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和被掏空的古村落

2015-09-10 07:22馮驥才
環球人文地理 2015年11期
關鍵詞:古物遺存商販

馮驥才

近些年,我在深入各地古村落進行文化遺產普查時,常常碰到一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就是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有模有樣地立在那里,但建筑里邊已經看不到任何歷史文化的內涵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都支離破碎。那些唱儺戲的面具、印年畫的畫版、演影戲的皮影人,甚至連寺廟和戲臺柱子下邊雕花的石礅,全都是為了應付游人而找人新刻的。這些古村落除了建筑,已經看不到任何歷史的記憶與見證,它們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去北京的潘家園、天津的沈陽道、上海的城隍廟、太原的南宮、成都的送仙橋以及遍布全國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古董市場和古物集散地看一看吧,都在那里!我考察過許多國家的古物市場(西方人叫跳蚤市場),但絕對沒有我們的古董市場那樣無奇不有、氣勢驚人。多年前我聽到一位外國朋友發出感嘆,他驚訝于中國歷史悠久,古物極為豐富。但今天如果再去逛逛各地的古物市場,已經被贗品所充斥,罕見真物!

這不奇怪。首先是長久以來,農村貧窮,物品很難保存。近百年來又經過一次次自我的粗暴的揚棄。更直接和更致命的原因則是最近幾十年古董市場的開放。當時似有一種理論,似乎古董有了商品價值就不會被丟棄或毀掉,并把這種觀點當作古董市場開放的理由而全面

放開。但不料,它的負面遠遠大于正面。

那些很久以來一直被視做“破爛”的東西,忽然值錢了,一方面刺激了賣,一方面刺激了買。賣是為了換錢,買一半出于愛好,一半是為了升值。這便促使一支專事搜羅古物的隊伍——古董商販的迅速形成與壯大。遺憾的是,我們對遺產最先看到的不是文化價值而是商

品價值,最先深入田野并看重遺產的不是文化人而是商販。在金錢的驅使下,無以數計的古董商販爬山涉水、千辛萬苦地把各省各鎮各鄉各村的古代遺存——搬到市場上,從家藏細軟、字畫、陶瓷、家具到服裝、老照片、家譜、房地契、農具、生活什物,甚至窗扇、門礅等,

無所不有。我曾到京郊呂家營看過一個來自山西的商販存放古董的倉庫,單是各式各樣的油燈就有數百個,大大小小的糧斗至少上千,真比我們“拉網式”普查做得還徹底。其結果,一方面是這些搬到市場的古物失去它們的出處,也就失去了對自己原生的那塊土地的歷史文

化見證的價值;另一方面是那些被掏空了的古村落只剩下一個徒具其表的干癟軀殼,像一堆沒有內頁的書皮。

古村落是被古董商販“淘寶”掏空的,也是被我們自己賣空的。由于我們沒有先進的遺產觀,沒有認識到這些遺產的精神文化價值,沒有在文明轉型期(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自覺地保護文化,也由于太看重古代遺存的經濟價值,才把這些極為重要、失不再來的

歷史文化遺存丟失。這也致使大部分古村落和城市的歷史街區出現了“文化空巢”現象。

前些年有一個來自歐洲的女子在貴陽待了 6 年,專門收集少數民族傳世的古老又精美的服裝,然后打包裝箱運回國。她收獲極豐,情不自禁地說出一句大話:“15年后,中國的少數民族服裝到我們那里去看!”沒有法律保障的遺存會很輕易地流失掉。然而那些古董商販卻一刻未停,依然走村串鄉,奮力“淘寶”,古村落剩余的文化汁液還在被使勁地吸吮。

除了內容被掏空,更令人痛心的是,古村落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10年,中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90多萬個自然村消失。不僅如此,有的古村經年歷久,多已破敗,重修無力?!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边@是古詩里的村落。而現實中,卻是另一幅場景:村里立著最后一座房子,荒涼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

古村落中同時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保護古村落刻不容緩。我想,倘若要保住中國大地上最后的原生態遺存,緊要的是立法,當然還有博物館保護和遺產教育等。最近十年來,我一直奔走在保護傳統文化的道路上,并帶領專家組對中國村落進行了田

野考察,我希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留住這些古村落,留住傳統文化。

猜你喜歡
古物遺存商販
古物與圖像:兼論藝術史中的圖史博弈性
奇葩粽子
小偷盜文物后厄運連連 留條歸還:千萬別偷古物
上·古物的記憶
論信陽地區民俗活動中的巫風遺存
開卷三笑
明代俗曲文獻遺存
三峽庫區雕塑遺存憂思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