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視域下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研究

2015-05-30 20:56彭華
留學生·下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武術文化社會學教育

彭華

【摘 ? ?要】武術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從社會學視域下來看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影響了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本文從社會學的視域來對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社會學視域下,如何實施當代武術文化教育,

【關鍵詞】社會學;武術文化;教育

作者: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武術文化作為重要的傳統文化也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近年來對武術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武術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探索,從價值觀和哲學的角度來研究武術,研究武術的國際化發展模式,這些研究都帶有強烈的民族性。武術文化教育關系著武術的未來,然而當前我國的武術文化教育卻面臨著很多尷尬的局面,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社會學視域下如何進行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

1.當前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到的尷尬局面

1.1 ?以西方價值取向作為導向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全世界范圍內都出現了文化的失落,急需要從傳統文化中獲得慰藉,這也促使了傳統文化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并開始傳播和發展。然而這種對傳統文化的重新關注是以西方價值取向作為導向的,是用西方價值取向來改造東方文化的產物,容易造成傳統文化復歸的盲目性。在武術文化中,人們片面追求武術文化的符號,卻不能對其中的精神和意蘊進行挖掘。

1.2 ?武術文化空洞繁雜

盡管擁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這些傳統文化卻非常復雜,甚至沒有一個具有凝聚意義的象征。武術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傳統文化的反映與積淀,然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對于武術文化價值以及武術文化的解釋仍然體現出的空洞與繁雜,使武術文化難以真正的貼近大眾,適應現代化的生活。

1.3 ?功利色彩嚴重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僅僅將武術作為一種工具來滿足不同時期的人們的各種需要,例如強身健體、對外交流,甚至是中西方文化之爭的工具。往往是社會需要什么,就賦予武術怎樣的內涵和作用,沒有真正挖掘武術的內在價值[1]。甚至一些人將武術作為極端民族主義的表現。

2.如何在社會學視域下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

2.1 ?對教育體系進行完善,推行文化滲透教育

對于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必須先完善其教育體制。武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大眾能夠認同武術文化,使武術文化成為一種社會傳統,也就是走文化滲透路線。以美國國內教育為例,滲透教育實際上就是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文化滲透,通過各個文化主題的交匯和重合,由淺入深的進行文化教育。將一種文化滲透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進行改變[2]。

為了使武術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應該參考文化滲透教育的方法,不斷加深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可以運用多種實證方法,例如訪談法、問卷法等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方法來進行武術文化的研究,從而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文化滲透,使武術文化的滲透減少盲目性,更加具體化。

2.2 ?對相關內容進行規范

要做好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首先要將具有權威性和統一性的武術文化精髓總結出來。按照生命歷程理論的規定,面對不同層次的對象時,要對武術文化進行不同的詮釋。例如面對中小學生,就要強調武術的趣味性,進行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的解釋。而在高等武術教育中,就要注意對其進行深層次的解讀[3]。值得注意的是,過于抽象化的定位并不利于武術文化的傳播,因此不要對武術文化進行過于蒼白和空洞的解釋,而是要對其進行具體化的詮釋,避免戴高帽子的做法,這樣反而妨礙了武術文化的教育和傳承,使公眾產生距離感。

其次,要對武術文化的儀式進行相應的規范。在文化中儀式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儀式能夠使人們對自己參加的活動產生認同感,參與者通過儀式來參與文化活動,從而完成文化的傳播。例如奧運會上的點燃火炬就是一種儀式,在每一屆奧運會上都要舉行傳遞并點燃火炬的儀式,象征著傳遞和平。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事物,在文化教育中不能僅靠單純的動作技巧和語言來對武術文化的內涵進行詮釋和承載,其必須具備一定的規范性的儀式。傳承武術文化不僅需要訓練技術,還需要通過儀式來對武術文化進行鞏固和傳承,從儀式中體現武術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內涵。

2.3 ?走生活化、娛樂化的路線

要更好地普及武術文化,發展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選擇合適的傳播形式。所謂合適的傳播形式也就是最有成效、最能夠為人所接受的形式。教育與文化藝術相輔相成,要發展武術文化不能單純的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術講授而忽視其人文基礎。武術的游戲精神是武術文化的一部分,武術在發展的過程中既是一種搏擊技術,也可以成為藝術表演甚至禮儀表演,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在缺乏人文內涵的基礎上,我們經常用西方體育的形式來對武術進行改造,對武術的游戲精神頗有微詞,造成改良后的武術文化失去了在當代社會的傳承形式。

當前武術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并不重視武術的游戲精神,而要振興民族體育就必須促進武術向生活化轉移,充分挖掘武術文化的游戲、娛樂功能,使之成為娛樂身心的一種工具,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享受。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更加喜愛武術,對武術更加關注,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向人們傳遞武術文化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起到“物細無聲”的作用。在武術的振興之路上,必然要體現出生活化、現代化的意識。

2.4 ?重新定位高等教育武術人才的培養目的

要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就必須興辦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學校體育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曾經有過體現,體育教育往往會對其他方面的教育產生影響,起到收放筋骨、暢通血氣、涵養心術、調暢精神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高等體育院校在培養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時還缺乏明確的目標,培養目標缺乏鮮明的個性,具有模糊的層次性,培養目標太大,往往難以實現。這就要求將明確的高等教育武術人才培養目的制定出來,使高校成為傳統武術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在人才培養目的方面,既要有術,也要有道,不僅要有武術技巧的傳授,更要有武術文化的底蘊的傳承。要培養人才的文化保護能力,使之能夠對社會進行反饋,了解應該保護怎樣的武術文化,怎樣去保護武術文化。與此同時還應該在高校的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體系中加入文化遺產教育,使之能夠對武術這一文化遺產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并能夠承擔起傳承、傳播和保護武術文化的重任。

3.結語

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對武術文化教育的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要發揚武術文化教育,復興和傳播武術文化,絕不能僅僅依靠懷舊情懷與民族情緒,而是要用社會學的視域去看待武術文化這一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要走向全社會,使之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有力的代表,并通過武術文化教育而成為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文化形式。

參考文獻

[1]郭玉成.體育的武術與文化的武術[J].博擊(武術科學).2011(05)

[2]桑全喜.民族傳統體育培養目標的歷史嬗變與現狀[J].體育文化導刊.2012(03)

[3]倪依克,胡小明.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J].體育科學.2011(08)

猜你喜歡
武術文化社會學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中國社會學會農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
邊疆研究的社會學理路——兼論邊疆社會學學科建構之必要性
第八屆全全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通知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與西方騎士精神比較研究
影視傳媒對武術文化傳播的影響研究
敦煌古代武術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