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概念隱喻的對比研究

2015-09-07 02:58董偉娟
臺州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英漢隱喻語篇

董偉娟,鄭 珂

(臺州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臨海317000)

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概念隱喻的對比研究

董偉娟,鄭珂

(臺州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臨海317000)

反腐敗是當今世界一個熱門話題,在反腐敗新聞語篇中廣泛存在著概念隱喻。通過對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的比較分析,發現英漢新聞語篇都主要使用了戰爭、疾病和旅行這三大概念隱喻,體現了人類對腐敗與反腐敗概念的相似體驗和共同認知。概念隱喻有助于人們深刻理解腐敗的特點和反腐敗過程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新聞語篇;英漢語;反腐敗隱喻;對比分析

作為一種認知方式,隱喻普遍存在于人類思維和話語中。萊考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于1980年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指出:隱喻是從熟知、易于理解的源域到陌生、抽象的目標域的映射,是人們以一事物認識、理解另一事物的過程[1]。隱喻的映射是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一種對應關系,這種關系被激活,映射就將源域的結構模式、基本特征投射到目標域中。因此隱喻涉及兩個不同的概念域,是建立在概念系統之上的,故稱之為概念隱喻。概念隱喻通常隱含于字面意義之外,是深層次的,它高度概括了各類隱喻性表達的內涵,而隱喻性表達則是隱喻在語言使用中的具體表達方式[2]。

反腐敗是當今世界一個熱門的話題,業已成為各國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承載著人民的熱切期盼。而反腐敗的成功有賴于對腐敗本質的認識。美國政治學家海登海默指出,腐敗就是運用公共權力來謀取私人利益的行為[3]。腐敗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是公認的最令人痛恨的社會問題。然而腐敗是高度抽象化的非物理概念,看不到也摸不著。趙艷芳認為人類對情感、心理、文化經驗等抽象的非物理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隱喻來實現的[4]。腐敗這一概念也是通過隱喻得以深化和理解的。新聞通過報道手段來構建、傳播信息,進而幫助讀者了解社會生活和文化環境。一般來說公眾都希望能用最經濟的方式迅速理解新聞時事,而隱喻能幫助簡化議題。生動的隱喻能創造出判斷特定人、事、物成敗的標準,幫大眾過濾訊息[5]。因此,對反腐敗新聞語篇的隱喻解讀必將有助于重構讀者所面臨的文化現實,幫助讀者深刻認識和理解新聞事件。

本文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對英漢新聞語篇中出現的腐敗和反腐敗的隱喻表達進行收集、歸納和分析,試圖找出英漢兩種語言中有關這一隱喻概念系統的異同,從而進一步了解反腐敗隱喻的實質。

一、反腐敗新聞語料分析

本文以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間發表在《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等報刊上的反腐敗新聞為中文語料,以同時期的美國《華盛頓郵報》、英國《每日電訊報》等報刊上的反腐敗新聞為英文語料,共搜集到英漢語料各50篇作為對比研究語料庫。依據隱喻識別分析方法,構建出反腐敗隱喻的表達內容,對比研究其異同,進而解讀中西方對該特定主題的思維特點和認知差異,并運用認知語言學知識尋找其背后的理據。

經過隱喻識別,英漢新聞語料中有相似概念隱喻7個,同時,中文語料中有3個獨有的概念隱喻,英語語料中有2個特有的概念隱喻,見表1。

表1 反腐敗隱喻類型分布情況

如表1所示,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都有大量的隱喻表達出現,這也印證了萊考夫和約翰遜關于隱喻無處不在的理論。從具體的隱喻類型看,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主要使用了戰爭、疾病、旅行這三大隱喻類型。這表明腐敗現象的廣泛性以及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在兩種文化中有相似的體驗。英漢新聞語篇中也都使用了實體隱喻:腐敗是物體。但縱觀這些表達,無一例外都用到了不好的物體。這些物體所具有的蔓延性、迷惑性、破壞性等特點都映射到腐敗這一抽象概念域中,說明腐敗的特征已在中西方文化中得到一致認可。

就差異性而言,英語新聞語篇中運用了腐敗是有方向性的物體,腐敗是有氣味的物體這兩個特殊的隱喻。而漢語語篇中也有其所獨有的概念隱喻:腐敗是人,腐敗是演戲,腐敗是飲食。

二、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概念隱喻的相似性分析

鑒于戰爭隱喻、疾病隱喻和旅行隱喻在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都占據了一半以上份額,本文著重分析這三個概念隱喻的具體表達。

(一)反腐敗是戰爭(ANTI-CORRUPTION IS A WAR)

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概念范疇,戰爭一直伴隨著古今中外人類的歷史進程。人們對戰爭沖突、爭斗、防御等特征已經形成了一套熟知的認知模式。戰爭一開始,就分為敵我雙方,戰爭過程中涉及到武器使用、戰略部署、戰斗形式,其最終目的是贏得勝利。與之相似,在反腐敗過程中,作為“主力軍”的反腐工作者把腐敗視為“敵人”,用“利劍”、“槍”等各種武器,與腐敗展開斗爭。例如:

1.這一年,中國的反腐敗斗爭,無論在規模、密集程度,還是深入性和制度探索方面,均呈現出空前的高強態勢。

2.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在接受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央紀委此次機構改革增加了“戰斗部隊”,擴大了“主力軍”,意義重大,效果令人期待。

3.腐敗是人民政府的天敵。我們要用法治的思維,用制度來管權、管人。

4.根據黨的十八大對形勢的判斷和戰略部署,把懲治腐敗放在突出位置,堅持有腐必懲、有貪必肅。

5.Declaring corruption“public enemy number one”in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Bank Group President Jim Yong Kim today described how the Bank Group is stepping up its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6.China's ruling Communist Party announced a corruption investigation into a one-time senior aide to former president Hu Jintao on Monday,as President Xi Jinping opens another front in his sweeping battle against deep-rooted graft.

7.As a key strategy in the war on global business corruption,Western nations have imposed tough laws like the U.S.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FCPA)and the UK Bribery Act that carry strict penalties for corporations that fail to comply.

8.The Bill lays down very clearly that it is trying to stamp out corruption of youth and minors,which is possibly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Bill.

9.I doubt the most dedicated advocates and enforcers of the current anti-corruption regime naively think their laws are a panacea.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看到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都廣泛使用了反腐敗是戰爭這一概念隱喻,戰爭源域的部分特征被投射到反腐敗這一目標域中,見圖1。

圖1 反腐敗是戰爭的隱喻模式

如圖1所示,戰爭隱喻是通過將戰爭這一源域的有關結構特征映射到反腐敗這一目標域中來實現隱喻構建的。反腐敗者是主力軍,而腐敗是敵人,敵我雙方陣營明確。作戰過程中,反腐敗者把法治當作武器,把一系列措施作為戰略,最終達到清除腐敗、取得戰斗勝利的目的。從例子中不難看出,屬于戰爭源域的詞匯“戰斗”、“主力軍”、“天敵”、“亮劍”、“戰略部署”、“enemy(敵人)”、“fight/battle(戰斗)”、“front(前線)”、“strategy(戰略)”、“regime(軍團)”等被運用到反腐敗這一目標域中。這一概念隱喻映射使反腐敗行動的戰爭特點得以顯現,有效地傳達了反腐敗斗爭的激烈性,使英漢新聞讀者都充分感受到反腐敗斗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清除腐敗刻不容緩,不然就會被腐敗打垮。

(二)腐敗是疾?。–ORRUPTION IS AN ILLNESS)

10.腐敗現象如同侵入黨和國家肌體的病毒,決不能掉以輕心。

11.官場腐敗已經成為全社會擔心并痛恨的頑疾。

12.本次機構改革對于“非戰斗”人員進行合并同類項,進一步加大了查辦案件的組織力量,貫徹落實了“標本兼治,以治標為主”的方針。

13.廣大干部群眾看到了我們黨從嚴治黨的決心、刮骨療毒的勇氣。

14.Dealing with corruption is like treating a patient.A good doctor would use more preventive methods than prescribing curative medicines to reduce the patient’s illness.

15.Without reform of the system,appointing new officials can only treat the symptoms.It won't make any fundamental difference.

16.Corruption is like the common cold:all pervasive,continuously mutating,probably incurable.

在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疾病隱喻被廣泛應用到反腐敗概念的理解中。疾病隱喻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植于人類自身的身體體驗和日常生活經驗中,并與認知模式,即人類對關于客觀世界知識的心理構建相一致[6]。疾病的概念人所共知,在得病、治療期間所經歷的痛苦、錢財損失,對疾病的痛恨以及渴望得到治愈的心理都得到了英漢兩種語言使用者的廣泛認可。因此人們很容易就把疾病的特征系統性地映射到了腐敗概念域中。腐敗是“感冒(common cold)”、“病毒”、“頑疾”,甚至是人們聞之色變的不治之癥-癌癥,例如:All of us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take actions against the cancer of corruption。所有這些疾病都具有易感染(mutating),難以治愈(incurable)并且導致嚴重后果的特征;反腐敗恰恰是治療疾?。╰reating a patient)的有效手段:我們依據不同的癥狀(symptoms),診斷病因并拿出“刮骨療毒”的極大勇氣使腐敗得以“標本兼治”。新聞語篇中頻繁使用疾病概念來隱喻腐敗概念,在讀者思維中強化了腐敗問題的嚴重性和清除腐敗的迫切性。

(三)反腐敗是旅行(ANTI-CORRUPTION IS A JOURNEY)

17.走過2014,反腐倡廉仍然在路上。

18.十八大以來,反腐收效顯著,但反腐倡廉依然任重道遠。

19.看看高層發話,應該說新一年的反腐中央有方向也有思路。

20.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fighting corruption and helping more people lead better lives is to build institutions with greater integrity,Kim noted.

21.We’ve reached the end of the anti-corruption campaign,bringing down a[former]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22.Anti-corruption is a dead-end,because the soil is bad.

以上例子表明:反腐敗是一場艱難的旅行。反腐敗一開始,反腐敗就走“在路上”,且“任重道遠”,需一定的“方向”和“思路”。一次反腐敗的結束是到達終點(reached the end),但反腐敗也可能走入死胡同(a dead-end),無法到達目的地。旅行概念與反腐敗概念存在一一對應關系:反腐敗的人是旅行者;反腐敗的開始是旅行的起點;反腐敗的發展是旅行的過程;反腐敗的結果是旅行的終點。其實,腐敗概念與旅行概念也息息相關。當腐敗開始,思想防線垮了,腐敗“閘門”自然就開了。自此腐敗之人就走上了“不歸路”或飛速奔向腐?。╫n the high road to corruption)。

英漢語中,戰爭、疾病和旅行這三個源域到反腐敗目標域的映射都具有相似性,都是建立在人的基本經驗和凸顯的文化模式基礎之上的,也就是利用人們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進行新聞語言的構建,產生豐富話語意義,使讀者更好地發揮聯系功能來深刻理解和認識新聞事件,從而獲得媒體希望達到的效果[7]。腐敗如疾病,危害性極大,我們必須同腐敗進行堅決的斗爭。但戰勝腐敗并不能一蹴而就,需打持久戰,是一個艱苦卓絕的旅程。三個串聯的概念隱喻非常有效地激發了人們思維中對戰爭、疾病和旅行這三個概念的百科知識,自然而然地將其投射到反腐敗概念域中,從而充分理解和識別反腐敗的特性。

除了上述三個主要概念隱喻之外,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還運用到腐敗是一種物體這一實體隱喻。實體隱喻即通過物體和物質來理解我們的有關經驗,并對它們進行指稱化、范疇化和量化[8]。因此我們可以把抽象概念視為具體、有形的物體。這一隱喻概念建立在我們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在語言中幾乎無處不在。新聞語篇通常用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或恐懼的物體來描述腐敗,比如“病原體”、“火藥桶”、“蛀蟲”、“高壓電網”、“蒼蠅”、“evils(惡魔)”,或者視腐敗為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抑或是滋生蔓延“瘋長的野草”,具有迷惑性的“糖衣炮彈”、“腐敗陷阱”、“opium(鴉片)”、“gamble(賭博)”等。例如:

23.對權力腐敗,人民群眾最不滿意,視腐敗為最嚴重的政治霧霾,對防范懲治腐敗有越來越高的期望。

24.貪婪與腐敗,就像是一張高壓電網,千萬摸不得,碰不得,永遠要遠離它!

25.“The increase in the salaries of civil servants,”Ambassador Todd observed,“is one method that can reduce the temptation of corruption to secure extra income.”

三、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概念隱喻的差異性分析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反腐敗這一概念在新聞語篇中是高度隱喻化的。而且基于人類相似的身體體驗和生活經驗,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對于隱喻選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差異性的存在也不容忽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同一概念隱喻下,反腐敗隱喻表達式上的差異

<1),且各件產品是否為不合格品相互獨立.

首先,兩者在詞性選擇上有區別。漢語新聞語篇多使用名詞性和形容詞性詞語,如“反腐敗斗爭”、“戰略部署”、“標本兼治”、“刮骨療毒”、“病原體”、“霧霾”、“糖衣炮彈”等等,傾向于描述,旨在提醒和警示,使人們認清反腐敗是長期、復雜和艱苦的過程,需要從全局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而英語新聞語篇在使用名詞性短語之外還頻頻使用“fight”、“treating”、“diagnose”、“stamp out”、“strongly condemning”、“is engulfed in”等動詞性詞語,凸顯了動作感,傾向于具體的行動,旨在指引人們投入到解決腐敗問題的實際行動中去。其次,英語語篇中隱喻表達式的使用遠遠沒有漢語語篇來得豐富,而且也較少使用渲染性詞語。這反映了英漢新聞媒體對腐敗的文化認知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反腐敗概念隱喻上的差異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英漢兩種語言的新聞語篇對于反腐敗概念隱喻的選擇也體現了一定的差異性。萊考夫和約翰遜曾指出,某一文化中最為基本的價值觀是與這一文化中最基本概念的隱喻結構相一致的[9]。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通常是和隱喻選擇的動機相關聯。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軌跡不同,人們對概念隱喻的選取也不盡相同。

中國傳統哲學觀是“天人合一”,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人在對自然界萬物的認知和掌控中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強調“人定勝天”,傾向于用人的思維去判斷事物所處的情況。在對腐敗事件的理解上,漢語新聞語篇傾向于使用腐敗是人(CORRUPTION IS A PERSON),腐敗是飲食(CORRUPTION IS EATING)和腐敗是一場戲(CORRUPTION IS A PERFORMANCE)的隱喻映射。例如:

26.腐敗文化是最深重的腐敗,是摧毀一個國家健康發展的元兇。

27.村干部嚴重腐敗,大肆侵吞集體財產。

28.特別是子女親屬違規經商,與領導干部發生腐敗關聯性極強,權錢互補、借機撈錢、利益交換,與在官場上的親屬“一唱一和”,演起了貪污腐敗的“雙簧”。

與漢語文化相反,西方哲學觀倡導“天人相分”,認為人與大自然是對立的。因此西方媒體傾向于描述事實,注重反映物體存在的真實情況和特點,使讀者能夠清楚了解和正視現實社會的負面,采取合適的方式應對困難。因而,腐敗是有方向的物體(CORRUPTION IS AN OBJECT WITH SPATIAL ORIENTATION)和腐敗是有氣味的物體(CORRUPTION IS AN ODOROUS OBJECT)是英語新聞媒體對腐敗特有的隱喻理解。例如:

29.Countering Narendra Modi's attack on graft issue,Sonia Gandhi today said those levelling allegations against Congress were“neck-deep”in corruption.

30.Forty years later,the stink of corruption once again swirls round the Metropolitan Police.

四、結語

本文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對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的隱喻現象進行分析并研究其背后的理據。研究發現,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都存在大量的概念隱喻,這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隱喻無處不在”的結論。其次,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主要運用反腐敗是戰爭,腐敗是疾病,反腐敗是旅行的概念隱喻。這是因為中西方對于反腐敗理解都有相似的身體體驗和社會經歷,對腐敗的危害性、對反腐敗的迫切性和長期性都有共同的認知。再者,由于不同的哲學觀、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英漢反腐敗新聞語篇中也存在文化所特有的概念隱喻表達。

隱喻作為人們認識世界的手段,在新聞語篇中也有充分體現。新聞語篇中的反腐敗概念隱喻的大量使用,體現了隱喻思維的普遍性和跨文化共性。隱喻極大豐富了反腐敗語言表達,加深了人們對反腐敗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證明了隱喻是人們走向世界、認識新事物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6.

[2]梁婧玉,汪少華.當代美國政治語篇的隱喻學分析——以教育類語篇為例[J].外語研究,2013(4):10.

[3]阿諾德·J·海登海默.政治腐?。罕容^分析選讀.王滬寧編.腐敗與反腐敗-當代國外腐敗問題研究[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5.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27.

[5]Mio,Jeffery S.Metaphor,Politics,and Persuasion.In J.S. Mio and A.N.Katz eds.Metaphor: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1996:66.

[6]張薇,汪少華.英漢疾病語篇中概念隱喻的比較研究[J].英語研究,2012(3):18.

[7]蔡宇學.戰爭隱喻在英漢新聞中的認知構建[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112.

[8]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35.

[9]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Ortony Andrew 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7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ti-corruption M etaphors in News Discours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ong Weijuan,Zheng K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Anti-corruption is a hot-debated topic in the world.The concept ANTI-CORRUPTION is usually conceptualized and expressed in metaphorical term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mass linguistic data from English and Chinese media discourses,the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WAR METAPHOR,DISEASE METAPHOR and JOURNEY MEAPHOR are employ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ti-corruption news discourses,which are primarily rooted in common human bodily experiences.These metaphors help people to well understand the attributes of corruption and the long-term and arduous process of anti-corruption.

news discourse;English and Chinese;anti-corruption metaphor;comparative analysis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5.009

2015-07-20

本文為浙江省教育廳高等學校訪問學者教師專業發展項目(FX2012057);臺州學院青年基金項目(2013QN05);臺州市社科聯項目(14YB08)的研究成果之一。

董偉娟(1979-),女,浙江臨海人,講師。鄭珂(1973-),女,浙江臺州人,副教授。

猜你喜歡
英漢隱喻語篇
從構詞詞源看英漢時空性差異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活的隱喻》
核心句理論在英漢視譯斷句技巧中的應用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淺談音樂風格對英漢歌曲翻譯的制約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語篇特征探析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