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習近平民生思想特色

2015-07-25 08:45周蘊蓉
求實 2015年8期
關鍵詞:群眾觀點習近平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的民生思想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即認識深刻,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把握民生問題;操作有度,提出正確的策略去解決民生問題;意蘊深厚,深遠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

[關鍵詞]習近平;民生思想;群眾觀點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7-8487(2015)08-0004-07

[收稿日期]2015-04-28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學科共建項目“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民生思想與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發展”(GD14XMK15)。

[作者簡介]周蘊蓉(1964-),女,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政法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政治經濟與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都十分關注國民生計問題,形成了重視民生的優良傳統。習近平承前啟后,立足于自己所處的時代和國情,提出了富有個性特色的民生思想與主張。

特色之一:認識深刻,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把握民生問題

習近平高度重視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先后于2013年12月3日和2015年1月23日兩次專門組織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在習近平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1](P1)。因此,習近平率先垂范,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去認識中國當下的民生問題。

其一,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實事求是地把握中國民生現狀。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具有重要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功能?!耙磺袕膶嶋H出發,實事求是”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世界的必然要求。習近平高度重視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全黨“要學習掌握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2](P1)。他強調:“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盵3](P25)習近平自覺地堅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認識和把握中國當下的民生現狀。他認為,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經濟總量已經躍居為世界第二位。但是,當今中國仍然是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沿海與內地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工業與農業之間發展不平衡,仍然是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排在世界第九十位左右。這就是中國當前最大的客觀實際,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設計一切方案的基點,民生建設設計亦如此。習近平以實事求是、正視中國國情的態度去把握中國民生現狀,一方面主張要清醒地看到中國的民生建設任重道遠,“讓13億多人民都過上富裕的日子,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4](P2)。因此,不能一蹴而就,要避免和糾正任何超越現實、超越階段而急于求成的傾向和做法;另一方面強調要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需要和訴求,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推進民生建設,要避免和糾正任何落后于實際、無視深刻變化著的客觀事實而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觀念和做法。

其二,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肯定人民群眾的民生建設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具有重要的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方法論功能。群眾史觀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必然衍生出來的重要觀點,揭示了人民群眾的社會歷史主體地位和重要歷史動力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強調“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3] (P27)。習近平自覺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去分析中國現實社會問題,強調廣大人民群眾依然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和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習近平要求我們:“要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盵1](P1)同理,人民群眾也是民生建設的主體和主要建設力量。因此,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民生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人民群眾在民生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指人民群眾是民生建設的主體,即人民群眾是建設民生事業的主要力量和推進動力;另一方面是指人民群眾又是民生建設成果享受的主體,即人民群眾是民生建設成果的主要享受者。改革開放和民生建設的主要成果,必須由廣大人民群眾所享用,而不是被少數人所占有。正如習近平所一再強調的:“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必須充分發揮我國工人階級的重要作用?!盵5](P1)

其三,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重視解決民生問題。中國共產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歷史經驗充分證明,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百戰不殆的終極原因。習近平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深刻揭示:“群眾路線本質上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我們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只有按歷史規律辦事,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盵3](P27)習近平強調,在新的歷史時期,群眾路線依然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因此,要堅持“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3](P27)。進而,習近平要求把解決好民生問題作為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強調“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3](P28)。要求黨政各級領導干部要“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6](P6)。要“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7](P1)。

特色之二:操作有度,提出正確的策略解決民生問題

習近平不僅客觀地認識和把握了中國民生現狀,而且注重解決中國現實存在著的民生問題,在實踐中積極探索解決民生問題的具體方法途徑,提出了若干妥善解決民生問題的、富有實際操作成效的工作策略。

其一,提出解決民生問題的總體思路:“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 為了更好地改善和保障民生,習近平在201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民生建設工作思路[8](P112)?!笆刈〉拙€”就是要求建立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為主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織好織牢民生安全網的“網底”,使廣大人民群眾至少能夠維持基本的生存;“突出重點”就是民生建設關注點和資金投入要對重點群體(如老、少、邊、窮地區的農民、城市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體)和重點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農村)進行傾斜,優先加以解決;“完善制度”就是要逐步建立系統全面的制度體系,建立長效機制;“引導輿論”就是要利用主流媒體去引導社會輿論,促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通過自立自強、勤勞致富去改善自己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追求和奮斗目標。

其二,提出把握改善民生的度:量力而行。改善民生,給國民提供盡可能好的社會福利,是任何負責任政府的美好愿望,但改善民生要量力而行,否則結果只會適得其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實行了社會福利制度,社會保障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居民的福利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變成了所謂的“福利國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福利國家逐漸暴露出不少問題,主要是項目過多,標準過高,開支過大,效率下降,因此給經濟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其中有的國家在財政上已經難以為繼,正在尋求改革之路。拉美的一些國家,曾經實行不切實際的高福利,結果也陷入債務累累的財政危機,有的甚至導致失信于民、政府垮臺。習近平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改善民生狀況;另一方面,改善民生又不能脫離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提出過高目標,只能量力而行,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傊?,“要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盡量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做好,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體人民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3](P97)。

其三,提出抓住民生工作的重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和最需關心的人群。習近平自覺地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去解決民生建設中的問題,善于“牽牛鼻子”,在工作中抓住重點去實施突破。他認為,“抓民生建設就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要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盵8](P112)目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無非就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問題、分配不公問題、就業難問題、看病難問題、養老問題、住房問題等。因此,習近平要求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8](P113)。最需要關心的人群,就是困難群眾,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村。習近平要求:“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3](P189),“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3](P190)。對脫貧致富工作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各項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向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傾斜;對扶貧開發工作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計劃、有資金、有目標、有措施、有檢查。

其四,提出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深化改革。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就包括民生問題,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部分群眾生活困難等?!敖鉀Q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深化改革?!盵9](P495)為什么解決民生問題關鍵在于改革?習近平認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進一步發展的迫切需要,都決定我們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才能解決我國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案母镩_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盵9](P494)根據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包括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提高民生建設水平的若干改革舉措,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

其五,提出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統籌兼顧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是一對矛盾。一方面,改善民生可以拉動經濟需求,促進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可以增加積累,為改善民生提供資金,奠定物資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另一方面,一定時期內有限的資金是用于發展經濟,還是用于改善民生,有一個數量取舍的問題,二者之間也有沖突,處理不好,就會既影響經濟發展,又影響民生改善。習近平正確把握了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提出了正確處理二者矛盾關系的思路,即統籌兼顧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關系,實現兩者良性循環”[8](P110)。習近平認為,一方面,提高民生水平,“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最主要的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3](P96)。因此,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又不能等經濟發展起來了再解決民生問題,要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盡量把民生建設好??傊?,“要通過發展經濟、做大‘蛋糕,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同時又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有效解決群眾后顧之憂,擴大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生動力”[8](P110)。

特色之三:意蘊深厚,深遠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

習近平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和實際的前提下去認識和把握中國的民生問題,并提出了解決中國民生問題的正確策略,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重要的實踐價值。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民生理論范疇本身,必將深遠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實踐。

其一,從民生理論與實踐的視角看。一方面,習近平的民生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首先,習近平的民生思想,是在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實體,正處于由制造大國向創新強國轉變、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上升的關鍵時期,面臨著新的國際國內風險和難題的背景下提出,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其次,習近平的民生思想是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針對中國民生實際提出的民生建設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因此,習近平的民生思想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民生理論建設的貢獻,切實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習近平的民生思想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就如何看待民生問題,當前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一是粉飾太平,一味盲目沉浸在所謂繁華盛世的虛幻之中,無視民生問題,無視民眾疾苦,不承認、不解決民生問題,以致民生問題積重難返,激化社會矛盾;一是盲目樂觀,對解決民生問題不量力而行,大包大攬,開空頭支票,失信于民,同樣無助于民生問題的解決。如果我們各級黨組織和各級政府都能夠以習近平的民生思想為指針,在民生實踐中切實貫徹落實習近平的民生建設思路和策略,就完全可以避免上述兩種錯誤,有效地加快推進我國民生建設前進的步伐。

其二,從哲學的視角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保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強大生命力,就要堅持在實踐中去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充分體現它指導實踐、改造世界的功能;就要堅持在實踐中去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充分體現它的包容和創新功能。一方面,習近平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把握中國民生問題,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實事求是去把握中國民生現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視人民群眾為民生建設的主體,堅持唯物辯證法的方法、提出正確的策略去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是在新形勢下、在實踐中維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權威、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典范,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習近平在自己民生思想中提出了解決民生問題總體思路——“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把握改善民生的度——量力而行,突破民生工作的重點——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和最需關心的人群,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深化改革,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統籌兼顧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關系。這些思路和策略,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活生生的辯證法,是習近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實踐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和發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包容和創新功能。

其三,從政治學視角看。任何政治集團的政治統治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其中就包括必須擁有一定的政治合法性資源,即政治統治集團必須擁有使眾多統治對象認可、承認、信任和尊重的充分理由,必須贏得眾多統治對象的真誠的認可、承認、信任和尊重,必須使統治對象確認政治統治存在的基本目的是為了民眾的根本利益。為此,政治統治集團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政治統治功能,不遺余力地創造更多的政治合法性資源,其中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通過政治制度和體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社會制度條件,盡可能在社會中實現正義和公平,從而奠定人們和諧地進行社會合作的公共權威基礎。習近平在自己的民生思想中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3](P4)的理念,正視民生現狀、關注民生建設,積極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創造和改善生活條件,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成果的主要享受者。這些民生建設的理念、思路、舉措,對于中國共產黨順應民心和贏得民心,實現自己的執政宗旨,擴充自己統治的政治合法性資源、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無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正面意義。

其四,從經濟學視角看。民生建設與經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民生建設(包括社會保障)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推動功能。首先,民生建設消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可以拉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次,民生建設能夠使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的勞動者維持基本生活水平,保護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第三,全社會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超越勞動者自我保障和企業保障的局限,消除勞動者自主擇業的后顧之憂,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流動,有利于勞動力要素的有效配置;第四,民生建設有助于糾正初次分配因“效率優先”而產生的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維持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最后,民生建設能夠調節投融資,平衡社會供求關系,具有經濟調節功能。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民生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民生建設的資金來源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民生建設資金的多少,直接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任何國家,民生建設資金都只能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長。如果脫離經濟的發展水平,費用支出過大,項目過多,標準過高,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習近平在自己的民生思想中提出了“統籌兼顧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關系”的解決民生問題的思路。一方面要求關注民生,重視民生建設。這對于拉動民眾消費,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另一方面又提出民生建設要立足國情、量力而行。這對于我國避免重蹈西方高福利國家和某些中東、拉美國家覆轍,保證我國經濟建設和民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五,從社會學視角看。我國當前正處于重要的轉型時期,社會控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譬如,由于社會分化引發的利益分化尤其是貧富差距加大的現實,以及各種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存在,造成人們心理的震蕩與失衡,引發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并導致越軌行為的發生,進而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有多種手段和途徑。譬如,可以重建社會控制的組織化體系,在行政管理體制及強制性機構之外增加“中介性組織”“地域自治性組織”;再如,可以構建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使人民群眾正當的利益訴求有表達、實現的途徑。但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要消除問題產生的根源,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社會不公平的問題。譬如,可以通過加強民生建設去糾正初次分配產生的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維持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保障人民群眾合理的生存權利,逐步提高全體國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從而切實增進社會的和諧和國家的穩定。正如習近平所主張:“要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盵3](P204)因此,習近平關注民生,積極推進民生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過上公平正義、共同富裕、幸福和諧的生活,對于我國最大限度減少社會沖突,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形成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會局面,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 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05.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 新華每日電訊, 2015-01-25.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習近平.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3-26.

[5]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4月28日)[N]. 人民日報,2013-04-29.

[6]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J].求是,2013,(1).

[7]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 [N].人民日報,2013-03-18.

[8]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王家芬

猜你喜歡
群眾觀點習近平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少年兒童
習近平的外交足跡
黨校教員如何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鎮職教城考察
標題黨
淺談黨的建設以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為根本
發揚黨的群眾路線光榮傳統搞好新時期黨建工作
科學把握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小圈子”“群眾觀點”和“正當友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