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異性國家文化對于潛在舉報人造成的倫理困擾析論

2015-09-10 07:22劉昕
理論導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摘 要:國家文化會隨著歷史的變遷逐漸演變為群體共有的道德主旨,潛移默化地貯存于國民的倫理道德體系當中,雖然不一定會成為當代社會是非判斷主要憑借,但每一次思考的發生都會尋覓到國家文化的痕跡。推崇集體主義與推崇個人主義的國家文化并不是簡單的意識形態上的區分,其龐雜的知覺系統足以覆蓋潛在舉報人舉報決策的整個過程。文章以韓國、日本作為推崇集體主義國家文化的代表,以美國、英國作為推崇個人主義國家文化的代表,著重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國家文化對于潛在舉報人所帶來的倫理沖突。

關鍵詞:國家文化;潛在舉報人;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倫理沖突

中圖分類號:B8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7408(2015)01-0044-04

基金項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促進我國城市居民家庭功能整合的社區治理研究”(14YJCZH103);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公民社會視域下我國行政倫理決策問題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74號]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昕(1980-),男,長春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長春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分析及行政倫理理論研究。

國家文化對于潛在舉報人意識形態上的影響并不突然,甚至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事實上,這種影響從早期的家庭教育就已經開始侵入,通過學校學習、組織工作以及與社會相接觸進一步加強。這些精神領域上的變化影響人們的性格、信仰以及倫理判斷,Sparks & Pan(2010) 肯定這種影響的存在,并認為“倫理判斷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理性的評估過程,但它包括了某些無意識的本能的判斷,受制于本身固有的信念和偏見”。[1]Rest(1986)在對倫理判斷進行定義的過程中也提出本能倫理判斷的輔助作用。Messick(2009)甚至認為“倫理判斷更多的是一個本能的過程,而不是通常被認為的存在某種倫理決策模式”。[2]當然并非所有的國家文化都會指向舉報行為的正義性,國家文化某些負面的作用也會抑制舉報意愿,給潛在舉報人帶來倫理判斷上的困擾。

一、崇尚集體主義的國家文化對于舉報行為的抗拒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公認的倫理認知,韓國的儒家文化以及日本的終身雇傭制是亞洲文化的代表,這兩種特殊的社會文化,都一定程度地抑制了潛在舉報人的舉報意愿,尤其當舉報人強烈的個人倫理認知遭遇社會文化抑制時,就會產生由于壓抑自身倫理沖動而出現的倫理矛盾。當然,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加強,西方管理方式和文化思想都對原有的亞洲文化氛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韓國的儒家文化以及日本的終身雇傭制,都伴隨著這種國際文化的融合出現了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其所堅持的部分理念也逐漸發生改變,但社會文化的根本不會輕易被改變,尤其存續在人們內心當中的、根深蒂固的倫理認知仍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日常的行為模式,因而儒家文化和終身雇傭制所帶來的對于舉報行為的抵制也會保留在潛在舉報人的潛意識當中,這也是國家固有的社會文化為潛在舉報人帶來倫理困擾的一個縮影。

1.崇尚儒家文化的韓國并不鼓勵舉報行為。2001年,韓國第一部反腐敗法提請審議,迅速引起社會范圍內的激烈辯論,人們對于是否應該對那些舉報他們所在組織不法行為的人給予法律支持莫衷一是。反對者驚訝這種法律意識的誕生,認為“這種激進的告密行為只能存在于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國家里,不應該也不允許存在于韓國這種遵從儒家思想和集體主義的國家當中,支持舉報行為將直接破壞組織和諧發展,甚至動搖社會的和諧發展的根本”。[3]儒家文化在韓國擁有近2000年的漫長歷史,雖然韓國不是儒家文化的原產國,但并沒有經歷類似于我國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文化革新運動,也沒有遭受“文化大革命”式的文化沖擊,因此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這也是韓國在面對西方文化侵染過程中,一方面能夠取其精華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加快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去其糟粕抵制金錢至上、個人主義和糜爛生活的主要原因。對于儒家文化的堅持造就了韓國富有特色的社會文化,在面對他種文化沖擊的國際現實當中能夠穩中求進,以不變應萬變,但儒家文化的固有弊端也隨之保留了下來,存續在韓國社會文化當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影響,舉報行為就是其中之一,儒家文化營造的社會倫理氛圍極大地限制了潛在舉報人舉報意愿的產生。

“等級觀念”束縛潛在舉報人的舉報意愿。儒家文化的核心構架“三綱五?!奔础熬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實質是封建社會為了能夠限制民眾思想從而鞏固其帝權統治而定制的倫理規范?!叭V五?!币鬄槌颊?、為父者、為妻者要無條件地服從其君、其父和其夫,從而強化國家和中央的權力,也硬性的規定了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因為任何社會角色都逃離不了君臣、父子、夫妻這三種基礎關系。朱熹的這種思想對韓國的民眾具有異常廣泛、深遠的影響,“韓國《憲法》明確規定,大韓民國是‘三權分立’國家,但實際運作上是以總統統率的行政機構為‘綱’,政府享有最高的權威和最大的權力?!盵4]國家最高權力的設定直接影響各級公共組織,間接影響國內各類組織,這種權力服從在等級結構清晰的組織當中表現尤為突出,組織成員被要求嚴格執行上級的一切命令,任何質疑都被看做是愚蠢的表現,對錯誤行為的質疑就是對管理者權威的挑釁,也是對組織權力分配的不信任,這種對于絕對權力的服從隨著西方文化的介入和國家新型教育的開展在逐漸淡化,但融于啟蒙教育的“等級觀念”仍然是潛在舉報人舉報意愿產生的阻力之一。

“家庭觀念”阻礙外部舉報行為的產生。儒家文化強調家庭觀念,其推崇的君臣、父子、夫妻都是在“家”的概念下產生的,“國”即“家”,在“國”的治理當中“君”即為“父”,對于君的服從要像在家里尊敬父親那樣;“家”亦即“國”,在家的生活當中“父”即為“君”,對于父的尊敬也要像在國家治理當中對于君的命令一樣,因此在儒家文化理念當中“國”和“家”是同等含義。這種“國”和“家”很快就過渡到在日常組織生活當中的由血緣、地緣、學緣(同學、師兄弟)關系產生的“家族意識”。在家族意識的影響下,每個人都不孤單,自動形成意識中的各種團體,團體成員對于團體利益具有強烈的保護意識,同時也具有強烈的排外情緒,每個人只有在團體當中才具備應有的個體價值,只有在為團體目標服務的時候才具備行為價值,因此,這種家庭意識的負面影響就是重視人的社會屬性而忽視了人的個人屬性,個體成為國家、組織、團體的附屬品,失去自身獨立倫理辨識的動力。于是,對于血緣、地緣和學緣關系的強調充斥當代韓國的各個領域,自動團隊歸屬造成了眾多的利益群體,這也是韓國貪污腐敗嚴重、貧富差距加大的根源之一。這種家族觀念不僅使潛在舉報人喪失自主倫理辨識的原動力,同時在家庭觀念的利益驅動下,很少有人會將“家庭”范疇內的錯誤行為向“家庭”以外公開,這不僅會使自身遭到“家庭”驅逐,同時其他“家庭”也不會接納一個背叛者,失去家庭庇佑的舉報人將承受道德的譴責和現實的報復。

“和諧觀念”削弱潛在舉報人的舉報意愿?!叭V五?!敝械摹拔宄!卑ā叭?、義、禮、智、信”,其中孔子對于“仁、義、禮”的解釋為“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禮記·中庸》)

,強調“仁”是對他人要謙讓、容忍,創造和諧;“義”是在他人遭遇困難的時候,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禮”強調對人應有禮,彎腰低頭,以敬待人。其強調的根本核心就是要創造仁愛他人、謙讓有禮,和諧的社會關系。韓國社會當中很強調“仁、義、禮”,重視社會的和諧和組織的有序,在日常生活當中,韓國人很重視對于前輩的尊重和對于敬語的普遍使用,這種謙和有禮的處事風格有利于形成組織凝聚力,但不利于由舉報意愿到舉報行為實施的轉化,當潛在舉報人發現他人錯誤行為時,想到的不是如何阻止其繼續發生或者怎樣進行舉報,反而是設身處地的為錯誤行為的實施者尋找辯護理由,以理解和諒解錯誤行為的存在為出發點,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

的處事原則主動放棄舉報行為,以謙卑有禮的態度向錯誤行為的實施者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上種種以儒家思想為倫理主導的行為,很難想象會及時制止錯誤行為的繼續,反而在發現錯誤行為的同一時間就開始逐漸削弱舉報意愿,最后即使沒有達到縱容也會演變為容忍。

2.日本的終身雇傭制阻礙舉報意愿的產生。日本終身雇傭制度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焦點,一度被認為是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原因。采用終身雇傭制度的組織在管理上具備一定的優勢,首先,處于終身雇傭制度調解下的組織富有凝聚力,所采用的年功序列工資機制也有利于員工與組織之間產生相互依賴的雇傭關系,同時組織可以投入大量資本進行員工培訓而不需顧忌人力資本的流失。其次,處于終身雇傭制度管理下的員工不用擔心有失業的風險,也不用憂心于跳槽公司的選擇,可以完全依照組織定制的職業規劃來塑造自身所應具備的各項能力;終身雇傭制度的存在客觀地減少了失業、跳槽、挖人、商業泄密等現象的發生,一定程度上對于社會的穩定和和諧秩序的建立起到促進作用。但這種相互依賴和穩定社會結構的制度設計也制造了一種封閉的組織文化,強烈的依賴關系也進一步阻礙了潛在舉報人舉報意愿的形成。

相對封閉的組織文化限制潛在舉報人的行為意識。終身雇傭制度限制組織的裁員行為,沒有理由的裁員會被業界認為企業選人制度的失敗或者組織管理不善的表現,因此一般情況下,員工會在同一組織當中工作多年,組織也愿意營造猶如家庭一樣的組織文化氛圍,促使員工將自身的利益與組織利益緊密相連,進一步產生對于組織的忠誠心理。然而這種受到社會承認和尊重的忠誠,卻客觀上限制了舉報行為的發生,員工因為不具備接觸其他文化的基礎,從而在思想上被嚴格的限定在盲目忠誠的倫理認知上,破壞組織形象、損害組織利益的舉報行為順理成章的被認為是一種背叛,舉報行為被認為是舉報人不滿足于組織現有的給予的一種反抗。封閉的組織文化已經先入為主地設定了舉報人的負面形象,從組織成員加入組織的第一天開始,入職培訓就讓每個人都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意識當中存在如何能夠平衡組織在每個人身上的付出的想法,組織無償培訓經費的投入,各種各樣福利、待遇的給予,經濟困難時的不裁員的承諾,都使新進組織成員產生虧欠組織的意識,尤其當以上不成文的承諾都變為現實的時候,這種虧欠心理就逐漸演變成了對組織的盲目忠誠。同時,組織愿景規劃也使組織成員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充滿信心,膨脹的信心使成員們認定錯誤行為的發生僅僅是實現組織正義愿景的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錯誤思想讓他們認為,舉報行為是無法理解最終正義的表現,是不值得信任和支持的,同樣是屬于非忠誠的表現。

絕對依賴的雇傭關系使舉報人失去應有的保護。終身雇傭制度嚴格的限定了跳槽、挖人等事件的發生,在這種制度下,所有的生活內容和社會關系都衍生于組織,類似于我國建國初期的“單位人”制度,正常的雇員都會有自己的組織,任何沒有組織或被組織遺棄的雇員都被認為是不好的,失去了組織的保護的雇員也都變得孤單和無助,任何組織也不會輕易雇傭其他組織裁掉的雇員,因為只有那些被認為嚴重損害組織利益的人才會被辭退,任何組織也不會需要這樣的人員。同時,終身雇傭制度又推崇年功序列工資制,即以入職的年份和資歷作為主要的薪酬評定指標,每個跳槽或被辭退的員工在新的單位的年薪都要從頭算起,這也使許多人無法承擔跳槽的代價,以上制度優勢促使組織和雇員之間形成了一種雙向的依賴關系,同時其制度劣勢就是限制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這也變相的使舉報人失去了應有的救助保護。舉報人的行為可能導致組織利益受損,也會使組織的社會聲譽和業界威望一落千丈,因此,任何組織也無法容忍舉報人繼續工作于本組織當中。終身雇傭制度下的解雇,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損失,被解雇者不僅需要面對現實的失業損失,同時還要面對未來的就業壓力。因此,絕對依賴的雇傭關系也嚴格的限制了潛在舉報人舉報意愿的產生。

二、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家文化對于舉報行為的抵觸

相對于集體主義,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家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上更加能夠接受和理解舉報行為,但事實上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國家文化當中,仍然存在來自于國家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對于舉報行為的抵觸情緒,這種抵觸情緒并不明顯,作用也并沒有達到徹底改變潛在舉報人的舉報決策的程度,但在潛意識當中卻發揮著微妙的能夠影響倫理判斷的作用。

1.美國個人主義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逃避思想。個人主義在西方文化中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是資本主義社會模式和民主政治制度發展的基礎。個人主義強調個人權利、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個人價值的至高無上,這些觀點在美國的文化體系中尤為重要,從1776年《獨立宣言》的發布開始,獨立自由的個人價值理念便成為美國的立國之本,個人主義也成為美國文化的精髓之一。

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家應該遠比崇尚集體主義的國家更加具備舉報動機,然而研究發現,美國的傳統個人主義文化過分強調個人利益的尊重和保護,促使行為個體產生一種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間接導致了一種凌駕于舉報之上的行為——“逃避”。Louis Hartz(1955)在傳統文化的產生和繼承中找到這種隱藏在個人主義文化下的逃避思想,“歐洲人從17世紀來到美國本身就是對于歐洲苦悶生活的一種逃避,歐洲人當時一部分留在國內在與教規和封建的統治階級進行斗爭,而另一部分就選擇了逃避,遠避到陌生的今日的弗吉尼亞州,留守的人在社會體系中為了自由而斗爭,而遠避的人也為了建立自由而努力,不同的是遠避的人只需要進行建設,而不需要對抗?!盵5]Hirschman認為這種離開而不想要對抗的固有思想一直存留在最初殖民的一部分人的記憶當中,并且“這種凌駕于亂糟糟而又心碎的舉報行為之上的干干凈凈的離開自始至終貫穿于美國國家歷史當中”。[6]逃離歐洲的人在美國建立了新的國度,他們取得了遠比留在歐洲繼續斗爭的人們更多的自由和平靜,雖然這種奔向自由國度的討論存在部分虛假的夸張,但這種虛構卻給處于困境當中的人們提供了最重要的解決問題的范例。Hirschman認為這種范例效應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廣闊的邊界加上便利的交通環境使得美國人較其他國家的人更加傾向于用遠避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順從或者通過斗爭”。[6]106因此當對于周圍的環境或者社會秩序不滿的時候,對于美國個人主義者來說最先想到的不是抗爭,而是逃避,遠離不喜歡的群體和社會環境建立新的秩序。這種文化理念也潛意識的影響到了潛在舉報人的舉報意愿,擺在他們面前的倫理問題是,“當你總是可以把自己從任何給定的環境中完全脫離出來的時候,為什么還有要提高你的聲音去反駁從而將你自己陷入麻煩當中呢?”[6]108

然而這種遠避也并非完全不需要代價,有的時候他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給現實中的潛在舉報人帶來困擾:困擾之一,遠避不能完全抹除過去的歷史?,F實中的行為個體為了逃避可能舉報或者順從所帶來的不必要麻煩,一般都會選擇默默地離開,但這并不能夠改變了解或者知道錯誤事件發生的事實,因此在事件暴露后的查處過程中依然會受到牽連,某些行為個體也不會因為脫離了原有環境就會在意識當中徹底抹除害怕、擔心以及倫理上的負罪感,因此無法證實錯誤事件將會對其帶來身心上的雙重傷害,就像當年歐洲殖民者為了逃離歐洲混亂的政治局面而來到美國,但并不能完全切斷對于歐洲事態的關注一樣。困擾之二,逃離將受到忠誠質疑。逃離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無聲的對抗,與舉報行為形式相反但同樣受到管理者們的憎惡,舉報雖然直接被劃歸為背叛但舉報人仍相信組織當中還有正義的存在,而選擇離開的人卻是徹底地對組織喪失希望,完全的放棄,因此某種程度上離開反而是最不具備倫理正義的行為,完全是不忠誠的表現。同時,逃避者并不一定會脫離某個國家或者某個領域,當他的不忠誠的逃避行為被第二個接納他的組織所發現時,也會產生某種憎惡的情緒,因為沒人敢保證他的逃避思想或者逃避行為不會產生某種思維慣性,一旦組織遭遇困難,具備逃避思想的人往往最先放棄組織而找尋自我脫身的退路,因為他不在乎再次的逃避。困擾之三,逃避意味著要為新的開始付出努力。選擇逃避的舉報人會盡量切斷與過去的一切聯系,當然也包括已經建立起來的一切社會關系、生活秩序以及個人成就,一切都要重頭做起對于某些無法割舍過往成就和無法再創造輝煌的人是巨大的困擾,尤其當這種割舍成為一種慣性和借口時。

因此,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人也并非完全具有崇尚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打破一切的反抗精神,在其傳統文化中隱藏的逃避思想也被現代美國人所繼承下來,當遭遇錯誤事件,迷茫的潛在舉報人因為無法判斷哪種行為更符合倫理正義、何種行為更符合個人利益時,潛意識當中的逃避思想將傾向于暫時的將自己與錯誤行為隔離,但這種隔離又產生一定的成本,在潛在舉報人無法判斷是否能夠承擔所需要付出的逃避成本時,他將又會陷入另一個判斷困境。

2.英國保守主義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妥協思想。英國也普遍崇尚于個人主義思想,尊重個人權利和個人自由,尤其對個人政治權益非常重視,然而英國的個人主義思想卻是在傳統的保守主義國家文化的束縛中逐漸成長起來的,這也造成了個人主義思想中帶有根深蒂固的保守主義色彩。英國的保守主義思想歷史悠久,有學者推定這種保守主義文化源于英國特殊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惡劣的生活條件促成了英國人早期的憂患思想,同時造就了英國人對于穩定生活的渴望和現有資源的珍惜,當這種群體意愿達到極致時便產生了畸形的政治妥協和政治寬容,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威脅,這也是保守主義所蘊含的核心思想。這種由保守主義衍生出來的政治妥協貫穿了整個英國政治發展史,1689年形成多方政治妥協的最終成果——《權利法案》,公民獲得了受到限制的政治權利:“公民不具備凌駕于接受統治的義務之上的自然權利”;[7]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獲得了憲政制度和議會主權的承認;國王和舊貴族獲得了君主地位的保留,從而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君主立憲制度。這就是英國保守主義傳統文化衍生出來的政治妥協思維主導下的政治改革,“只能局限于有毛病的部分,局限于有必要做出改動的部分;就連在這種時候,也只能在不會瓦解國家與政治整體的條件下進行,目標是從原有的社會因素中創建新的國家秩序?!盵8]與生俱來的政治敏感性使得保守主義的堅持者意識到,舊有的秩序已經無法面對新生勢力的沖擊,人類對于新生事物的恐懼本能又使他們產生對于習慣事物的依賴,因此造就了多數英國制度設計都是保守主義者被迫妥協,而在政治妥協中又爭取到了部分傳統的延續?!氨J刂髁x是一種把變革捆綁起來硬塞在傳統之中的保守主義。即傳統是傳統,變革也是傳統,因為變革是傳統的再生,變革是傳統的延續?!盵9]

英國舉報制度設計也是保守主義政治妥協的結果。為了能夠限制政治腐敗和平息民眾對與執政黨不作為的不滿,英國1998年頒布了《人權法案》(Human Rights Act)和《公共利益披露法案》(Public Interest Disclosure Act),但是兩個法案都存在著明顯的對于舊有權力維護和對舉報行為的限制?!度藱喾ò浮烦姓J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包括自由地持有觀點,接受和傳播信息和想法的行為不受公共權力的干涉,但并沒有完全釋放雇員對于組織事務的揭發權利。法案中嚴格限定公民言論自由權利并不涵蓋對于機密信息的披露,也通過明示和暗示的條款來保護對于這些信息的披露,即使對于不涉及機密的材料的揭露,也會被認為是對于忠誠責任的破壞或者是對雇用合約的違背而被視為違法行為,這就進一步限制了雇員對于組織錯誤行為的揭發?!豆怖媾斗ò浮肥怯秳诠しā返囊徊糠?,規定雇員在發現組織錯誤行為時可以向有關權力機構進行舉報,并且國家有責任對于實施有效舉報的雇員進行保護。但該法案對于可以獲得國家保護的舉報人具有嚴格的限定:“(1)行為具備良好的誠信;(2)任何涵蓋的信息和指控必須是真實有效的;(3)行為不是以個人獲益為目的;(4)舉報人必須首先將大部分相同的信息向雇主進行舉報,除非有理由相信他們將因此遭到報復或者如果雇主警覺后會隱藏和銷毀證據;(5)行為必須是合理的?!盵10]從兩部有關舉報的法案當中不難發現,英國政府還是希望通過雇員的舉報行為剔除違法違紀行為以及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但英國政府的保守思想使其在制定法律時,又對舉報行為提出很多的限制,這樣勢必為舉報人帶來一定困擾:首先,對于錯誤事件的定位提出要求。英法案要求被舉報的錯誤事件的危害程度、范圍都要達到相當程度,并且在事件性質上屬于對公眾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件。這樣高的評估要求促使舉報人不僅要對錯誤事件的整體危害進行慎重考慮,同時也縮小了應被舉報的錯誤事件的范圍,其暗示的限制為:沒有達到舉報程度的事件,即使屬于明顯的違法行為也不需要進行舉報。其次,對舉報行為的合法和理性提出要求。即舉報人的舉報信息不能涉及組織的機密,同時又不能違背與組織簽署的任何合約。但事實上,錯誤行為的有效證據大多屬于組織運營的機密,而且任何雇傭合同都會對雇員的責任和義務進行嚴格規定,類似不能背叛組織的條文大多也涵蓋其中,因此這種對于不涉及組織機密和不違背雇傭合同的規定也限制了舉報行為的產生。最后,對于舉報人的保護限定。英法案當中應允的保護中限定舉報人必須首先進行內部舉報,只有存在明確證據表明內部舉報可能影響舉報結果時,才能直接采取外部舉報,但事實上,不具備合理程序和組織支持的內部舉報對于舉報人的威脅要遠大于能夠引起公眾共鳴的外部舉報,尤其當舉報人無法判斷內部舉報的結果時,舉報行為將遭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因此,在英國保守主義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其個人主義也只能妥協于部分權力的持有,對于個人權益和個人自由的堅持只能保持在法律嚴格限定的范圍以內,而保守主義的社會穩定和傳統延續思想促使其政策規劃和法律制定都偏向于矛盾的內部協商解決,而不是這種將矛盾表象化的激烈舉報行為。因而保守主義的傳統文化孕育了人們解決事務的習慣,這種習慣融入到社會運行規則的制定,融入人們日常處理事務的習慣,也融入潛在舉報人關于舉報行為實施的決策當中。

三、結論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公認的倫理認知,并且伴隨著世界文化的融合,每個國家的固有文化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演化,在文化融合中,可能某種意識形態在加強、可能某種倫理認知在減弱,也可能正處于思維過渡階段的迷茫,但他們都無法擺脫由于民族文化傳承所產生的根深蒂固的影響。韓國吸收中國古代傳統儒家文化經典,日本為了恢復經濟繁榮而創造出的終身雇傭制度,美國自由奔放的個人主義產生了獨善其身的逃避思想,英國謹小慎微的保守主義造就了維穩求安的妥協思想,無論是崇尚集體主義的東方國家還是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國家,在其歷史文化當中都能夠尋找到使潛在舉報人產生倫理判斷困擾的因素,這些因素隨著文化的進步逐漸沉淀在潛在舉報人的潛意識當中,成為舉報人倫理困境產生的根源。

參考文獻:

[1]Sparks J. R. and Y. Pan. Ethical judgments in business ethics research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a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1(3).

[2]Messick D. What can psychology tell us about business eth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89).

[3]Heungsik Park, Michael T. Rehg, Donggi Lee.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Ethics and collectivism on whistleblowing intentions: a study of South Korean public employe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58, 2005:388.

[4]樸永煥. 反思韓國儒家文化的當代表現[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

[5]Louis Hartz. 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America.[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1955:85.

[6]Hirschman A O. Exit, Vocie and Loyalty[M]. Cambrida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106.

[7]斯克拉頓.保守主義的含義[M]. 王皖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2.

[8]愛德蒙·柏克.自由與傳統[M].蔣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85.

[9]錢成恒,陳曉律.在傳統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85.

[10]Wim Vandekerckhove and Eva E. Tsahuridu: Risky rescues and the duty to blow the whistle[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7(3).

【責任編輯:宇 輝】

猜你喜歡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關于將集體主義引入經濟理論的思考
反對個人主義做合格共產黨員
魯迅的個人主義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論》為例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當前高職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探究
高校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現狀調查
當代集體主義的現實困境及其主體性重塑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流變的歷程
概念起源時間錯了
個人主義能不能一分為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