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人類學視野下的“在家上學”現象

2015-06-15 18:39任杰慧張小軍
學海 2015年5期
關鍵詞:公立學校學堂上學

任杰慧 張小軍

教育人類學視野下的“在家上學”現象

任杰慧 張小軍

本文運用教育人類學“工具連鎖反應”理論,通過對北京市一所“在家上學”學堂R學堂的參與觀察與深入訪談,探討了中國式“在家上學”產生的原因是一種反抗與形塑:反抗原有僵化、扭曲,分數至上的教育目標,以及附著在分數至上基礎上的以金錢、地位等為衡量標準的成功觀和幸福觀;要形塑的則是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關注“人”自身的教育目標。這種變化是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結果:社會結構和文化的變化導致教育目的的改變;目的的改變,必然帶來人們行為或活動的變化?!霸诩疑蠈W”是目標改變的結果,同時又可以成為促進新目標形成的原因。對“在家上學”這種新的教育現象的研究有助于促進人們對當前教育的反思。

在家上學 工具連鎖反應 反抗和形塑 教育人類學

“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指孩子們在家,主要由父母有時由家庭教師來進行教育,而不是在一所正規的公立或私立學校接受教育的形式。

美國的“在家上學”人數眾多,爭議最久,相關研究也最豐富。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1999年、2003年、2007年的統計,美國父母選擇孩子在家上學的原因始終居于前三位的是由于對環境、宗教和公立學校學術的不滿。其他學者也有一些與之相同的研究結果(Gilmore, Deanna, 2003; Mitchell L. Stevens, 2001; Ray, Brian D., and Jon Wartes, 1991; Ray, Brian D, 1997)。Shepherd, Dan.博士在他的博士論文里對這三種原因進行了比較詳細地分析。父母對環境的不滿主要是由于公立學校中存在的吸毒、暴力、性亂及性傳播疾病,宗教的原因則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宗教信仰在公立學校不受歡迎,對公立學校學術的不滿主要是由于它們失敗的學術指導。如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印第安納州首府)公立學校(IPS),在讀和語言運用上,通過基本考試的學生僅有51%。(Shepherd, Dan.,2010)

Ray,Brian D.博士對在家上學原因的最新研究發現,帶有反抗性質的宗教原因已退出前三,怎樣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個性化的教育及培養孩子的情感、性格等躍居前列。(Ray,Brian D.,2011)這正如Milton Gaithe通過對在家上學發展的研究和分析所認為的那樣,在家上學越來越像早期的家庭教育,而不再是一種反文化的抗議運動。(Milton Gaithe,2008)

在我國,關于在家上學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專家作做過專業的統計,只有一些主觀報道性的觀點零零散散地出現在一些報刊文章中,而大家普遍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當前教育的不滿。張玉勝認為,家長們選擇“在家上學”的家庭式教育方式,其初衷就是要規避現行學校模式的弊端,比如課業繁重的學生負擔、缺乏個性引導的“一刀切”等。(張玉勝,2013)王秀娟認為,傳統的學校教育因群體教學難免粗枝大葉,又因大多以應試為導向廣受詬病,而且評價體系過于單一。(王秀娟,2012)陳漢珍認為在家上學的原因是教育的異化,包括三個方面:教育價值觀的異化,教學方法的異化和評價體系的異化。(陳漢珍,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比較有說服力的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21世紀教育研究院采取網絡調查問卷、QQ群和“在家上學聯盟網”在線對在家上學現象進行調查和統計(此調查對象是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的人群,不包括各類小型學校),結果顯示,人們選擇在家上學的原因前五位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占54.19%;“學校進度過慢”,占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占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占6.70%;“宗教信仰的原因”,占5.59%。

從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在世界范圍內,在家上學現象都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教育現象,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其本國的歷史背景和整個社會文化大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對它的研究不能作孤立的靜態分析。這也給我們研究中國式“在家上學”提供了視角和線索。本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中國的在家上學獨具特色?家長們為什么放棄體制內學校而選擇“非主流教育”的“在家上學”學堂?R學堂哪些方面吸引了家長?他們是一群怎樣的家長?有著什么樣的特征?這背后隱藏的深層社會文化原因又是什么?

分析框架及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工具連鎖反應教育理論的分析框架

斯平德勒(George.D.Spindler)的工具性連鎖教育模式(Instrumental Linkages)認為,只要可接受行為能產生預期性的和符合愿望的結果,那么,文化系統就能運行。也就是說,人們的行為或活動是達到目的的工具,而目的是系統化了的、相互聯系著的,并形成文化系統的“核心”,行為與目的之間的聯系是工具性聯系。教育通過聯結這種工具性聯系的行為來塑造兒童的特定行為,培養他們特定的價值觀、態度、信仰和各種技能。一方面使兒童的行為能產生這種文化系統所期待的結果,同時也讓兒童從中獲得相應報酬,如功名、地位、金錢等。教育建立了這種工具性聯系,使社會文化得以運轉,并且隨著社會變遷和知識信息的不斷更新,兒童會進行新的選擇,從而形成新的“工具性連鎖”??梢杂脠D1表示如下:

圖1 “工具性連鎖”理論圖示

因此,目的和行為任何一方的改變,都可能斷裂這種連鎖關系,而且這種改變是雙向的:當目的(或目標)發生變化時,行為也跟著改變;同樣,當行為不能達到應有的連鎖目標時,行為也會隨之變化,從而促成新目標的出現。教育人類學認為,任何教育現象的出現和存在都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應對其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做深入地、情境化、脈絡化的探究。(馮增俊,2001;滕星,2009;莊孔韶,2006,2007)“在家上學”在中國大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形式,它的形成是社會變遷或說社會轉型的結果,隨著社會結構和文化的變化,教育目的也隨之改變,隨著目的的改變,又必然帶來行為或活動的變化?!霸诩疑蠈W”是目標改變的結果,同樣又可以成為促進新目標形成的原因。

(二)研究對象的確立與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北京的R學堂,它創立于2006年,最初是由四個孩子組成的家長互助式小學堂。短短六七年的功夫,它已從最初的四個孩子發展到如今的二百五六十個孩子,從當初的一個班發展到現在的15個班,從當初的一個老師發展到現在的80多個老師(60多個老師,20多個后勤),規模已從當初的互助式教學,發展成如今的較為完備的學校,R學堂似乎見證了中國式“在家上學”的成長。

本研究認為,中國式“在家上學”更多的是一種理念上的“在家上學”:它是指脫離了主流教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更為靈活和多樣化教學的一種教育形式。R學堂現在雖然更像一所學校,但它有三個方面依然具有“在家上學”的特點。

一是脫離了主流教育的場所。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堂或私塾,中國式在家上學都是脫離了主流教育的場所和模式;

二是小班教學,教師有更多精力關注每個孩子。

三是家長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如許多老師既是老師又是家長,或者說許多家長來學堂兼課。在教材的選用,課程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甚至教師的選擇與去留上,家長都有發言權,在不影響大的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創辦人會吸取好的建議,這一點在公立或一般私立學校都是無法想像的。這也是筆者依然把它稱為“在家上學”,并作為田野點的原因。

本研究對R學堂最初發起人,聘用老師,家長及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家長問卷是以家庭為單位填寫,訪談雖以母親為多,但都會提及讓孩子選擇“非主流教育”的是夫妻雙方或說全家的決定。因此,家長才是選擇“非主流教育”的主體,對他們的研究是本文的關鍵??傊?,本文通過對R學堂的研究,探討了中國式在家上學產生的原因和原因背后的社會文化變遷,以及教育對變遷做出的反應或者說適應。

反抗與形塑:中國式“在家上學”產生原因

(一)反抗:不選擇主流教育的原因

這樣一個沒有學籍,體制外編制下的學校,家長們為什么要選擇它,而不選擇一所公立學校呢?通過對學堂144位家長的問卷調查,得出的結果如下(圖2):

除卻少數學生不能適應公立學校外(占11.1%),家長主要是不滿公立學校的教育方式,占63.9%,不滿公立學校的環境,占29.2%,而希望自己的孩子童年更快樂的家長則高達77.8%。從家長訪談中可以更具體地看到這些。

圖2 家長不選擇公立學校的原因

1.不滿公立學校的教育方式

R學堂的創始人張老師談到當初辦學的原因,是從大女兒的身上發現現在的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就不想再讓自己的小女兒重蹈覆轍,所以很早就有打算讓小女兒在家上學,并查找了相關的一些資料,比較了它的優缺點,最終確定下來。

分數至上讓學生不得不跟著所謂的“標準答案”走,而正是這“標準答案”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思維也變得越來越僵化和固化。她說她大女兒最初是個很有靈性的孩子,9歲時就會寫小說,但后來語文成績卻越來越差。這些都讓她感到困惑,也在思考教育的問題。張老師對大女兒的描述或許有為人父母的偏好,但她的描述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基礎教育中真實的一面。

2.不滿公立學校的環境

不良的社會風氣在公立學校中的蔓延也是家長們絕難接受的。張老師談到她大女兒上學時經歷的一些事萬千感慨。

比如我們家的孩子會煎雞蛋,然后他們同學就會嘲笑她,哎呦喂,你還會煎雞蛋呀,我們家的活都是保姆干的……我們家孩子自己會坐公交車,這件事情,也成為她窮的一個標志。其他孩子會很驕傲地說,我從來沒有坐過公交車,暗含的是他平時都是車接車送。他們還會說,我沒坐過火車,說得很微妙,他的口氣讓你感受到,他的驕傲“高人一等”。然后你的孩子可能會受傷,因為孩子都很敏感,沒有人說,你真窮,你們家怎么(這么窮),這是我通過我的大女兒了解到的孩子們最真實的狀態……

這種變相炫富和追求物質享受不但會傷害到孩子,還會無形中助長這種社會風氣,讓孩子從小就出現拜金心理,并以金錢作為評判成功的標準。

3.不滿公立學校的分數至上,目中無“人”

山東來的宮女士同濟大學畢業,三十多歲才有了這么一個寶貝兒子,非常擔心傳統學校的教育會壓制孩子個性和能力的發展。她說:

聽到很多關于我們樓下那個傳統小學管理怎么嚴,孩子怎么難受、痛苦,會觸動到我,我就老是感覺傳統教育還是有一點問題的??赡芫褪沁@些年來一直都很注重成績,到最后就是為了考大學、考上好大學、重點大學。尤其山東從小學就抓得挺緊的,我就有點擔心孩子一上學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本來這個孩子他是很喜歡學習的,從四五歲開始特別愛鉆研,研究一些電器什么的……我不打擾他的時候,他自己就能夠玩很長時間,根本不用教他,自己就能夠從中發現很多規律性的東西。

博士畢業的常女士善于觀察,她說:

我不喜歡公立教育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在那里邊不是主體。從我們自己以前的經歷和現在所了解到的教育現狀來看,公立學校里邊貌似孩子很重要,但是實際上孩子的天性在整個教育的歷程中是不太受到重視的,基本上還是被禁錮的。所以對我來說,孩子的天性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充分伸展的空間,這種教育的起點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總之,公立學校分數至上、以追求金錢地位為最終目標的教育目的觀決定了它僵化、扭曲的教育方法和不良環境,它不但束縛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塑造著學生們同樣扭曲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方式等。這也是家長們要逃離公立學校的原因。

(二)形塑:家長們的教育理想和人生觀

在訪談中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提到了對R學堂教育理念或方法的認可。144位家長的問卷調查也說明了這一點,其中88.2%的家長認同學堂的教育理念,48.6%的家長認同學堂的教學方法,76.4%家長認為孩子在學堂更快樂。(圖3)。

那么,R學堂的教育理念又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在吸引著家長?

圖3 家長對R學堂的認同

1.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人自身的教育

R學堂的大門前有這樣幾個詞“自由”“智慧”“美”和“愛”,代表著學校的理想和理念。訪談中創始人張老師提到,學校希望的教育就是“自然而然”的教育,她認為好的教育出來的孩子應該是這樣:

有所追求,然后明白我要干什么,知道自己是誰。因為我覺得人,真的還是要有一個理想的東西去追求。能力大小是第二位的,他要有這個愿望:我要想讓我的人生過得有意義?,F在的教育體制會讓孩子失去這些東西,(如果這樣),成績高和學習好就失掉了意義。

夫妻雙方都是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徐女士說:

這個學校一進門就寫著愛、智慧、自由,我希望我的孩子不是一個智商很高,情商很低,或者說智商很高,很有競爭力,但內心不溫暖的一個人。我總覺得人應該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那是一種幸福,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知道他想要什么,想成為什么。

2.對成功和幸福的理解

問到對幸福和成功的理解,以下媽媽們的發言很有代表性。

趙女士說:“我覺得如果能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而且能把這件事當成職業來發展,這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我不認為掙多少錢,物質上達到一個什么程度那叫成功,我覺得最重要的成功是內心的一種感受?!?/p>

張女士說,自己有能力去發現生活意義,去享受生活,這就是幸福?!皶罹褪浅晒?。不管在什么樣的生活環境下你都能夠發現意義和樂趣,這就是會生活了。人生任何階段都會有挫折,都會有成功的喜悅。怎樣來對待將來的成功和挫折,這個才是教育中重要的地方,也是生活里重要的東西?!?/p>

這也同時給了我們對目前高考制度的一些反思。景軍在《中國青少年吸毒經歷分析》中認為,當我們社會中的文化默契和制度保證將教育等同于文憑、將文憑等同于好工作、將好工作等同于好收人、將好收人等同于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將顯赫地位和財富視為人生享受的基本條件之時,必然會產生一些社會問題(景軍,2009:74-84)。所以,如果我們的社會能有一些多樣選擇,如果高考不是唯一的追求目標,如果社會能夠提供多樣成功成才的機會,如果“錢”與“權”不再是唯一的信仰,那么,無論是教育還是社會都會有所改變。

研究討論:中國式“在家上學”的深層社會文化原因

(一)在家上學“中國式”特色形成的原因

在家上學在中國大陸之所以發展出學堂、私塾這種與眾不同的形式,成為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在家上學,離不開中國社會的大背景。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人口政策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在對R學堂小學部及初一106位學生的調查中,獨生子女有66位,占66.3%。而美國在家上學的家庭孩子的數量基本是在三個以上。無論從數量還是從孩子們的互動來說,美國的在家上學都更具可操作性,更像一個“學?!?。

二是社會分工和家庭角色的變化。從目前中國的社會現狀看,男女雙方都承擔著社會角色,早已不是過去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女性更多進入勞動力市場從而難以兼顧孩子在家上學的教育任務。職業角色的強化、“母職”的淡化,都降低了自行探索非主流教育方式的可能性。調查中發現,雖然有些孩子的媽媽有了孩子以后就不再工作,但這種全職媽媽,在144位媽媽中只有10位,不到7%。

三是缺乏社會支持和資源提供。美國的在家上學歷史較長,人數眾多,政府承認其存在的合法性,而且有很多保障性措施,社會認可度也相對較高。如在家上學孩子的父母可以免除教育稅等。而在我國,在家上學目前只處在起步階段,政府雖然沒有取締,但事實上是違反了義務教育法。家長在家自行或延師教授孩子存在經濟、資源與心理上的多重壓力,尋求志同道合的同伴共同承擔和發展就成了最自然的事。這也是學堂、私塾得以迅速發展的基礎。

最后是中國居住條件的限制。在中國,無論大中小城市,公寓是最普遍的居住形式,有限的住房面積會限制孩子們的活動空間,尋求更多玩伴和更大活動空間,也使父母認為不能照搬國外的在家上學。

(二)社會文化變遷對中國在家上學的深層影響

上文中我們分析了中國式在家上學產生的原因是家長們的一種反抗和形塑,其思想根源在于教育目的觀的改變。那么,這種教育目的觀的改變是怎樣形成的,社會和文化在其中起了一個什么作用?工具性連鎖理論認為,行為和目的之間是一種工具連鎖關系。行為是達成目的的手段,并由此獲得附加在目的之上的回報;而目的則是行為的動力所在,任何一方的斷裂都會破壞這種連鎖關系。在家上學的家長們拋棄了社會主流設計的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這樣一條既有行為路線,走了一條目前在中國只是少數人選擇的“非主流教育”的道路。他們是一群什么樣的人,有著怎樣的群體特征,這背后又有著什么樣的時代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

1.社會轉型產生了在家上學的受眾群體:中產階級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中國出現了一個新的階級:中產階級。雖然人們對它的構成和是否形成一個階級或階層還有爭論,但無論專家學者,還是政府百姓都不懷疑這一群體的存在(李春玲,2011)。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家長群體,我們對R學堂144位家長的年齡、學歷、職業及家庭年收入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分析,得出的結果如下(圖4、圖5、圖6、圖7):

通過對家長的調查可以發現,這是一群以70后、80后為主的家長,他們的群體特征是:普遍接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高學歷和收入,職業以專業技術人員及外資合資私企職員為主。在144位家長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者占到了80%,其中本科45%,碩士29%,博士6%。經濟上,年收入二十萬以上的家庭占到60%以上,其中五十萬以上的占13%。眾所周知,區分中產階級的標準各國都有不同,通常的劃分標準有兩個,一是職業,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職業來區分中產階級存在較多爭議,以經濟收入來劃分也仍舊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依中國實際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水平,一些專家認為,比較合理的有關國內中產階級的界定,應該是人均年收入在1萬至5萬美元左右,也就是8萬到40萬人民幣左右。以全家三口計算,年庭年收入應在24萬以上。2010年11月25日,《福布斯》中文專欄作家為中國中產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年入1萬-6萬美元,生活在城里,25到45歲之間,有大學學位,專業人士和企業家。

圖4 家長年齡分布

圖5 家長教育程度

圖6 家長職業分析

圖7 年庭年收入

從對R學堂的調查來看,家長群體無論是從專家角度還是普通公眾的角度來看,都應屬于中國的中產階級。一般認為,中產階級積極參與政治,并有一定的話語權;文化上,普遍接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高學識;經濟上,衣食無憂,是消費的主導力量。訪談中我們也發現,家長群體表現出普遍的高素質,視野開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思想也更為開放,并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在訪談的144位家長中,有112位知道國外的在家上學,很多家長在有孩子之后對教育尤為關注,并接觸到許多新教育的書,也讓他們有了更多反思教育的機會。

王先生夫妻二人都是研究生畢業,王先生從美國回來,王女士在電視臺工作,二人對中國教育有著自己獨特體會。王先生認為中國的教育沒有遵循人的發展規律,不按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出發,讓孩子承擔了很多他承擔不了的東西。王女士說:

其實我們算是比較幸運的,一直屬于是讀書比較好的。但是最后等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就發現,其實整個兒走了一個比較長的彎路,你在學校里學到的東西其實跟你的生活,或者說生命沒有多少聯系,我所得到的很多關于生命、生活的感悟完全不是學校里教出來的,都是自己遇到問題感悟出來的。我們現在的這種公立教育它其實已經形成一種模式了,就是以“考試”為目標,以考上好學校為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出來之后找一份比較好的工作為更長遠的目標。如果學校里教給我們的不只是考試的知識,一些片面的知識點,而是一開始就給你一個不受太多限制的環境去成長的話,可能會不一樣。

經濟上的寬裕使得這些中產階級家長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教育,良好的教育背景又使得他們的眼界開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并有較強的反思能力。除此之外,社會的變化也使得他們的選擇具有可能性,少了許多后顧之憂。王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

好在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跟五六十年代相比好得多的時代,有多得多的選擇,我們可以不參加高考,可以自己去創業,可以到國外去上學……我不想花費太多的代價去換來一個所謂的名牌大學的光環而讓孩子犧牲了她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個性的發展。

中國中產階級的產生是時代發展和社會轉型的結果,有了這些人的存在,無論是從經濟上(一個孩子在R學堂的各種花費一年差不多要五萬元)還是文化上(開闊眼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反思能力)才有了在家上學的受眾群體,也使得在家上學成為可能。

2.社會轉型帶來的制度改革使行為不再是達到目的的唯一手段。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社會轉型中的中國正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社會結構正變生巨變。大學生的地位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深化的今天也發生了變化。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0年,當時的政務院發出《為有計劃地合理地分配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今年暑期畢業生工作的通令》。高考對普通百姓而言,幾乎是實現向上流通的唯一方式。如今,大多數的父母依然還是認為高考是正途,以高考為指揮棒的現狀也并無大的改變,而且似乎還有加劇的趨勢。比如湖北某高中為考上清華大學的學生立塑像的新聞等。①但畢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向上流通的渠道也不再是鐵板一塊。隨著經濟的發展,出國留學,自主創業,家族企業等也逐漸占有了一席之地。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各類中小型企業主、中小老板、中小公司經理、各類承包商等已成為我國中產階級的主體之一(李強,2001:17-20),這相對計劃經濟時代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1999年大學的擴招,大部分人都有了上大學的機會,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變成平民教育再到普及教育。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已達到699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人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像從前一樣是實現向上流通的唯一條件。

對于普通百姓來講,努力高考,目的是為了考上好大學,并由此獲得上大學而帶來的相應回報:金錢、地位、榮譽等等。而如今,即使你上了大學也未必能獲得相應的回報,而上不了好大學,也可能獲得以前似乎只有通過上大學才能獲得的金錢、地位、榮譽等。目標與行為之間的工具性連鎖已經不那么緊密,而通過其他多樣化的選擇(行為或活動),如出國留學,自主創業,家族企業等也同樣可以達到目標,那么為什么不可以選擇?而要選擇千軍萬馬擠國內高考這座獨木橋?這也是一部分在家上學的父母的選擇。

3.社會轉型影響了人們的思想體系和文化傳承

從思想淵源的歷史進程來看,中國自古以來就把讀書與富貴功名緊密聯系在一起。北宋皇帝宋真宗趙恒《勵學篇》中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詩句,和北宋汪洙《神童篇》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千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也表現了讀書的最終目標是對金錢、美色、權勢、聲望的赤裸追求,讀書與榮華富貴和功名利祿具有緊密的聯系。儒家經典著作《孝經》中有“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薄度纸洝分小皳P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倍及选皳P名聲”與對父母的“孝”綁定在一起。而如何才能“揚名聲”呢?在古代,對普通的百姓來說唯一的一條路似乎只能是考取功名。所謂“光宗耀祖”“光耀門楣”,從隋唐開始的科舉制畢竟給了普通百姓一個向上流動的通道?!墩撜Z》中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只要你學習學好了就有機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中國,對一個人成功的評判是以他的功名富貴來作為標準的。這種觀念在現在越演越烈,形成了以高考為指揮棒的教育體制。

但隨著社會的轉型,特別是社會制度和結構的變化,傳統思想和文化受到質疑。事實上,許多學者早已注意到這種教育的偏頗和惡劣后果。民國時期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已提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特別是社會轉型期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教育與時代的脫節。

思想和文化的改變必然帶來教育目的觀的改變。讀書為功名的教育目的觀,從被人們奉為圭臬到有識之士的質疑再到如今家長們的反抗和形塑。在R學堂,無論是創辦人、老師還是家長,大多都是因為不滿現行教育中分數至上,以及附著在分數至上基礎上的以金錢、地位等為衡量標準的教育目的觀,希望能夠創立一個心中的理想學校。目的的改變必然帶來行為模式的改變,反過來又進一步重塑和建構著人們的價值觀與態度。由此可見,教育要從根本上改變,就必須改變教育目的觀。只有當金錢、功名等不再是唯一的成功和幸福的評判標準時,教育才會真正改變。

4.社會轉型使中國人更具國際視角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人有了更多與世界接觸的機會。訪談中了解到,許多家長在國外生活過或留過學,聽說過在家上學或接觸過在家上學的人群。此外,科技的發展,網絡世界的全球化,信息具有了全球共享性。在112位知道國外在家上學的家長中,主要了解方式就是網絡以及自己有國外生活經歷。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在家上學孩子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別是:廣州、浙江和北京。很明顯,這三個省市地理上都居于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水平相對較高,教育思想上更易受到國際在家上學及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因而也更為開放。

研究結論

本文以教育人類學工具連鎖教育理論為視角,通過調查問卷、參與觀察與深入訪談的方法對北京在家上學R學堂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家上學產生的原因是反抗原有僵化、扭曲,分數至上的教育目標,以及附著在分數至上基礎上的以金錢、地位等為衡量標準的成功觀和幸福觀;要形塑的則是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關注“人”自身的教育目標。這種變化有其文化社會原因,是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結果。研究認為,教育改革的關鍵是教育目的觀的改變,只有觀念轉變了,教育改革才能真正成功。

處在轉型期的中國,教育已經經歷一輪輪改革,教育問題關系到千百萬孩子的人生發展,也因此成為老百姓最為關注的的問題之一。在家上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方式,勢必會給社會帶來影響,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在某種程度上給中國的教育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①這條新聞多家媒體都有報道,此是其中的一個,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5/02/24848000_0.shtml。

1.馮增?。骸督逃祟悓W》,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景軍:《中國青少年吸毒經歷分析》,《青年研究》2009年第6期。

3.李強:《關于中產階級和中間階層》,《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4.李春玲:《中產階級的社會政治態度:尋求變革還是安于現狀》,《社會》2011年第2期。

5.滕星:《教育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本土經驗與學科建構》,民族出版社,2009年。

6.王秀娟:《現代私塾并非桃花源》,《山西日報》2012年5月18日。

7.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修訂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8.莊孔韶主編:《人類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9.張玉勝:《在家上學的“桃花源”教育能走多遠》,《中華讀書報》2013年1月2日。

10.Gilmore, Deanna.,“Reading Aloud in Two Home Schools: A Qualitative Study”,HomeSchoolResearcher, 2003,Vol.15(3).

11.Milton Gaithe.,Homeschool:AnAmericanHisto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2.Mitchell L. Stevens.,KingdomofChildren-CultureandControversyintheHomeschoolingMovemen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13.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EB./OL],http://www.nheri.org/.

14.Ray, Brian D,StrengthsofTheirOwn:HomeSchoolersAcrossAmerica. Kearney, NB: Morris Publishing, 1997.

15.Ray, Brian D., and Jon Warte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Home-Schooled Children. In Home Schooling: Political, Histor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16.Ray, Brian D.,“Research Facts on Homeschooling”,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NHERI), 2011.

17.Shepherd, Dan., “Mommy is my teacher: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of three families' homeschooling experience”, Ball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10.

〔責任編輯:畢素華〕

任杰慧,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renjiehui08@gmail.com。北京,100084;張小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0084

猜你喜歡
公立學校學堂上學
上學啦
英國的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
2016年美國公立學校排名
英國的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國的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
森林學堂
寶寶國學堂
寶寶國學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