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念的本性:從知識論談起

2015-07-14 19:58鄭召利
中國德育 2015年12期
關鍵詞:證實意志信念

鄭召利

信念,在日常理解中,是和信仰、理想相關聯的一個字眼。通俗來講,就是相信某種東西是真的。在我看來,信念可以從兩種不同類型來考察:一類是知識論類型的信念,一類是價值倫理類型的信念。

從西方哲學知識論(認識論)來看,信念最初表達是與人類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看法相關。

知識論(epistemology)或認識論(the theory of knowledge)最初的含義就是探究知識的本性和信念的證實(或證成)。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一書中開宗明義:“求知乃人之本性?!痹S多哲學家(如羅素)認為知識論是哲學的中心領域。如果哲學是探尋真理和智慧,那么我們就必須知道我們為何能獲得真理和證明我們的信念。大衛·休謨在《人性論》中甚至說:“形成關于任何事情的信念的這種心靈作用,似乎從來就是哲學中最大的神秘之一”。

在西方哲學史上,從古希臘哲學開始,信念概念就被考察過,但這一概念或者處于宗教的脈絡中作為信仰,或者處于柏拉圖和笛卡爾的哲學內作為一種低一級的認識狀態,即僅僅作為意見而與知識相區別。

我們知道,在知識的來源即我們如何獲得知識的問題上,有兩種經典理論: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者相信理性對于發現真理是充分的,而經驗論者則主張一切知識都通過感官知覺(看、聽、觸、嘗、嗅)而起源。第一個全面的唯理論的先驅是柏拉圖,他區分了兩種把握知識的途徑:感官知覺和理性。他這一思想直接繼承的是巴門尼德的說法。感官知覺的對象是感性的物理的世界,由于對象處于變化之中,我們不能擁有確實的真理性的知識,我們以這種方式理解事物所得到的都是關于個別對象的信念,即意見。意見不是知識,它不確定,可以是這樣,也可以是那樣,似是而非。

柏拉圖主張,知識的來源不能是感官知覺,而只能依靠理性,只有理性可以通達真理的世界即理念的世界。我們以這種方式所獲得的知識,超出個別事物并把握普遍的觀念和形式。

那么,什么是知識?知識與信念是什么關系?對于知識的定義,絕大多數的哲學家還是贊同柏拉圖在《泰安泰德篇》中對知識的傳統看法,即知識是通過證實了的真的信念。這是哲學史上第一個關于知識的定義。由于這一定義是由柏拉圖首先在《泰安泰德篇》中提出的,所以什么是知識的問題又叫做“泰安泰德問題”。

一般而論,知識可區分為經驗知識和非經驗知識(或先驗知識)兩大類。經驗知識的證實依賴于感覺經驗,而先驗知識的證明則不能依賴于感覺經驗,它依賴于康德所謂的“純粹理性”,這里我們討論的重點是經驗知識的定義以及其證實。

根據柏拉圖對知識的定義,傳統觀點認為,所謂知識應滿足如下的三個條件:

信念的條件。知識和信念有密切的聯系:知識一定是信念,但是信念卻不一定是知識,信念是構成知識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的條件。這就是說,沒有信念就必然沒有知識。所以,信念是形成知識的第一個條件,或者說是構成知識的主體因素。比如說,書本上講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如果我不相信是真的話,太陽系有九大行星這一事實對我而言就不是知識。要使這一事實成為我的知識的第一步就是我要相信它,使它成為我的信念。當然,人們慣常相信某些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如夸父追日、盤古開天),這樣的信念當然也不是知識。

真的條件。信念只是形成知識的第一個條件,而不是全部條件。信念要化為知識的第二個條件就是它必須是真的。

證實的條件。真的信念不一定是知識。要使真的信念轉化為知識,我們還需要第三個條件:我們必須有充分的證據來證實我們所擁有的信念是真的。在形成知識的三個條件中,證實的問題是一個最為復雜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證據本身就是一個有程度高低之分的問題。更何況,我們又根據什么來斷定什么樣的證據是完全的、充分的呢?

關于經驗知識的證實有三種理論:

第一種是基礎主義的證實理論(foundation theory of justification)。根據這種理論,知識和證實建立在某個基礎之上,這一基礎就是證實的初步前提。這些前提向我們提供了自身得到證明的基本信念,所有其他信念都依據這些基本信念才能得到證實。

基礎主義證實理論提倡者的初衷在于回避或消解知識證實過程中的無窮回溯或循環證實的困難。因為證實的過程就是推論的過程。證實一個信念是真的就要提供一個或多個理由來證實這一信念是真的。但這一用以證實信念為真的理由其本身就是一信念,因此它本身也必須得到證實,而且用以證實這第二個信念的信念也必須同樣得到證實。以此類推,經驗知識的證實過程將會陷入信念證實的無窮的惡性循環的困境之中。要消除這一證實理論的困境,避免懷疑論者的結論,我們就得采取基礎主義的立場,即基本信念無需訴諸其他的前提就可得到證實。

基本信念是用來證實其他信念的證據。經驗主義者認為,知覺就是基本信念。理性主義者笛卡爾認為“我思故我在”,“我思”就是無可懷疑的事實,毋庸置疑,這是笛卡爾全部哲學思考過程的起點。

第二種證實理論是融貫論(coherence theory)。它主張根本無需基本信念,因為所有的信念將由與其他信念的聯系、將由它們之間的相互一致而得到證實。證實過程的確立是由于信念與信念之間的和諧一致、彼此支持的方式。

第三種證實理論叫作外在主義(externalist theory of justification)。它認為,我們為了獲取知識,既不需要基本信念,也不需要信念之間的融貫,我們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只是信念和實在之間的某種關系,比如因果關系。持這種觀點的哲學家認為,我們真正所必需的只是信念和外在事物之間的某種外在關系。

依上所述,信念最初是一種低級的認識狀態,它與知識密切關聯,信念要成為一種知識的形式,需要成為知識的必要條件。這類被我稱之為知識論類型的信念,其傾向是認知,其目的是求真。其實,信念不只是單純認識論意義上的知識和想法,它還是一種綜合的精神狀態。在本質上,信念表達的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態度。它超出單純的知識范圍,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我把這一類信念概括為價值倫理類型的信念,其傾向是行動,其目的是信仰。

“存在主義之父”克爾愷郭爾認為:“信念與其是一個結論,不如說是一個解決的辦法——信念不是一種知識形式,而是一個自由的行動,是意志的表現?!?/p>

當代學者皮特在《信念與信仰》一書中認為,一個人只有當他意欲相信某事時,他才會相信。相信與否的關鍵在于自由意志,在于意志的決定。由于人們的意志是自由的,人們可以憑借意志的行動來獲得信念或者拒斥信念。這里有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保證我們的信念是正確而不是謬誤的?笛卡爾的觀點值得注意。他認為,我們必須為自己所相信的信念負責,特別是那些錯誤的信念,否則,我們就只能把責任推到上帝身上,而這種結論是瀆神的?!澳敲?,我的謬誤是從哪里產生的呢?只有當意志的影響力遠大于理智,以至于我不能將其限制在自身范圍,而是將它擴大到那些我并不理解的事物上,錯誤就產生了。若意志本質上對這種現象漠不關心,那么很容易就會偏離事實與真相,從而選擇錯誤和邪惡的道路。于是我犯下了錯誤,這就是一種罪惡了?!?/p>

比如,在中國古代人性論中有“人性本善”的觀點,并且成為許多人的信念。其實,這一觀點是有問題的。臺灣學者傅佩榮先生認為,“人性本善”缺乏經驗上的佐證。再者,認同這一信念的前提是意志自由,然而這種自由的意志會選擇善,也會選擇惡。他提出,根據孔孟儒家的學說,應該是“人性向善”。如果持這一種信念,那就意味著在對人性的考量中,要有重要的價值的維度,由這種信念所導向的行為終究是一種選擇。

進一步來看,信念與認可之間的關系則需要得到證明。當代學者凱特萊爾說知識不僅需要命題是真的這一信念,而且也需要一種特殊的信念,即認可(acceptance)。認可就是對某一命題的贊同。他指出:有時為了某種認知的目的我們相信我們并不認可的事物,我們可能為了幸運不是為了真理而相信某事?!爸挥袨榱俗非笳胬矶J可某事才是知識的必要條件?!蹦憧梢韵嘈乓粋€命題而不認可它,但是你不能認可一個命題而不相信它。

在涉及倫理價值層面的信念時,會呈現出許多復雜的問題。之所以說信念是一種綜合的精神狀態,就是說,信念強調的不單純是認知,而是情感的傾向性和意志的堅定性。在這個意義上,信念就是指人按照自己所確信的觀點、原則和理論去行動的個性傾向。

若論信念的表現,則可以分為內外兩個方面:其一,內在表現為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學術觀等方面的信仰;其二,外在表現為堅定不移的行動志向。概括起來講,信念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統一。

那么,信念之于我們,有什么意義呢?在更加廣泛的意義上,信念是我們的生活的態度,是一種道德的感召、政治的熱情、倫理的責任或宗教的情懷和信仰。

人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人因為有精神而高貴。若沒有精神,人只是自然界中極其普通的一個物種。哲學人類學告訴我們,動物本能是“固定化”,而人是“非固定化”。動物有天然的優勢,而人天生是“匱乏”的。正因為人有天生的弱項,所以必須從事勞動,從事創造,從事精神性的活動。人有精神、有思想,它才成為萬物之靈長,成為自然界的主人。何以表征人的精神和思想?其中,很重要的是人有信念。

信念,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強大動力,是事業成功的航標,如果你有堅定的信念,你就能夠達到目標或創造奇跡。

關于信念,美國著名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有句精辟名言:“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還站立著的話?!?羅曼·羅蘭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绷蟹颉ね袪査固┱f:“有信念的人就是每天都在思考人為什么而活著的人?!庇《仍娙?、諾貝爾獎獲得者泰戈爾說:“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鲍@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說他寫作的信念是:說實話。把生命中最為真實的感受,通過文學勇敢地說出來。

信念給予人們執著的力量?,F實生活中,理想信念就是一種堅持的力量。曾任Google全球副總裁的李開復先生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實例。1960年,有學者對哈佛大學1 520名學生做學習動機的調查,就一個題目:你到哈佛商學院上學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理想?結果有1 245個人選擇了“為了賺錢”,占到了81.9%,有275人選擇了“為了理想”。有意思的是,20年之后,人們對于這些學生做了跟蹤調查,結果讓人大吃一驚:受調查的1 520名學生中有101名成了百萬富翁,而這101名富翁中,有100名當年選擇的是“為了理想”。

人們總是憑著信念的力量實現未來,以確定的信念去博擊不確定的未來。我們常常陷落,又常常飛升,堅強的信念與無畏的精神,讓世界一次次轉危為安。就像電影《翻滾吧,阿信》主題歌吟唱的那樣:“翻滾吧,用熱血飛上青天;只要翻滾吧,就能把大地變成天?!?/p>

為了一個光明的未來,翻滾吧,信念!

責任編輯/劉 燁

猜你喜歡
證實意志信念
冠軍賽鴿的信念(上)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一星期沒換水的夢境
圍墻的信念
觀點集萃
歷史不可驗證說的語義結構與內在邏輯
信念而非執念
美防務領導人“證實”中國崛起
信念無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