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坳銅鼓舞的傳承和保護

2015-07-12 08:34董瀟瀟貴州民族大學550025
大眾文藝 2015年3期
關鍵詞:鼓點銅鼓苗族

董瀟瀟 (貴州民族大學 550025)

掌坳銅鼓舞的傳承和保護

董瀟瀟 (貴州民族大學 550025)

掌坳銅鼓舞給人一種震撼的感受,它不僅有優美的舞蹈、高難的動作、悠長的樂音,而且是苗族老人們用洪亮的鼓聲召喚遠逝的祖先,用心靈與祖先對話。在掌坳那并不寬闊的銅鼓場上,老人們那全無表演痕跡的、用心投入的神情,透視出一種旁若無人的、最自然的精神力量,這是在別處難以見到的。

掌坳;銅鼓舞;傳承;保護

銅鼓舞用的是銅鼓(一種中空無底、一頭有面、呈平面曲腰狀的樂器),進行打擊樂器并伴奏的舞蹈,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中,尤其是苗族人民中一種具有代表的、源遠流長的舞蹈文化。根據考古的研究發現,早在春秋末期,銅鼓舞就出現在樂舞場面中了,所以銅鼓舞也應當算作是中國最古老的舞種之一。銅鼓作為古代南方民族的禮器,被視為吉祥之物,是權力的象征,一般時候妥善保存,只有遇到隆重節日之時或著婚喪用禮才能擊鼓而舞。據《唐書·南蠻列傳》記載:“擊銅鼓,吹木角,歌舞為樂?!泵鞔妒裰酗L俗記》記載到:“馬湖之夷,歲暮百十為群,擊銅鼓歌舞,飲酒穹晝夜以為樂?!薄顿F州嘉靖通志》中記載:“婚姻以牛、酒為聘……會聚擊銅鼓,吹角……喪葬擊鼓唱歌,男女圍尸跳躍,舉哀而散……”?!端问贰ばU夷列傳》、《黎歧紀聞》記載“數人為群,擊鼓鳴征,跳舞呼號”,“擊銅鼓、銅沙鑼以祀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數年至今,銅鼓舞經常用于年節慶典活動之中,成為了少數民族群眾自娛性較強的舞蹈,也是展示民族特色的窗口。

一、掌坳基本情況

掌坳,位于貴州省東部——黔東南州雷山縣大塘鄉,是一個屹立于山坳上的、被成片竹林環抱著、寧靜美麗的苗寨。吊腳樓依山而建,層層疊疊;溪水清澈見底,如絲帶環繞村莊,景色非常的優美,不是世外桃源但勝似;全村176戶660余人,以吳姓為主,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在雷山縣境內的苗族同胞們都以跳蘆笙舞為樂的大環境下,掌坳村以跳銅鼓舞一枝獨秀,并延續不衰,昌盛至今。逢年過節時,寨內均會舉行跳銅鼓舞的活動,鄰近村寨苗族來此匯集都會擊鼓狂舞觀歌,掌坳也被譽為銅鼓舞發源之地和銅鼓舞傳承之鄉。

二、掌坳銅鼓舞介紹

(一)掌坳銅鼓舞起源

據說楓香樹是掌坳苗寨的神樹,當年苗寨上的先祖遷徙到這里的時,曾經在密林中扛回了一截長九尺、合抱粗的楓香木,前后花了49天的時間,把它摳通了,兩頭蒙上牛皮,將其做成了一個大木鼓。鼓將苗族同胞凝聚在一起,每當鼓聲響起,雷公山四方八寨的都涌來了,日日夜夜圍鼓而舞,祭祀先祖。而掌坳由木鼓變為銅鼓的傳說,則見證了苗族人自強不息的種種記憶。相傳當年貴州巡撫張光泗的下屬來到掌坳的時候,聽見苗人擊鼓而擔心苗人作亂,于是就下令當眾點火燒毀了這面木鼓。鼓雖已亡,但不屈的苗人對祖先的崇拜和對藝術的喜好是無法因此而禁絕的。之后掌坳苗寨的先民們挨家挨戶湊錢購置黃銅,冶鑄了獨具特色的銅鼓并跳起了別具風格的銅鼓舞,將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保留至今,成為了苗族文化的一個標志。

(二)掌坳銅鼓舞特色

跳起銅鼓舞之前,不得不介紹一下獨具特色的銅鼓。掌坳村的銅鼓重29斤,鼓身長36厘米,銅鼓鼓面直徑為46.5厘米,鼓面中間所鑄的是一輪凸現的太陽,圍繞著太陽的是12道凸起的光芒。與太陽光芒連接的是一圈一圈的光暈,共9圈,圈和圈之間還有一些圖案相連接。這12道太陽光芒,代表著太陽普照大地創造生命的光輝,它也表示《苗族古歌》傳唱中的苗族的祖奶孕育的十二種生命,都能在陽光下生存成長,生生不息。

銅鼓舞活動舉行大多在傳統節慶佳節或為祭祀、祭拜祖先儀式中,如苗年、鼓藏節等。它的原始組織形態普遍是以家族、宗教和村為單位,以族長、寨老或鼓藏頭為首領。在跳之前,先有族長、寨老或鼓藏頭派幾個鼓手到鼓堂敲鼓“平冷潘拉冬高冬”,呼吁人們快來跳鼓。據貴州《八寨縣志稿》記載,在擊銅鼓時“以繩耳懸之,一人執木槌力擊、一人以木桶合之,一擊一合,使其聲洪而應遠”。將銅鼓請出來懸掛于銅鼓場之上,擊鼓人一只手執木槌用力敲擊鼓腰,另一只手持皮頭緩而重的敲擊鼓心,相互相應形成一種和諧悠遠的音響。一只回音桶由另一人以手提著,把回音桶的桶口對著銅鼓口,反復“接音”和“送音”,使得鼓點聽起來更加深沉渾厚,擊鼓聲傳得更加長遠。

舞時人數可達上千人,里外可圍成幾個大圈,內圈一般是吹蘆笙引導的人,中圈一般是老人,外圍大多是年輕的女孩,環環相扣,如眾星拱月,蔚為壯觀。眾人舞時合著鼓點,有節奏地左右或前后擺動著雙臂,步法有三步、走三步并一步、轉身等。

動作整齊劃一、粗獷熱烈、奔放激情。整個隊形伴隨著音樂時里時外,且進且退,輕如蜻蜓點水,重如猛虎下山,至興高采烈時,還擊掌呼號、其間還不時發出“嗨哧哧”之聲或唱苗歌加以助興。銅鼓的敲擊手法繁瑣復雜,一般都有固定的鼓點、呼喊聲以及讀法,由于苗人非常熟悉這些鼓點和呼喊聲所表達的內容,所以鼓聲具有一種傳意的特點——鼓語。鼓手執雙槌棒擊鼓鼓點也有專門的理解方法:“咚”表示右手敲擊鼓心,“嘎”代表左手擊打鼓邊,“的”表示雙槌相互敲打。舞蹈動作又分多種,例如:在地邊趕斑鳩、作抬腿狀趕、騎馬趕、拍掌轉身下蹲甩腰趕斑鳩等等4個舞蹈動作。又如剛才在鼓堂敲起的“平冷潘拉冬高冬”,在苗語當中意為“迎客舞”,意為主人用舞蹈的形式迎接貴客的到來。這個鼓點靈感來源于山林中啄木鳥“篤篤”啄木聲而編成的。每當客人們到來的時候,主人和迎客人都需要站在路旁兩邊,夾道歡迎,拍手歡舞,迎接客人進苗寨。另外還有“獲獵歸來”“兒童放鴨”“捉蟹”,以及“吃牯臟”中表演的具有祭祀性的“刀舞”等,都具有不同的鼓點讀法以及苗語鼓詞。其動作主要來源于苗族人的狩獵、農事等日常生活。男女老少則圍成圓圈、踏著鼓點起舞,動作熱烈奔放,胯部的扭動和雙手的擺動很有特色?;顒幼詈笮枰凸奈?,然后才能將銅鼓恭敬地送回藏洞中放存。

三、掌坳銅鼓舞的繼承與發展

(一)銅鼓舞的意義與影響

觀看州級非遺傳承人吳道雄表演的掌坳銅鼓舞,這些古樸粗獷的舞步,來自生活,與苗族生活息息相關,不可分割,又高于生活,延續數代,已經深化成了一種民族精神,深深影響著苗族人的性格。正如余未人在文章中寫道,“當年我見到一位年過七旬的吳老者,他從小對銅鼓就不止是一種愛好,更有一種敬畏。他說:‘銅鼓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老祖宗就和銅鼓在一起。只要有銅鼓,人就不能隨便亂穿衣、亂說話、亂做事。壞人,老祖宗是不讓他挨銅鼓邊的?!庇纱丝梢娿~鼓舞對于苗族人民的意義和影響,甚至成了苗族人價值觀的重要構成部分。

(二)銅鼓舞面臨的難題及解決措施

掌坳銅鼓舞,已經成為當地一片響當當的名片。50年代就已到過省城貴陽等地演出,70年代又被《人民日報》載文稱贊為“銅鼓舞發源地”。然而銅鼓舞學前卻面臨著許多難題。1.受經濟發展大潮和“中國制造”對勞動力巨大需求的影響,掌坳村不少孩子讀完初中就外出打工,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僅存的都是些老弱病殘,無法承擔起銅鼓舞傳承保護的重任,更何談創新發展。據村里鼓藏頭——吳紹龍介紹說,當初舉寨上下,男女老少,晝夜跳舞,如今盛況不再,僅僅能表演而已,離真正的銅鼓舞繁榮相去甚遠。老人家也擔心這一輩人走了后,這一延續至今的銅鼓舞是否失傳,這些憂慮也不無道理。2.不能轉變發展思想和引進先進理念,缺乏傳承和保護的長期規劃,往往發展停留在短期行為,階段性目標不明確,階段間銜接不合理,甚至完全屬于不同理念;不能正確處理銅鼓保護與商業的關系,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導致資金缺乏和吸引力不足。比如掌坳銅鼓舞至今沒有和周邊豐富的旅游資源整合到一起,更多的時候是扮演重大儀式創收表演或參加各類民族文化比賽的角色。單兵作戰、散兵游勇,缺乏合作和優勢互補,始終徘徊在低層次水平,沒有專業文化運作團隊進行專業開發。3.在“無形”化“有形”探索上基本屬于空白區域,未能將銅鼓舞表達的無形的民族文化,轉化為“有形的”——曝光頻率高、可被感受的文化載體,導致這樣的苗族精粹難以被更多的人接觸或產生深刻影響。對大眾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原因,就是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但非常遺憾的是,當某些人慣于用漢化的、單一化標準來衡量這一切的時候,這本來是無可非議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在這些人這里反而成了“落后”的表征,致使不少地方,少數民族服飾、習俗、生活方式等特色性人文旅游資源正在迅速消失。這不僅是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消失,也是一種旅游資源的消失。我們那么義正辭嚴地抵制“西化”,為什么對“漢化”少數民族文化卻無動于衷呢?當各個民族獨特文化共存繪成的豐富色彩被“漢化”之后,民族文化特有的個性也都將消失殆盡;當全部的奇異文化都被抹平之后,貴州地區民族豐富性也都將不復存在。沒有在民族文化哺育下產生的高水平的原創性文化(作品、產品)的繁榮,演出、音像、會展等與旅游直接相關的文化產業便成了無源之水,不可能發展。

對此,通過走訪、查詢資料、思考探討,為了傳承、保護銅鼓舞這一瑰寶,有了初步的一些成果。1.保護銅鼓舞這種苗族文化藝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讓傳承發展后繼有人,就需要尊重苗族文化傳統與適應時代潮流并重,堅持以傳統為基礎,來源于生活,貼近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使得節目更能反映苗族文化和銅鼓舞特色,更具可視性、可參與性,可將銅鼓舞引入當地中小學校,成為課程或課間運動,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它、接受它、喜愛它。這樣才能構建銅鼓舞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土壤,才能迎來銅鼓舞的繁榮,才能將這一瑰寶發揚光大。2.完全可以引入有實力的文化傳媒團隊,挑選銅鼓舞中短小精干、特色明顯、適合大眾的片段,對其進行深層次的藝術創新排練,使其表現力更明顯、民族特色更突出。掌坳離雷山縣城僅6公里,雷山境內的朗德上寨、西江苗寨、大塘苗寨、雷公山森林生態景區均經縣城而往??膳c附近著名景區達成合作關系,實行旅游捆綁營銷,例如景區門票聯售、旅游路線捆綁等,成都的武侯祠與杜甫草堂的營銷案例就是典型;也可實行文化節目駐景區演出或巡演,既可豐富景區的文化活動,又可借助這些景區的人氣進行銅鼓舞宣傳,增加影響范圍,由張藝謀團隊參與創作的《新印象劉三姐》常年駐陽朔景區開展文化表演就獲得了成功。3.四川學者在研究當地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和旅游開發對策時,曾發表了一種觀點“旅游不是單純的經濟行為,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對旅游者來說旅游是一種文化需求,對旅游業來說則是如何滿足旅游者的這種文化需求?!币WC銅鼓舞能滿足這種文化需求,就必須延續它的民族特色和獨立性。組織專家和當地人,深挖銅鼓舞的歷史和還原銅鼓舞盛況,重新梳理銅鼓舞動作和配曲。采取拍攝掌坳銅鼓舞紀錄片,編寫銅鼓舞歷史及文化背景介紹,組織志愿者教練銅鼓舞簡單動作和歌曲,方便大眾能夠看懂銅鼓舞并融入到盛大場景中等。讓銅鼓舞通過現代技術進行存檔保存,使之能夠延續并傳承保護有據可依。用實際的文化載體承載起銅鼓舞的文化精髓,可定做銅鼓舞專題的文化衫(包含苗族特有的蠟染)、裝飾物(各比例銅鼓、舞者玩偶、銅鼓坪微縮景象等)、影像圖片紀念等。使掌坳銅鼓舞的影響超越地域和時空限制,使更多人宣傳掌坳銅鼓舞,也使更多人接受掌坳銅鼓舞。使“在保護中創新,傳承中發展,融入中繁榮” 這一種理念能夠指導掌坳銅鼓舞的傳承保護。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開明人士開始關注掌坳銅鼓舞的傳承保護,并且掌坳銅鼓舞頻頻出現在高級別舞臺上。2008年4月,文化部把“雷山苗族銅鼓舞”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雷山苗族銅鼓舞就是以掌坳村的銅鼓舞蹈為代表寫申報文本而獲得的。為了更進一步地挖掘掌坳苗寨銅鼓舞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搞好銅鼓舞的傳承,雷山縣文化體育局已把掌坳村作為雷山銅鼓舞的傳承基地加以建設和打造。雷山縣掌坳銅鼓舞表演隊受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邀請,于2009年10月12日至15日參加了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十部文藝集成志書表彰總結大會”紀念演出及“天籟之音——中國原生民族展演”活動。掌坳的銅鼓洪亮的聲音,古樸熱烈的舞姿必將世代相傳,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1]余未人.雷山苗族銅鼓舞[M].雷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6.

[2]右岸左人.四川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保護與旅游開發對策研究[OL].2003.11.

董瀟瀟(1991—),女,苗族,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中國民族藝術(少數民族音樂創作與理論研究方向)

猜你喜歡
鼓點銅鼓苗族
以歌為家——在滬苗族務工婦女的音樂生活
鼓點
廣西銅鼓的演奏形態特征研究
東蘭銅鼓響八方
廣西銅鼓形制規律探討
一件被切割的漢代銅鼓是否應該焊接復原?
雨天
南昌“強攻產業 決戰工業”鼓點急
苗族老照片
苗族蘆笙制作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