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多重發展維度探析

2015-08-18 07:17林昆勇任春曉
桂海論叢 2014年6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中國

林昆勇 任春曉

摘 要:中國生態文明的深刻意蘊突出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性發展、階段性發展和包容性發展三個維度上,中國生態文明發展的軌跡和方向取決于參與其中的多重發展維度及其相互作用。從多重發展維度的視角梳理和審視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路徑與實踐過程,分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轉型,能夠基本反映出當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微觀實踐和宏觀戰略,從而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和有益參考。為此,應當立足于多重發展邏輯的分析,依據區域性發展、階段性發展和包容性發展“三重發展邏輯”的有機統一來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提出進一步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和舉措,以穩步推進中國生態文明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多重發展;區域性發展;階段性發展;包容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6-0009-06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貫穿于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中國生態文明的深刻意蘊突出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性發展、階段性發展和包容性發展三個維度上,中國生態文明發展的軌跡和方向取決于參與其中的多重發展維度及其相互作用。我們認為,從多重發展維度的視角梳理和審視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路徑與實踐過程,研究將之全面貫穿于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各方面和全過程,能夠基本反映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微觀實踐和宏觀戰略,可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和有益參考。這一多重發展維度的視角、方法和路徑是:跳出過去僅從單一視角理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局限,確立一種新的生態文明系統觀,重新從系統、整體、協同等視角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分析,研究它的區域性發展、階段性發展和包容性發展,重視三者之間的“三位一體”、“互促共進”的關聯性,以勾勒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穩步推進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本文立足于多重發展邏輯的分析,依據區域性發展、階段性發展和包容性發展“三重發展邏輯”的有機統一來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提出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建議和舉措。

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多重發展維度:一個分析框架

一般認為,生態文明是一種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更高層次的人類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基礎上,科學總結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環境建設的歷史經驗,認真借鑒世界各國生態治理和環境整治先進經驗,立足于當前我國生態現狀提出的一條妥善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創新途徑,一種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創新模式。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三個前提條件:首先,處于中國這個特定的地理背景中。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人口分布、產業區位、資源配置以及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程度和地方社會治理等都不均衡,各類地區呈現不同的特點和難點,這就決定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異彩紛呈,防止一刀切。其次,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也是工業化的中后期。與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一樣迅速的是環境污染速度,發達國家在上百年發展中逐漸出現并分階段解決的環境問題,在中國短期并集中地爆發,這些超常規發展后涌現的復合型、壓縮性生態矛盾,決定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循序漸進、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展開。最后,處于公民環境意識提高、政府和企業環境壓力增加狀態。與以往相比,當今我國普通民眾的環保知識不斷豐富,環境倫理和環境維權意識不斷樹立;環境門檻提高、環境標準細化使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不斷增強;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以及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使領導干部不斷糾正“GDP至上”的政績觀。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應立足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個“軸心”,實施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特殊性和生態文明原則普遍性的“兩輪”驅動,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其說是中國傳統生態文明的“轉型版”,倒不如說是人類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的“中國版”和中國傳統生態文明建設的“升級版”,或是人類生態文明的“創新版”。

單一的發展是我國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糾正發展偏差倡導多重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解決生態問題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試圖提出一個多重發展維度的分析框架,來分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第一,突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時空二維性。坐標是自然科學中用于確定物體所在位置的數字標記,對不同物體的定位用的是不同的有序數組:我們用兩個數組成的有序數組來描述平面點的位置,用三個數組成的有序數組來描述空間點的位置,用矢量或向量來描述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力和速度等物理量,這種自然科學的分析方法可以為社會研究領域所借鑒。找準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時間節點,關照全國各地所處環境的自然差異,多重發展就成了最佳的選擇。第二,突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系統性。自然生態系統是借助于物質流、能量流、物種流和信息流等各種功能流,處于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生物群落與周邊環境組成的相對穩態系統。生態系統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但一旦外界壓力加大到超過了其自我調節限度即“生態閾限”時,其結果是結構破壞、功能受阻、系統崩潰,平衡失調就在所難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對水土資源、地下能源、大氣空間容量、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等等,都預示著要嚴格限制人類自身的活動方式和活動范圍,促使社會系統與寄居于其中的自然系統達到完美的耦合。第三,突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復雜性。生態文明是一個集人口控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關鍵詞于一體的“統攝”概念,內容的復雜性決定了建設的艱巨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根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大建設并舉,既是我國到2020年實現全國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保障,也說明了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單兵突進,而必須與其他四大文明建設攜手共行。這也是“多重發展”的含義之一。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在社會層面、無論在政府高層還是在普通公眾之中都已經達成共識,使得生態文明建設集結強大的正能量,并具備了深入社會的堅實基礎。如果說“十一五”時期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積累了經驗和教訓還處于積極的探索階段,那么“十二五”時期乃至今后更長的一個時期,無疑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向著實質化穩健邁進的階段。

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路徑與實踐:多重模式選擇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的發展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加入了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行最嚴格的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源頭保護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等內容,這些都體現了對發展模式的選擇。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中,主要采用了三種發展模式:

(一)區域性發展維度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般蓬勃發展態勢。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條件、經濟基礎和政策環境存在差異,出現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利用較好的經濟基礎和有利的區位優勢,較中西部地區率先較快發展起來,于是,區域發展差距出現越來越大的傾向。為此,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由“非均衡”向“協調”的轉變進程,其中可分為三個階段:1978-1999年,我國處于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階段,按照“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引,我國實施梯度發展戰略,堅持效率優先,對外開放、優惠政策、投資布局和體制改革等向東部傾斜;2000-2003年,我國進入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形成期,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協調發展來實現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2003年后,我國走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深入期,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于是形成東中西部互動、優勢互補和相互促進的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1]。

我國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達到小康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促進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我國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要重視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而且要重視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這就迫切需要我們要深入分析與研究我國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積極建設與區域經濟增長相適應的生態環境工程,在著力提高區域自然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同時,實現區域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由此來推動區域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2]。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整體性、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問題,需要確立區域統籌協調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優先的生態治理機制,要求不同區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既不能一刀切又不能各自為政,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強化區域生態合作治理和跨區域聯動統籌協調的整體系統性建設,推動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實效[3]。

(二)階段性發展維度

工業革命之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利用自身經濟與技術的優勢對世界有限資源進行生態帝國主義的掠奪,導致地球資源和能源日益枯竭、自然環境污染不斷加重、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出現。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引發全世界對環境保護的極大關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強調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也承擔著維護自然環境的任務;1987年,聯合國通過的《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提出,人類社會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既要考慮“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考慮“不危及后代人”的發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強調指出,人類要改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摒棄掠奪性的甚至是破壞性的發展模式,實現由傳統的資源型發展模式轉向現代的循環、低碳、生態型發展模式,促進人類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200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的《可持續發展執行計劃》和《約翰內斯堡政治宣言》指出,發展是人類的共同主題,需要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抓住世界不同階段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提出不同階段要推進的發展形式。

縱觀我國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沿用蘇聯社會主義工業發展模式,走的是一條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工業高速發展道路。1973年,我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通過“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方針和出臺我國第一個環境保護文件:《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明確將環境納入國民經濟發展戰略。1994年,我國頒布《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白皮書》。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九五”發展計劃。2000年,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科技綱要》。2002年,黨的十六大把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目標。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的戰略舉措。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目前,我們的觀念在改變,行動在改變。在復雜現代性與復雜全球化語境下,作為快速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既面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諸多一般性問題,也面臨一些特殊性問題。通過階段性推進發展,我國有望把生態文明這個關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質量和未來總體格局的重大問題解決好。

(三)包容性發展維度

“包容性發展”從2007年亞洲開發銀行首次提出,到2010年9月和11月胡錦濤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第十八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兩次發表的演講中強調,到被選為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的主題,經歷的時間并不長,但被人們接受和稱贊的速度卻很快。包容性發展,不僅僅是指經濟的“增長”,還包括社會、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的共同發展,作為一種更加全面、更趨公平,同時也是更具人文關懷、更具有可持續性的新發展理論和戰略,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理論內容和思想內核[4]。包容性發展,是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的依存共生、持續平衡,為我們提供了用系統、全面的視野處理生態問題的一種新思路。包容性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方向的重要指南,滿足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現實需求,對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具有前瞻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從人類發展文明形態史的演進來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對人類發展史上狩獵采集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超越,是對人類文明社會發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現實現象,也是一個歷史現象。把握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需要從現實關系和歷史條件出發。歷史和邏輯的有機統一,是把握人類社會現象與社會歷史的基本方法?!皻v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5]。在理論上,我們需要結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所面對的歷史語境、歷史問題,在歷史與邏輯的具體統一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歷史轉換與內在本質,以構建更為全面、合理地反映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特殊性的文明觀與生態觀。在實踐上,深層研究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需要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問題特別是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回應全球性問題提供新的廣闊空間,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指明方向[6]。

區域性發展、階段性發展和包容性發展,表面看起來是三種不同形式的發展,實質上不過是具有不同擇重點、不同時空維度的同一種發展;生態文明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普遍的、抽象的或共同的文明,實際上生態文明建設卻始終與區域、階段、制度、理念緊密相關。我們應把生態文明放入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全系統演進的大格局中進行考察,用多重發展維度、多種發展手段去加以推進。

三、以多重發展為目標導向,推進中國生態文明發展的戰略構想

目前,面對現實生態環境的復雜和嚴峻的局面,需要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未來發展目標有一個基本的評估,核心的問題就是,能夠從源頭上扭轉中國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發展趨勢。依據上述分析,以多重發展為目標導向,推進中國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就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必然選擇。

其一,從區域發展維度來看,最重要的是我國區域的協調發展。區域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更是改革開放以來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大課題。由于我國擁有巨大人口、國土,地區間差異已經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進一步協調、穩定地發展。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對區域差距問題給予充分的重視。把區域發展協調互動全面納入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之中,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構建區域安全生態體系,實現區域生態互動循環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例如,構建京津冀生態經濟圈,打造“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生態環境防護安全網,通過建設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主的區域水資源配置,形成協調統一的水資源安全供給體系,促進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又如,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是我國未來培育經濟新增長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主要是以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為主線,強調突出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本前提,著力打造珠江—西江經濟綠色生態走廊,為我國區域協調、科學發展和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示范。省區作為我國行政管理的一級地域單元,是我國生態文明戰略區域實現最重要的載體[7]。從生態文明發展的角度來說,區域層面與國家層面的含義是不同的。區域層面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組成部分,但國家戰略層面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和長遠性的含義,是對國家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的綜合體現。因此,需要進一步做好區域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規劃,明確我國未來生態文明發展的重點。同時,完善區域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體系,出臺區域性生態文明建設的配套性保障舉措和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以及監管機制,構建起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完整的產業鏈與產業鏈聯盟,尤其是要對區域性技術、信息、人才、知識、資金等要素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協調整合和系統集成,重點進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建立公平合理的區際協調機制,協調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矛盾[8]。協調發展是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也是重要機制。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說,協調發展的最本質意義是區域發展突破地域邊界的限制走向一體化,在更大范圍內尋求與利用資源,實現區域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要保持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可持續性,則各個領域和區域必須能夠協調發展。任何方面的不協調都會產生失衡,從而干擾甚至阻礙我國生態文明整個進程的發展。

其二,從階段性發展維度來看,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國情。穩步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一方面,要扎根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使得我國城鎮化進行快速發展的階段,正面臨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的承載問題。從1978年到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由17.9%提高到53.7%。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城鄉區域差異較大、生態環境面臨承載極限的國家快速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盵9]李克強總理指出,我國要走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就是強調要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自覺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個階段性發展進程,現代化不是一個國家的一種主觀的選擇,而是一個必由的發展之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化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從現實來看,現代化又是一種階段性發展的結果,是一個全程性發展的階段。目前,我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但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實現現代化的道路還很長,穩步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民幸福的美麗中國,需要做出長期艱苦的努力:一是建立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二是用生態文化引領中國制度創新;三是加強中國科技與生態文化的互動相融;四是著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好宜居城市和美麗鄉村[10]。建設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并行發展,用創新的思維,推動靈活、務實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這可能是未來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的最現實選擇。

其三,從包容性發展維度來看,我國通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就是讓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成果惠及所有的地區和人群,在穩步推進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一方面,就是要自覺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方方面面相互協調,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生產發展、人民群眾生活富裕、自然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就是要自覺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堅持一切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進行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面工作和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方面利益關系,加快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穩步推進生態文明發展是為了建設美麗中國,建好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切實推進以包容性發展理念指導下的中國生態文明發展實踐。生態文明建設的包容性發展,不是主張用不發展來維護自然生態環境,而是強調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科技創新,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減少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來促進發展,尊重自然生態發展的進步性與變動性,使得人類社會在更高級的結構中整體得到改善和提升[11]。誠然,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凸顯。這將是我們長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實現現代化就其實質而言,很重要的是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這是中國人民現在和未來努力的方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路,是世界最大的包容發展[12]。并且中國的發展在為國內人民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必將為世界提供更多融合、更多發展的機遇[13]。這是我國未來發展認識上的一個飛躍。有了認識上的這個飛躍,再加上制定出正確的生態文明發展戰略和政策,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將以一個嶄新的姿態出現,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必將得以實現。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科學性、系統性和社會性很強的科學工程。穩步推進中國生態文明發展取決于許多因素,既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社會的,綜合上面三個發展維度來看,其中最重要的是:(1)突出抓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先行、用科技節能減排、科學封山育林、生態環境監測,促進自然生態恢復。要在充分借鑒和吸納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按照自然生態發展法則,退耕護林還草、涵養水土,使自然生態系統恢復自我修復能力和自然生態功能,嚴格限制工業發展對自然生態的進一步破壞。(2)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重點調整能源產業結構,不斷拓寬低碳經濟領域,加強推進循環經濟,著力發展生態產業。要不斷強化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監督,不斷完善自然資源、能源和生態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和監督管理能力建設。一方面,要著力提高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監測、預報和預警水平,及時準確地把握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情況,為制定相應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另一方面,要著力完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體系,明確法治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地位,確保對自然資源和能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從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3)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嚴格劃定自然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以及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制度。要著力強化科技創新,發展先進生產技術,不斷加強自然環境資源的再生能力建設,有效處理好自然生態系統中土地、水、森林、礦產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著力提高自然資源的節約和高效利用能力,最終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持續發展,這也是我國實現科學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一步。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其發展進程已經不可逆轉,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務實、漸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只能循序漸進,在發展進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在有些方面進展可能緩慢,對此我們要有耐心和信心。其間可能還會不斷涌現出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進行探索、不斷地進行分析、不斷地進行總結;要以多重發展為目標導向,穩步推進中國生態文明發展,從而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麗地球,為中國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世界的生態安全作出積極的、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郭立偉,沈滿洪.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評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0(12): 90-91.

[2]周 江,方發龍.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區域經濟增長合理規模的探索[J].華東經濟管理,2009(2):85-88.

[3]方世南.區域生態合作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J].學習論壇,2009(4):40.

[4]高傳勝.論包容性發展的理論內核[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2(1):3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4.

[6]周蘇玉,張豐清.超越與拓展——生態文明視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J].社會主義研究,2008(2):124.

[7]黃 勤,楊小荔.我國省區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比較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2(1):85.

[8]黃 勤.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實現及運行機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2):111-112.

[9]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1.

[10]江澤慧.生態文明時代的主流文化 人類永續發展的思想精華[J].廣西社會科學,2014(7):3.

[11]單飛躍、王澤群.包容性發展:政治理念及其行動機制[J].理論探討,2014(1):68.

[12]李克強.共建包容發展的美好世界——在英國智庫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6-20.

[13]楊英杰.世界最大的包容發展[N].學習時報,2014-07-07.

責任編輯 任浩明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建設中國
試論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關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若干思考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我國警衛反恐怖斗爭對策研究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淺析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代價問題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