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語復合動詞習得研究回顧與展望

2015-05-30 20:56陳曦
留學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松田日語學習者

【摘 ? ?要】本文對近年來的日語復合動詞習得研究進行了綜述,概括了日語復合動詞習得研究的主要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從日語教學的視角出發,對今后日語復合動詞習得研究的課題和研究范式進行了展望。

【項目成果】本文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基于語料庫實證分析的中日復合動詞對比研究”(編號:11YJC740014),2014年度陜西省教育廳項目“日漢V-V復合動詞構詞法的對比研究”(編號:14JK160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西安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 ?710128

1.引言

復合動詞是指前一個動詞的連用形(“前項動詞”或“V1”)結合后一個動詞(“后項動詞”或“V2”)所構成的詞(如“泣き叫ぶ”、“降り始める”)。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使用復合動詞,以此來追求語言表現的豐富性和精確性。但是由于復合動詞的結合條件復雜且意義用法多樣,成為學生學習日語的難點之一。但是,難在何處、原因何在?對此,相關研究較少,且尚未得出明確答案。為了有助于此課題的深入開展,本文就復合動詞習得研究進行綜述,指出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就今后的研究課題和研究范式進行展望。

2.日語復合動詞習得研究綜述

復合動詞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出現,迄今為止一直是語言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有分類方法的研究(寺村1984、山本1984等);構詞法的研究(由本2005、石井2007等);結合條件的研究(影山1993、松本1998等);前后項語義關系的研究(姬野1999、何2010等)大量成果。

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語復合動詞教學方略研究》(主持人:張威)的啟動,掀起了復合動詞研究的熱潮。2009年《北研學刊》的『特集號·日本語の複合動詞』和2011年《日語學習與研究》第3期、第5期接連刊出其研究團隊的階段性成果論文,專家學者們利用語料庫、問卷調查等方法,就復合動詞的前后項語義關系、格配價、類義復合動詞的語義辨析、教材中的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狀況等進行了探究,將復合動詞研究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2013年12月,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舉辦了復合動詞專題研討會,并推出『複合動詞研究の最先端―謎の解明に向けて』一書,展現了當今復合動詞研究的最新動向。

近年來隨著日語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復合動詞習得研究漸受關注,積累了一批成果。按研究內容及方法可分為四類:①從認知語言學視角進行的“~こむ”、“~だす”等多義復合動詞的習得研究(松田2000、2002、2004、松田·白石2006;陳2004、2006、2007a;付2010);②在分析構詞規律和分類方法的基礎上,探討習得難點及順序的研究(何2007、2009;玉岡·初2013);③從語言遷移視角進行的“~だす”等多義復合動詞的習得研究(白2005、2007;李2006;呂2007);④利用中介語對比分析法所進行的學習者復合動詞使用情況調查、偏誤分析(陳2007b、2008a、2008b、2010、2011、2012a、2012b,陳2013)。除此以外,還有習得意識調查研究(張·王2011;陳2015)等。由于篇幅所限,以下就其中最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松田和陳的研究進行介紹。

2.1 ?松田的研究

松田從2000年開始發表了一系列復合動詞習得方面的論文,松田(2004)為其專著,也是其研究的總括。松田(2004)依據認知語義學的觀點,將「~こむ」的意義用法分為四類,并用一個核心圖式加以統一的解釋,通過將圖式的某一部分焦點化的操作手法,說明核心圖式與各個意義用法之間的關系。這一研究將教學中只用語言難以表述的語義和語感通過視覺圖象清晰地描述出來,有助于學習者獲得母語者潛意識中有關「~こむ」的概念模式。松田(2004)以其語義分析的結果為基礎,以高級水平日語學習者(母語為漢語和韓語的學習者)為對象,從理解能力和產出能力兩個方面進行了習得研究。結果表明,高級學習者對「~こむ」的理解仍停留在例句記憶水平,對其語義范圍的認識流于表面和片面。其原因在于學習者受母語知識的影響,對「~こむ」的語義認知有著和母語話者不同的概念。松田(2004)是第一本復合動詞習得方面的專著,為復合動詞習得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2.2 ?陳的研究

陳(2004)是關于復合動詞“~あう”和“~こむ”的習得研究。以中國人學習者為對象,采用“例句正誤判斷法”和“造句法”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學習者不能正確理解“~あう”和“~こむ”的語義,偏誤多來自母語遷移和認知差異的影響。陳(2008b)為其專著,也是其代表性成果。陳(2008b)運用中介語對比分析方法,對學習者的復合動詞使用狀況及習得過程進行了量和質兩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在口頭語還是書面語中,學習者使用復合動詞的數量和頻率都遠遠低于日語母語話者,且在有限的使用當中還出現了較多誤用。誤用的原因是不能正確區分復合動詞和單純動詞的區別、類義復合動詞的區別、以及未能掌握復合動詞的構詞規則等。陳(2008b)從宏觀上俯瞰學習者復合動詞的使用及偏誤情況,對日語教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復合動詞習得研究存在的問題

以上就復合動詞習得研究進行了簡要概括,從概括中可以看出雖然日語復合動詞習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停留在起步階段,主要問題有以下四點:

(1)從研究內容來看,研究多集中在有限的幾個復合動詞項目上,存在著不均衡現象。另外,研究基本上還停留在對比分析、偏誤分析的層面,缺乏中介語研究。

(2)從研究方法來看,定量分析和實驗研究還存在一些技術性問題。例如只在單一的情景下運用單一的方法收集數據,一些收集數據的方法缺乏可靠性;一些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已顯陳舊,所得實驗數據可信度不高,阻礙了研究發展的進程。

(3)從研究深度來看,缺乏對習得不同階段的描寫和研究。中介語是一個不斷向縱深發展、向目的語漸進的系統,但是分階段的復合動詞習得研究還很匱乏,這樣就不能充分描寫和研究復合動詞習得的發展特點及其過程。

(4)從研究廣度來看,缺乏對習得因素的研究。如學習者的個體因素、學習策略、認知風格以及對其學習過程有影響的外部因素,如語言環境和語言輸入研究。

問題的原因在于:以往偏重語言學的研究,對習得研究的關注和探索不夠;一線教師忙于教學實踐,缺乏習得研究理論、方法的學習和運用;限于經費和時間,難以建設或共享優質的學習者語料庫等數據資源。

4.今后的復合動詞習得研究的課題

4.1 ?日語習得、教學視角下的復合動詞研究

現有的復合動詞習得研究,基本上都是借鑒語言學領域的成果作為理論框架。例如復合動詞的分類法,無論是寺村(1984)的四分類法,還是影山(1993)的二分類法,都不是以習得或教學為目的的研究。今后需要從習得和教學角度,推進復合動詞結合條件及分類方法的語言學研究。

4.2 ?利用對比語言學進行的研究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習者不能掌握復合動詞,到底存在哪些問題、該如何予以解決,一直沒有得到圓滿的回答。在二語習得中,母語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從對比語言學角度來尋求復合動詞習得的突破口,是今后的一個發展方向。

4.3 ?利用認知語言學進行的研究

復合動詞習得上的一個難點在于多義和類義復合動詞的習得。而這一類習得研究離不開其語義分析的研究成果。認知語言學為多義、類義復合動詞的語義分析提供了較為科學有效的方法。今后此類研究成果的廣泛應用是復合動詞習得研究的一大趨勢。

4.4 ?基于語料庫的研究

建立較大規模的中介語語料庫,在此基礎上進行習得狀況的考察是復合動詞習得研究的大趨勢。全面地統計分析各學習階段的復合動詞的習得狀況,描寫、解釋學生所產生的復合動詞中介語系統,檢驗、完善中介語理論,為語言教學與測試提供參考是今后復合動詞習得研究的中心工作。

5.今后復合動詞習得研究的研究范式

筆者認為今后的復合動詞習得研究可參考肖·周(2012:217)所提出的以下研究范式往縱深推進。

(1)借鑒、修正語言學領域的復合動詞研究成果,以確定所需研究的復合動詞項目的性質、范圍及分類,據此擬訂分析框架;

(2)對中日復合動詞進行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中介語中復合動詞項目習得難度的預測;

(3)對分級的中介語語料進行標注、統計,分析對比各級中的復合動詞的使用量、使用頻率及正誤比例,得出一定得習得難度和順序并檢驗習得難度預測的準確性。

(4)統計日語母語者語料并對比分析中介語的使用情況。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對該復合動詞項目時使用過量還是使用不足,借此發現學生的回避現象,以此修正(3)所得之習得難度的偏差;統計初、中、高各級教材語料并與中介語進行對比分析,目的是為了發現教學輸入與中介語輸出的差異。

(5)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就學習環境(教材、教學方法)因素和學習者因素(學習動機、學習策略)進行調查與分析。

(6)綜合(1)到(5)的研究結果,反觀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編排是否合理,進而提出教學分級和排序的建議。

6.結語

本文對近年來的日語復合動詞習得研究進行了綜述,概括了日語復合動詞習得研究的主要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從日語教學的視角出發,對今后日語復合動詞習得研究的課題和研究范式進行了展望。

參考文獻

[1]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Ⅱ[M].くろしお出版,1984

[2]山本清隆.復合動詞的格支配.都大研究[J],1984

[3]由本陽子.複合動詞·派生動詞の意味と統語―モジュール形態論からみた日英語の動詞形成[M].ひつじ書房,2005

[4]石井正彥.現代日本語の複合語形成論[M].ひつじ書房,2007

[5]影山太郎.文法と語形成[M].ひつじ書房,1993

[6]松本曜.日本語の語彙的複合動詞における動詞の組み合わせ.言語研究[J],第114號,1998

[7]姫野昌子.複合動詞の構造と意味用法[M].ひつじ書房,1999

[8]何志明.現代日本語における複合動詞の組み合わせ―日本語教育の観點から[M].ひつじ書房,2010

[9]影山太郎編集.複合動詞研究の最先端―謎の解明に向けて[M].ひつじ書房,2013

[10]松田文子.複合動詞の意味理解方略の語教育実態と習得困難點.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J],第20號,2000

[11]松田文子.日本語學習者による複合動詞「~こむ」の習得.世界の日本語教育[J],2002,第12號

[12]松田文子.日本語複合動詞の習得研究―認知意味論による意味分析を通じて[M].ひつじ書房,2004

[13]松田文子·白石知代.コア図式を用いた複合動詞習得支援のための基礎研究:「とり~」を事例として.世界の日本語教育[J],第16號,2006

[14]陳曦.中國人學習者における複合動詞の習得に関する一考察―「~あう」と「~こむ」の理解に基づいて―.ことばの科學[J],第17期,2004

[15]陳曦.中國人學習者における複合動詞の習得に関する一考察―學習者の作文産出に基づいて―.ククロス:國際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論集[J],第3期,2006

[16]陳曦.日本語複合動詞の習得狀況と指導への問題提起.國際開発研究フォーラム[J],第35期,2007a

[17]付赫.復合動詞“~こむ”的意義分析與習得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DB].2010

[18]何志明.香港における上級日本語學習者の複合動詞の習得及び使用実態調査.日本語教育學會2007年度春季大會予稿集[C].日本語教育學會,2007

[19]何志明.香港の日本語學習者の複合動詞習得の現狀.北研學刊[J],第五號,2009

[20]玉岡賀津雄·初相娟.中國人學習者の語彙的複合動詞の習得に影響する要因.複合動詞研究の最先端―謎の解明にむけて[M].ひつじ書房,2013

[21]白以然.複合動詞「~出す」·「~始める」の習得―韓國語を母語とする學習者の意識を中心に.人間文化論厳[J],第18號,2005

[22]白以然.韓國語母語話者の複合動詞「~出す」の習得―日本語母語話者と意味領域の比較を中心にー.世界の日本語教育[J],第17號,2007

[23]李瑩.中國學習者復合動詞的習得狀況——以“~こむ”、“~だす”為中心.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DB].2006

[24]呂琳琳.關于中國學習者在方向性復合動詞方面的學習狀況的研究——以[~込む]和[~出す]為中心,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DB].2007

[25]陳曦.學習者と母語話者における日本語複合動詞使用狀況の比較―コーパスによるアプローチ.日本語科學[J],第22期,2007b

[26]陳曦.日本語學習者と母語話者における日本語複合動詞使用狀況の比較―作文データベースを用いて―[J].小出記念日本語教育研究會論文集,第16期,2008a

[27]陳曦.關于日語復合動詞的習得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b

[28]陳曦.第二言語としての二類の複合動詞の習得―コーパスによる學習者の使用実態調査をもとに―.ことばの科學[J],第23期,2010

[29]陳曦.日本語教科書における複合動詞の扱われ方に関する一考察―コーパスによる使用実態調査との比較を通して―.ことばの科學[J],第24期,2011

[30]陳曦.中國日語學習者的復合動詞誤用分析.南昌教育學院學報[J],第11期,2012a

[31]陳曦.日本語學習者における複合動詞の誤用分析―作文データベースを用いてことばの科學[J],第25期,2012b

[32]張威.王怡.關于日語復合動詞習得意識的調查和分析.日語學習與研究[J],154(3),2011

[33]陳曦.關于日語復合動詞教授意識的調查與分析.陜西教育(高教)[J],第2期,2015

[34]肖奚強.周文華等.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縱觀[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作者簡介:陳曦,女,漢族,生于1977年7月,新疆伊犁人,博士。西安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學、二語習得。

猜你喜歡
松田日語學習者
從推量助動詞看日語表達的曖昧性
白松田:與大山結緣,與健康相伴
明朝日語學習研究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
關于日語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論遠程學習者的歸屬感及其培養
從語義模糊性看日語委婉表達
逃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