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創作散記

2015-07-12 08:34劉范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100000
大眾文藝 2015年3期
關鍵詞:學藝藝術創作藝術家

劉范利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 100000)

藝術創作散記

劉范利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 100000)

“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睆乃苤?,藝術創作和理論考證是兩門不同的學問,需要兩種不同的功夫。雖然接受過多年學院式的藝術教育,但令人尷尬的是,我卻既不善“寫”也不善“鑒”,因此不敢以衛夫人的話自許,更不能以此為由,怠慢了理論的學習與梳理。正如傳雷所說:“愚固知畫家不必為史家,猶史家不必為畫家;然史之名畫家固無一非稔知藝術源流與技術精義者,此其作品之所以不失其時代意識,所以在史上必為承前啟后之關鍵也?!?

藝術創作;雕塑藝術

自以為,以“雕塑藝術”為學、為業,是多年來追尋著“性之所近”作出的選擇,卻常常忘卻了后半句“力之所能勉”的尷尬。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是否都有此種經歷,在激情來到燃燒之時妄自尊大。實踐的過程又往往飽嘗種種艱辛、失敗與迷茫。想著,將學藝以來力不從心的尷尬與經驗或者說是“偽經驗”梳理記錄,與身邊至親、與當下,似乎也無害,才斗膽動筆。

作為學藝之人,我一直羞于用“創作”這個詞??傆X得,只是把自己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幻想中所連結、構造的形象,借助材料或形體自由地表達出來,距離“創作”一詞似乎還有距離。若是因為目前學生的身份,和在創作上絲毫沒有建樹的現狀,似乎也合情理,但終究,我不清楚這種根深蒂固的自卑從何而來。但既然在學,就總免不了面對各種各樣的創作課程,完成各種名目的創作課題,甚至更為直面的“畢業創作”。

當下的藝術已發展到何種狀態?我們自己的藝術創作到底該往何處去?是西方標榜的“后現代”?還是有什么更為玄妙的現象學派已經產生卻不為我所知?

“創新”是當今社會使用頻度最高的詞之一,這個詞幾乎普適于各個行業,各個領域,藝術門類似乎也不例外。但事實上,絕對的創新已經幾乎不復存在,藝術發展至今,試問還有多少技巧與手法沒有被使用過?消極一點說,我既不認為哪一種藝術形式所具有的創造力和影響力會達到驚世駭俗的震撼,也不認為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在當今時代有多么強有力的言說與話語功能,也就是說,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在這種現狀下,如果將心力過多的用在探新、求奇中,或始終被美學家,理論家牽著鼻子走,久了未免感到空虛和迷惘。倒不如放下“傳統”與“現代”、“新”與“舊”這些太過沉重的招牌,老老實實在藝術質量上多下功夫,只要感情真摯,語言自然貼切,個人風格也許少些,這都無關乎緊要。哪怕只是把自己在漫無邊際的想像中所構造的形像,自由的表現出來?;蛟S,無關乎傳統與現代,更無關乎法則與程式。

這種追求在當下或許會顯得古舊、保守和不合時宜,也難免會被人指為摹仿、拾人牙慧、“嚼別人剩下的饅”。我想在創作這條路上倒顧不了那么多,即便是同一題材被不同時代不同藝術家重復表現、演繹的實例也不在少數,更何況有多少現當代藝術家又拼命要到史前原始藝術、民間美術中去借鑒學習。藝術本來就無所謂新舊,這樣一來,藝術家個人的選擇和摹仿也就不算什么了。

我個人并沒有什么先入為主的美學觀,但對自己民族的、傳統的文化有熱心,也有信心,所以面對自己的處理對象,總是習慣從自己的文化中找出路,而不是先到西方的文化屋檐下找一席安身之地。

由于好奇心使然,年少時常常從父親書架上抽那幾本老莊孔孟的書來翻看,只覺得字句玄妙,充滿哲理,似懂非懂間似乎也能領悟些什么。此后多年間,在學藝之余仍然喜歡翻翻這些古書,只當詩文來讀便覺得很好。后來遇到徐復觀的《中國藝術精神》,這里用“遇”一字,是想表達一種人與書相遇的感恩。這本書使我從年少以來隱約預感和猜測到的某種關聯性有了明晰的答案。在此書中,將中國藝術的精神歸根為莊子的“虛、靜、明”的精神。并指出“從他們(老、莊)由修養的工夫所到達的人生境界上看,則他們所用的功夫,乃是一個偉大藝術家的修養工夫;他們由工夫所達到的人生境界,本無心于藝術,卻不期然而然的會歸于今日之所謂藝術精神之上?!?

或者有人要質疑,這種玄遠淡泊的藝術精神與當今激烈競爭、變化的社會相去甚遠,甚至有斷絕的可能。的確,藝術家首先要生存,一個年青藝術家在走出學門走向社會,若沒有可供維系其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做支撐,想要潛心于藝術創作是何其難。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說中了人生所要經歷的每一步,每個人都不免落入窠臼。藝術家是人,所以不能要求藝術家不好名不求利,更何況青年藝術家正處于才情旺盛之時,更加渴望得到社會的承認和肯定,對于名與利的需求也似乎更加迫切。但在對于名與利的追逐中,必然或多或少的有損于一顆“原始、空靈、無為”的藝術心靈。一個在世間生活,飽受名利熏染的藝術家,若要保持一顆純凈雅潔、沒有被名利污垢的藝術心靈實非易事。也不乏有些人其間喪失了藝術心靈,僅剩若干技巧和形式的空殼。

流浪飄泊的生涯似乎是古今中外許多藝術家所共有,即便是達·芬奇、凡·艾克、魯本斯,雖在世時已負盛名,仍不免要“忍受一種高貴的勞役生活”,“最有度量的保護人也不過當他們是稀有的工人?!?今日藝術家的地位當然有所提升,但處境仍然艱辛。

在我常住的廣大村民和藝術家混居的“藝術區”,有許多仍然懷抱藝術理想的無名藝術家。在這里一個受過高等學院教育不入流青年雕塑家的生活,好不過一個技術嫻熟的泥瓦工人;一個燈下苦描,在筆墨間尋求生活與信仰的畫師,并不比村民的生活更富足、愜意。(這后面隱藏的是個人命運的偶然性還是其它,若將其剖析出個所以然來,恐非我能力之所及。)

包括自身在內,大多數青年藝術家的生活狀態與之相比并不更樂觀,我也常常以他們的精神自勵,不敢在學藝的途中有絲毫怠懈。并深信藝術并不因一些苦難,而向誰關了玄妙之門,倒是那些專走投機取巧,認為刻苦勵學無用,且喪失藝術心靈的人,才是真正的沉疴痼疾,無藥可醫。

對當下藝術發展和創作現狀有一個較清醒的認識是前提,更要把握與人格,人生修養高度契合的中國藝術精神。最高的藝術,只能以此成就,而無其它。

藝術創作離不開“技”:技巧、技術。如果所謂藝術精神為“道”,道與技從來就是密切關聯著的。技中見道的過程,也是由技術進入到藝術創作的過程。在道與技的把握中,各有天資、悟性不同,個人能力之所及也有限,不能奢望每個學藝之人將來都如畢加索、達·芬奇,八大、石濤般名留藝術史。白石老人自言,心甘情愿為八大端尿盆當走狗,可見在大師心中仍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前輩大師們以何等的高度里程碑般樹在先頭,甚至永遠無法超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肯定的是,青年藝術家要想創作出有感于時代而又不失藝術傳統和精神的佳作,技與道缺一不可,技中求道,創作才能漸入佳境。

注釋:

1.傳雷.《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序,北京:三聯書店,2010(6).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

3.傳雷.《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北京:三聯書店,2010(6).

猜你喜歡
學藝藝術創作藝術家
一世哲布尊丹巴藝術創作考敘
《榜樣》:藝術創作的一次“出圈”表達
小熊學藝
母雞學藝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鄭人學藝
藝術創作全面繁榮
豐富藝術創作
學藝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