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會下的正義探究

2015-06-09 22:19桂福英
法制與經濟·下旬刊 2015年6期
關鍵詞:法治社會正義法律

[摘要]法治社會是在民主的基礎上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形成一種社會管理模式,目的是尊重人權和財產,保護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其核心是法律,靈魂是彰顯社會正義,正義是法治社會的價值追求,法律是法治社會的代言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價值目標就在于維護社會公平、匡扶社會正義。

[關鍵詞]法治社會;正義;法治與正義;法律

社會都是不斷向前發展和進步的,社會的每一次前進都伴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社會自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以及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每一次大發展,除了帶給人們明顯的生活、文化方式的改變和水平的提高外,民主政治的進步更是關鍵,人治到法治就是最好的鐵證。人治社會國家的所有大小事務都由統治者說了算,因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等個人專制無所不在,草菅人命的現象時時上演,自古以來仁人志士為推動法治的進程可謂是如履薄冰、步步為營,尤其是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如果沒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社會的穩定。那么究竟什么是正義,什么樣的社會才是法治的社會,法治與正義究竟是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法治社會與正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始終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社會主義社會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征、以正義為最終價值取向的社會,因此,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和價值追求。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價值目標就在于維護社會公平、匡扶社會正義,即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法治社會是在民主的基礎上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管理模式,其核心是法律,根本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它是絕大多數人所達成的共識,人們并以此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和共同規則,是人們共同意愿和意志的體現。在這樣的社會里,法律是民主選擇的最高形式,不僅充分尊重人權、保護財產,保障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而且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的規定,人人都懂法、守法、用法,國家的一切程序都嚴格按照法律的程序執行。

正義意味著某種平等,即公平、公正、公道,是對人和事公道平等、正當合理的處理和對待,正義與否是以我們人為主體的,正義的主體是人,正義的評價也是人,因此說它是一種主觀感受的價值判斷,一種行為、狀態是否正義它作為評判一個社會善惡的首要標準。既然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那么肯定涉及到人、社會和與人直接相關的事物,人是反應和評價正義的主體,人的產生和集合就形成了社會,我們個人得不到與他人相應的待遇、滿足時通常都會歸結為社會的不正義,而與人相關的地位、自由、尊嚴、利益都在主導著正義的評價。當然,正義更加強調公正的道理,我們經常說的“公道自在人心”,就是對于我們作為正義的價值追求的主體,不僅用行為這一客觀標準來衡量正義與否,更要對社會的善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例如,我們相同的分數,你能上北大、清華,而我只能讀一般的本科院校,這時我們會埋怨社會的不公,沒有正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義又是一種道德的范疇,是對于道德的判斷和倫理精神的追求,更是一種道德評價,人們會自覺或不自覺的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而做出某種行為,因此正義的行為一定是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的,一定是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當我們看到摔倒的老人會自覺地走上去將其扶起,這是我們內心正義感的吶喊而驅動著我們做出的道德選擇。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文明之都,從來都不缺正義。美國學者羅爾斯提出“作為公平的正義是為一個民主社會而構思出來的,作為一個民主社會不僅要承認而且還要嚴肅對待社會的公平正義?!彼€提出了兩個正義的原則:“一是每個人對于一種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適當體制都擁有相同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而這種體制應適于所有人,二是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滿足他們所從屬的公職和職位應該在公平平等的條件下對所有人開放和他們應該有利于社會之最不利成員的最大利益”。筆者看到一些人在解釋羅爾斯的這兩個正義原則時將第一個原則等同于自由原則,把第二個原則說成是平等原則,其實這兩個原則都是講的平等的公平的正義?!安粚W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這是對正義的執著追求,如果說正義是指一個人的言行的正當性,那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則是最好的佐證,一個人如果自身言行都不端正,那還談什么正義,很明顯他本人根本不可能行正義之事,當然,對他人,即使是下了命令,人們也不可能聽從。如果正義就是要行正義之言,做正義之事,在古代就有殺生成仁、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精忠報國、不畏強權的愛國將領;為民請命、大義沒親的愛民清官,他們正義凜然。最熟悉的便是宋朝的包公,正義凜然在人治的古代尚且如此,何況是法治社會的今天呢?

二、法治與正義

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和價值追求,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作為滿足人的精神追求,人是有正義的需要。因此,就人的存在來看,我們必須有正義的需要,但并不是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需要,更不是說我們離開了正義就無法生活,如果說人的存活僅僅是生物學上所講的生存的話,那么吃、穿、住、用、行就足以滿足。但人類自產生以來便具有社會性,人類是群居的、也是自私的,正是因為個人的正義才成就了正義的社會,如果沒有自覺追求的公平正義、約定成俗的道德修養、規范言行的法律政策,那么當我們受到錢、名、利、色等欲望的誘惑時,當有機會行違法缺德之事而不被發現和懲罰時,為了滿足那可憐的私欲,我們會毅然決然的背棄正義和法律。因此,維護社會的正義不僅要通過人們內心約定成俗道德修養更要通過法律的途徑而達成。

正義乃法之源,正義是法的追求和歸宿。法治社會下的正義即法治與正義,其核心是法律與正義,在法律的庇護下伸張正義。法治社會不僅要用法律來匡扶社會正義,更要用正義來指導、評價、推動法律的進化。法治社會追求的正義必須是權利公正、機會公正、規則公正,是一種公平的正義。當我們看到電影學院又招生了,其中有不少姿色美女,問她們怎么看待“潛規則”,美女回答,很淡定“只要有規則就好辦”。這么毫無顧忌的裸露的回答,其實在我們的現實中很常見的,甚至在部分的人群里已經達成了這樣一個共同的認識。正義作為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是一個社會的善惡及其文明程度的最高價值準則,應當對上面的這些行為做出公正的評價,但僅僅是靠道德的譴責是遠遠不夠的,在今天的法治社會需要的是法律,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尤其是在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的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的敏感期,法律是保障和實現正義的底線的手段,沒有法律的強制和威懾,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那便是一紙空文。

法律是法治社會的代言人,不用法律來治理的社會當然不是法治社會,正義更是紙上談兵。法律的價值在于實現正義。法律是個人享受最大限度正義的“忠誠仆人”,正義只有通過完善的法律才能實現。法治社會的正義是具體的、現實的,脫離法律的正義那是虛無縹緲的、抽象的、不切實際的,維護正義的法律不僅是公平的,更具有明確性、規范性、可操作性,能把道德意義上的不確定的公平正義明確化。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呼吁,那么作為維護正義的法律也是人們響應正義的要求而做出的回應,同樣也是主觀的,依然是一種價值判斷。何況正處于市場經濟的今天,法律本身還不夠完善,這時法律的空白點和不足就需要正義的填補和彌補。法律的完善和進化是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實現的,法律也是社會進步最好的表現,而正義才是推動法律進步的價值動力。正義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則和道德理論依據,法律的制定不能違背正義的宗旨,離開正義的法律只會助長極少數人的欲望,那將勝過一切私刑。正義作為評價善惡的最高標準極大的推動著法律的進化。

總之,正義只有通過法律的保障才能更好的實現,法律的價值在于維護社會的正義,是實現社會正義的手段。一個良好文明的社會必定是一個正義彰顯的社會,法治的社會必定是一個依法治國的社會,依法治國的目的就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構建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參考文獻

[1]約翰·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佩弗.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鄭成良.現代法理學[M].吉林大學出版社,P200-P203.

[5]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桂福英(1988-),學士學位,西華師范大學,2014級法學碩士。

猜你喜歡
法治社會正義法律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法制節目的發展策略探討
律師在社會治理中的“當為”與“不為”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有效策略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讓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網絡營銷視角下的法治電子政務文化服務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