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是“玩味無窮”的精神愉悅

2015-09-10 07:22張世英
人民論壇 2015年36期
關鍵詞:審美

【開欄語】

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是提升文藝創作水平和社會審美風尚的一劑良藥。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強調,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響應《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擴大文藝評論主流聲音,開創文藝評論新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與《人民論壇》共同開辦“文藝評論”欄目,刊登文藝名家、知名文藝評論家對文藝界熱點事件、現象和人物的評論性文章,推動文藝評論的聲音在更大范圍得到傳播,引導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不斷提高干部群眾審美素養,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摘要】我們對一件作品的欣賞,不過是把凝聚在作品這一點“在場的東西”中無盡的內涵(“不在場的東西”)展現在想象中,點點滴滴地加以玩味,獲得了一種“原來如此”的醒悟,從而產生了一種滿足感。

【關鍵詞】意象說 萬有相通 審美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宇宙是一個無窮聯系的網絡整體,在空間上、在時間上都是無止境的;每一事物、每一人,都是此網絡整體上的一個交叉點。每一事物各有其獨特性和個性,又因其與其它交叉點保有或近或遠、或直接或間接、或強或弱的聯系,故彼此之間各不相同而又相通。我稱此種狀態為“萬有相通”。每個人、每個事物,其當前的呈現狀態(即所謂“在場的東西”或曰“顯”)都有其背后無窮盡的聯系為背景(即所謂“不在場的東西”或曰“隱”)。后者是前者之源、之母。宇宙間的任何一事一物一人,皆“在場”與“不在場”的統一,皆“顯”與“隱”的融合。

為何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中國傳統美學所講的“意象說”主張“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作品,其本身或為聲色,或為言詞,都是有“象”的(“在場的東西”)。能體悟到“象外之意”、“詞外之情”,就是一種美感。此種美不只是低層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層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說”突破了美在聲色之類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為美的本質內涵,不僅在中國美學史上值得繼承和弘揚,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學來借鑒。

但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達到此種美的境界呢?“意象說”沒有做論證。我根據“萬有相通”的哲學本體論,認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無盡的聯系之網的結晶。這背后無盡的聯系之網,說得通俗具體一點,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和事物,社會歷史背景等。我們對一件作品的欣賞,不過是把凝聚在作品這一點“在場的東西”中無盡的內涵(“不在場的東西”)展現在想象中,點點滴滴地加以玩味;不過是回歸到形成作品的母源,從母源中,我們對作品獲得了一種“原來如此”的醒悟,從而產生了一種滿足感。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的愉悅”、“美的享受”。這種愉悅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娛樂或感性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滿足,思想上的滿足。

杜甫的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點在場的東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東西,則是什么都“不在”。正是這什么都“不在”構成這“在”的內涵(此即司馬光的解讀:“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我們欣賞這詩句時,就回歸到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涼。但這里的凄涼決非現實生活中的凄涼可以比擬,它是審美意義下的凄涼,它超越了現實生活中凄涼的現實性,給欣賞者引發了一種對“在”的內涵的醒悟,這種醒悟就是審美的愉悅感,給人以“美的享受”。梵·高的畫《農鞋》,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爾做了生動的說明:是農鞋這點“在場的東西”引發觀賞者回歸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場的東西”——農夫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嶇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風風雨雨對農夫的摧殘,以至社會的貧窮、落后、不公,等等,這些都是構成農鞋上幾個破洞的母源。觀賞者正是從這一回歸中獲得了某種醒悟,從而也得到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滿足。

中國傳統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實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隱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詞背后,讓鑒賞者自已去領會、去體悟,從而獲得一種醒悟的滿足感。

審美意識是欣賞者與作者融合為一的產物

我們經常愛用“玩味無窮”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我們對一件優秀作品的欣賞?!巴嫖丁敝阅苓_到“無窮”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隱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場的東西”是“無窮的”。美學家葉朗有一篇文章《說不完的<紅樓夢>》”,其所以“說不完”,就因為《紅樓夢》故事情節所凝聚著、隱藏著的人世的悲歡離合、社會歷史文化的滄桑變遷,是“說不完的”。王維的詩:“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案F則通”的理何在?字面上沒有回答。但“漁歌入浦深”一句卻把我們引向了對王維人生的無窮回想和感嘆。王維的另外兩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引發我們想起人生的起伏高低,醒悟到人在低處(“水窮處”)時能“看”到高處(“云起時”),這就是“窮通理”?!皾O歌入浦深”一語讓我們進入了一個無窮“深”的意境,不也就讓我們“通”達了嗎!王維既是大詩人,也是大畫家。蘇軾評他的詩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畫,著墨無多,他的詩,言辭精煉,但其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卻是無盡的。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最能表示王維詩畫之令人“玩味無窮”的特點,在中國古典文藝中可以說得上是最突出的。當然,“玩味無窮”之味短或味長,這不僅決定于作品本身水平之高低,也決定于鑒賞者的文學修養之深淺。審美意識,原是作者與讀者融合為一的產物。

【作者簡介】

張世英,1921年生于湖北武漢,從小熟讀論孟,1941年秋考入西南聯大,1946年畢業。曾在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任教。主要著作有:《論黑格爾的哲學》、《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進入澄明之境》等。

責編/周素麗 美編/于珊

猜你喜歡
審美
闡述西方音樂劇與中國戲曲審美特征的異同性
論風骨與崇高
論少兒美術培訓對審美的作用及影響
“民族唱法”的表現形態美
“詩意地棲居”與“看上去很美”
《閑情偶寄》中的中國女性之美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現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