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釀酸了的葡萄酒

2015-07-30 22:32金者言
雨花 2015年3期
關鍵詞:歷史觀文學歷史

金者言

胡適先生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p>

然則,歷史向來是為現實服務的,這樣一來,一段段往事經過采擇、潤色,款款朝今人走來,歷史那蓬頭垢面的猙獰面孔也變得鮮活起來,其中功效,足以引發今人的歷史感與現實感。就國史而言,當今中外史學界有多種歷史觀,若以華裔中人論,則以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唐德剛的“口述歷史”等等為其中犖犖大者,是脫離舊窠的治史方法。得失姑且不論,但仍然是以為今人提供借鑒藍本為出發點的。這二者雖然在方法上頗具獨特性,但顧此失彼處又令人不敢過分恭維。這便是毫無丘壑的實用主義歷史觀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

古稱:信史難得,到了游戲化的今天,若再想要求得披沙揀金考據出來的史實,簡直是不可能,如果不能夠服務于現實生活,也是沒有用的,有時甚至會讓“受惠”者感到索然無味。胡適的那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甚至已經成了笑談。這是歷史進化造成的,不是哪一個人的過錯。

錢鐘書先生曾經說過:真學問是二三素心人于枯索的荒野、山村里求得的。標榜是一回事,事實又是一碼事了?,F在哪里去找這種人?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在治史時本來是一對冤家,將它們捏合在一起的時候,又不失為一種方法與工具,可是到了如今,連這個“法寶”也丟掉了。真是要令嚴謹的學者頓發“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惋嘆。

拋開歷史小說不談,文學介入歷史,大概不能算是中國人的創造,時下最流行的文體是“非虛構”,這是個舶來的叫法,乳名喚做什么“報告文學”或者“紀實文學”,作者寫得興起時“山呼海嘯”,讀者則“如癡如醉”,這路東西基本上是會被歷史學家歸之于“小說家言”的。所以,文學作者千萬不要得隴望蜀,癡心想兼差再當當歷史學家。為了不落舊套,高明一點的作者,如果能夠把握好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所處時代的歷史特征,文字再曉暢一些,百煉鋼化作繞指柔,早已僵硬得裂開無數道口子的歷史,肯定能夠為其所用。但就其本質而言,仍然是個被“演繹”了的文學作品,僅僅可供閑暇一讀而已,并不具備什么參考價值。當然,并不能就此來譏笑作家,因為更多的時候是歷史學家們“失足”在先。

話又說回來,不妨將視野放得更寬一點,帶些許“大歷史觀”掃描—下這個混沌世界的既往與現實,“唯物”地說: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歷史,而且確實是“鮮活”的,它們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在當今這個繽紛的舞臺上隱現出沒。更為要命的是,這么多位“小姑娘”在歷史演進的長河里,被她們難以計數的“后爹”、“后娘”們梳洗打扮,賦予外在形式之后,又大多被安裝了_一個思想內核,打上了明顯的時代烙印,自覺或不自覺地要為現實服務或是服務于某種目的。于是便有了孔仲尼誨人不倦的德操,太平天國天兵天將們親和的笑容,義和拳大師兄高瞻遠矚、理念通達的高大形象等等,真是奇妙極了。真正如錢鐘書所說的幾個“素心”人在寂寞中皓首窮經的故事,恐怕只能夠在教科書里頭才讀得到。

上世紀末,父親的舊日同學,從臺灣來的張慕飛老先生贈我一冊自傳《永不放棄》。張將軍曾經率臺軍精華裝甲旅屯駐金門,又因歷史淵源與蔣緯國將軍過從甚密,更妙的是他還當過蔣氏的死對頭李宗仁先生的侍衛官。將軍是我的父執輩,雖然他在西班牙陸軍大學精研武學的時候,還讀出個“比較文學”碩士的頭銜,但是,在他的這本自傳中竟沒有一點文學味,質樸中透著純真,給我啟發不少。后來回想起來,將軍曾于不經意間透露,紐約的唐德剛教授是其老友,黃仁宇先生更是多有過從。我在胡打亂撞中竟遇見個中高手了。

也是有緣,先后在慕飛老伯滬上閔行區古龍城寓所有幸見到黃仁宇先生與唐德剛教授,還有《塔里的女人》的作者卜乃夫(無名氏),幾位前輩達人的曠世高論,真是令小子如聞天籟,受益匪淺。1945年7月,胡宗南就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權傾一時,麾下的三位年輕上尉也大大有名,這三位便是蔣緯國、熊向暉、張慕飛。有一次去上海辦事,順道往訪張將軍,竟然見到了智勇兼備的熊向暉。真是難以想像這位垂暮老人當年的風采——將胡宗南進攻延安的命令左手送給毛澤東,右手下達國軍的攻擊部隊。述舊事如同講天書,人和事的兩面性闡釋得淋漓盡致,所以要說“生活比文學更精彩”。當時便有了打張飛機票到臺北去張望一眼蔣緯國將軍,湊他個同花順的念頭。寫出來呀,寫出來呀,你為什么不寫?朋友們勸我。我寫這些干什么?我又不是寫起居注的!好玩呀!對,但凡寫文章總是要有個什么目的。盡管我們不時要扯個騙人騙自己的旗子,動輒說這個那個不是文學,口氣沉長,南郭的莊嚴好似三炷香后面的菩薩。其實有看頭,有內涵,就是一篇好文章。寫小說或者捉寫其它什么,總是要說事的,如果文章里頭沒有事,這種文章看它干什么?這個理由不知道站不站得住腳?甭管別人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漫溢的野火燒過,再經過歷史慌亂腳步的踏踩,多少有意味以至慘痛的歷史灰飛煙滅,付諸流水,“殘花敗柳”般的歷史素材實在是沒有剩下多少。要想以古論今或是說說故事,難免要經過一番精心打扮之后才能夠讓那“小姑娘”登臺亮相,這恐怕也是要將歷史與文學結合的一個緣故吧。撫胸說,這真是歷史的悲哀。不過,在現實社會當中總歸會有人從各種目的出發,以各種各樣的角度,千方百計地來剖析歷史,好在被冒犯的“歷史”,早已經成了被裝訂成冊的“羔羊”,任憑后生小子們條分縷析。有人光顧,未始不是歷史這位“小姑娘”的幸運了。否則,歷史還有什么價值呢?

北京有座賢良祠,坐落在地安門西大街,是古時祭祀舊日賢達的場所,意思就好比法蘭西的先賢祠。古往今來,大概在全世界都有類似的場所。對于“賢達”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標準,所以歷史人物們也就走進了各自的廟堂之門。古人說——文以載道,文不能載道時,也可以撩撥開被藤蔓遮掩的歷史,談古論今??梢哉f,都是個人讀書、生活的隨筆而已,貽笑大方的地方自不在少,其實并無些許玄奧之處。筆者在讀史之余,也曾記錄了一些歷史人物的斑駁行狀,擺放在筆墨祭臺上晾曬、評說一番,以祭奠他們給這個世界留下的痕跡。我想,如果歷史人物們地下有知,他們大概是愿意的,也不會譏笑后生小子們的唐突。

既往的人和事還能夠被后世記起,提及,很不錯了。

猜你喜歡
歷史觀文學歷史
淺談中職學校的“歷史觀”教育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的
國產抗戰題材電影歷史觀的考量
新歷史
文學小說
試論網絡科學歷史觀教育的可行性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文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