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A都X,何況B”句的認知層面探析

2015-08-15 00:46李向陽
現代語文 2015年8期
關鍵詞:項為復句信賴

○李向陽

“連A都X,何況B”句的認知層面探析

○李向陽

復句“連A都X,何況B”,是常見的反逼句。從認知層面對該句式的命題信賴程度進行分析,來揭示分句間深層的邏輯關系和語義關系。主觀推測層面:0<P{X/B}<0.5,P{X/A}<P{X/B};客觀反映層面:P{X/ B}=P{X/A}=1。說話者運用該句式,目的是為了反映大腦思維這兩種不同認知層面所存在的這種不一致關系。

“連A都X,何況B” 主觀推測層面 客觀反映層面

一、引言

“連……都……,何況……”是一種常見的反逼性遞進句,為方便描述我們用“連A都X,何況B”來表述。呂叔湘(1982)把這類句式稱為“逼進句”,認為這種表達方式的特點為“用深證淺”,即“何況”的前項A程度較深,后項B程度較淺,兩個分句是讓步關系,用深的襯托淺的[1]。刑福義也指出:“連……都……,何況……”表示以一層意思為基點向相比之下不值一提的另一層意思反逼遞進。[2](P231)

但此處的深淺的概念比較模糊,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如:

(1)a.連老師都不會做這個題,何況是學生。

b.連學生都會做這道題,何況是老師。

從a與b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學生”與“老師”兩項在不同的句法結構中“深”與“淺”可以相互轉換。張邱林(2009)已經注意到,所謂“深”“淺”不是A、B本身的屬性,而是句法位置意義。[3]因此分析A與B之間的邏輯關系,不能單用深淺和值不值得一提來解釋。陸方喆和李曉琪在其《“何況”的主觀性表達功能》中提到,位于語用量級低端的一項在“何況”前,高端的一項在后。后者是標示說話者主觀認為處于某個可能性語用量級高端的事物。[4]從表達的主觀性出發,第一次提到了可能性問題。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認識進行判斷的,與人的認知有關。因此,只有從認知層面對“A尚且X,何況B”句式進行探析,才能清晰地剖析分句間的邏輯關系及語義關系,以便了解其獨特的使用價值。

認知層面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的概括認識以及對這種概括認識的主觀判定,它包括主觀推測層面和客觀反映層面。這兩種關系又可以通過信賴程度來描述。[5]信賴程度是美國數學家G·波利亞(1985)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人們對命題的相信程度,用P{X}刻畫(“X”表示任一命題)其值取區間[0,1]中的值。比如,P{X}=0,表示人們認為“X”假;P{X}=0.5,表示人們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表示人們認為“X”真;0<P{X}<0.5,表示人們認為成立的可能性??;0.5<P{X}<1,表示人們認為“X”成立的可能大。[6]

二、主觀推測層面

主觀推測層面是大腦思維中的一個認知層面,該層面所反映的認識不是客觀現實情況在大腦中的直接反映,而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背景知識等,對客觀現實情況所進行的一種主觀猜測或判斷。[5](P44)

(一)一般認為B發生X的可能性小,即0<P{X/B}<0.5

在復句“連A都X,何況B”中,說話人認為,一般認識或聽話人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等,認為B發生事件X的可能性很小,信賴程度表示為0<P{X/B}<0.5。如:

(2)俗話說,不好不毒不丈夫,自古爭天下者,連兄弟父子之間都互相殘殺,何況朋友!

(3)孟偉笑道:“我是老粗,連大篆都轉不出來,何況小篆?”(古龍《陸小鳳傳奇》)

例(2)中,A項為“父子之間”,B項為“朋友”,X項為“互相殘殺”。說話者認為一般認識是,是朋友的前提下發生相互殘殺的可能性會很小,用信賴程度表示為0 <P{相互殘殺/朋友}<0.5。同上,例(3)中,A項為“大篆”,B項為“小篆”,X為“轉不出來”,孟偉說這句話的前提是,聽話人讓他寫小篆,認為它能寫出來,認為他轉不出來的可能性很小,即0<P{轉不出來/小篆}<0.5。

(二)一般認為A發生X的可能性要小于B,即P{X/A}<P{X/B}

在復句“連A都X,何況B”中,說話人認為,一般認識或聽話人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等,認為A發生事件X的可能性要比B小,信賴程度表示為P{X/A}<P{X/ B}。如:

(4)(吳媽:他才喝了一杯二鍋頭,肯定不會醉。)小翠:媽媽別說笑了,他連喝一杯啤都能醉個稀巴爛,何況是這白酒。

(5)“你不知道,我們家哪比得旁人家?我們老太太古板,連奶奶小姐們都做不得主呢,何況我們丫頭?給什么,穿什么——一個個打扮得莊稼人似的!”(張愛玲《金鎖記》)

例(4)中,A項為“喝一杯啤酒”,B項為“這白酒”,X為“醉個稀巴爛”。一般認識是喝“一杯啤酒”要比喝“這白酒”喝醉的可能性小得多,即P{醉個稀巴爛/喝一杯啤酒}<P{醉個稀巴爛/喝這白酒}。同樣,例(5)中,A項為“奶奶小姐們”,B項為“我們丫頭”,C項為“做不得主”,一般認識是奶奶小姐們做不得主的可能性要小于丫頭們,即P{做不得主/奶奶小姐們}<P{做不得主/我們丫頭}。

因此,在“連A都X,何況B”句式中,主觀推測層面所反映的認識是:一般認識是,B發生X的可能性較小,且A發生X的可能性比B更小,用信賴程度描述為0<P{X/B}<0.5,P{X/A}<P{X/B}。

三、客觀反映層面

客觀反映層面是大腦思維中不同于主觀推測層面的另一認知層面,該層面所反映的認識不是人們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背景知識等對客觀現實情況所進行的一種主觀猜測或判斷,而是客觀現實情況在大腦中的直接反映。[5](P47)

在“連A都X,何況B”句式中,客觀反映的認識是:A和B都發生了事件X,用信賴程度描述為P{X/B}=P{X/ A}=1。如:

(6)陸小鳳笑了笑,道:“連人都有假的,何況頭發胡子?”(古龍《陸小鳳傳奇》)

(7)“我連獅子老虎都不怕。何況,他是你爸。他又不會吃人?!保◤埿埂肚槿藷o淚》)

例(6)中,A項為“人”,B項為“頭發胡子”,X為“有假的”。這句話反映的客觀現實是,人有假的,即P{有假的/人}=1;頭發胡子更有假的,即P{有假的/頭發胡子}=1,因此這里P{X/B}=P{X/A}=1。同樣,例(7)中,A項為“獅子老虎”,B項為“他是你爸”,C項為“我不怕”,這句話反映的客觀現實是,我不怕獅子老虎,即P{我不怕/獅子老虎}=1;他是你爸我更不會怕,即P{我不怕/他是你爸}=1,因此這里P{X/B}=P{X/A}=1。

因此,“連A都X,何況B”句式,客觀反映層面所反映的認識是:P{X/B}=P{X/A}=1。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復句“連A都X,何況B”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句式,A、B本身沒有深淺之分,用深證淺的說法不能完全揭示出分句間的邏輯關系和語義關系。只有詳細地分析該句式的認知層面,即通過主觀推測層面和客觀反映層面的不同信賴程度對“連A都X,何況B”句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準確而全面地描寫該復句的實際情況。

從邏輯學的角度考查B發生X的必然性合理性。主觀推測層面上,一般認識是,B發生X的可能性較小,且A發生X的可能性比B更小,即0<P{X/B}<0.5,P{X/A}<P{X/B};客觀反映層面上,事實是A和B都發生了事件X,即P{X/ B}=P{X/A}=1。體現出的意思是,同一件事情上,可能性較小的一個量都能發生,更別提可能性大的一項。說話者運用該句式,目的就是為了反映大腦思維這兩種不同認知層面所存在的不一致關系。

注釋:

[1]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2]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3]張邱林:《“尚且p,何況q”反逼句式》,世界漢語教學,2009年,第3期。

[4]陸方喆,李曉琪:《“何況”的主觀性表達功能——兼析與“況且”的區別》,漢語學習,2013年,第12期。

[5]丁力:《漢語語法問題研究》,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6]楊訊文譯,[美]G·波利亞:《數學與似真推理》,福建人民出版,1985年版。

(李向陽 陜西漢中 陜西理工學院 723001)

本文為陜西理工學院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轉折類復句相關句式對比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LGYCX1508]。)

猜你喜歡
項為復句信賴
基于Python情感分析和批評隱喻的網絡話語分析
——以影片《流浪地球》中美德影評為例
連動結構“VP1來VP2”的復句化及新興小句連接詞“來”的形成
勾股數的新發現
漢語復句學說的源流
一道高考題的解法探究*
淺談行政法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信賴利益保護原則的中國化
一種改進的自適應信賴域算法
略論復句分類與對外漢語教學
復句內部不應當用句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