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新課程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及其優化策略

2015-05-30 09:08張艷艷曹鎏
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活動目標

張艷艷 曹鎏

【摘 要】新課程課堂教學活動倡導“生本課堂”,關注教學活動方式選擇優化,立足“三維目標”,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立足教學反思,關注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實現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需要正確敘寫教學目標,科學整合課程資源,優化選擇教學行為,創設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情境,樹立發展性學業評價理念。

【關 鍵 詞】課堂教學;有效性;優化策略

教學活動從時空維度可以分為課堂教學活動與課外教學活動,在學校教育領域,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引發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研究不到位,以及廣大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缺乏必要的認識和操作能力等原因,在當前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層面,存在著諸多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活動行為。因此,探析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及其優化策略,對提升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課程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內涵

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在教學論的發展歷程中,夸美紐斯《大教學論》的發表使人們對教學活動有效性的認識從經驗走向了科學,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有了系統的認識。隨后,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美國教育家與心理學家杜威、布盧姆、斯金納、加涅等都非常重視研究有效教學的理論和實證,這些研究對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形成了個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①但都不能全方位地滿足有效教學的需求。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教學論界開始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視覺,探討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課堂教學活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化,特別是自2001年以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也逐漸成為我國中小學教學領域研究的熱點。②在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材編寫多元化、三級課程的實施、三維目標的提出等,都使得課堂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課堂教學致力于向教學的有效性緯度努力。廣大教師在學習和借鑒從古到今教學論研究者對有效教學進行探索的同時,開始思考和研究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現有效教學?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如何克服低效或無效教學?

因此,基于新課程“生本課堂”的教學需求,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理解為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在一段時間的教學與學習活動后,學生身心所發生的變化與學習的愉悅程度??梢?,學生學習的收獲與學習的愉悅程度是衡量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基本指標。具體地說,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應關注以下要義:

(一)立足“生本課堂”,關注教學活動方式選擇優化

新課程要求教師立足“生本課堂”,明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樹立“教”是以“學”為存在載體的教學觀念,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堅持教學是師生相互依存的交往活動。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需要教師按照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原則,組織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行為的活動。教師要按照課堂教學活動的自身規律,立足對學生學情的研究和把握,認真分析與整合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有針對性地做好“因材施教”,以盡可能少的教學時間和精煉的教學活動環節,促進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快速而又愉悅的發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滿足課程教學要求和學生發展進步的基本愿望。

(二)立足“三維目標”,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體系,倡導課堂教學活動應致力于“三維目標”的實現,以此整合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開展課堂教學要有“全人”的概念,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各方面的變化與進步,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學科(如英語、數學等)的發展,將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定位在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促進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

(三)立足教學反思,關注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

教師要樹立教學反思意識,具有敏銳的自我效能感?!秾W記》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反思,不斷總結,既要反思自己教學中的成功之處,又要反思不足之處,從教學研究的視角,去追尋教學成功的理論依據,進而遷移到后續的教學活動中,探索不足的緣由,以尋求改進的方法。做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在每一次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持續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活動才是有效的?”“本節課我的教學活動有效嗎?”等。通過有效的教學反思,持續改進和提升教學活動能力。

二、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優化策略

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一直是建構主義教學論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所重視的研究領域之一。課堂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及多邊活動,其有效性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部過程中。探討課堂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優化策略,就應該立足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發展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問題解決的行為方式。

(一)以“三維目標”為主旨,正確敘寫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學生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或標準?!敖虒W目標”本身就包含了“教的目標”和“學的目標”,“教的目標”關注的是“輸入”,“學的目標”關注的是“輸出”,這是基于兩個角度對同一過程所要達成目標的一種預設和期望。一般來說,“教學目標”是由《課程標準》要求的,是為教師教學行為服務的,“學習目標”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制定的,體現“生本中心”,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層次的學生。新按照課程“三維目標”③的要求,敘寫教學目標應考慮以下幾方面:

1. 整體敘寫“三維目標”。在“三維目標”中,“知識和技能”是基礎,是課堂教學的載體,它通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而最終實現;“過程與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它滲透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中,沒有“過程和方法”目標,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參與、翻轉等學習方式就很難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是伴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而實現。由此可見,三個維目標各有內涵,有機地滲透融合在教學活動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掌握知識與形成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始終伴隨而存在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將消極的態度、情感傾向轉變成積極的態度、情感傾向,讓學生熱愛學習,甚至要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為自己的職業習慣。

2. 教學目標要可檢測、可操作。根據新課程的有關理念,參照布魯姆、馬杰等的教學目標分類,完整的課堂教學目標一般應從四個方面的要素進行敘寫,即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簡稱ABCD式。(1)行為主體。要從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層面敘寫學習目標,如“讓學生……”“提高學生……”及“培養學生……”等描述,而用“能認出……”“能解釋……”“能設計……”“能寫出……”“對……做出評價”或“根據……對……進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晰地寫出學生是達成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2)行為動詞。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行為動詞要準確,力求可測量、可評價,不能是模糊、抽象。教學具體目標應采用可觀察、可操作、可檢驗的行為動詞來描述,應將教學目標細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教師可以參照《課程標準》所列課程目標不同方面,如認識性目標動詞、技能性目標動詞及體驗性目標動詞等,選擇應用不同級別所用的行為動詞。如了解水平:描述、簡述、識別、列出等;理解水平:說明、解釋、區分、歸納、概述等;應用水平:設計、評價、撰寫、解決、驗證等等。(3)行為條件。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學習結果產生的特定條件或范圍等,對條件表述要明確學生學習時可以使用的方式與手段,給學生以必要的信息或提示,要有時間限制和完成行為的情景。如“用所學知識解決……”“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回答……”“通過自行設計小組游戲活動,體驗……”等。(4)表現程度。表現程度是指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學生通過學習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是用以評價學生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能準確無誤地說出分數的三個基本性質”、“詳細地寫出實驗的基本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等表述中的狀語部分,是限定學習目標水平的表現程度,有利于檢測。然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敘寫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一定要符合新課標準的理念,凸顯學生主體的基本精神。

3. 教學目標數量要適中,重點要突出。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由于受到學生的已有水平、課程內容、課堂時間等的限制,設計教學目標往往不能面面俱到,盡可能使目標簡潔、清晰,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使教學內容圍繞目標來進行。每課時教學目標不宜太多,否則使學習內容瑣碎,會使教學簡單化;目標也不宜太少,否則其具體性、操作性、實效性無從談起。雖然受學科和教學內容的限制,課時目標固定幾條(以一個“動詞+知識”為1條),但根據中小學課程的教學情況,課時目標一般應為2~3條為宜。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教師除了應考慮教學目標本身因素之外,還要考慮學生和自身情況,如了解所授課程全班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分析學生的原有學習水平、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家庭情況等,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把握全班學生最近發展區等,以便使制定的學習目標能夠更好地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立足《課程標準》,科學整合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指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提供給教學活動中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各種知識、技能、情感內容載體的總和。通常課程資源有自然資源、社會實踐資源、課本資源、學生資源、教師資源五類。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全面閱讀課本和相關參考教材,明確課程的性質、目標要求及內容標準,整體把握課程框架,梳理教學內容,撰寫教學方案(或導學案)。在教學活動中落實《課標》規定的各領域教學內容,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必局限于既定的教材內容和課程結構,不要機械地按照教科書規定的內容、順序和進度進行教學。④

教材是教學的課程資源,教師是這些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整合者和利用者。在整合課程資源時,要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認真理解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對于教材所呈現的知識內容以及所提供的材料,在遵循教學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可根據學生及學校教學的具體情況加以補充、調整,選擇能夠凸顯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以及文化背景相聯系的知識,充分反映地域方面的文化、自然環境、科技創造等緊密聯系的知識。注重教學內容生活化與綜合化,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接觸知識,借助生活實際理解知識,回歸生活實際運用知識。同時,各課程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在整合課程資源時,要善于將各學科知識有機結合,把各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起來加以考慮,引導學生學習和綜合運用。

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根據《標準》的要求,因地制宜、積極發揮現有條件的作用。除教科書外,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和當地環境,從大量的教學資源中精選適當的教學內容,編寫某些教學補充材料、校本課程,給學生提供具有重要學習價值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實況錄像資料,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軟件,整合多種媒體資源,建立媒體資源庫,通過校園網實現校內資源共享。

要廣泛利用學校周邊的社會資源。學校周邊的社會資源主要有報紙、學術期刊,科技館、少年宮、圖書館,以及工廠、農村、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都可以成為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有利課程資源。

要積極開發和利用網絡資源?;ヂ摼W突破了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廣泛交流與共享。而且,通過互聯網,可以找到很多國內外的科學教育網站,如一些諸如基于網絡的主題學習網站和網絡公開課、云課程、微課程視頻等,對于擴大知識面很有好處。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和加以引導,或者利用下載內容開展教學,也可以根據課程特點,開發基于網絡的課程資源。

(三)服務學生發展,優化選擇教學行為

課堂教學行為一般可分為主要教學行為和輔助教學行為。⑤主要教學行為是教師在課堂上直接針對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而采取的專業行為,主要包括呈示行為、對話行為和指導行為。教學活動要依據學情和課程內容,圍繞學習任務選擇應用教學行為。教師應注重將課程各個學習領域中的邏輯結構隱匿于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在觀察、感受和體驗中獲取知識經驗,充實自我情感和見識。⑥要注意教學講授和學習指導的科學安排和藝術處理,注意教學內容和教學行為方式間的相互關聯,靈活地選擇應用多種教學行為方式,如在教學講授環節可用呈示行為,在教學問答環節可用對話行為,在教學鞏固環節可用指導行為等,在教學中不排除某一單元、某一內容側重于某一個方面的教學行為。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選擇秧田式、馬蹄型、方型、圓桌型等多種適合開展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⑦以適應小組活動或個別學習,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交往的密度。

輔助教學行為是為主要教學行為服務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直接處理學生心理或教學情境中問題的行為,主要包括培養與激發學習動機、課堂強化技術、實現教師期望效應、營造的良好課堂氣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培養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巧設疑問,激發學生求知欲,喚起學生學習需要,在新課講授環節,讓學生承擔自己的學習責任,檢查自己的學習結果,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學習過程中,恰當應用多種激勵手段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消除學生習得性無力感,增強學生的掌握效能感。教師應善于通過親切的言語、善意的表情、和藹的態度、端莊的舉止等行為來傳遞自己對學生學習的良好期望,通過尊重、信任、愛護行為,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提高其學習能力感和學業成就動機。

(四)堅持多元思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組織、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與發展能力的活動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明確目標、激發動機,利用音樂、畫面、角色表演等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情境。⑧因此,教師應設法將學生個人目標融于集體目標之中,鼓舞學生學習士氣,形成良好的教學情境。

1. 創新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層面,以課程內容為載體,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創造性地融合學生非智力因素,使之服務于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以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狀態,在教學中要通過聲調的抑揚頓挫、語速的輕重緩急,激活學生思維,激勵學生學習。教師要注重教學交往,在教學活動中要用目光不斷掃視全體學生,與每位學生及時進行教學信息交流。通過交流,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據此及時調整教學進度與教學程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切忌“抬頭看黑板,低頭看教案”,目中無人、自言自語的教學行為。在教學內容講授結束后,教師應對學生課后練習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學生在練習中應注意的問題要有提示,應用的概念、原理、公式等要重點強調,容易出現的錯誤要加以引導。對學生完成練習所采用的方法、所用的時間等提出明確要求。學生作業要及時批改,對完成較好的學生提出表揚,對學生作業中的共性問題要集中輔導,以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2. 改革教學方法。新課程倡導的合作、自主、探究、參與等方法為主,引導學生體驗性、探究性、反思性,為學生的課堂參與提供更多的情境,是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發展。教師應根據學情分析和研讀教學內容的情況,結合教學方法的相關理論,依據“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選擇適合的教法、學法和教學環節,有效開展課堂教學。要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效利用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源,可以采用“翻轉課堂”和“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善于通過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師生問答、板演活動等,克服學生課堂注意力分散和學習疲勞的不良狀態。

3. 以教學機智促學生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靈活應用多種教學理論和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體現自己的教學機智。課堂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閱歷、情感認知體驗、個性心理特點等,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從中體驗學習快感,收獲學習樂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教師應重視管理課堂秩序,及時調控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注意力始終集中于教學活動中。當發現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教師不應停止教學行為去直接指責學生,而應該通過自己眼神、姿態的變化予以調控,或者改變課堂站位,如離開講臺,邊講課邊走到學生身,或用手輕按學生肩膀予以提示等,喚醒學生注意,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其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因此,成功的教學不僅僅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知識、技能,而且需要具備教學機智,能夠靈活機智的處理課堂教學中的意外事件,引導和控制課堂朝向教學目標推進,這正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

(五)樹立發展性學業評價理念,正確實施課堂教學評價

課堂評價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行為與結果所做出系列的價值判斷。課堂教學評價行為貫穿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始終,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倡導開展發展性教學評價。

1. 樹立發展性學業評價理念。學業評價是測定或診斷學生通過學習活動對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它是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也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⑨新課程發展性學業評價的功能是診斷和改進,而不是鑒定或選拔,其價值在于為教師改進教學或學生后續學習提供全面而具體的依據。在方法和技術上,它不是單純的定量分析,而是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使得評價成為一種開放的、持續的行為,以確保教學評價的發展性。

2. 正確實施課堂教學評價。要使課堂教學評價達到一定的信度與效度,實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必須處理好以下問題:(1)必須明確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些主要問題設計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應控制在8~10個,并且是具體、明確、可測的,讓學生能夠根據理解做出判斷的。(2)要盡可能體現定量與定性兩方面的評價信息。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教學目標的達成與知識內容的掌握、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與表現、關注課堂中的學生交往互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關注學生創造力的形成等維度,將這幾個維度的定量與定性的信息結合起來,開展有效評價,激發學生學習動機。(3)力求使課堂教學活動過程具有可測性或量化呈現。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呈現教學內容應適量而具體,學生學習行為要明顯而可觀察,教學目標表述明確而易達成,教學環節完整而流暢等等,以便于在教學活動進程中隨時教學檢測與反饋。有效的教學活動既倡導活動的量化,又不主張過于量化,而應將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將形成性與終結性統一,全面地反映教學活動中學生學業發展與教師的教學行為。(4)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課堂基地評價素養。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不能過多的占用教學時間,評價要關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正確的判斷每個學生的發展程度,給予每個學生適合的、具體的、發展性建議。評價結果的處理與應用需要謹慎,避免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力求實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

注釋:

①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6-128.

②鐘啟泉,崔允漷.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12-18.

③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18.

④王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9.

⑤武啟云.新編教育學[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4:171—181.

⑤汪濤.課堂呼喚真正的教學智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26).

⑥[美]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第四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14-116.

⑦黎奇著.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3-26.

⑧王本陸.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9-253.

⑨[美]Weber, E.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有效的學生評價[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87.

猜你喜歡
新課程教學活動目標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2021聚焦新課程 專注新高考 歡迎訂閱全新《新高考》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如何構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
發揮自制教具在初中數學新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我區初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典型問題的思考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探討
高中體育新課程實施“碰壁點拔”式教學模式初探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