund P, Mattsson C M, Wahlin-Larsson B, et al.Extensive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in response to an ultraendurance exercise bout in experienced athletes[J].J Appl Physiol,2013,114(1):66-72.

[23]Aagaard P, Andersen J L.Effects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endurance capacity in top-level endurance athletes[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0,20 Suppl 2:39-47.

[24]Ramirez-Campillo R, Alvarez C, Henriquez-Olguin C, et al. Effects of plyometric training on endurance and explosive strength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ve middle- and long-distance runner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4,28(1):97-104.

[25]Louis J, Hausswirth C, Easthope C,et al.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cycling efficiency in master endurance athletes[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12,112(2):631-640.

[26]Clemente-Suarez V J, Gonzalez-Rave J M, Navarro-Valdivielso F.Short-term periodized aerobic training does not attenuate strength capacity or jump performance in recreational endurance athletes[J].Acta Physiol Hung,2014,101(2):185-196.

[27]Piacentini M F, De Ioannon G, Comotto S, et al. Concurrent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effects on running economy in master endurance runner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3,27(8):2295-2303.

[28]Ronnestad B R, Hansen E A, Raastad T. High volume of endurance training impairs adaptations to 12 weeks of strength training in well-trained endurance athletes[J]. Eur J Appl Physiol,2012,112(4):1457-1466.

[29]Richens B, Cleather D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repetitions performed at given intensities is different in endurance and strength trained athletes[J]. Biology of sport,2014,31(2):157-161.

[30]Brizendine J T, Ryan T E, Larson R D, et al.Skeletal muscle metabolism in endurance athletes with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J].Med Sci Sports Exerc,2013,45(5):869-875.

[31]Guenette J A, Romer L M, Querido J S,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exercise-induced diaphragmatic fatigue in endurance-trained athletes[J].J Appl Physiol,2010,109(1):35-46.

猜你喜歡
運動訓練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近五年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熱點綜析及未來展望
聲波吹灰技術在SCR中的應用研究
可視化分析技術在網絡輿情研究中的應用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教育干預
淺談運動訓練中教練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淺談田徑短跑項目運動員訓練后的恢復方法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我國微課研究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